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六病 教案教学设计(高三)

发布时间:2016-5-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卢龙中学   田园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分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及答题规范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目标:通过实例分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及答题规范能力

三、鉴赏诗歌,指出病因。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   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问:本诗写梧桐,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①解析: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之一。此诗作于诗人晚年,是首秋夜即景诗。上联写景,明月高照,夜气清泠,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下联景中寓情,用残叶迎风尚有声响来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诗写得苍凉悲壮,雄劲有气势。。

②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写梧桐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2分) 

③病例1:作者借梧桐抒发了庭户无人的孤独寂寞,内心凄苦,感慨年华易逝及不能改变现

状的无奈。

病例分析:有同学喜欢在鉴赏时套用一些术语。如鉴赏山水田园诗时就套用“隐逸”、“闲

适;诗词中若有花落飘零之景,就认为是“伤春惜春”……这种推测,在某些时候会侥幸“命中”一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结合作品本身,不兼顾全篇,胸有全局,答题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在这里,答案套用梧桐常常表示的“凄苦”涵义,殊不知“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恰恰表现了梧桐抖擞精神的豪情与坚强。

总结病因之一:机械照搬,盲目套用

④优秀答案展示:本诗写梧桐,实则以梧桐自比,表达了诗人,人老心犹壮的豪情,心中仍充满了满腔壮志,不甘寂寞,一心报国的壮志情怀。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1]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 [1]袜刬(chǎn):穿袜行走。 

问: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少女形象?(4分)

①解析:第一句“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是环境描写和神态描写,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

②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1分)、感情丰富(或者含羞、好奇、调皮、爱恋等)又略带几分矜持 (3分)的少女形象。

③病例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活泼好动的少女的形象。

总结病因之二:以偏概全,挂一漏万

④优秀答案:

     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活泼、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行人的离愁的?(4分)

①解析: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薰,香气。辔:马缰。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解题指导: “怎样表现行人的离愁”,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

术技巧,有两个要点:前三句和后两句,答题时二者缺一不可。

③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4分)

   一是反衬(乐景衬哀情)。(1分)选择了“残梅、细柳、薰草、暖风”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美好融和,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反衬行人的离愁。(1分)

   二是比喻。 (1分)以春水喻离愁,化抽象为具体,有力地写出了离愁的浓重。(1分)

④ 分析病例

病例3:候馆的梅花谢了,溪桥的柳枝还很细,草散发着香气,风儿暖暖的,我却在这时

要出发了。我的离愁越来越重,就像那不断的春水。

病例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

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这两句的回答,只是对诗

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

结果是没有赏析。

总结病因之三: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病例4 :表现了行人无奈、惜别、孤独的离愁。

病例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行人的离愁的?”依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是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然而,有的同学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行人的离愁的?答:表现了行人的离愁。

病因之四: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病例5:上阙诗人通过描写残梅、细柳、香草、暖风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以乐景反衬哀情,使离愁表达得更浓更深。

病例分析:词的上阙运用了两种手法, “区别”是明显的,考生在答题时应该予以充分注意,并作出具体的分析,而不能单单拈出乐景反衬哀情。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不能挂一漏万,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也同样不能挂一漏万。

病因之二:以偏概全、挂一漏万

病例6:选用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等凄凉景象,渲染凄冷萧条、孤独气氛,表现行人无穷的悲愁,哀景哀情。把离愁比喻成春水,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写出离愁之深。

病例分析:“梅残”是可以唤起诗人的伤春之感。但是这里,“梅残”恰恰表现了春意的逐渐浓重,与“柳细”“草薰” “风暖”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春之图画。

病因之一:机械照搬,盲目套用

病因之五:手法不明,判断失误

病例7:运用寓情于景、比喻等手法,表现行人的无限离愁。

鉴赏艺术手法,要遵循必要的模式。一般是:运用了……手法,突出了……特点,表达了……感情,具有……效果 。考官设置答案时,可能不会这么全,但不会脱离这四点。

病因之六:缺少分析,不够规范。

⑤优秀答案: 

     上阙通过描写“残梅、溪桥细柳、香草、暖风”等意象,营造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富有春天气息的画面,乐景哀情,使离愁表达得更浓更深。又用比喻手法,把离愁比作春水,化抽象为具体,表现了离愁的深重。 

四、开出处方:针对六种病因,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灵活应对、逐层把握、审清题意、

夯实基础、规范答题。(板书)

五、课堂巩固练习

1、小测试:判断下列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名词意象罗列)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又看过,何日是归年。    (乐景写哀情)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动静结合)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比喻)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点绛唇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问:词中“衔”和“瘦”用得生动形象,鉴赏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4分):

衔,运用拟人手法,将山头北斗横斜的静景表现得富于动态,颇有情趣。(2分)

瘦,运用拟人手法,富有美感地表现了梅影的嶙峋纤长和诗人心境的清冷。(2分)

六、总结: 

板书设计:

诗歌鉴赏六病

机械照搬,盲目套用

以偏概全,挂一漏万

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手法不明,判断失误

缺少分析,不够规范

 

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