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的开端:个性化写作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3-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对农村中学文学社社员作文指导的一些思考

王红君

把作文比做穿衣打扮可能比较贴近一般人的心理:谁都愿意费尽心思去求异创新,以引人注意。可大多数人在创作中的问题也出在这刻意求异上:过分的追求作文的形式而忽视文章最宝贵的一个要素--真实性。看多了农村学生的文章,你会发现一方面由于接触的生活圈子小,他们文章中多的是内心情感的诉说,在语言上就表现为个人话语的泛滥;另一方面由于阅读面的窄,他们的文章多的是机械的模仿,在形式上就表现为文学性的不足。究其原因,我想应归咎到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过分看重方法这个“末”,而轻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这个“本”和忽视了课堂外多方影响这个“肥”上。我的意思是:要真正实现作文的突破,让学生在老师的目光中摆脱个人的内心小圈子,登上文学的殿堂,就要重视课堂之外的引导。

那么,如何让学生的作品既具有真实性又不失文学性呢?笔者以为,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从个性化写作开始。

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是良好的开端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大多数写作经验也来自于阅读,因此,阅读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在写作中的思考力与创造力。

每一部(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思考,就会发现作者的切身感受及其特殊的思维方式,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在这个阅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是一个毫无主见、没有思想的人,他(她)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指导老师若不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就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那么,要想让学生的作品保持真实性就无从谈起了。

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应该在阅读指导中宽容的引导学生,让他们依据自己的体验去把握具有“模糊性”的文学语言,并对作品的“不确定性”与“空白点”有着自己的理解,而不应把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强加进去束缚甚至禁锢学生。比如,在引导社员阅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时,许多社员来问我该小说的主旨,我没有说,而是叫他们依着自己的理解去写自己熟悉的乡村。结果,许多社员并没有着力去写乡村的淳朴,而是写农村的浮躁、急功近利,或者落后、乡邻的互相拆台,甚至是对城乡发展机遇不公的愤懑,大部分作品都因为真实、贴近生活而大放异彩,一次性被市电视报采用了五篇

二.尊重学生在写作中情感体验的独特性

写作其实是一种情绪化的活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人类要想充分地发展自己,必须首先发展每个个体的独特性。要想让“我”血肉丰满地站出来,就必须尽可能的给“我”这个个体以自由,正象文艺理论家吴炫先生谈先锋派作家得失时总结的,西方是“已成为个体的体验”即“人在基本的欲望满足的情况下又生出各种奇怪的欲望”,我们只有把这种种真实的欲望呈现在读者面前,才有可能真正打动他们,作品也才能有生命力。对于学生心中的那些无论是喜悦之音、激昂之音、豪迈之音,还是痛苦之音、焦灼之音、叛逆之音,我们都应给予重视,并应该鼓励他们将这些真实的声音表现出来。

但是,我们又不能鼓励学生只是一味的倾诉,那会让学生误以为作文只是心灵的呻吟。我们还应该教会学生“冷却”,“冷却”不仅可以让作者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去审视情感,还可以把言说的自由留给读者,让作品永远处在未完成的完成中。

在写作中,我会要求学生学会在情感风暴刮过之后再动笔:状物不能只为着使此物更象彼物--文学性就是象征性--作者眼里的景物应该是“一切景语皆情雨“,被注入情愫,笔下流淌的事物要处在“是”与“不是”之中,不能交给读者一张照片;写心灵感悟或是杂文随笔,都应该是有感而发,而不应是无病呻吟,更不应该是盲目跟风,一会儿学“韩寒”大骂教师与教育,一会儿又冒出了木子美式的骇俗,毫无自己的主见。

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保全了自己的独特性才能保全作品的真实性。

三.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作文指导中,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学习主体的个体差异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智力差异和写作悟性。教师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的个体,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课内指导,我化用了段力佩先生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模式,即,专门开设阅读课:组织社员在一起阅读名著或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定期召开阅读心得交流会,引导社员各诉己见,谈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看法;不定期交习作,并组织社员互相批阅指正;定期举办文学讲座,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

但我更看重课外的辅导。写作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技艺,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不能忽视课外实践这个最好的方法。就象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充满了情趣,它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了美感经验。在静谧的野外,学生能非常真切的感受到沈从文的纯真灵性,周作人的慵懒闲适,孙梨的清新淡雅,老舍的淳朴自然。

当学生真正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真实情感融为一体时,在他笔下流淌的必定是灵动自然而充满个性的文字。

[文学写作的开端:个性化写作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写作教案设计

2.语文作文写作教案

3.英语写作类型技巧教案

4.写作思路要清晰教案

5.写作,思路要清晰教案

6.《人类历史的开端》教学设计

7.写人记叙文写作指导教案

8.续写作文教案龟兔赛跑

9.

10.写作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