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当涂县第二中学 汪茂吾 邮编 243100
《故乡》这篇“乡土”小说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现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五册。而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历年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初语五册后面的习题四就列出了四种关于该小说的主题让师生讨论:①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②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③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④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应该说,这四种说法均能从小说中找到足够的依据而自圆其说,但笔者注意到这些说法有一个显著的缺憾,即只注重文本,忽视了产生文本的外部条件,也就是说,脱离了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都是就小说本身(人物、情节)而论小说的主题。众所周知,小说有三个要素,即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小说中的环境又分为两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尤以社会环境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社会环境不仅包括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环境(内部环境),还应包括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外部环境),即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它包括作家当时的生存状态、思想状况、社会现状和外部条件。只有把作品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加以考察,我们的思维才不会枯竭,我们的结论才有可能准确。
那么,如何从小说的社会环境来探讨《故乡》的主题呢?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杂文里,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划线句为笔者所加)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创作小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利用他的力量来改造社会”,“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由此可见,鲁迅小说的主题较之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具有更加深广的社会意义。
那么,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呢?在《故乡》的结尾作者注明了写作的时间是1921年1月。其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外,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掠夺,使得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更加贫困,农村经济的破产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崩溃;国内,长期的军阀混战,加上“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所带来的灾难,弄得民不聊生。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鲁迅的启蒙主义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他关心最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命运和觉醒,这是他远超出当时一般资产阶级启蒙主义者的地方。众所周知,中国的问题最根本最首要的是农民问题。对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作者试图在他的小说中反映农村社会的现状、反映农民问题就不足为怪了。而小说《故乡》就是通过对故乡萧条衰败的景物描写以及农民思想精神状态的麻木,来引起疗救的注意,探求中国社会的出路。小说的主要人物闰土以及陪衬人物“豆腐西施”杨二嫂之所以弄到今天这个地步,无不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密切相关。可以说,他们的悲剧不是他们自身造成了,而是那个病态的社会所造成的。闰土和杨二嫂只不过是那个病态社会中的两个典型而已。所以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借宏儿和水生的友谊,提出了他的希望:“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就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曾生活过的。”但由于当时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跟农民结合起来,鲁迅也还没有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所以暂时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只能“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就是作者理想中的故乡。
为了给自己和读者以信心和鼓励,也为了给作品增添些许亮色,作者在文末深情地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可谓卒章显志,它告诉人们,要改变农民的命运,只有勇于探索,永不放弃,去彻底改造那个腐朽的社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故乡》的主题是深广的,它既非“反映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也非反映“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也非反映了“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因为这些都是一种现象和结果,而作者所要探讨的无疑是造成这些现象和结果的根源,那就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因此,如何改造现实社会,使之不再出现闰土和杨二嫂那样的悲剧才是小说的核心,也即主题。
至此,我们可以把《故乡》的主题作如下归纳: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作对比,引起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及其思想日益麻木的社会根源的深切思考,激发人们去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以上仅笔者重教《故乡》后的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愿与方家切磋。
E-mail:wangping9918@sina.com
本文已发表于《读写月报》(初中版)2003年第11期
作者邮箱: wangping9918@sina.com
[对《故乡》主题的重新定位(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3.《故乡》课件
4.网友生日祝福语
5.大海啊故乡教案
6.故乡教学课件
8.忆故乡甜蜜的中秋
9.飘雪的故乡美文
10.故乡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