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2.通过 《故乡》的学习,把握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3.把握小说主题。教学重点: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3.小说主题的探讨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设计:理情节--析人物-- 品语言--悟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故乡是一支美丽的歌谣。那里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最美的梦。几天,让我们在鲁迅先生的笔墨中,去看看她眼中的故乡吧。顺便回顾一下鲁迅及其作品。
2.测试小说的常识(预习检测)
3、扫除障碍读准下列字音(预习检测)阴晦 猹 萧索 潮 汛 五行缺土 髀间 愕然 嗤笑 鄙夷 瑟索 惘然 恣睢
4、了解鲁迅
1)我们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
2)对鲁 迅的故乡,你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了解一些吗?
5、时代背景(请看当时的农村景象)本文是写于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可对农民的生活有多大的改善呢?(欣赏图片)
6、听读 课文要求:
1)听准字音;2)体会感情;3)初步了解小说的内容。
7、理情节
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叙述?
2)依照此线索,请 以“ 故乡、 故乡、 故乡”来简单梳理,其中横线上添一个动词。全文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分为三部分。
8、.作业
预习下节课内容,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分析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2.了解旧中国劳苦人民的苦难生活,感受今天安定生活。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现在我们来讨论本 文的人物形象塑造。二、讲授新课(一)作者在故乡遇到了 哪些人和事?重点刻画了哪些人?闰土、杨二嫂、“我”(二).分析闰土人物形象:(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1、 迅速回忆并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少年闰 土和中的闰土的句子。看看润土前后3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 、(教师引导)归纳闰土在哪些方 面有了变化并扣住重点字词进行分析人形象。 明确:(1) 肖像的变化: 昔日 今日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皱纹 小毡 帽 --- 破毡帽 红活圆实实的手- 又粗又笨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分析: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2)动作、对话变化: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变化:
a.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b.对生活:少年闰土:捕鸟、看瓜、 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4)小结: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二).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 、动作描写):
--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 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三)“我”的形象及其意义:(心理描写。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 不是作者。是一个线索人物。)(1)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2)怎样对待闰土?( 3)怎样对待故乡及其人物的变化?
三、小结:“我”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都表现出“我”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四、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教学后记: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故乡》]相关文章:
1.大海啊故乡教案
4.鲁迅故乡教案课堂实录
6.中班下册语言教案
9.七年级语文下册暑假乐园试题及答案
10.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