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程研究与现代文阅读(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6-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 张延春

随着新课改实验的推行,语文教学越来越接近其本源。阅读教学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关注。可是,我们也越来越发现,阅读能力难以在短期内得以尽快的提高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大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的办法。本文试图从阅读过程这个角度来探求迅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我们觉得这更接近阅读实践,更容易为大家所掌握,更具可操作性。

一、阅读过程的研究综述

阅读过程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包括阅读对象、阅读时间、阅读环境、阅读工具等)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它以阅读主体的期望目标和自信为推进动力,以解决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为目的,实现阅读本体的价值。

(一) 我国古代的阅读过程研究

我国古代的阅读理论少有专题的深入研究多数经验形态,仅就阅读过程更少。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理论意义最系统、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当推孔子和孟子的研究:

1、孔子的“学、问、思、辨、行”

在中国古代,学习和读书几乎是同义的,因此孔子的“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礼记中庸》)所论的学习的五个步骤,则是表述读书从“知”到“行”的步骤,表述了阅读过程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孔子告诉我们,读书先要广泛的阅读学习,发现其中的问题,经过缜密的思考,辨明其中的事理,消化吸收,最后身体力行去做。这五个步骤“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朱熹《答陈师道书》),下面对五个步骤作简要解说。

学-博学之。万事学为首,学习第一,阅读第一。古人把“学”定位在前,且要“博学”,揭示了他们对阅读的认识。“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清唐彪《读书作文谱》)熟读,是读过程深入堂奥的起始环节,为阅读过程的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问-审问之。“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要善疑善问,学起于思,思发于问 ,通过“问”使阅读学习“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弄懂意义,增长知识,反对阅读中的浮光掠影、生吞活剥的浅薄学风。

思-慎思之。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这已是我国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朱熹认为,“熟读”之后,“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说明要通过“思”去理解读物的意义。王廷相《慎言潜心》指出:“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在思考中得到准确的见解。

辨-明辨之。阅读中对读物内容在“思”的基础上进行辨析、分析、综合。分异同,明是非,使其认识由感性达于理性,知文辞之要旨,晓义理之精微,阅读所得甚多,而胸次渐高。

行-笃行之。荀子说:“学至于行而止矣。”说明“行”是阅读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发点是“知”,终极点是“行”。“行”在三个方面:一是读写结合。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规律。阅读在文体、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方面都能帮助读者提高写作水平。二是经世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明确指出阅读的目的在于运用,是要在治理国家和独立答对方面有所作为。三是读书“美身”:通过阅读 实施陶冶教化,使自己从言行举止到内心世界都高尚起来。

孔子关于阅读的“学、问、思、辨、行”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对阅读过程作了精辟的概括,为我国古代阅读过程的研究树起了巍巍丰碑。

2、孟子的“以意逆志”

亚圣孟子针对学生咸丘蒙提出的有关阅读的问题,精辟指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即在阅读中用读者的意思去推求读物的意义,揭示了阅读过程的重要环节:意---逆---志。

意-阅读主体的意识。阅读主体是阅读的关键,主体凭借自己的学识、经验、阅历、思想等综合形成“意”,去阅读读物,识码、解码、提取信息、组合信息。读者意识同读物语句在阅读过程中化合,阅读主体与客体逐步同化,达到理解读物的意义。

逆-阅读的正确途径。“逆”有迎受、钩考、反求、追溯的意思。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从多方面推求、探究读物的意义。通过“逆”,“披文入情,沿波讨源”;通过“逆”,“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

志-阅读的根本目的 。孟子把追求读物的“志”,即读物的意义当作阅读的目的,不断章取义,清楚地揭示了阅读过程的终极要求。

“以意逆志”的阅读过程论,震古烁今,久而弥新,为建立我国的阅读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 国外的阅读过程研究简述

19世纪末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注意到了阅读意义和阅读心理,开始把阅读活动作为科学课题研究,但总体说来,国外的研究也没有一个可被普遍接受的界定。这里简单介绍三种有代表的观点:

1. 美国的阅读过程研究

美国人很重视阅读和对阅读过程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A、“阅读是一个精确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字母、单词、拼法以及较大的语言单位作精确、详尽、连续的感知与辨认。阅读理解的范围:○1认知和理解的速度;○2词语认读和理解;○3句子结构和句子理解;○4段落结构和段落理解;○5完整理解全文。B、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言知识,读者应掌握浏览、摘读、笔记等技巧学会阅读;C、阅读是一个选择的、尝试的和预测的过程。他们认为阅读技能应该包括:○1、阅读的认知思维训练,如视觉广度、视觉辨别、听觉辨别、理解、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和情感反映等。○2、阅读的语言行为训练,如识别词语、短语、句式、段落、情节上下文的关联、意义和语境等。○3、多种阅读方法的训练,如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等,培养学生独立查找资料、理解读物、提取信息、整理和储存情报的能力。因此特里D约翰逊提出了阅读过程“四阶段”说:○1、译码。读者把读物内容译成口头或相应的内心语言。○2、字义。读者了解读物的字面意义。○3、表述。读者产生了一种向他人讲述自己阅读所得的欲望。在讲述中把自己感受、理解、态度掺和进读物的内容中去,给读屋以新的个性化的特色。○4、评价。读者在读中和读后冷静、客观的审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收获,表现出阅读独特和明确目的。

2. 德国的阅读过程研究

德国语文教学工作者及阅读研究人员认为,阅读过程 有6个阶段:○1吸收词义;○2理解及把握含义联系;○3理解及解释文章内容含义和联系;○4批判地分析文章,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5进行创造性综合归纳,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与通过阅读吸取的新知识结合起来;○6创造性的模仿作者的作品。这阅读过程六阶段,不仅揭示了阅读中读者思维渐进的过程,而且宣示了以获得读物意义为目的,阅读主体驾驭阅读过程的实质。

3、日本的阅读过程研究

日本的阅读观与我国传统的阅读观基本相同。石井庄司博士把阅读过程归结为“赋、诵、读”;战后,出现了阅读过程的“推测、思考、想象、辨别、评价”的环节;芦田惠之助的“七变”教式;○1读;○2讨论-有关文题和题材的问答;○3读;○4写-关于全文或文中重要语句和汉字的听写;○5读;○6解-关于语言意义的问答;○7读。西尾实的三读法:自由读-指名读-问答,实行“素读”三阶段:通读、精读、达读。这些观点都把阅读教学和阅读过程混为一谈,所以,严格说来,日本对阅读过程并没有专题研究。

(三)、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下的阅读过程研究

阅读主体在阅读前做好了选择读物的准备、文化知识的准备、良好心境的准备、阅读过程的展开就能顺利进行了。随着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揭开阅读过程的“黑箱”的时刻到来了。我们根据阅读进程中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将阅读过程中的若干环节、多种因素,予以简化提纯、抽象概括,划分为前后相连的几个阶段,提出阅读过程的基本模式。

从心理科学来考察,分析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及不同侧面,它是一个对读物感知-联想、想象-思维-记忆-迁移的过程。

从行为科学来考察,抓住阅读表露在外的有形可考的行为和活动,阅读过程是一个对读物认读-理解-评价-积累-运用的过程。

把两者统一起来,一一对应,逐步深化,实现阅读活动,是为:

心理过程:感 知 联想、想象 思 维 记 忆 迁移

行为过程:认 读 理 解 评 价 积 累 运用

因此,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除阅读前的准备以外,其常规模式可分前后相连、相对独立、逐步深化、互相影响的5个阶段:认读-感知阶段;理解-联想阶段;评价-思维阶段;积累-记忆阶段和运用-迁移阶段。

如果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注意利用阅读过程的研究作指导,那么,在短期内提高阅读水平,提高阅读能力将成为可能。

主要参考资料:

《现代阅读教学论》(韦志成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

《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等

作者邮箱: zyc167@sina.com

[阅读过程研究与现代文阅读(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重构阅读信仰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2.《阅读的愉悦》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3.现代文《阅读是有“重量”的》阅读及答案参考

4.现代文阅读《阅读的愉悦》题目及答案

5.阅读给力现代文答案

6.《西风胡杨》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7.《风筝》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8.《竹篾》现代文阅读试题

9.《父亲》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10.《雪》现代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