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2015年中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我看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课一得 ”
洪光耀 绩溪县家朋学校
【内容提要】
(一)语文老师为什么必须确立“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二)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运用“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1、因学施教 一课一得
2、目标单选 一课一得
3、找准切点 一课一得
【关键词】
一课一得 浑然一体 因学施教 目标单选 找准切点
【正文】
教学20余年,听同行课无数,听后总有共同感受: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各环节太不严丝合缝,知识点太过分散零碎,我们的语文课太没有别的学科的浑然一体感了!如何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具有别的学科教学的浑然一体感?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取得真正的实效?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学专家通过精心研究、大胆实践,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一课一得”的新理念。
(一)语文老师为什么必须确立“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都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不管我们有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有着多么丰富的知识,45分钟(有的学校甚至安排40分钟)的语文课堂承载空间都是有限的。既如此,我们就不应该给我们的每堂语文课赋予过多的教学目标。目标多,时间有限,教学中教师只能处处蜻蜓点水,学生则只能走马观花,何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又如何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比较其它学科而言,语文学科考试命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与写作的能力,教材很多课文只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工具,不上或有选择替换别的课文来上,并不影响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及考试。语文的许多知识点不是集中有序地呈现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根据每篇教材课文的内容挖掘出来。别的学科,如数学,教材内容并不单一而且是环环相扣的,其中一环没弄明白就会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学语文可以“一课一得”,而别的学科未必可以,只教学其中的某一点而忽略别的是会影响学生对后面教材内容的学习的。
就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而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跟突出重点做好某件事或者说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一得”并不单单指某一具体知识,某一学习方法、某一核心问题等也应在其列。
(二)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运用“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可抓住以下几点:
1、因学施教 一课一得
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教师认为的难点学生却能心领神会,而有时,教师认为容易的地方学生却百思不得其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成了本课要着力解决的“一得”。教学时需要教师在学生不解处放缓节奏,重点讲授,在学生易懂处压缩时间;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实际随时调节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设计,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也要求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进行自由度较大的框架设计,要有弹性化的“软设计”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设计才不会走过场,教学过程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就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因预设而完美, 但更因动态的生成而精彩,从而真正做到“因学施教,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
2、目标单选 一课一得
解读文本,取一瓢而饮 ,简化目标,轻装上阵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这是我国清代画家兼诗人郑板桥的诗句,意指行文绘画如同深秋的树木那样,去除繁杂的枝叶,以凸现脉络,突出主题。其实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 《孔乙己》一文可供学生研读的内容实在多了去了,小说的情节特点、小说中的人物解读、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的主旨、小说的生字词语学习等等。根据本课特点,教学本课我轻装上阵,只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中人物--孔乙己,因而今年的公开课教学,我真正做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驾驭课堂游刃有余,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通过本节的教学,学生在如何解读小说中人物这一点上心领神会了,这就是本课教学的“一得”。
3、找准切点 一课一得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可见支点的重要。其实对于语文每一篇教材文章而言,都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点”,本文称之为“切点” 。只要我们找准了它,就一定能实现一课一得的目标。这里的“一得”指的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弄清了某一具体问题或懂得了某一具体的学法。
对于每篇教材课文而言,切点何在,这是一个值得大家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追求语文教学“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精教”大背景下的今天。
2015年4月21日,我到绩溪县东山中学观摩了能代表全市语文教学最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三位老师的课,听后获益匪浅,似乎从中找到了答案。上午第一节我们观摩的是谭宝禄老师的课,课题是《猫》。该课紧紧围绕“作者养的三只猫结局都遭受了不幸,但各自的不幸有何不同呢”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教学。可以说善于抓住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分析梳理课文内容就是本课教学最大的亮点。该课具体教学内容当然不止一个,但核心问题却只有一个。由此可见该课的切点就是能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核心问题。上午第二节我们观摩的是唐卫华老师的课,课题为《社戏》。该课紧紧围绕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展开,该课的切点明显是课文的关键段落。上午第三节我们听的是殷五一老师的课,课题是《春酒》。该课紧紧围绕“作者对家乡的苦恋在文中哪些地方能找到着落”这一问题展开研讨,该课的切点同《猫》一样,就是能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核心问题。
听了他们的课,我明白了:如果我们认真学习课标,深入钻研教材,就能找到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核心问题或教材中的关键语段,并将它们作为语文课文教学的切点。
此外,在我看来“学生不懂的问题”、“文眼”(课文标题)及“学习方法”也应是很好的语文教学的切点。“学生不懂的问题”在“因学施教一课一得”部分已作具体阐述,这里不再赘述。如何引导学生扣住“文眼”进行课文教学,这里不妨举一实例。记得我上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就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请看课文的标题--“最后一课”,由这个标题你做了哪些延伸思考?谁给什么人上最后一课?是什么原因让他上最后一课?他是怎样上的?这一课上得跟平时有何不同?它表现出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紧扣文章标题,带着对上述有关标题问题的思考认真研读课文内容……如何将学习方法作为切点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下面也不妨举一实例。还记得教学鲁迅《风筝》一文,我侧重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两个重要构成要素“矛盾”和“因果”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学习,从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故事的一种重要方法--分析矛盾因果法。
以上拙见,仅作“一石”,但愿它能激起“千浪”,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之果推向更高的层次。
洪光耀
[我看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课一得]相关文章:
3.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4.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7.初二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10.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