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教学,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7-12-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贺军红  

【摘要】研究性学习倡导的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应该是课堂教学。因此,笔者通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论述了“以人为本”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前提,教材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并从关注生活热点、设计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所需的准备工作和实施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以人为本    问题意识    参与意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大支柱”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大支柱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种新的、扩大了的教育观念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能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基于这一点,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也由专家的理论探索向学校具体的教学实践发展。但不少学校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即,研究性学习就是做课题。事实上,这种认识有失偏颇。“研究性学习”的中心词是学习而不是研究。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还要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应该是教室,即让学生以研究的精神走进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学习对象。人们常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所以,它也可以充当研究的载体。因此,我认为,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拓语文教学的研究性空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 以人为本--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前提

“以人为本”事实上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应该是“指挥”,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110”,在学生最需要关爱和帮助的时候,及时守候在学生身边;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教师应该是“场上队长”,身先士卒,与队友共同拼搏,在比赛结束后,把队友--我们的学生,高高的抛向空中……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 教材--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对象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里涵盖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学名著。从《诗经》、《楚辞》、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以及外国的文学作品;涌现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辛弃疾、龚自珍、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朱自清等一大批的文化巨人;体裁也涉及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另外还出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诸多文学流派。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就看你怎么应用。比如:可以设计小论文题《荷塘月色的语言美》、《邹忌的讽谏艺术》、《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父母应该怎样爱子女--从赵太后说起》,对于诗歌单元,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配乐朗诵并录制磁带,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可以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辩论等不一而足。但如果单独一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够,或者为了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得到更大的锻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一篇课文放到更大的参照系中,通过比较,分析其异同,领会相互特点,探讨普遍规律。比如可以让学生比较《荷塘月色》原文与选入的教材有什么不同,编选者删节的意图是什么,效果如何?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和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辨;《师说》、《劝学》归类比较等。

只有我们充分的钻研教材,根据具体情况抓住教材的重点,参与教材重组,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他们所感兴趣的精神大餐,也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三、 课堂教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1、建立学生主体观,关注生活热点问题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如果老师只从单方面按教材的逻辑和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时常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僵化。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视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认知体,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立足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必建立学生主体观。

建立学生主体观,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会对什么感兴趣?我会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会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因此,做老师最忌讳的就是以老师的身份压学生,那样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想想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念,要求教师必须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和社会生活接轨。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经常引进时代活水,抓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必然激起学生对语文的极大兴趣。

当O ICQ越来越介入到中学生的生活并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时,教师可以举行“中学生上网聊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当韩寒的事迹经常挂在学生的嘴边并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中学生是能力重要还是分数重要”的辩论。当《流星花园》、《我的野蛮女友》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谈资;当赵薇、金喜善、贝克汉姆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老师可以组织“如何看待我的偶像”的课堂讨论;当“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又可以编排“无以恶小而为之,无以善小而不为”的小话剧。那些时刻,青春的热情被唤起,青春的热情在涌动,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参与热情之高是老师们始料未及的,教学效果之好也是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难以企及的。在这些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在举行“中学生上网聊天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时,我首先在全班进行民意调查:全班50名同学有多少人有OICQ?结果发现有40多位同学有这一现代的网络沟通工具。然后我就对大家说:“既然大家对OICQ这么喜欢,那么大家到底有没有想过OICQ对你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这种影响是正面多一点还是负面多一点?”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之间自然会分成两大派别。于是我又说:“请大家推选出各派的辨手,其余同学组成亲友团,下周内一节语文课我们将进行一场辩论赛。正方:中学生上网聊天利大于弊;反方:中学生上网聊天弊大于利。”此语一出,教室里像炸开了锅,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兴趣。接下来,学生奔图书馆查资料,广泛收集同学们对OICQ的看法,利用休息时间模拟论辩双方进行辩论。在正式辩论赛的时候,同学们广泛联系现实的时代的背景,联系现代中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旁征博引,你来我往,显示出的良好的语文修养和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令我耳目一新。

相信学生,他们有无穷的潜力。

2、关注人类普遍的情感,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亲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却最容易被人忽视,学生们甚至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导致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很少。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利用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

比如我在教学《触龙说赵太后》时,上课前我就问学生:“你们是独生子吗?”一开始问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致很高,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七嘴八舌很热闹。然后我又开始了第二个问题:“那你觉得是父亲爱你多一点,还是母亲爱你多一点?”学生的回答当然也不可能统一。然后我又问不是独生子的学生,“是爱你多一点,还是爱你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多一点?”在这“三问三答”中,像是在和学生拉家常,却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感情距离。然后教师适时作结:“不管是爱谁多一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今天的父母如此,两千多年前的父母也是如此。”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了伟大而神圣的情感。

配合这一课的教学,我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到:

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才真正体会亲情的无价。军训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想家,想父母,与家里通话,总要流下那不争气的眼泪。父母到学校来看我,我更是哭得稀哩哗啦。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

还有学生在作文中说:

我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从我懂事起,我就为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读书、写字,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使我更早地学会了独立,独立思考,独立生活。

我理解了母亲的“冷酷”,理解了母亲的“唠叨”,理解了母亲的“忙碌”。我要高声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人生的苦与乐……”满文军的《懂你》久久回响在耳边,挥之不去。

看着这一篇篇洋溢着真情实感的文章,我的心被触动了,我知道我的学生们在进行一场灵魂的拷问,我知道他们已经一天天地长大了。我很欣慰。

3、设计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不能几十年如一日的似一潭死水,我们的教学形式也应该不时“换新”,不断的在我们的园地里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事先我发现学生对这一篇文章特别喜爱,篇幅比较短小,人物塑造也有血有肉。班上有几个学生比较活跃,也具有表演天赋,于是,我改变传统的一字一句翻译的教法,而是让学生编演课本剧。由于满足了学生很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愿望,他们热情高涨,牺牲休息时间进行排练,一字一句斟酌台词,设计舞台动作。尽管只是一个很简单的课堂剧,他们却力求精益求精,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让作为老师的我十分感动。终于,他们的劳动赢得了课堂上的阵阵掌声,同学们在下一周的周记中基本上对他们的表演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我不是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根据课文的情节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设计以母爱为主题,以满文军的《懂你》为蓝本的MTV。这种形式正好迎合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爱,对MTV的偏爱,由于照顾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所以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几天以后,学生的作业全交出。当一盘盘光碟在我的电脑上播放时,老师们都惊呆了,惊异于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惊异于学生非凡的动手能力。尽管这些创作可能还比较粗糙,但毕竟是学生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放飞,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母爱的自我理解和自我阐释。因为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

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项羽向我们走来--一个史传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参读诗文:《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巨鹿之战》、《项羽本纪垓下之围》、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的《乌江亭》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归纳整理文言常识,然后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历史小话剧,课后指导话剧小组排练。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鸿门宴》,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完全可以断定,一旦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关注学生,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常教常新。

4、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的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

疑的个性。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的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譬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点疑问:一是项伯私下夜走霸上见张良、刘邦,回去竟“报项王”,替刘邦开脱,难道项羽既不查其动机,也不追问原委,更无半点怀疑?二是沛公是抄小路回霸上的,二十里小路,连走带跑也得一两个小时,那么这一两个小时项王岂能在席间干等刘邦而不追问?张良这一两个小时如何打发?三是刘邦逃宴,借口是“入厕”,而张良“谢项王”的解释,先是“沛公不胜杯圴”,接着又说是“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这是否能自圆其说?

三点质疑实际上指出了《鸿门宴》的三处漏洞,言之凿凿,切中肯綮。一个中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不迷信权威的批判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吗?

又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学生对“峭楞楞如鬼一般”这一句提出疑问,认为它破坏了这一副塘上月光图的美的意境,前后文也无法衔接,提出应该把它删掉。这一问题是很多专家学者一直在争议的问题。我告诉学生,以前的教材是没有这一句话的,由此肯定了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同时又指出,现在的教材又把它加上了,恢复了朱自清先生原作的风貌,到底可不可行呢?于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的热情很高,联系前后文,有学生认为这是和作者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复杂的感情相联系的。”有另一学生发言说:“从整体来看,本段是描写荷塘上的月光,采取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法,这一句是通过树影来侧面表现月影的特征:阴冷、静谧。而这正是作者真实心境的反映。”学生的回答有观点,有论据,表现出对教材的清醒认识以及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

因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资料:

1、宁冠群:《鸿门宴》单元教法探新与思考    《语文学习》2002、1

2、木木:重在开拓语文教学的研究性空间     《语文学习》2002、1

3、杨君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个误区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8-9

4、史建筑、范胜武:人本理念--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呼唤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0

5、赵明: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新的教育理念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2

6、研究性学习:路在何方?            《中学语文教学》2002、3

 作者邮箱: mdhjh@jxptt.zj.com.cn

[立足课堂教学,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语文课堂教学随笔范本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论文

3.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

4.我的语文课堂教学随笔3篇

5.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课件

6.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7.语文课堂教学课件模板

8.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9.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10.毕业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