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对王昌龄《芜蓉楼送辛渐》一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渲染出离别的黔淡气氛。
B、第二句写清晨辛渐即将登舟北归,“我”想到他不久就要隐没于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C、三、四两句是作者以冰壶设喻赠勉,寄望于洛阳亲友:日后依然冰清玉洁,永远坚持操守。
D、全诗既有唐诗中常见的“即景生情,情蕴景中”的特点,又有“深厚有余,优柔舒缓”的独特风格。
[说诗]
王昌龄(698一约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历任把水尉、校书郎,谪岭南。北还后又于天宝初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再贬龙标尉。安史之乱中被闾丘晓所杀‘编选《唐诗别裁》的清代诗人、诗论家沈德潜《说诗语》云:“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这里讲的“王龙标”即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其七言绝句成就最高,“绝伦逸群”,被誊为“七绝圣手”。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论盛唐七绝,认为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其七绝为“神品”。
《芜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七绝名作之一。昌龄的诗“缜密而思清”。这首七绝便是典型一例。芙蓉楼遗址在江苏镇江,那一带旧时系吴、楚之地,王送友人辛渐回洛阳,在此饯别。绝句从夜里满江寒雨悄然而来,写到隔日天亮江边送别。一“入”一“送”,相承相应,有情境,有过程。由于辛渐此去将与诗人洛阳的亲友相会,引起诗人的一种推想,推想他们会相问近况,从而导出临别寄语,其间转折过渡,自然浑成。四个七言诗句,把至为丰富的内容安排得这样周密,其思路多么清晰!不用说是写诗,就是为文,也可从中得到宝贵的启发。
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人中独树一帜。这一点我们只要把他送别辛渐的这一首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加以比较,就能有所领会。诗人写到与好友辛渐离别之际楚山也感到孤单,其依依惜别之情便跃然纸上。当然,临别寄语也是送别诗中寻常之笔。但王昌龄在此却另出新意。他不直写怀念之情或报平安以慰亲友,而是借临别嘱咐,自明心志。冰心,像冰一样莹洁的心。南朝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的诗句比喻人品的高洁清白,但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更为人们传颂。从整体构思来看,王昌龄的写法有独特之处,其思想内容也深深切合这位诗人的遭遇与心境。王昌龄因“不谨细行”,竞致“谤议沸腾”,被贬谪岭南。有人说这首诗是他再度被贬为江宁丞后不久写的。他要辛渐转告洛阳亲友的,是自己决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王昌龄到晚年还被贬为龙标尉,最后竞于安史之乱期间为刺史闾丘晓所忌杀。了解了他这些悲惨遭遇,回头再读此诗,更要为这“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情操所感动。虽然遭受贬斥,依旧冰清玉洁,坚持操守;即使积毁能够销骨,众口可以铱金,也销熔不了他的一颗“冰心”,何况又是置之于“玉壶”,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联。他要用以告慰亲友的,就是这样一颗表里澄澈的纯洁之冰心!
[解题]
C项不确切。这里的“相”是偏义复词,“相问”是指“问起我来”。这两句的意思是:“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我的一颗心(依然)如同冰在玉壶(那样莹洁)!”这显然是诗人在表明自己坚贞的品德和高洁的志操,表明他心地光明磊落,蔑视谤议,虽遭贬滴仍“内怀冰清,外涵玉润”。尽管有人还体会到其中也有与友人共勉的意思,但若离开他自明心志这一要旨去讲他寄希望于友人,那就有悖原意了。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2.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7.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10.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