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界:胡适那一代人的怕与爱

发布时间:2016-4-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南方都市报

  作者:郭春先(特约书评人)

  胡适注定是值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大写特写的一个名字,“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他的人缘之好、人格魅力可见一斑,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经历过一次全国性的批判运动之后,胡适成了他昔日朋友们噤若寒蝉的名字,那一群人的身影瞬间引退到重重迷雾之中。终究历史是无法改变的过去,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已不再只是简单地用

是与非、对与错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从这个角度上说,《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吹去了覆盖在历史书页上的厚厚灰尘,让我们从零散的往事片断中,一寻那一代人的怕与爱。

  丁文江是谁?张慰慈又是谁?还有段锡鹏……除非是学界中人,今天清楚这些名字以及他们故事的人恐怕并不会多,但在当年,他们都曾是风云一时或者壮志满怀之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就是这般的无情,连胡适都要在多少年之后才能逐渐得到应有的公允评价,那么站立在他身后的许许多多人物,又如何能垂名青史而被广泛地关注呢?《胡适和他的朋友们》不是一部分量十足的系统论著,而是只着眼于与胡适有过较亲密交往的人群,包括他的同学、同事、学生或者朋友,告诉我们一些曾经存在却又不为我们所了解的人与事。尽管从这些零散的历史资料,我们还是无法对他们的一生有多么清晰的了解,但正如书名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胡适是他们一群人当中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是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

  无论是科学家任鸿隽、文史学家陈衡哲,还是社会学家陶孟和、教育家蒋梦麟等人,他们都曾经是胡适交往频密的朋友,更是中国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术文化的开拓者、奠基人,而大致相同的留洋生涯与生活阅历,使得他们成为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演变中的重要流派。相对于传统派的保守和革命派的激进,他们呈现出来的是完全有别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面:他们对民主、自由、科学的理解和热爱,他们在人格上的独立追求,他们在学术上的开创,他们对政治的热忱,即使时间又推进了几十年,仍足以让今天的我们肃然起敬。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根基打得比较好、路子走得比较正的群体”到上世纪50年代后,很快被人们所遗忘。那个年代距离我们并不远,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遗产却离我们很远”。

  我无意也无力对胡适和他的朋友们的思想水准与社会价值取向做出评判,但我认为,我们应该知道这些人和事,即使他们没有最终成为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出场,至少我们曾经以为完整的历史,其实是有着很大的缺失,后人也就无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发展规律。作为在混乱年代中出现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他们的清晰显现,为我们在思考那一段历史中出现的困惑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拼嵌出了一幅较为真切的历史。他们未必改变了历史,却实在是中国现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群。

  这一群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未有共同的口号与纲领,更未有完整的组织与结社,将他们放到一起来说的,自然是他们相差无多的社会理想,更因为这一位集中体现了他们理想的人物--胡适。在《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当中,篇幅较长而且真正值得一读再读的,我以为是《胡适与蒋介石》一章,不知道是否出于压轴或者总结性的考虑,作者要放到最后一章来讲。事实上,胡适与蒋介石之间的交往,正可以看作是胡适一生与政治之间若即若离、似有还无、欲罢不能的生动写照,缺少了这一章,我们无法真正理解胡适的一生际遇,也无法真正理解为何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无意中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胡适曾向蒋介石建议,让他以“无智、无能、无为”治国,如此放言无忌,蒋介石竟还不恼,有人说“在自由中国,只有胡适一人享有言论自由”,这是不是也说明点什么呢?胡适去世之后,蒋介石写的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我以为说得都对,胡适正是这么一个既矛盾又和谐的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又何尝不是?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智效民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人文界:胡适那一代人的怕与爱]相关文章:

1.

2.

3.胡适经典语录名言

4.胡适经典的语录

5.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6.胡适我的母亲课件

7.胡适经典语录集锦

8.雪怕太阳草怕霜的经典美文

9.如同和恐怕造句

10.用恐怕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