《石壕吏》《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喜雨》 (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0-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方岩

古诗(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分析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方法:“读--品--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仪器:多媒体

教学课型:精读细品课

课时安排:两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喜雨》

《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一、简介作者、文题。

1、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之任:去上任。之,去、到。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清停顿、语气节奏。

三、学生齐读诗歌。

说明:教师应提示五首诗断句方法,如“城闭/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四、思考: (学生第一遍读不必回答,在朗读中来体会,第二遍读完后交流。)

1、“城闭辅三秦,风烟望五律”交代了哪些内容?“辅”、“望”两个动词有什么表现效果?

把送别地和目的地连接起来,让人感受友人即将分别,且路途遥远。(板书:与友惜别 悲伤)

2、“与君离别急,同是宦游人”一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应怎样读才能表现作者的感情?

※依依不舍但又不希望友人因离别难过、悲伤。(板书:依依不舍 不希望因离别难过、悲伤)

※除了停顿外,还应注意语气语调的处理。“与君离别意”一句,重音放在“离别意”上,语调逐步上升,“意”字稍作拖长,以突出“离别”时复杂的感情;“同是宦游人”一句,则语调平缓中有所下降,“游”字可稍拖长,“人”字顿收,以突出宦游人送宦游人尤为悲伤之情。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宽广博大的情怀和对友人的劝勉之意。(板书:劝慰友人 不用悲伤 )

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

五、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六、请一位同学朗诵诗歌并概括诗歌内容。

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时哭哭 啼啼、缠绵排恻的老格调,在友人到他地作官送别之时劝慰友人不要悲伤,且咏叹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

七、背出这首诗。

《春夜喜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 唐皇朝衰落的开始。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它抒写了一场春雨激发出来的喜悦,寄托着杜甫希望普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二、 朗读: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掌握节奏。

节奏划分参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三、 诗句分析

1. 《春夜喜雨》“喜”在哪里。

《春夜喜雨》这一诗题,感情色彩很浓,其中三个字表景物,一个字表感情。其中“喜”字是关键,直接表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联直接写了“春”、“雨”两个字。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时。春天,是万物萌发生机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滋润。正当这个时候,雨就来了,这不是“知时节”吗?面对着这场及时雨,诗人的心里欣喜极了。其中“好”、“乃”最能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直接写听觉。这场夜雨是随着风悄悄地来到人间的,它轻轻地不声不响地滋润着万物, “夜”、“润”最能 体现诗人的心里对它充满欣喜与敬佩的心情。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一联写的是雨夜的环境。这时原野、路径、云块虽然是一片漆黑,惟有江上的船只却仍然灯火通明。它象征诗人心头升起的希望,相信春雨会绵绵不断,下很久、下很长时间,定然会彻底地滋润着干涸的大地。这里从诗人的视觉角度反映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联写第二天早上诗人看到仍在带雨的花朵,想到万紫千红的鲜花开遍锦宫城,诗人的心花随同春花一起开放了。

《春夜喜雨》,除诗题外,全诗不着一“喜”字,而“喜”自见,处处流露出诗人对春雨产生的喜悦情怀。这首诗主题深刻,语言优美,借景抒情,诗意浓郁,故千百年来为人们赞誉,传诵不已。

2、《春夜喜雨》是怎样运用拟人的手法的?

作者赞美春雨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春雨这个本来没有知觉的事物,写得它好像也深通人性,知道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就来了。它夜间悄悄地来到,哺育着禾苗,不愿让人们知道。做了好事,并不居功。这样,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美好特征,也写出了它的美好品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这里是悄悄的意思。一个“潜”字,一个“细”字,把春雨的特点形容得惟妙惟肖。它和夏天的大雷暴雨不同,雷暴雨来时,雷鸣电闪,哗哗一阵,有时甚至雷声大,雨点小,大呼隆一阵。这里写的是春天的牛毛细雨,夜间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随风飘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很准确,也很形象。)

3.《春夜喜雨》中的“发生”是什么意思?

(诸家选本,大多把“发生”理解为“下雨”。然而,《唐诗一百首》的注解却有另外一种解释:发动植物生长。我们赞成后一种注解。为什么?一是这样注解切合诗意。……自然界所以生机蓬勃,正与春雨催发密切相关。把“发生”理解为“催发生机”,更切合作者的感情,更切合拟人手法,更切合诗歌所着意描绘的、也是春雨所带来的想象中的动人景象。 二是这样注解切合用典。人们知道,杜甫擅长用典,杜诗无一字无来历的说法固然不足为训,但是,这首诗中的“发生”显然用了《庄子》中的“春气发而百草生”的命意。)

4.分析炼字用词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联中的“潜”“润”能不能换成“飘、”“淋、浇”好不好?

不好。“潜”这里是悄悄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无声的特点。“飘”不好,“飘”是随风飞动的意思,不能写出春雨绵绵的特点,也无法突出春雨不为人知的特点。

“润”是慢慢地无声无息地使物体不干枯,它和夏天的大雷暴雨不同,雷暴雨来时,雷鸣电闪,哗哗一阵,有时甚至雷声大,雨点小,大呼隆一阵,“淋、浇”体现出的正是暴雨的情况。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俱”是都的意思,但“都”没有“俱”和谐。

5、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古代韵母ing和eng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种读法。

四、 齐读--自背--齐背。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月 日

教学要点:1、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品味诗歌意境,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2、学习《石壕吏》,体会诗人对人民苦难生活深切的同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提问:大家知道南宋时最著名的爱国诗人是谁吗?爱国主义是我们挂在嘴巴边上的一个词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是爱国主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篇体现爱国精神的诗作,体会什么是爱国主义吧。

二、 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 作者及写作背景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创作颇丰,《剑南诗稿》收集了九千三百余首诗,加上遗稿,共有一万余首。被称为“多产”诗人。

陆游生在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亲友爱国思想的熏陶,立志报国。他一生在政治上坚决主张抗金,充实军备,增强国防力量,以期恢复中原,所以屡次受投降派秦桧等的嫉妒和压制,但诗人爱国的斗志始终不改,曾在四川投身军旅。66岁后被罢斥回故乡山阴。本诗写于1192年,即被罢回山阴后。原诗共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2、 学生对照注解自由朗读,要求:

(1) 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把握节奏韵律。

3、 检查自读情况

大作:大起。 不自哀:不为自己悲哀。 戍:守卫。戍轮台:戍守边疆。

夜阑:深夜。 铁马、冰河:P145(5)(6) 入梦:进入梦境,梦见。

听范读,明确节奏。

4、 讲析

1)这是一首叙事诗在 读的基础上请概括诗中所介绍的时、地、人、事件,并找出依据。

时:十一月四日 深夜 地:孤村 人:诗人

事件:大雨之夜,孤卧仍思报国,向往战斗入梦。

2) 结合诗句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及梦中是怎样的场景? 为何如此壮阔雄浑的场面只能在梦中?

国家危难,诗人年老体弱只能留在家乡,不能到边疆戍守, 深夜风雨大作,在梦中诗人回到了疆场。

梦中:铁骑突出、刀枪齐鸣、喊杀连天、威震北国。

现实杀敌不成,梦中驰骋疆场。现实中的无奈,但不改为国杀敌之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得到了充分展现。

2) 本诗的诗眼,或最能体现主题的一句? 最后一句4、 朗读品味,背诵

三、 板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南宋)(叙事诗 七言绝句)

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梦思为国征战 诗眼

四、学习《石壕吏》

1、导入: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2、请自读全诗然后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并划出那些不理解的词句,班中交流。5分钟

3、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4、齐读此诗,并思考哪些诗句体现出当时的现实?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有吏夜捉人”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老妇的苦啼申诉也表现出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①第一层申诉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况?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板书:)

②第二层申诉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况?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③第三层申诉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具有什么社会意义?

(1) 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段老妇苦啼申诉的叙述(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方面体现出这家人的痛苦心情,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诗人的凄凉心情和对这家人的同情。

6、写作方法的分析

※ 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可能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诗人怎样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7、全班齐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2、 练习册

板书设计

石壕吏

目击耳闻 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苦啼申诉 家庭凄惨

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 扩充 杜 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的: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精选材料,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

教学仪器: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诗人文学常识复习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又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

2、 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二、讲析

1、 听范读或录音,正音、正节奏。

号háo 重chóng 衾qīn 庇bì 兀wù

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句,讨论解决。注意:见:现,出现。

3、 朗读思考以下问题

1) 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

2) 从叙述中推测诗人的家境和当时的心情、境况。

3) 是否能从诗人的遭遇中推测当时的社会状况?

4) 诗人的心情状况是否仅因茅屋等自我状况决定?

4、 讨论学习

1) 叙事:八月大风破屋,吹茅草过江。

(茅草的遭遇)高挂、沉塘坳--难弄下,难收回

平地上的 群童抱茅入竹去--呼不得

屋漏又遭连夜雨--难眠、盼天明

2) 家境贫苦 大风破屋的焦灼、怨愤

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无奈

屋漏又遭夜雨的愁惨暗淡

从何处可见这些心情,作者如何表现?明确:写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中。

3) 人民贫困(否则群童不会冒着狂风抱不值钱的茅草)四海困穷战乱频繁、国家残破

4)“叹息”“少睡眠”是否因自己的困境?

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由自己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将自己的忧乐悲喜与国家、人民紧紧联系,与国家同命运,与人民同甘苦。因此不仅仅是由于茅屋和自己的境况而发感慨。

此种人生观是中国社会传统的人生观之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另有淡化个体,强化群体的人文精神。“修、齐、治、平”与经邦济世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发奋精神。)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乃诗人之崇高理想。

而文中展示的情志还不仅如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怎样博大的胸襟。

5、 再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 总结(预习提示)--主题

7、 背诵(作业)

板书设计

写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 生活 窘迫

叙事 茅屋为秋风所破,又遇连夜雨

抒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理想崇高 忧国忧民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胸襟博大

课后记

作者邮箱: fangyan9375@sina.com

[《石壕吏》《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喜雨》 (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阅读答案

3.春夜喜雨 杜甫古诗

4.石壕吏阅读答案

5.石壕吏翻译和原文

6.石壕吏的阅读答案

7.《石壕吏》教案设计

8.春夜喜雨古诗教案

9.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10.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