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000 安徽宣城市培英中学 邢少山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冶家和军事家,他用他的智慧和谋略帮助刘备立足西蜀,造成当时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他所追求的企图匡复汉室的事业上,包括他个人的情感。《三国演义》中共描写了他四次悲痛的哭泣,显示了他的“忠烈”与才智。
他第一次是哭周瑜。三气周瑜后,年仅36岁的东吴水军都督周瑜不幸夭亡,灵柩送至柴桑,孙权放声大哭,周瑜的部下个个悲痛万分,诸葛亮却带着赵子龙等人前来柴桑吊丧,这时周瑜的部将都皆欲借机杀孔明。只见孔明来到周瑜灵前,设祭物,亲奠酒,伏地大哭,边哭边叙述周郎生前如何雄姿英发,文蹈武略,雅量高志,如何帮助孙权割据江南,定建霸业,他极力赞颂周瑜的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对着周瑜的棺材,他痛心疾首地说:“呜呼公瑾!生死永别!”“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他哭得泪如涌泉,哀恸不已,真切感人,在场所有的听众没有一个不被他的哭声所打动,众将领没有哪一个不被他的这种感情所感染,东吴众将相不但去掉了杀机,而且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之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连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诸葛亮这一哭,不但避免自已被杀的危险,而且挽救了即将破裂的“孙刘联盟”,为“北拒曹操”赢得了方略,巩固了阵营。
他第二次痛哭是哭庞统。庞统从东吴投奔刘备后,辅佐刘备进取西川,由于他急于表功,不听孔明劝阻,急速进军,结果在落凤坡被张任等乱箭射死。此时镇守在荆州的孔明听到这一消息,大为惊讶,掷杯于地,掩面而哭曰:“哀哉!痛哉!”众人问其故,诸葛亮曰:“今吾主丧一臂矣!”诸葛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知道只有人称凤雏的庞统,才同他卧龙具有同样的军事才能,才是知已,才能领会他的意图。想当年,他从柴桑吊丧正要回荆州方欲下船时,只见江边一人道袍竹冠,皂绦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耶!”孔明一看,却是庞统,两人大笑不止,携手登舟,促膝谈心,各诉其志。当庞统答应在东吴一旦不受重用必投奔玄德时,诸葛亮才与他依依惜别。庞统来刘备麾下,诸葛亮实指望两人共同辅佐刘备,不想出师未捷庞统先殒身,诸葛亮哪有不悲痛之理?孔明此哭,是哭与庞统的深情厚意,是哭自已今后担子的重大,是哭一个难得人才的消失,是哭刘备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惺惺惜惺惺。
诸葛亮的第三次痛哭是先主刘备病逝。刘备三顾庐后,诸葛亮走出卧龙岗,东征西战,目的是要帮助刘皇叔兴复汉室。不想统一中国的大业未成,秭归一战后,刘备重病在身。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三日,诸葛亮等星夜从成都赶往白帝城。他来到永安宫,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说罢,泪流满面。诸葛亮面对此情此景,半生的辛酸苦辣一下子涌上心头,面对将要谢逝的君主怎不痛哭流涕?接着先主传旨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诸葛亮这时真真切切感到自已责任的重大,又一次掀起感情的波澜,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内待扶起孔明,刘备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说:“若嗣子可辅,则辅子;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皇叔临终还对诸葛亮如此信任,这知遇之恩三生难报,诸葛亮听罢,汗流遍身,手足失措,叩头流血,哭得天昏地暗,死去活来。如果说,三顾茅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对诸葛亮的器重;那么白帝城遗诏托孤,则是刘备对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信任了,因为刘备竟说出“嗣子不才,可以自立为君主”的话,作为诸葛亮怎不感动万分?他的哭是自已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哭知遇之恩。
诸葛亮的第四次哭是挥泪斩马谡。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力尽智辅佐后主,七擒孟获,攻心为上,安定后方,积蓄力量,准备北伐,以完成先主统一大业的遗愿。诸葛亮出师,初战告捷,夺取了陇西三郡,声威大震。孔明正在祁山寨中议事,忽报司马懿出关,倍道而行。诸葛亮料定他必取街亭,断蜀咽喉。因此想派一名上将去守街亭,不料马谡愿意前往,并立下“若有差失,乞斩全家”的军令状。马谡到街亭后违令拒谏,于山上下寨,结果被司马懿先断汲水之道,又沿山放火,虽得蜀军几次救援,终失街亭。街亭失守后,按军法和马谡自已立下的军令状,理当问斩,诸葛亮不徇私情,含着热泪杀掉了这位情同手足的兄弟,这其中又是三次大哭。第一次哭是数落马谡的罪过。说街亭是吾根本,你是以全家性命领此重任,今失地陷城,必当斩之。当马谡请求杀死他后能否照顾他的儿子时,诸葛亮被这死之前的唯一要求所感动,他立即答应了他的请求,同时含着泪说:“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意思是叫他安心而去。这表现了诸葛亮既严明执法,又有很浓的人情味。第二次哭是因为参军蒋琬的劝谏。在蒋琬看来“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也知道马谡有可用之处。在这以前,马谡曾为诸葛亮出谋献计两次,都大获成功:一次是七擒孟获,他建议以攻心为上;另一次是利用反间计,挑泼曹睿和司马懿的关系,结果司马懿被贬回乡。但此时他必须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坚持严格执法。此时他内心极为矛盾复杂,怎能使他不伤心呢?第三次哭是看到了马谡的首级以后,孔明再也抑止不住内心的痛苦,大哭不已。这时蒋琬反而不懈地问:“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这时孔明又一次想到自已用人不当的过失,而且这种过失在他来看来是不可谅解的,因为有人已明确提醒他马谡不可重用,这人就是先主。先主临终那天,当时并无多少人在场,先主以目遍视,见马谡在旁,刘备令马谡退出,特意叮嘱诸葛亮说:“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先主的这些谆谆教导,诸葛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守街亭的这一重要使命委任于他,诸葛亮认为这是自己用人不当的过失,怎么能对得起在九泉之下的先主呢?这一次痛哭,是一次反思,是一次追悔!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当然,诸葛亮的每次哭泣都是有其伤心事的,对于先帝的死和庞统的身亡,是一种自已感情的宣泄。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哭不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而有时要加以一定的宣扬,把自已的感情融入了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去。到柴桑吊孝,在周瑜灵前的那一段表演,诸葛亮把自已的感情有意作了宣扬,而且宣扬到了一定的程度,又不失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这不能不说他具有一定的“哭功”。他认为只有从心理上消除东吴将士对他的积怨,才能达到“东联东吴”的目的,这是当时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唯一需要。如果他哭得不成功,斗争的局势将不堪设想。我们说,诸葛亮的哭泣,不仅有时有意要作一定的宣扬,而且还要让它起到宣传的效果。例如在斩马谡时的三哭,他要让人们知道,他既重个人感情,又不徇私情,用法严峻的人,以此来教育众人。随后,他还将马谡首级遍示军营,并自贬丞相之职,进一步扩大宣传。
[宣泄、宣扬、宣传--谈诸葛亮的哭功(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1.品德教师基本功演讲稿
4.校园文化宣扬标语
8.功的教学课件
10.初中心理健康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