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4-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知识导学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整体感知

这首诗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布局谋篇

第一部分(第1节 ):写春雨在人们的期盼中如期到来。

第二部分(第2----5节 ):写春雨希望人们用真心去感受她、接受她,她将带着孩子们去体会大自然的各种气息。

第三部分(第6---9节 ):写春雨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的生活,为此,她甘心奉献自己的一切。

写作特点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拟人手法

  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这首诗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等等,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难点探讨

1.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令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特别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例如“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等等,有一种动人的、令人感到无比亲切的美。诗人除了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把“雨”想像成一种善解人意的生命存在,也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例如“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孤独之旅的心意”,不仅把具体可感的“吃着苹果”时“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而且以这样的诗句结尾,暗示了一种诗的祝福的力量。

相关知识

关于雨的古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课前预习   打基础

正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田圃(   )○2留滞(  )  ○3喑哑(  )

多音字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种:(    )种子       ○2调:(   )曲调      ○3斗:(   )斗笠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形近字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蓑:(   )蓑衣       ○2锢:(   )禁锢         ○3喑:(    )喑哑

衰:(    )_______    痼:(    )_______         暗:(    )_______  

解词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禁锢:                                              

○2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留滞:                                              

课后验收 提能力

基础知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圃(fǔ)     丝缕(lǚ)

B.喑哑(yìn )  禁锢(gù)

C.蓑笠(shuō)  襁褓(qǎng)

D.留滞(zhì)  喧闹(xuā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留滞:停滞,不流通。

B.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忍冬:指一种凌冬不凋的草药名。

C.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D.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3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B.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C.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D.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阅读理解

(一)课内语段阅读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待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4、选段的最后一节韵脚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本诗押_______韵。

5、在诗人的笔下,雨是善解人意的。雨的善解人意表现在哪里?试简要分析并用杜甫的诗句印证。

6、选段中画线句子将雨描绘成了一个什么形象?寄托了诗人什么感情?

7. 节选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二)课外类文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一)

  

秋雨声声

  

傅天琳

  

窗外的雨声,

淅淅沥沥地说个不停。

窗内的语声,

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窗外的说些什么?

问那树,那花,那小溪;

窗内的说些什么?

问这笑,这吻,这眼睛。

窗外和窗内都说了一夜,

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

天边的霞光哟脸上的红晕,

化一朵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把窗外雨声和窗内语声加以对照,以此笼罩全篇,统率全诗。

B.第二节中,没明写说话的具体内容,实暗写说话内容。

C.第一节写雨声、语声的热闹,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写出夜半恬静的气氛。

D.本诗的目的是写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感情。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秋雨声声”让人联想到秋雨中的人语,以秋雨的细腻连绵写出窗内人的甜蜜的情感。

B.第二节中,作者虽没有正面回答说些什么,但从树、花受到雨水的滋润中,可见笑、吻给对方心灵的慰藉。

C.诗句“天边的……飘飘的云”把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写,用大自然的美衬托人的美。

D.雨声和语声融合的梦境即指第二节中表示亲密感情的笑、吻、眼睛。

  

(二)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954年

10.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12.“忘了是在江南、江北/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第三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B.“沾着些故国泥的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呵呵”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C.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的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D.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自主表达

14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补写后两句。 

细雨 

东风里, 

掠过我的脸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显身手

15(湖北武汉中考)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近年来,武汉市多家公园开展了树木认养活动,许多市民参与其中。今年,武汉市首次将6月5日、6日设为“树木认养回访日”。学校决定组织学生开展以“树木认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下面是某同学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绘制的图表。请仔细观察并比较两组数据,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图表所包含的信息。

(2)年初,小林和朋友一起认养了一棵树。周末他想约朋友一同去为认养的树木施肥剪枝,可朋友因学习紧张不想去。小林觉得认养是一份爱心,照看是一份责任,这时他会对朋友说:“__________”。

2 雨说答案

课前预习   打基础

正字音○1pǔ   ○2zhì  ○3yīn

多音字○1种(zhǒng)种子/(zhòng)种植  ○2调(diào)曲调/(tiáo)调整  ○3斗(dǒu)斗笠/(dòu)斗争

形近字○1蓑(suō)蓑衣/衰(shuāi)衰老  ○2锢(gù)禁锢/痼(gù)痼疾○3喑(yīn)喑哑/暗(àn)黑暗

解词义

○1束缚;强力限制。○2即滞留,停留不通畅。

课后验收 提能力

1、D【点拨】(A项中“圃”应读“pǔ”;B项中“喑”应读“yīn”;C项中“蓑”应读

“suō”,“襁”应读“qiǎng”。)

2、B【点拨】(这里“忍冬”的意思是“忍受冬寒”。)

3、A【点拨】(B、C、D三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没有。)

4.膏 苗 好 谣 ao 

5.田圃冷冻了一冬,种子盼望发芽;牧场一片枯黄,牛羊踪迹不见;鱼塘淡淡的余寒,滞阻了鱼儿的游动;小溪的水瘦了,听不到动听的歌谣。春雨就在大地的期盼中降临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就像杜甫《春夜喜雨》诗中所写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将春雨描绘成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关爱之情 

7.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在结构上前后照应。对比的写法和结构上的照应在诗歌写作上运用很普遍,这不仅使人感到波澜起伏,而且有着隽永的诗味。

8.C【点拨】(诗中并未点明“夜半”的时间,也没有写出“恬静”的目的和要求。) 

9.D【点拨】(人们用笑、吻、眼睛来表达感情,“梦境”应指诗中没写出的对幸福的追求、憧憬等。)10.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所以它是“最可宝贵”的一片;又因为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的一片。  

11.D 【点拨】 只有第四行是白描手法  

12.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 

13.C【点拨】 诗的第一节写的是视觉意象,而结尾“淡淡的槐花香”则是清香逸远的嗅觉意象,视嗅交感,加强了诗的感染力。

14.示例: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

15(1)武汉市民认养树木及回访树木的人数均逐年增加,但回访树木的人数远少于认养人数。

(2)学习固然紧张,为树木施肥剪枝既可以照料树木,也是学习之余的一种放松。何况,我们认养了树木就有责任照看它,周末还是我们一起去,好吗?

 

谭义专

[雨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九年级人教版《 雨说》教案

2.《雨说》教案怎么写

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4.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心声》教案设计

5.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

6.人教版英语八上册教案

7.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8.人教版九年级《陈涉世家》教案

9.九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10.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