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德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香港与大陆的交往日益密切, 中文日显重要。临近97, 中文的重要性更形突出, 其中两个热门话题就是普通话和简体字。
普通话, 即国语, 在国内 (包括海峡两岸) 推行了七十多年。小学生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在香港, 普通话教育长期受到忽视, 普通话地位低。一般人说「渠识唔识讲中文」意思就是说「他会不会说广东话」?有的教育机构曾经认为「普通话」是「外语」。到了现在, 香港各界人士则在「恶补」普通话。大学也在教普通话, 产生了高等学府教小学课程的怪现象。每年「浪费」大学经费数以千万计, 「浪费」大学生学时, 数以十万计。这不能不说是早期语文教育政策的重大失误。现在, 如果认真地把错误的政策扭转过来, 可以期望到2010年的时候, 每个中小学学生都能说普通话。这不算是奢望。
现在香港人对普通话的重要性, 可说是已经有了共识。然而对简体字, 采消极态度的人比较多, 有的还把这个问题政治化。中国人素重正体字, 但也有各时各地的俗字。香港的俗字是粤语方言字和英语。电视节目上出现「今日睇真D」、「江山如此多FUN」, 没有人提出反对, 不少人还认为是好「桥」。但是如果现在就改用简体字, 可能就出现「群起而攻之」的现象。然而简体字很多就是流传了几百年的民间俗字。
要研究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优劣, 可以写成一本书。但是如果面对现实, 不得不承认「简化字」才是十二亿人民在使用的「正字」。(「简化字」可说是规范的简体字。) 绝大多数的大陆出版物是以简化字印行。如果不会简化字, 恐怕是个半文盲。很难想象香港报刊的记者编辑们不会简化字。
展望将来, 鉴于实际上的需要, 香港人对简化字的认识也会逐步提高。今年香港「半岛青年商会」一些青年朋友主动主办了一连串名为「唔怕『繁』要识『简』」的介绍简化字活动, 十分成功。这也反映了香港青年一代, 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严格说来, 简化字不是大问题, 它大致上有规律可寻, 有字典可查。成问题的是「简化词」和命名的随意性。中国人素来重「字」不重「词」。大陆习惯把「市尺」简称为「尺」, 香港也习惯把「英尺」简称为「尺」(?)。但此「尺」不同彼「尺」, 也不同前清民初的「尺」(营造尺)。香港的「洋紫荆」(bauhinia) 有时简化为「紫荆」, 就成为另一种花 Chinese redbud 了。大连在初夏举办「槐花节」, 查此「槐花」实为「刺槐」(locust) 而非一般的「槐花」(sophora)。由此可知, 不但香港中文有「简化词」的问题, 中文本身就有「简化词」的问题。现在香港还是以「英文为准」, 希望将来能以中文为准。但是要以中文为准, 还得中文自己争气才行。
任意命名也是一个大问题。香港人熟悉的「康乃馨」(carnation), 中文名应是「香石竹」, 但香港花市行业称之为「丁香」, 也变成另一种花 lilac 了。香港前总督 David Wilson, 本来有汉名「魏德巍」。做了港督之后, 香港当局替他改名为「卫奕信」。最近英国内阁改组, 一夜之间, 阁员都有了新汉名。其中外相 Malcolm Rifkind, 由「聂伟敬」改为「李文君」, 后来又由「李文君」改回「聂伟敬」, 一些报章称之为「趣谈」。如果中文隐藏这么多「趣谈」, 中文怎么可以成为严肃的语文, 又怎么可以以它为准呢?最糟的是, 不论是「聂伟敬」还是「李文君」, 没有一本工具书可以把它还原为 Malcolm Rifkind! 还有, 北京一般都另有译名! 周南说: Major「你们称『马卓安』, 我们称『梅杰』。」香港媒介又把它写为繁体字的"梅杰"!
中文还有许多其他问题, 例如读音问题, 语法问题, 语体问题等等。有些是香港独有的问题, 有些是中文本身的问题, 这不及细谈。有鉴于问题的重要性,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和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将于年底举办《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研讨会。届时将更深入地讨论有关中国语文的各种问题。
[作者为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理事会主席]
[1997与香港中文]相关文章:
2.出纳中文求职信
4.简爱读后感中文
5.中文的文秘专业知识
7.中文论文标准格式
9.中文的简历模板
10.中文求职信的格式写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