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注音。
日扳_____ 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
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 泯_____然众人矣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世隶耕 _______ 未尝识书具 ______ 借旁近与之 _____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还家 _ ______
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 _______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 ________
【合作探究】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下列语 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解难答疑】
4、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特殊语言现象。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下能称前时之闻: '
于: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 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 ④伤仲永:
【拓展反馈】
5、翻译下列语句。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背诵课文。
2、掌握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并分析原因。
3 、掌握文章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
1、根据课文的时间推移概括方仲永才能发展 变化的几个阶段。
2、课文最后一段可分几层?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文章的材料安排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4、朗读背诵课文。
5、解释和翻译。(前两段)
【解难答疑】
6、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 童年时期,
② 少年时期
③ 青年时期
7、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8、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拓展反馈】
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9、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10、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指什么?
11、这一 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反思】
第三课时
【达标检测】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
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
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
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 /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 原文填空)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
有 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雷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