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了解“评点”这一传统阅读和评论文学作品的方法。
2、 学习多角度评点小说的技巧。
3、 借助 “评点”领会小说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多角度评点小说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总评”领会《药》的主题。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阅读鲁迅的小说《药》
(一) 阅读准备
1.出处--《呐喊》
2.写作背景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 整体把握
1.情节线索:复述故事,双线
提问:“药”是什么?怎么来的?药效如何?故事发生在哪些场景中?讲了哪两家的故事?
2. 人物 夏瑜 众茶客 看客形象
3. 理解主题--药的内涵
二、 阅读评点部分
1. 关于“评点”
2. 旁批
3. 总评[
4. 概括评点角度:评点环境描写;评点人物描写;评点情节发展;评 点作品主题;评点表现手法
课堂训练:使用旁批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评点微型小说《在柏林》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外阅读小说《药》的原文(先不看评点),圈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并整理成问题形式。
二、导入新课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人有病是要吃药的,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 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有一位作家,他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什么样的药 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接触的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然而不同于以往我们学习小说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药》,是通过吴中杰先生的评点来深刻体会的。
三、指导阅读
1、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复述小说内容。 (教师指导复述)
2、 教师简介“评点”这一阅读和评论方法。
5、 重读“旁批”和“总评”,小组讨论并归纳: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对原文进行评点的?
(1) 环境
学生找出原文中环境描写的地方及评点,说说这样评点的效果。
--(环境描写本身不多 ,点评更是寥寥数语,然而却把原作者的文字意图、作用和精妙之处传达出,有画龙点睛之效。)
(2) 人物
原文共 写了哪些人物?作者对这些人物分别是怎么评点的?通过这些评点我们能否准确地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华老栓: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夏 瑜:一个既英勇 不屈又严重脱离群众的年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康大叔:一个凶狠贪婪为统治阶级效劳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
茶馆里的茶客们:一群无聊落后不觉悟的小人物,当时社会意识的群体反映。
(3) 情节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药》其实讲述了两个故事:华家的故事和夏家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在文章的哪个环 节联系起来的呢?评点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部分:茶馆谈“药”。作者的点评“花白胡子低声下气的发问,引出了夏瑜 的故事”等帮助我们理清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
(4) 作品主题
读过原文,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阅读“总评”,概括小说主题。
总评又主要从什么角度撰 写的?
--作者在总评时,先理清前任对小说主题的误解,再提出《药》的主题应是什么 ,然后道出原作者设计两条线索的良苦用心。另外,总评还对一些争论和疑点进行梳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5)表现手法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评点者还对小说的哪些地方进行点评?
找出文中对表现手法进行点评的地方,品味其妙处。
小结:由此可见,评点的角度涉及小说的各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无所不包。具体地说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表现手法和作品 主题这五个方面评点。
[鲁迅小说《药》评点]相关文章:
2.药厂制药实习报告
4.中药药理学课件
5.药师个人总结
6.药厂实习总结
10.中药制药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