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什么? (教师随笔)

发布时间:2016-2-2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道”是什么?

   “道”是什么?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在创立这个概念的时候,就似乎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永恒不变的“道”是不可用语言说出来的。

    那么,到底“道”能不能用语言表述?如果不能,老子为何要用五千余言来反复阐述?对此,白居易就曾语带讥诮地质疑:“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如果能用语言表述,那它又到底是什么?

    老子说,有这样一种东西,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勉强给它取名为“道”。

    为什么是勉强命名?其实钱穆有过不是回答的回答:“《老子》开宗明义,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先秦诸子著书必各有其书所特创专用之新字与新语,此正为一家思想、独特精神所寄。以近代语说之,此即某一家思想所特用之专门术语也。惟为中国文字体制所限,故其所用字语,亦若惯常习见。然此一家之使用此字此语,则实别有其特殊之涵义,不得以惯常字义说之(《庄老通辨自序》)”。

    钱穆在这里指出:一,“道”是老子“所特创专用之新字与新语”;二,“道”是老子“一家思想、独特精神所寄”“之专门术语”。另外,钱穆还回答了为什么是“强字之曰”的问题--“惟为中国文字体制所限”。

    什么是“惟为中国文字体制所限”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思维和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产物,又是思维的载体。思想永远先于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永远跟不上思想的步伐,因此,“意在言外”、“辞不达意”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应该也就是“惟为中国文字体制所限”而造成“道之意至歧矣(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的原因。

    清人屈绍隆(屈大均)有一段谈诗的话非常有名:“ 诗以神行,使人得其意于言之外,若远若近,若无若有。云之于天,月之于水,心得而会之,口不得而言之,斯诗之神者也(《粤游杂咏序》)”。可见,“心得而会之,口不得而言之”的不只是“道。”

    刘再复说:“‘悟’是一种大方法,又不仅仅是方法。‘悟’能产生思想,产生哲学(《共悟红楼》)。”

    两千多年前,有着担任东周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得天独厚条件、能够阅尽天下图书,加上有对人生、社会最深切体验和研究的老子,在“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下,凭着超人的智商、思辨能力,“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这种先验的“悟道”“思想方式”,在人类思想史上,非常普遍。影响中国文人至为深远的禅宗六祖的“禅悟”、上引屈绍隆的“诗悟”同老子的“道悟”,都是同一种“思想”方式。

   “高行健把慧能界定为思想家甚至是大思想家,他认为慧能的巨大贡献是创造了另一种思想可能性,即没有逻辑、没有实证与分析也可以思想的可能性,西方思想家未充分意识到的可能性(刘再复 刘剑梅《共悟红楼》)。”其实,老子创立“道”这个概念,就是这样一种“没有逻辑、没有实证与分析”却客观存在的“思想可能性”结出的硕果。这种“思想可能性”产生的“禅”“不可道”、诗歌的神韵“不可道”、老子的“道”亦“不可道”。

    在老子的时代,语言文字远不如今天发达,要用文字归纳出“道”玄妙宏深的义涵,连老子本人也感觉无能为力。因此,老子之“道”曾被误解为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老学研究者们试图给“道”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些老学研究者中,有治国有方、无方的帝王,有识见有深、有浅的隐士;有学贯中西的大哲学家,有囿于方寸之地的三家村学究;有浪漫的文学家,有严谨的物理学家。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视觉、采用不同的方法、怀着不同的目的,对“道”作出相同相融、相悖相反的诠释。

    这些诠释(或定义)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折射出诠释者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背景。总的来看,多数老学研究者是把“道”当作璞玉,雕琢出为大众所认知的形状而未失其质;少数研究者则把它当着面团,随意揉捏以适应自已的价值取向。个别研究者却完全是信口雌黄,哗众取宠:例如当代日本学者千贺一生,根据自已的食痂之癖,竟然将“道”这个哲学概念,臆断为“是一种密语,它暗指性。(《老子的密语》”!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近现代的老学研究更注重以《老子》作为思想资源,取五千言之精华加以研究发挥。

    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运用较之古人更为先进、科学的方法论,对“道”作了全新的诠释,使之更具普世价值,从而繁荣了中国哲学,无疑对建构民族精神体系不无裨益。

附录(部分名家说“道”):

庄周: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胜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知北游篇》)(按,《大般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内,道也。(《庄子天地》)

《中庸》:

率性之谓道。

韩非: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所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韩非子卷六解老》)

东汉严遵:

万物所由,性命所以,无有所名者谓之道。(《老子指归》)

苏辙:

夫道,非清非浊,非高非下,非去非来,非善非恶,混然而成体,其于人为性,故曰“有物混成”。此未有知其生者,盖湛然常存,而天地生于其中耳(《道德真经注》第二十五章注)。

纪晓岚:

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转引自南怀瑾《老子他说》)

康有为:

志于道,道之说至歧矣。谨按:孔子系《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万木草堂口说》)

章太炎:

“有差别,此谓理,无差别,此谓道,死生成败,皆道也,虽得之犹无所得,齐物之论由此作矣。”(《国故论衡原道》)

1910年3月,章太炎在《教育今语杂志》第一册发表《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术的发达》,首次用白话文论述“中国文化”:“第一个宣布历史的人不是二千四百年前的孔子吗?第一个发明哲理的人,不是二千四百年前的老子吗?”

“中国头一个发明哲理的,算是老子”,二百年后,“庄子出来,就越发俊逸不群了”。

“老子是史官出身,所以专讲质验。”“及到庄子《齐物论》出来,真是件件看成平等。照这个法子做去,就世界万物各得自在。”(齐物论新解。)

胡适:

“老子的最大功劳,在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有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个“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已如此。

“道的作用,只是万物自已的作用。故说道常无为。”(《中国古代哲学史老子》)

“即使是在这文化混乱的沸腾激流中,仍然有宣告新时代--一个建设性思考的时代--到来的标志。哲学已经加入行列,并且在为那一时代的状况和问题忙碌着。她找寻了“道”--一个被非专门的译者不必要地造成困惑的字眼,而实际上她的简单意义只是方式和方法:个人生活的方式、社会接触的方式、公共活动和治理的方式等等。”(先秦名学史第一编)

林语堂:

尽我所知,老子是以浑浑噩噩藏拙蹈晦为人生战争利器的惟一学理,而此学理的本身,实为人类最高智慧之珍果。(《吾国与吾民第四章》)

高亨:

道者,宇宙之母力也。(《老子正诂》)

钱穆:

《老子》开宗明义,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先秦诸子著书必各有其书所特创专用之新字与新语,此正为一家思想独特精神所寄。以近代语说之,此即某一家思想所特用之专门术书也。惟为中国文字体制所限,故其所用字语,亦若惯常习见。然此一家之使用此字此语,则实别有其特殊之涵义,不得以惯常字义说之。(《庄老通辨自序》)

朱谦之:

盖“道”者,变化之总名。(《老子校释》)

冯友兰:

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至《老子》乃予道以形上学的意义。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总原理,此总原理名之曰道。(《中国哲学史第八章》)

陈鼓应: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及万物变化的规律。(《老庄新论》)

傅佩荣:

“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所代表的是“究竟真实”。人的言语所能表述的,都是相对真实,亦即充满变化的事物。因此,永恒的道是不可说的。不可说,甚至不可思议,但是却“非存在不可”,因为若无究竟真实,则这一切由何而来又由往何去,然后人生难免沦于幻象或梦境。老子掲示“道”的存在,是为了化解虚无主义,超越相对价值,使人的生命获得真正的安顿。(《傅佩荣译解老子》)

南怀瑾:

道是形而上的全能及本体,是形而下的众物、情物及运动法则(规律)。(《老子他说》)

孙中山:

有道徳始成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任法融2011年国际道教论坛之演讲引)

毛泽东:

道是宇宙间的普遍真理。(任法融2011年国际道教论坛之演讲引)

丁祯彦 李似珍:

“道”并不是一个外在力量,而是一个内在于万物的原因。本体内在于万物,万物就是本体自已运动的表现。(《谭峭化书的社会思想和括学思想代序》)

黄朴民:

道是指抽象、恍惚、理性无确知,语言无法定义而又水银泻地一般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客观实体,它既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即所谓“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同时又是天地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普遍规律,即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黄朴民解读道德经》)

日千贺一生: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博士也认为作为思想之源的老子阴阳论,确实同原子构造极其相似。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种密语,它暗指性。(《老子的密语》。余按:此书观点荒诞至极。录此备驳)

王蒙:

究竟什么是道,到底什么是道?我告诉你们,道就是“到底”,也就是“究竟”!你想过问一下究竟了,那么就是过问道了。你的问题就回答了你的提问。妙就妙在这里。老子的这个道就是来动员我们的智慧和思维,让我们进入“究竟”与“到底”,即进入终极关怀、终极期待、终极追寻的。而各种有关终极的说法,可能是哲学,可能是科学,可能是数学,更可能是神学即宗教学。

外国人也讨论“道”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最接近的就是拉丁语的“逻各斯”,逻各斯就是指一种道理,一种规律、逻辑。

比有形的东西更高更概括更抽象也更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给一切的有形以规范、以驱动、以能量、以意义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道”。(《老子十八讲》)

 

刘冰

[道是什么?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1.说婆道媳(随笔)

2.教师工作随笔

3.美术教师随笔

4.历史教师随笔

5.音乐教师随笔

6.教师数学随笔

7.幸福工作教师随笔

8.教师随笔感悟

9.教师假期生活随笔

10.有关路过教师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