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咋成应试教育华美外衣

发布时间:2016-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中国教育报     2003-01-21     记者 赵显坤 

 

  记者在基层实施素质教育较好的学校采访,深感一些校长的心理压力,也觉出他们的某种忧虑。他们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多年,可在下面,应试教育仍大有市场。令人不解的是,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党政领导看一所学校,还是主要看升学率,看学生考分。更令人不解的是,时下一些新理念和新提法被用来为自己的举动贴上合“法”的“标签”,这一新的动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教育要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让老百姓的子女多考上几个大学生!” 

  对此,一位教研室负责人诠释得直截了当。他说:“群众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不就是想让孩子上大学吗?学校就应该适应群众的这种迫切要求。升学率高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领导也满意;升学率低了,三个不满意,你还‘代表’什么?再说,升学率低,社会信誉低,谁还来上你的学校?” 

  校长们说,让老百姓的子女多几个上大学的、上重点高中的,谁也没有意见。这位负责人的意思让人很明白,就是只认应试教育。 

  有的校长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关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所需人才的大问题,不能把它的目标降格成只是为了学生升学,更不能武断地暗示:只有搞应试教育才能多考上学生。 

  还有的校长说,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包装”应试教育,一是为他们目前搞应试教育的做法找一个大牌依据,另一方面是堵别人的嘴,让你不好提出不同意见。这样,他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去抓“升学率”了。 

  “实施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是基础,如果学生文化课不好,其他方面的素质能好到哪里?” 

  在这里,应试教育又被裹上了一层华美的外衣。据校长们反映,这种不适当地强调文化素质的学校搞的还是“老一套”,比如填鸭式教学,书山题海,加班加点,学生连双休日都难得喘口气。 

  而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则运用“评价”手段鞭打快牛,加剧竞争。他们评价学校主要看“一分”、“二率”。“一分”,即平均分;“二率”,即及格率、优秀率,而且排出名次,虽然对外不张榜,但在内部谁都知道谁,那些“片追”的学校往往前排就座,占尽风光。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往往这样开导校长们:“你那里的成绩上不去,别的搞了也没用。”据某校长介绍,这里所说的“别的”,比如盖教学楼、带学生搞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包括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进修等。 

  “教育创新,就是多出新招,让学生考出好成绩。” 

  有了这种想法,学校各想各的办法。比如为了提高班级“平均分”,有的就采取提前“分流”的办法:初中二年级后就动员“分流”,让成绩差的学生或上职校,或回家。一个60多人的班仅剩下不足一半,“分母”小了,且多是学习较好的学生,自然“平均分”就提高了。 

  据介绍,有的学校为了动员学生“分流”,也是各施其招。比如有的班主任让不愿“分流”的学生每天扫地、擦黑板,让你自己觉得呆不下去了,自己提出“回家”了事。还有的学校实行奖励政策:教师动员一个学生“分流”,要奖给多少钱,等等。 

  有的学校在学生考试上做文章。比如将学习好的与差的学生安排一个桌,“交流”起来方便。两位监考教师,往往一个装作没看见,一个眼睛向外看,“监考”变成了监视随时来检查的人。 

  还有,教学上示意家长请家教、多购教辅资料,或让家长挑灯帮学生复习、检查作业,还美其名曰尽可能拓展和利用教育资源。 

  以上这些都被认为是很实用的新招、新点子。校长们指出,这简直是亵渎“创新”,与我们提倡的“创新”格格不入。 

  总之,在有些地方,应试教育经这么一包装,重新“火”了起来。 

  当然,他们不是不提素质教育、“教育创新”,那只是在部署工作中,在汇报材料中,“旗子”还是不能丢的。但一走出会议室、走出材料回到现实中,下力气抓的仍是“升学率”。 

  这样一来,倾力打造素质教育的校长心里也犯了嘀咕:我们忙活了半天,究竟做得对还是不对呀?从而渐渐对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和努力产生了怀疑,信心不足。 

  记者在采访中,也有校长表示,对目前的小环境,他们耐得住寂寞,顶得住阻力,决心以对国家、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负责的态度,坚持通过素质教育培育人;但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充满困惑与不解,心里老不踏实,放不开手脚,甩不开膀子。这时,他们真想大声问一声:好好的“经”咋给念歪了?

 

[新理念咋成应试教育华美外衣]相关文章:

1.地球的外衣的阅读答案

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论文

3.新理念的学习计划

4.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

5.中华美德黑板报

6.中华美德读后感

7.谈谈夏令营难逃应试教育阴影论文

8.千牛个性签名咋写好听

9.集腋成裘造句

10.歌颂中华美德演讲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