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中心开展阅读教学兼与《花未眠》译者商榷(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4-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吴姜峰

高一语文一册(必修)第八课选编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美学散文《花未眠》,由于高一学生对艺术和生活中的美的鉴赏力还比较不够,所以阅读教学开展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往往把它上成了一篇纯美学的理论性文章,或者干脆寻章摘句,只顾着欣赏一些美学思想性的句子,从而破坏了原文的整体美。

其实,我们完全应该把它当成一篇很美的散文,就像本单元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样,它们都属于文质兼美的抒写心灵之美的散文。这恐怕也是编者把它们归之于一个单元的缘故吧!

先来说说本文的思路,作者从自己凌晨四点醒来顾花自怜写起,悟出了自然美的无限(人的感受力的有限),接着又得出了自然美的获得的必要条件(要亲近、邂逅),最后,然后作者由自然美联想起了艺术美,想起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艺术美源于自然美又高于自然美)。所以说,本文中作者的思路完全是内隐的,它并不像朱自清有实际的空间上的移动(在荷塘周围漫步),或者不如这样认为,作者是在海棠花前完成了这样一种感悟,是其心灵的特殊漫步。

联想 反思

真花(自然美)---画中花(艺术美)--

自然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从这样的角度看待课文,我们就不难理解开头(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和结尾(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作者呼应的记叙写作手法了。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所谓的“形”很丰富,在此不作赘述,那么,“神”又何在呢?其实通过对文章的思路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始终是围绕着“大自然是无限美的的”来组织材料的。从人的感受力的局限性来谈--大自然美的无限,从邂逅和亲近大自然才是获得美的必要条件来谈--大自然美的获得,从艺术作品中表现出丰富而神奇的大自然之美来谈--两者的关系。

如此,抓住这样的中心不管是让学生自己来阅读文章还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自然就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了。

最后,笔者在课文第三段有一处疑问,想求广大同仁或能与译者商榷则最好,“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觉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觉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觉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则是无限的。”每回读到这里,很像是一段绕口令,其实第一句作者已经表达出了完整的观点,焉用第二句重复之理?从语意逻辑来看,第二句应是是在帮着解释、佐证第一句,但会给读者产生一种只是把因果倒置了一遍的错觉,说理力就不强了。“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到底孰因孰果,我们无须在这里作鸡和蛋孰先孰后的哲学思辩。

所以说,我认为这二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递进式的,第二句的重点应是从“人感受力的有限”来议论得出“自然的美的无限”的结论,那么,第二句的表达是不是改成这样更好理解一些呢:“也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就更加有限的,自然的美则是无限的。”

添加了“也 就”这样的关联词后,可以把上下两句连得更紧。因为人“感受到的美的有限”,不仅仅是因为“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也有其他许多原因,譬如自然环境本身改变的原因、譬如人自身的心情、人文素养的差异的原因等等,而作者在此似乎强调的是人本身的感受力的有限性。

以上所思,纯属一己之见,希望能得到有识之士的教导。 作者邮箱: gf.716_feng@mail.china.com

[确立中心开展阅读教学兼与《花未眠》译者商榷(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花未眠读后感

2.教师阅读教学教案

3.未眠的夜,我所理解的生活心情随笔

4.主题阅读教学计划

5.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计划

6.小学的阅读教学计划

7.群文阅读教学课件

8.阅读教学计划

9.关于阅读教学计划

10.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