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名著读后感7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名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名著读后感1
喜欢读书评,也就知道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很早就让我有读它的想法,然而,当我把这本篇幅不大的书捧在手里的时候,却发现这并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
说这本书不容昜读并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复杂的情节,众多的人物,相反,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渡口的老船夫临死前希望能给自己外孙女翠翠找个靠得住的孙女婿,在所谓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傩中选择,结果大老在一次载船运货途中溺水身亡,二傩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么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川湘边境,称为“茶峒”的小镇,特有的风物让没从未到过此地的人没法想象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不信?你说说什么是桐油,青盐,还有什么是棓子?
而作者特有的叙事方式也给读者带来困难,当然可以称为一种语言特色。例如“在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这样只能意会的'句子到处都是,无疑会给“农人”和“士兵”带来阅读的困难。
上面还只是说了一下小说的语言特色,从内容上来说,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原本很简单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复杂。对于大老托媒人提亲和二傩山崖唱歌,老船夫都没有给出正确的回应,仿佛在借着外孙女不断地调兄弟俩的胃口,我没法理解一个乡下的船夫怎么会有如此细腻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后兄弟俩先后离开家乡,顺顺也失去了对这个婚事的兴趣,而老船夫也无奈地死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这是谁酿成的呢?
我只能说是作者杜撰了一个美丽而纠结的故事。
《边城》名著读后感2
边城,描绘在黄永玉的色彩里;边城,甜美在宋祖英的民谣里;边城,生动在沈从文的墨香里。风景绮丽,美不胜收。
边城,美在青山碧水的风景里。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到了清澈空灵的沱江河畔,到了我心中那心驰神往的地方。一座座土家吊脚楼在边城烟雨中巍然而立,一首首月琴之曲在夜色笙歌张飘渺而出,一艘艘小船在祖父的浆声里游荡于青山碧水之间,朦朦胧胧的河面之上,还有几只洁白如雪的白鸭在水面上漂浮着,为边城的美增添了几分动感的气息。
边城,美在古朴和乐的风俗里。一个个民俗的节日风俗,皆在这远离世俗喧嚣的小城里被完美地保留下来。这里有与民同乐的戍军长官,有善于泅水的人们,有在水面上肆意追赶鸭子的乡亲,有泅水划船的好选手天保、傩送。小山村河街间,凡逢节日时候,便变成了一片繁华热闹的海洋。明朗的天气里,鼓声蓬蓬地响着。古朴和乐之美,大概皆凝聚在潭中划着的朱色长船里,浮动在刚刚涨过的泛着翠绿色的龙船水面上,潜入到河边人们认真凝视的眼眸里。
边城,美在淳朴善良的'人情里。有为翠翠点灯引路的好心人,有拒绝多收摆渡钱的老爷爷,有“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人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乡亲,还有为爱坚持等待的翠翠,“生生等你,死死等你,等一城烟雨,只为你;渡一世情缘,只和你。”千山万水穷尽,萋萋芳草荒芜,美丽而执着的等待,还在继续。
青山依旧,绿水东流,变的只是那人、那时、那情。生活仍在继续,或许本身就注定一个无言的结局。其实,结局已不重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称之为过程的过程——可喜,可爱,可恨,可恋。
《边城》名著读后感3
有人说他是山里飘来的一阵风,还带真新鲜泥土的气息。当我翻开《边城》的第一页,我就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顿时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气,感觉是那样的清新愉悦,让自己很放松!我的心也就从此刻跟着作者的笔尖跳动着,渐渐地认识的那个小镇,那条河,那里的人们,当然还有老船夫,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为了他们的朋友,随其乐而乐,随其忧而忧!
现在的社会物质生活充裕,可是心灵的世界似乎并未与物质同行,因而“无聊’”,“寂寞’”,“空虚”成为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口头禅。我也不例外,我时常在这个物质横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惫不堪,心力交瘁,而《边城》便是我寻觅已久的一片净土,让我疲惫的心找到了一个可以停歇的驿站!与现在的世界相比,《边城》里的世界似乎什么都没有,或许是人间与天堂的差别,可是哪个是人间,哪个又是天堂呢?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是不统一的。
如果将《边城》比做一个杯子,就好像韩寒一样,我也好想从《边城》这个杯子里窥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进《边城》的世界,总是想找一些词汇去描述它,可我总是失败了,因为任何华丽的辞藻在此都变得淡然无味,它们切实与这里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后我决定换过一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曾说过人物是顺着小说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样柔情,明净的双眸,如那个世界的天空一样空灵,广阔的心;老船夫的善良,尽职;挪送的勤劳勇敢;天宝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许就是一个“净“吧,我并不知我这样的概括是否得体,但它真是我真实的感觉。因为每次读完《边城》后我的。心灵就如春雨洗涤过的大地纯净无比,那种感觉真好!
《边城》名著读后感4
《边城》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要表现的全部。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
作者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这也是那艰苦生活中的一种美。
然而作者在为我们描绘着人与自然相处得相融、优美和谐时,却无法不体味到爷爷和翠翠这一老一小单纯生活中的孤单与悲凉。“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阳染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是一种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无依,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与忧郁。
翠翠爱情的悲剧,并不具有戏剧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不见,就像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爷爷的木讷和犹豫,源于没有“碾坊”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总顺顺对爷爷的误解,无意中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翠翠与大老,二老还未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迅速将一个妙龄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
而他们却是那样的美好。二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大老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而这般对乡情世态的叙写,对乡土的感情,对生命的爱,总是令人忧愁。这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们却不仅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
《边城》名著读后感5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大师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我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遗憾。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边城》名著读后感6
犹记得小说开头写了这样一段话:“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山水之间亭亭立着一座房屋的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多个“一”字的运用,既有落寞孤寂之感,也有恬静闲适的意味。
就整部作品来看,整个书中世界如一个仙境,古朴实诚的人情风味,字字句句里都透出一种淡雅、宁静的香气。乡民同甘共苦,乐于分享,互帮互助,好像大家都是一家人。每每读到这样和谐的画面,我都会感慨如今社会的复杂与冷漠,也会幻想着自己也生活在那样的社会,大家相亲相爱,不会为一己私欲丧尽天良,丢失了最美的人性。这时,我不禁会想: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到底为人类带来了益处还是痛楚?我们的地球文明到底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说到小说中的.人物,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爷爷。大老要求亲,他似是在鼓励大老时的温柔和蔼,他奔走于市里与小山城之间的疲惫与劳累,他笑脸相迎问到别人关于大老、二老时的恳切,他收了人家免费送的猪肉却把钱放进人家竹筒里的真诚……一幕幕影像,都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多么善良温和的老人,为可爱的小孙女操碎了心。他怕自己一把老骨头挺不住了,丢下可怜的小姑娘独自一人没有人来照顾,又怕她照顾不好自己;他身体开始不适的那次,强忍着苦痛也要给孙女一个笑脸,舍不得她有半点担心;他戴着一顶草帽,顶着烈日去问大老时,汗珠颗颗分明地挂在他脸上,愁闷的神情散不去,却仍是那样温柔地面对小孙女;他尊重翠翠,不强求她做不喜欢的事;他爽朗的笑如可口多汁的脆梨……这是一份如此纯净的爱!
即使再爱,爷爷终是离开了。顺顺家的冷淡、翠翠外柔内刚的性格、当年女儿的惨死……白塔坍塌,人未还。爷爷走了,翠翠恸哭良久,也明白了爷爷生前没提到的一切,终日守着渡口等候二老回来。结尾是开放式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爷爷的淳朴、对孙女浓浓的疼爱让人心疼,令人感动;翠翠的纯美、善良、坚强,不仅吸引着大老、二老,更成了人们心目中纯洁美好的象征。这本小说中,每个人、每件事,都那么打动人心,与当今这嘈杂、欲望化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更是我如此喜欢《边城》的原因。
《边城》名著读后感7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如水的平静没有战争的那股硝烟。它描写的是住在山区的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孙女翠翠的平静生活。在那个山村里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朴素的人的一张张面孔。
作者曾经讲到:世间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规规整整地写下“沈从文”三个字我就立刻会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沈”姓有一个三点水的偏旁而是因为他如水的性情。他曾在写于一九三一年的《自传》中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关系。”
我是住在海边城市的一位中学生对于水我是不会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从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领悟到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个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足以启发我们更精到地理解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和孔子所说的“智者乐水”所包含的深意。
“正因为工作真正贴近土地人民只承认为人类多数而‘工作’不为某一种某一时的‘工具’存在于现代政治所培养的窄狭病态自私残忍习惯空气中或反而容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强力压迫与有意忽视。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并不容易。但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确信心坚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时将无疑依然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他的这段话极具预见性随后不久他就因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强力压迫和有意忽视”连“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不可得了。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当时达到处境是非常之艰难的。《边城》就是从这样一个人的笔下刻出来的是多么的生动传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这山水的哺育中长大的这一点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梦多少渴望。
【《边城》名著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著边城读书笔记02-22
名著边城读后心得12-20
名著边城读书笔记7篇02-23
名著边城的读后感10-21
名著边城读后感01-06
边城名著读后感01-29
名著《边城》读后感04-02
《边城》名著读后感04-05
《边城》名著读后感04-14
边城名著读后感大全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