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中的三笑艺术

发布时间:2016-6-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张仕维

《石钟山记》一文具体叙述了苏轼实地考察石钟山命名来源的经过。课文中三次写到苏轼的笑。每次笑的情感不同,作用也不同。

第一次,作者在实地考察前,送长子苏迈到德兴县上任,经过湖口的庙堂时,“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这一笑,表面上是笑寺僧和小童的举动,实质上是笑李渤见解的浅陋。是对李渤之说的怀疑。作者不信无稽之谈,因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寺僧使小童“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并没有解决“此独以钟名,何哉”的疑问。这一笑,增强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缘由的信心。这笑,是自信者的笑。

第二次,作者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将入港口”时发现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寂坎镗塔之声,与向之噌咳

者相应,如乐作焉。”这时作者又“因笑谓迈曰:‘古之人不余欺也!’”这第二次笑,表现

出作者历尽艰险找到答案后的欣喜、自豪的感情。这笑,是胜利者的笑。

第三次,作者在实地考察后发出来的:“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这一笑,是作者对李渤见解的完全否定。这样-,一方面照应了前文的“余固笑而不信”。说明自己怀疑李渤的见解大有事实依据的;另一方面说明要了解事物的真相,既不可轻信传说,也不可主观臆断,而要进行实地考察,从而间接地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这笑,是思考者的笑。

苏东坡的这“三笑”,一次比一次笑得深,如果没有自信的笑,就不会出现“夜探石钟山”,就不可能有胜利的笑;更不可能出现兴奋之余,又有所思考的笑。因此,苏东坡的“三笑”如三颗璀璨的明珠,使《石钟山记》灿烂夺目,光照文坛。

[《石钟山记》中的三笑艺术]相关文章:

1.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

2.《石钟山记》翻译及赏析

3.橱窗展示中的装置艺术论文

4.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5.艺术教案大班

6.交友的艺术教案

7.艺术春天教案

8.艺术活动教案

9.早教艺术教案

10.《科学与艺术》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