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赏析技巧2.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词句美3.情感与价值:激发欣赏诗词的兴趣,理解意境及思想感情。
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及感情。因诗中以杨花、子规渲染悲哀气氛,以明月寄托情感的方式,对于没有亲身经历及类似情感体验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故是本 诗难 点。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及感情。因诗中以杨花、子规渲染悲哀气氛,以明月寄托情感的方式,对于没有亲身经历及类似情感体验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故是本诗难点。
教学过程
1.从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李白诗入手,既复习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白发三千丈》等。
2.课题解读、介绍背景(幻灯展示):诗人王昌龄清白无辜,却被“左迁龙标”。此时的李白正在江南漫游,得知这一消息,倍感悲伤关切,写下了这首诗“遥寄”自己对好友的深厚感情。
3.配乐朗读诗歌 (采用PPT课件,同时显示跟诗歌内容相 关画面),学生边欣赏边结合画面领会意 a.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从中可以看出属于什么季节?
明确:写了杨花、子规、明月、 风。应是暮春花谢时节。
b.可写之景很多,为什么诗人仅写了杨花、子规?
明确:杨花即柳絮,寓意为“漂泊不定”,暗示好友的行踪和命运像杨花一样漂白不定,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形象美,古人往往以柳絮寓示离别;“子规”即杜鹃,其啼声酷似“不如归去”,声声凄厉、哀婉,这种写法,即合事理,又合时节,引人产生无限遐想,自然地在脑海中形成意境。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朋友远去,本当相送,无奈相隔千山万水,只好相托明月,随风送你到被贬之地了。诗句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以风送友的情怀。明月、风又构成一组凄美无比,令人伤怀的画面。
d.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逐步把诗中的优美画面组合起来,转化为诗歌意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全诗只有短短28个字,但却包涵了极为丰富的内涵。从以下几方面找出亮点,让学生明白诗歌美,美在何处。(幻灯展示以下内容)
※有声有画:杨花、明月从视觉角度描写,是画;子规啼是听觉,是声。
※动静结合:写杨花落、子规啼、“随风”是动景,写明月是静景,画面动静结合,灵动活泼,意韵无穷。
※虚实相间:杨花、子规、明月是实写,“过五溪”、“随风直到”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画面中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景物不多,但均是作者精心选择,既有意象创造的考虑,又有 表情达意的考虑。杨花寓“飘零”、“子规”寓“归去”、明月寄心、风送深情。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见的意象。
6.斟酌 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a.体会“落尽”的妙处。杨花体轻,本是轻灵飘忽之物,用“落”显沉重之感,似有不妥,其实恰是作者用心良苦、画龙点睛之处:沉重之感方能表现作者心情之沉重,对好友关切伤感之情跃然纸上。
b.体会“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闻”、“过五溪”的意味。“闻”,听说而已,友人被贬远谪,自己不能相送,显出无奈之情。“过五溪”,表明友人远去那穷山恶水之地,前途未可逆料,为下文“寄愁心”作垫。
7.理解全诗感情。
a.找出全诗诗眼,即抒发作者感情的关键字:“愁”,让学生围绕“愁”字各抒已见,畅所欲言。
b.人格化的抒情方式:友人一去僻地,只能寄情与明月,明月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明月是作者的化身,高悬空中,照着我,也照着远方的你。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因此,此句成为送别友人 的千古名句。
c.对诗歌的思想情感进行概括,可让学生先发言,老师作最后总结。
明确:这首诗写于王昌齡被贬谪后,表达了作者对好友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对不得与友人相见的伤感忧愁。全诗透出的是作者与友人浓浓的深情厚谊。(PPT课件打出字幕)
8.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9.拓展延伸训练:用本课所用到的方法赏析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0.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2.根据你对本课意境的理解,把它画成一幅画。
思考回答
了解
朗诵诗歌
再读 诗歌
思考回答
积累记笔记
学生分组讨论
整理回答
积累记笔记
小组讨论
整 理回答
积累记笔记
板书 景物 :杨花、子规、明月、风
亮点:有声有画 动静结合 虚实相间 情景交融
情感:关切 同情 伤感 忧愁 深情厚谊
教学后记 小组合作欠积极,教师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在小组合作讨论环节中,组员显示出较大的盲目化、形式化,“做个样子给老师看”的心里很严重。如:当老师提到对“杨花”这一意象的理解时,很多学生不从问题本身入手,大胆质疑讨论,而是急于翻阅参考资料,盲目求助于组员,更有甚者,泰然处之、坐享其成。对这一现状,教师显得无所适从。我想,今后应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1)采取小组积分,引入竞争机制。(2)充分发挥组长的协调作用,把任务下达到每个组员,发挥整体优势。(3)对学生的回答多鼓励少批评。(4)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较难的问题,适时地给予点拨指导。避免过度等待、不等待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提高课堂效率。
惜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谈中国诗》导学案
10.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