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伟
杜甫是盛唐的最后一位诗人,奉守“仁政爱民”、“匡时济世”的儒家信条,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抱负,积极投身政治,却饱受当权者的排挤、同辈的嘲笑,仕途失意,生活也不安定,但他在清苦、寥落、孤寂中“浩歌弥激烈”,陈岩肖《庚溪诗话》评杜“其穷也未尝无志于国与民”,在诗坛萧条中独自呐喊,创作“三吏、三别”,真实再现那一历史时期,放射出熠熠的光彩,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从而达到古典现实主义的光辉顶峰。
《石壕吏》是杜甫即事名篇“三吏、三别”中的一首。作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通篇取语甚直,只用叙述,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诗尾水到渠成着一“独”字,用事天然,独超千古,虽只一字而集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众妙毕现,情境全出。
758年冬,诗人贬谪羁旅,孑然一身,流离转徙于崎岖兵间,在烽烟战乱中,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诗人忍着悲痛,以极大的勇气、体贴的文笔写下“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示鲜明的态度,但这丝光亮并未辟开所谓“肃宗中兴”的黑暗,得到当权者的认可。但诗人越看到政治黑暗就越不肯避开,越看到民生疾苦,就越忘掉自己的不幸,毅然面对现实,《石壕吏》中之“独”字再奏强音,展现更强烈的爱憎褒贬。
“独”是民生疾苦的再现;“独”是诗人痛苦经历的写照;“独”是诗人内心矛盾的反映;“独”是诗人无语的控诉。总之,“独”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情感触发的极点。它创造了一种黯然凄恻、发悲济世的情感氛围,再现安史之乱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祸害,特别是精神上的痛苦,凸现诗人沉郁复杂的情感世界,给人无限的遐思。
759年春三月,诗人由洛阳赶回华州,屡见抽丁远戍、饿殍遍野、烟户一空的惨景,触景生情,陷于爱国忧君、悯民伤乱的矛盾之中。在沉默、矛盾、思索、愤懑中,所睹之景、所触之事、缘事之情与个人的际遇连成一片,触现实而生感、情随感而出、诗缘情而作,感时陈事、语长心重地写下“独与老翁别”,以一个家庭的苦难概括千万个家庭的不幸。
诗人首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藏问于答的方式描绘了这幕悲剧,用蒙太奇手法将“独”景逐一展现,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饿吏环伺一老妇,她的求生无门、孤立无助始见独;老妇哭诉老来孤子,一孙一媳,人丁单薄,家境凄苦,生死两难再现独;老妇夜赴,孤身就难是独;老翁归家,孤苦零丁,老来无伴,独守空户,孤寂痛苦还是独;“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收尽全诗,终现“独”。试想:原本一个三代同堂和和美美的家庭,而今分崩离析、家破人亡,几近鳏寡孤独的悲惨境地,老翁是何心情?试想:昨夜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诗人作何感想?诗人长期抑郁于心的抱国无门的苦痛、民生疾苦的悲悯、府兵之弊的忧愁、贬谪羁旅的孤愤,通过独字喷涌而出,倾向鲜明、爱憎强烈,令人嘘唏欲绝,感痛万千。直见现实的黑暗、政治的腐朽、社会的凋敝、家庭的凄苦,凸现诗人抑塞磊落、凝重深博的忧愤。让读者在细嚼之余,产生心灵的震撼,更觉得“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清仇世鳌《杜少陵集详注》评述此诗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可危哉!”诗人独历此悲,独自呼告,如实地揭露了政治的黑暗。
《石壕吏》尾句之“独”,实乃诗人情性所至,妙不自寻。虽只一字而涵盖全诗,如矿出金、如铅出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作者邮箱: wshw35@126.com
[独鹤之舞凄四野 独别之情撼九州--试解《石壕吏》尾句之独字(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2.苏轼孤独的古诗句
3.关于孤独的语录
4.孤独的同义词
5.有关孤独的句子
6.孤独的伤感语录
8.《孤独之旅》课件
9.享受孤独名言
10.朋友们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