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你在一起》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6-2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付勇  

    对于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我已是第六次观看了,而每一次观看都有灵魂的震撼和冲击,都得以艺术的品味和理性的反思,于是我终于将它搬到了课堂,让学生分享我的感动。影片中并不算离奇的故事却在一波三折的大喜大悲和出人意料的结局中得以升华,伴着时而哀婉、时而高昂的小提琴曲,有人偷偷地抹起了眼泪,这早已超出了“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温文尔雅,学生们那种与刘小春同呼吸的欢笑泪水也让我在内心略微欣慰了一番。

    一、感受天下父母的含辛茹苦。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刘诚也不例外,他为了儿子成才,不惜丢失所谓人格和尊严,可以提着裤子去追江老师,可以穿着有破洞的袜子去拜访余教授,可以点头哈腰地给别人打工--同时,其中也不乏“爱之越深,恨之越切”的谆谆教诲!在他眼中,儿子永远是“最美”, “天才”的称谓是为人父者对子女所表现的至情至爱,儿子的每一丝进步都是对他莫大的鼓舞与激励,从某种程度说,他爱儿子胜过了爱自己,儿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一切,他为儿子而活--这些却又是构建在一种非血缘的真情之上,其意味也就更加悠远了。刘小春最终放弃而“和你在一起”,自然也就是成为这种“超父爱”的花后之果。影片在“父爱”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无疑是缘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它给中学生们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

    二、人性的回归。边远地区或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迷惑于灯红酒绿的大都市而逐步丧失纯真的童心,他们担心被别人 “不屑”,常常尴尬地隐藏着自己脆弱而虚伪的自尊心,亲人的来临并未显露出重逢的喜悦,相反呈现的却是避之不及VS惑之不解的凝重,他们在人性的扭曲与裂变中迷失了自我。影片中的刘小春在来到北京后,从天真无邪的微笑,到随意的跷腿,然后到称父亲“老土”而取悦于莉莉,再到不和父亲击掌,以及在自己的竞争对手林雨面前对父亲爱理不理,最终丧失了“感恩”情结而变为泥塑的金身。不可否认,当林雨说他是“乡巴佬”时,刘小春是触耳惊心的,但他却踩在虚荣的刺刀上走向一个错误的极端,用牺牲父亲的尊严来换取自己所谓的尊严。刘小春的放弃比赛为他及时找回了误入歧途还不遥远的人性,而林雨的心愿达成也为她找到了灰暗色调下的冷酷感情。

    三、社会的另类面貌。“第一”变“第五”的表演,红帽子的丢失,貂皮大衣的易手,柜子里的小提琴,诸如此类,影片如变魔术似的给我们展示了社会的种种阴暗面,而这些又与社会生活本身“珠联璧合”,需要人们用睿智的双眼去观察,去感受,去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分水岭既没有《哈姆雷特》的传奇,也没有《射雕英雄传》的一目了然,而是让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理念:一切,就在你的身边,不着痕迹!--这或许更符合生活的原型。沉溺于漫画或武侠中的学生无疑在此吃了一味清醒剂,从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

   四、学生较难理解之处。刘小春不惜卖掉价值不菲的小提琴,用27000元去给一位普通朋友--莉莉买貂皮大衣,这确实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如果仅仅以“对抗父亲而不学琴”来解释,显然难以令人满意的,否则为何他对红帽子的丢失无动于衷。从“想他妈时才学琴,想他妈时才练琴”的动机和谱子里贴满的美女照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小春深藏于心的恋母情结,自然,莉莉也就成了这一对象,且不论这样的心理是否正常或正确,但陈凯歌确实用一种大胆而隐讳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某些角落,从而也增添了影片的思辩色彩与厚重感。

    无庸置疑,虽然影片涉及了一些较为深奥的问题,但瑕不掩瑜之下应该是“好书不厌百回读”,想来《和你在一起》也非一二次就能“读”完整的。

 作者邮箱: xingxing72300@sina.com

[试论《和你在一起》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

2.

3.

4.

5.教育学专业论文

6.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7.大学安全教育考试论文

8.教育学实习总结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