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秋望,不同的意境--两首《长安秋望》诗鉴(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湖北洪湖市贺龙高级中学 卢圣春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天是诗人们自古以来吟咏的对象,有的悲秋,有的美秋。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悲秋的应当是屈原,他的那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就是一次对秋风而长叹息;北宋与南宋之交的词人叶梦得,写了一首《鹧鸪天美秋赋》:“一曲青山映小池,绿荷阴尽雨披离.何人解识秋堪美,莫为悲秋浪赋诗。 携浊酒,绕东篱.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前人“悲秋”,叶梦得却偏要“美秋”,表现了文学创作最足珍贵的个性与创造性。

晚唐诗人杜牧和赵嘏作了同题诗《长安秋望》一个“美秋”,一个“悲秋”,其意境迥然不同。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的这首《长安秋望》,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描绘了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抒发了诗人羁旅思归的情怀。首联总揽长安全,深秋拂晓时分,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云雾缓缓飘荡,宫观楼阁慢慢浮动。颔联仰观,西边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远处高楼忽而传来一声幽怨的长笛。颈联俯察,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半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尾联用典抒怀,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谓何来!

赵嘏诗前三联写景,景语即是情语。诗中的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行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晓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我们已领略了赵嘏诗中悲情满腔的秋色秋光,再去探访老杜之后的那位小杜的美秋世界,看他是如何解识秋色秋光之美的。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杜牧的这首《长安秋望》,前两句是仰望:秋日登楼,霜树高耸挺拔,长天明净澄洁,如纤尘不染的明镜,后两句是远眺,诗人将具象的峻拔入云在“终南山”与抽象的“秋色”结合在一起,虚实相生,不仅终南山的高远如在目前,虚有的本来诉之于理念的秋色,也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它们那清肃高拔的气势与精神一齐跃然纸上,而全诗意境中所表现的诗人的高远抱负与高扬意绪,得到了充分地揭示。这是一首高秋的赞歌。

赵嘏和杜牧的《长安秋望》,咏的都是北国秋色,选景典型,意境深远,仰观秋景,以景衬情。赵诗选景取其凄清,杜诗选景取其高远;赵诗属于工笔画,杜诗近于写意画;赵诗峻峭清冷,杜诗明快雄浑;赵诗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杜诗体现了诗人峻拔向上的精神。它们是秋天里的两首悲欢之歌。

作者邮箱: luchun123456789@msn.com

[一样的秋望,不同的意境--两首《长安秋望》诗鉴(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2.《古诗两首》教案

3.诗经两首教案

4.《外国诗两首》课件

5.《古诗两首》的课件

6.诗经两首的教案

7.《诗经两首》课件

8.诗经两首课件

9.意境优美的现代诗

10.意境唯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