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论文

时间:2024-06-20 17:16:39 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美术学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术学论文

美术学论文1

  摘要:教师要不断丰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探讨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总体思路,改变以往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要创新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式,研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采取相应的创新举措,推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模式;美术教师;高职院校

  一、确定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要求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这要求教师的技能水平过硬。不同的院校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定位不同,再加上美术教师的差异,所以不同的院校在培养美术教师的过程中会区别要求。美术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艺术实践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在讲课过程中自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不同的美术教师对于美术知识的诠释方式不同,所以学生要在学习中结合自身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吸收。为了更好地推动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对美术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进而对美术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调整。

  二、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1.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美术教师在进行理论讲授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美术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方向不同,教师在对美术专业学生讲课时应该注重史论的系统性,而对其他专业学生授课时应将重点放在对经典美术作品的讲解上,这些学生对于经典美术作品充满好奇,他们急于知道经典传承于世的原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授课。在给学生讲解外国美术作品时,大多数学生会对《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向日葵》等经典作品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在讲解中国经典艺术作品时,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奔马图》《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等,对于这些作品,教师要进行重点解释。在讲解了学生感兴趣的美术知识之后,教师要结合美术的学科特点增加一些学术性知识。如,介绍这些作品创作者的生平、艺术经历和成长过程,最好能够针对某位大师开设专题讲座,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更系统地了解美术作品。

  2.结合当地美术馆开展美术教育

  以往的美术教学场所局限于教室,容易引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厌烦心理。为了有效改变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美术馆开展美术教学。国家免费开放了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学生可以直观地接触这些美术作品,这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可行性。结合教学内容参观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学生也可以在参观过程中积累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美术馆中学习美术经典文化,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感触。艺术作品的原作具有特殊的视觉冲击力,给学生带来和教室里播放幻灯片时不一样的感受。学生通过参观美术馆,可以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参观美术馆的习惯,提高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

  3.通过服装设计的原理引导着装

  现代大学生更加崇尚人格自由和个性化发展,以往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必须创新教育模式。美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是一个问题。这里可以从小处着眼,如平日里的着装。当代大学生的衣着装扮往往突出自己的个性,但是,有些装扮色彩过于艳丽,色彩搭配不合理,忽视了美感。所以,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可以讲解相应的服饰色彩搭配、饰品搭配以及样式组合,逐渐引导学生对于美的感触。教师应结合美术教育的教学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开设创新型艺术实践课程,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逐渐引进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提高对于艺术的审美水平。通过对服装的整体搭配和设计,学生可以提高对于美术的审美诉求,循序渐进地成为具有较高审美水平的艺术学习者。

  结语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对美术教育的具体内容要进行全面分析,对教学方法要进行适当创新和改革,强调美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通过美术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对于高雅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推动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稳定发展。改变以往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

美术学论文2

  美术学毕业论文提纲一

  引言 11-18

  一、研究背景 11-13

  二、研究意义 13

  三、研究方法 13-14

  四、研究现状综述 14-17

  五、创新点 17-18

  第一部分 概述 18-27

  一、民间美术 18-23

  (一) 概念 18-19

  (二) 基本特征 19-20

  (三) 民间美术的种类 20-23

  二、民间美术教育 23-25

  (一) 民间美术的传承沿革 23-24

  (二) 新时代的民间美术教育 24-25

  三、幼儿民间美术教育 25-27

  (一) 概念 25

  (二) 当代教育现状 25-26

  (三) 本研究视角 26-27

  第二部分 审美能力提升价值 27-34

  一、民间美术的审美内涵 27-30

  (一) 民间美术从善之美 27-28

  (二) 民间美术稚朴之美 28

  (三) 民间美术造型之美 28-29

  (四) 民间美术色彩之美 29-30

  (五) 民间美术和谐之美 30

  二、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30-34

  (一) 欣赏民间美术促进幼儿感知美的能力 30-31

  (二) 理解民间美术促进幼儿鉴赏美的能力 31-32

  (三) 表现民间美术促进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32-34

  第三部分 民族文化传承价值 34-40

  一、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34-36

  (一) 民间美术蕴含传统文化哲学观 34-35

  (二) 民间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35-36

  (三) 民间美术是一种物态传统文化 36

  二、向幼儿传承民族文化 36-40

  (一) 通过民间美术教育传承民族的物质文化 37-38

  (二) 通过民间美术教育传承民族的`精神文化 38-40

  第四部分 道德品质培养价值 40-46

  一、民间美术的道德内涵 40-42

  (一) 民间美术蕴含的德性伦理观 40-41

  (二) 民间美术题材的道德教化 41-42

  二、培养幼儿道德品质 42-46

  (一) 强化幼儿道德认知 42

  (二) 激发幼儿道德情感 42-43

  (三) 增强幼儿道德意志 43-44

  (四) 规范幼儿道德行为 44-46

  第五部分 民族精神培育价值 46-51

  一、民间美术的民族精神内涵 46-47

  (一) 民族精神涵义 46

  (二) 民间美术中的民族精神 46-47

  二、培育幼儿民族精神 47-51

  (一) 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激发幼儿民族自豪感 47-48

  (二) 理解民间美术含义增强幼儿民族认同感 48-49

  (三) 制作民间美术作品强化幼儿民族归属感 49-51

  结语与建议 51-52

  注释 52-54

  参考文献54-58

  附录

  美术学毕业论文提纲二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创造思维的培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就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高职美术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

  1.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严重

  2.热衷于对成功美术作品的模仿

  3.缺少对美术教育文化底蕴的重视

  二、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增强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策略

  1.加强教师的艺术文化修养

  2.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直觉思维

  4.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三、结语

  参考文献:

美术学论文3

  摘 要: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当前“文化立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只有不断地在价值引领、有机渗透,课改创新、有效生成,校本课程、形成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构建途径上行走,才能在常态中培养师生的美术文化意识,逐步形成一种美术文化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关键词:学校 美术文化 构建

  文化是一定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或种族或集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1〕。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也可理解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或行为方式。对于学校文化的理解,陶西平先生认为,学校网文化有两个关键的词:一是学校文化一定是“形成共识”的;二是学校文化是一个“价值观体系”。

  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美术文化建设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那么在学校大文化建设中,如何去构建学校美术文化?笔者做了如下的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价值引领,有机渗透——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的构建

  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其发展状态呈现并经历四种类型:

  1. 无意识没感觉的散漫化状态。美术教师只是忙于日常教学等工作,对学校美术教育的追求和文化愿景浑然不知,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生态也茫然不知。只体现在学校环境建设中,作为用来美化校园的一种后勤保障方式而已。这时的学校美术文化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散漫状态。

  2. 有意识没思想的点状化状态。学校领导意识到美术教育存在的文化内涵,也努力去改造和提升美术教育的文化品质,但处于东一榔头西一拐杖的状态,既缺少对学校美术文化的价值引领,也缺少改造和发展学校美术文化的整体规划。把它只作为学校其它亚文化形成中的辅助手段,仅仅是教室、专用教室的环境布置,装裱制度、名人名言上墙的制作工具,或者设计一下舞台、报栏,美化一下橱窗、黑板报等。

  3. 有策划有思想的结构化状态。随着学校文化意识的觉醒,学校管理者开始有步骤、有策略地整体性和结构性地打造学校美术文化,并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蕴含其中。此时,学校管理者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推进者和领导者,学校美术教师则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策划者、管理者和实践者。

  4. 有特质有品位的特色化状态。通过美术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学校美术文化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并形成了系列化的教师群体层面上的文化产品,一言蔽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形态。如陶艺文化中心,版画艺术交流馆等等。学校美术文化形态的出现,就是这种特色文化形成的标志。

  如何构建学校美术文化呢?首先,学校管理者和美术教师要对时代的文化精神保持敏感,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是对人的生命自觉的培育和彰显。其次,将时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吸纳到学校文化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2〕。再次,美术教研组全体成员要在高度认同所在学校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教研组的具体情况,通过共同研讨和协商,形成本教研组成员共育共享的文化。

  美术文化一旦形成,其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培育教研组品牌。品牌学校的形成,除了需要有品牌教师、品牌校长之外,还需要有品牌教研组,它是品牌教师形成的摇篮,是品牌学校形成的重要引擎之一。学校管理者应不断地去思考:美术文化的创建,为学校文化带来了什么(从硬件上加强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育人等),改变了什么(改变了学生的粗言秽语、乱丢乱画等坏习惯,陶冶了学生情操,推动学生文明行为的生成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等)丰富了什么(丰富了学校文化氛围,增强了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活跃了学生生活等)还缺失什么?美术文化如何根植于学校文化之中?学校文化品牌和教研组文化品牌的内在关联性何在?美术教研组长则要思考:通过美术文化的创建,本组教师改变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本教研组为学校文化贡献了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文化就与学校文化形成了双向构建、双向转化、双向互动的关系。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所学校理想的文化生态。

  二、课改创新,有效生成——学校美术课堂文化的行动

  课堂文化的育人功能,一般教师仅仅理解为知识内容的育人方面,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其实课堂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诸如,课堂中的内容开放文化,民主关系文化,创新评价文化等等,这些要素在学生素质提升、个性张扬中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教学内容的开放——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源动力。

  美术课教学内容既有与学生认知、美术素养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美术素养水平不相一致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生成)。也只有教学内容走向了开放,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撕纸》一课时,通过一段师生互动交流后,造成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引起学生的自我建构的内需,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互动,生成智慧与素养。这位教师课前在黑板上贴出许多由老师课前制作的撕纸作品,内容有动物、人物、植物,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等。师:课前同学们都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吗?生1:很美,很好看!生2:老师,我想问您是怎么做成的?师:噢,老师也想问大家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上来?生3:是剪的,它是剪纸。生4:对,是用剪刀剪的(有很多学生回答也是剪的)。教师又把准备好的剪纸作品挂在撕纸作品的旁边。师:现在请大家再仔细的观察这些作品,与前面的作品进行比对,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5:老师,咦,它们不一样!我看出来了,后面挂的这些作品才是剪出来的。生6:老师,我也看出来了,前面的那些作品和剪出来的不同!(产生感觉上的不平衡,形成认识冲突)这时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都说是撕出来的作品。师:对,这是一种观察的方法。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可以用另一个自己熟悉的物体作比较,来发现这个物体的一些特征。由此教学片段可见,教学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理想的环境,引起学生自我认识的不平衡,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促进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个性思维,以促进美术教学内容实施的有效生成。

  2.教学方式的民主——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奠基石。

  教学民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思维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道德化身”“知识化身”,是被神圣化的角色,事实上教师并非无所不能,在价值多元、知识多源、信息多源的今天,教师权威受到严峻挑战,教师需要走下“神坛”,转变教育观、学生观。

  试想,一个老师在课堂中如能注意学科的科学性,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更能尊重学生个性特色,尊重学生创新性的见解,从细微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等等。这样的课堂文化建设想必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相反,如果一个老师对自己的学科缺乏一些敬爱之心。教学中缺乏科学,民主的态度,对自己的学生缺少关注,或者丧失热情,这样的课堂如同一潭死水,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因此产生厌恶。学生的素质就不可能能得到提高。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雨沙沙》这一课时,预设学生通过相互语言的交流,就会描绘出一个下雨的场景,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学生只是用嘴说说,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更谈不上描绘出丰富的下雨场景了。教学的预设走进了“死胡同”。这时,一位学生出乎意料的表演打破了这一困境:下雨了,小青蛙躲在了荷叶下。这位学生边说边做了个躲下去的动作。这一动作给了老师灵光闪现的启示,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生成信息,采用民主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创设不同雨的情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自己心目中的想法通过肢体语言表演出来。教师这一及时的捕捉,并加以利用,开发,重组,进而开展生成性的教学,取得了精彩有效的再生性教学效果(学生精彩的作品,表现出了下雨天各种生动的氛围)。相反,要是教师没有民主的意识,把学生的动作看作为搅乱课堂的行为,那么结果就另当别论了。

  3.教学评价的创新——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支撑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中,一般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评价方式以教师点评这一单一形式呈现。评价内容以学生作品为主要评价对象。纵观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课堂评价发展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1)以综合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2)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4)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5)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对创新评价方式进行探究,根据以上课堂评价特点并结合学校美术“小组合作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构建小组合作评价文化这一手段来形成对创新评价文化的强支撑,使之具有如下三种原则:评价主体多维性原则。通过多样性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课堂中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评价,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评等等,使用等级制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多维性原则。为了体现激励机制,采用多种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如:精彩瞬间记录表(组内评价表)、成功评价表、成长记录袋等等。评价内容多维性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既要评价学习的效果,也要评价学习的过程;既要评价小组整体,也要评价小组中的每一个体;既要评价合作,也要评价竞争……等等。评价可以是等级制的,如a、b、c或☆、☆☆、☆☆☆;也可以是描述性的,如j(满意)、k(一般)、l(努力)。

  评价工具有教师评价表、个人学习档案袋、学生自评表、小组合作评价表、家长评价表等。(1)教师评价表。根据教学内容,每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既评价每个学生的情况,也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采用等级制。(2)学生自评表。主要填写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对自己的评价,采用描述性评价。(3)组内评价表。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4)个人学习档案袋。学习档案是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进步过程的窗口。通常,它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每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可以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他们所完成的作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体现了学生参与评价的主体过程。如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理解、某个问题的争论过程、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5)家长评价表。让家长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对课堂表现反馈信息、评价材料展示、作品展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力求拓展课堂评价范围,延伸学校评价触角,达到家校互动共育的功效。

  显然,我们只有在充分掌握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各学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将评价机制的杠杆作用应用自如,才能在多样性中滋生创新,在差异性中孕育创意,在个别性中培养创造。

  三、校本课程,形成特色——学校美术课程文化的打造

  学校美术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文化需要、学校特色建设和本校的艺术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文章来源:http://www..com]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3〕。学校的校本美术课程是学校美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文化标志。

  1.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总目标

  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需要处理好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关系。“生本”永远是“校本”“师本”的前提、条件和根本目的。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学校发展,也不是为了教师本身,而是为了学生本身,为了学生的未来。“学校”虽然是课程开发的理想平台和重要基石,但为学校而开发课程却不是美术课程开发的根本,就校本美术课程开发本身而言,不能只满足于“校本美术课程”设置和“校本美术教材”的编写,必须进入学生学习层面,让学生与课程、教材产生互动和对话。这样,才能避免课程开发为零开发,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效益。如南通美术乡土教材,就是以审美和美术文化教育为主线,欣赏为主,适当进行一些技能训练。整个教材围绕南通地方美术文化历史和地方美术文化寻绎两条主线展开,为南通地区中小学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地方课程选择性资源。并在南通地区各校互动实践过三年,积累了丰富的对话效益。其中清墩文化,东皋印派南通民俗、染织工艺、特色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创造性的利用到校本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灵动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校本美术课程需要建立“系统思维”。长远规划、谨慎设计、长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就学校而言,要注意任期校长间的承接移交,保证校本美术课程有效延续性开发的连续性;就教师而言,要非常清醒的明了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目的,把课程开发与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就学生而言,将校本美术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巧妙结合,形成互补共进的关系。南京芳草园小学的校本美术课程《童画石头城》的开发就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融为一体,在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中,使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以增进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使本土艺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与发展,有效地构建出较为完整、全面的学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2.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突破了学科中心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课程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为广泛的生活情景和学生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学生活动观。在校本美术课程活动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美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成为智慧。校本美术课程活动到任何时候都没有丢弃美术的本质、特性,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运用美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呈现地方特色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如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的美术地方课程《宜兴紫砂壶》,就是根植于我国著名陶都宜兴悠久的历史,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保留较好的古城风貌以及古往今来名人辈出,是一座具有万年开发史、7000年制陶史的江南古城之上的校本课程。这一内容通过学生对紫砂壶的赏析,社会调查、走访,了解其历史演变及地域文化特征,并通过尝试、感悟、创作等过程,体验制作紫砂壶的乐趣,掌握基本制作方法与步骤,感受紫砂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

  校本美术课程在活动设计中,每个单元主题里都有美术能力的要求。知识技能与人文主题的安排是以人文主题为显线,知识技能为隐线。校本美术课程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变化。教学活动方式更注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引发学生长久稳定的兴趣,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精神品位。如盐城市景山小学,课程活动以《走进红色盐城,追寻英雄足迹》为内容的校本美术课程,通过走进新四军,感悟红色文化,体验英雄的美、崇高的美,将对英雄的崇拜和对家乡这片红色热土的爱浸润到一画、一刻、一拓、一印之中。

  3.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性人格的绽放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美术教育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评价注重导向性,通过各种校本美术课程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张扬,使校本美术教育活动致力于个体人格的绽放。评价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授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和谐发展。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以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研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以及自然、民俗、生活中的美术课程文化资源创设个性化的美术活动,帮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淮安市涟水县第四中学小学部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花窗》,从学生熟悉的二方、四方连续纹样入手,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步领略“透”——双向“借景”的关系,领略淮安的花窗古代园林建筑文化的魅力,在评价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独特的审美个性。

  文化是一种积淀 ,是一种习惯。文化有其引发、同化与传承性,诚如大家所认同的,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一件“慢活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次次日月更迭、一次次寒来暑往中逐步积累、慢慢沉淀,需要每一任校长和全体教师在这中间行走,为之增添元素、丰富内涵,才能形成一种优秀的美术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论学校文化建设〔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9)

  〔2〕李政涛. 用文化的力量打造教研组品牌〔j〕. 中小学管理. 2007(6)

美术学论文4

  中国绘画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传承中有其自己的特色,作为中国画重要表现载体的媒介材料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不同时期媒材的发展变化,会引起各个时期中国画笔墨技法、绘画风格及审美情趣的转变。本文从纸、颜料等媒材的演变入手,着重探索明清时期绘画表现语言的演变历程,通过对这一时期作品的笔墨语言发展的分析,体现绘画风格与媒材演进的紧密关系论文。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首先阐述媒材对绘画风格、审美情趣形成的影响,结合绘画及绘画以外的不同时期的艺术样式,如帛画,岩画、彩陶纹样、青铜纹饰、画像砖石,说明媒材的转换会改变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第二个部分通过分析明清的花鸟绘画作品,来证实媒材的变化对绘画风格以及审美情趣产生影响。第三个部分结合传统的媒材与艺术手法的变革与开拓,就现有的中国画媒材的使用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见解,当前注重媒材的开拓对于中国画创新与突破至关重要。

  摘要4-5

  ABSTRACT5-7

  引言7-8

  第一章 绘画媒材对艺术风格的影响8-16

  第一节 媒材的演变8-10

  一、作为载体的媒材8-9

  二、中国画颜料色彩9

  三、墨的演变9-10

  第二节 不同媒材的艺术表现特点10-16

  一、岩画10-11

  二、陶器纹样11-12

  三、青铜纹饰12-13

  四、帛画13-14

  五、汉画像砖与画像石14-16

  第二章 媒材发展和花鸟画墨趣流变16-27

  第一节 用纸及笔墨情趣16-18

  第二节 植物颜料的应用对画风的影响18-20

  一、植物颜料的应用18-20

  二、清代花鸟画色彩中的“清”与“淡”20

  第三节 分析花鸟画作品看其笔墨技法20-27

  一、明代花鸟画20-25

  二、清代花鸟画25-27

美术学论文5

  【摘 要】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关键词】美术教育 素质培养 智力发展

  一、课题的依据及指导思想

  1.《美术教学大纲》明确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要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2.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健全。

  3.结合美术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的素质如何,与其本身智力有着莫大的关系。智力,包括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几方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有着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儿童身心和各种感官,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

  二、课题的实验和策略

  1.遵循四大原则,开展教学实验。美术教学除了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四项原则:

  ①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区别美与丑的能力,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②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深入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③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美术双基,通过参与实践,大胆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力、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

  ④创造性原则,这是研究的重点,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性的有造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襄括世界。”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提倡独创精神,加强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2.大胆改革课程内容,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开展第二课堂,依“纲”还需靠“本”,我们使用的美术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体现了美、新、活三大特点,有利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程内容安排时,我们作了一些调整,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及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使学生对家乡增进了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使他们学会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有条件的学校,还增设了陶艺、电脑美术等课程。各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往往是在活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坚持开展第二课堂、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发掘,综合素质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

  3.实行开放性美术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课堂教学,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平等,尊重个性,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其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力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面对21世纪教育形势的迅猛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别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发展和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校园网络化。要使自己不掉队,与时代同步,就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前段,我们绝大部分的美术教师已通过了计算机初级考试,促进了大家的计算机学习,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有关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根据教学教学的需要,设计制定相应教学课件,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新的学年,我们在安排教研活动时,就注重开展有关美术CAI课件设计制作的讲座学习。同时也要加强美术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踏踏实实为美术教育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贡献。

美术学论文6

  论我国高校美术学专业国画教学的改革

  [摘 要]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国画教学日渐衰微,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育制度缺陷因素,也与经济时代发展因素有关。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高校国画教育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警醒美术教育工作者,国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最后提出了国画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供从事国画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美术专业 国画教学 改革措施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画发展到了经济繁荣的今天,走向了衰落。

  尤其高校国画教育日趋走向了没落,究其原因很多,有其教育制度的缺陷,也有其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因素。

  尤其是当今的艺术教育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在中国的大地上进行着轰轰烈烈的西画教育,不知道谁之过?作为中华民族之孙,我们只有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才能对继承和弘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之精髓和艺术之精神。

  一、我国高校国画教育走向衰微的主要因素

  当前,我国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国画教学日益走向衰微,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高校艺术生源的国画基础缺失与文化素质较低,很多艺术生在高中阶段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无法实现本科梦,于是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美术专业这个所谓的“捷径”,这些学生经过短期的美术基础培训,很容易拿到所谓的专业合格证书,毕竟现在大学扩招,专业录取分数线很低,文化课成绩要求更低,从而导致高校美术生源质量的严重下降。

  其次,我国艺术基础教育的薄弱决定了国画教育的衰微。

  中小学美术教育几乎走形式,要么就不开设,要么开设也只是摆设,没有真正的专业国画教师从事国画教学,学生压根没有任何国画基础,上了大学还不知道国画为何物,更不上笔墨功底和国画理论了。

  第三,我国美术高考内容缺失了国画教育内容,考的是西洋绘画内容,走向了西洋画教育的道路,在中国土地上培育西洋画的新苗。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美术高考内容,都是素描、水彩、水粉、速写之类的西洋绘画内容,无形之中把美术教育引向了西画教育,这种“扬西抑中”的做法无疑是高校中国画教育走向衰落最大罪魁祸首。

  第四,由于学生从小就缺乏笔墨书法 功底,在高校就是想学国画都是那么艰难,因为笔墨技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短短的两年之内想打好坚实的国画基础比较艰难,别说什么国画创作了。

  第五,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模式不但老化陈旧,而且采取西洋美术教学模式,重视西画基础教学,缺乏国画基础教学,教育导向已经严重偏离本土艺术教育,导致学生最终选择西画众多,选择国画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

  以上几个主要原因就是导致我国高校国画教育走向衰微的主要因素,如果不改变上述这些现状,我国的国画教育将不堪设想。

  二、 我国高校国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我国艺术教育偏离了“主航道”,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国画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艺术成就,到了今天却成了末日黄花,得不到世人的重视,得不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相反把外国的艺术教育引入中国后却了成了“座上宾”,这种崇洋媚*的做法实在有损中国人的自尊心。

  我们不反对吸收借鉴西洋绘画的技法,但不能因此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给抛弃了。

  虽然我们高校国画教育还在进行,但是它的没落不完全是时代发展造就的,而是一种人为的教育偏向导致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误导造成的。

  长此以往,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国画艺术将岌岌可危,没有这种忧患意识是很可怕的。

  所以有识之士要警醒起来,极力倡导我国的国画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在中小学普及中国画教育势在必行。

  只有打下坚实的国画基础,才能为高校输送大批合格的生源,也有利于高校培养顶尖的艺术人才。

  高校国画教学也要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不能再因循守旧,要打破常规,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极力改变陈旧的思想,把国画教育提高到应有的地位,把国画教学提升到一定的水平。

  现在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的国画教学力量很薄弱,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教师专业水平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国画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些著名高校由于教学条件远远优于普通本科院校,所以不存在师资不足和专业水平的问题,但是名校毕竟是少数,普及国画教育还是要依赖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

  作为承担国画教学主力军的普通高校,在引进国画人才方面比较困难,很多落后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由于很难招聘到艺术硕士、博士一类的人才,大部分艺术教师都是本科学历,由于学历不达标,无论教学水平还是知识修养、能力、教学经验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差距,本科学生甚至瞧不起本科教师教学。

  由于国画教师缺乏和学生对于国画的偏见,导致国画教学力量非常薄弱。

  甚至有些美术学院的领导自身不画国画或者对国画的偏见也会导致学生重视西画,轻视国画。

  有的学院国画教师仅仅只会工笔绘画创作,对于写意画根本不敢接触,所以更不敢从事写意花鸟、山水、人物教学,这样就导致了写意国画的缺失,教学专业不完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半成品”。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高校的国画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校国画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从以上我国高校国画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要改变过去那种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种建议,一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首先,我们的国画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最底层、最基础抓起,万丈高楼需要从根基一步步建起。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和艺术,从小学起,从我学起,大凡热爱国画,有一定艺术天赋的中小学学生,学校不妨集中起来,开个兴趣学习班,作为高校艺术生的后备军。

  在中小学发现了绘画人才就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让他们在国画学习上“吃得饱,吃得好”。

  很多学校开始了一些艺术特色班,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把有艺术天赋的、热爱学习美术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集训,有利于艺术特长生的成长。

  非常遗憾的.是,这些特色班的教学只是为高考训练学生的西画基础技能、技法,完全忽略了国画教学内容,主要原因还是高考教学制度的问题。

  其次,改革我国现有的美术高考制度,这不是我们普通教师所能做到的,需要教育部进行改革旧有的高校制度,我们只能呼吁吧。

  在美术高考内容中加入国画的创作或临摹。

  有意识的强化国画学习,把国画和书法作为高考的一项主要考试内容,扭转过去那种西画一边倒的局面。

  在考试内容上,增加国画线描、国画写意花鸟、山水画的临摹或创作。

  把西画中的水彩和水粉课程可以若弱化下去。

  这样就大大有利于中小学国画教育。

  因为在高校里还要进行西洋绘画基础教学的,所以加重国画考试内容比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意识形态上要有意识地导向中国画教育。

  第三、 高校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

  很多高校在大一大二时完全都是西洋绘画基础教学,例如素描、水彩、水粉等课程的学习,等到了大二才开始分专业,专业分完了,学生真正学习专业的时间也不过区区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又能学习到多少真正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呢?最后都是学习点皮毛。

  学生感叹到4年大学自己的专业基础一点也不扎实。

  那么我们要改观这种教学模式,在大一时开设素描、水彩、水粉课程,为今后打下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色彩感觉服务的。

  大二时就开始分专业,甚至在大一下半年就可以分专业。

  这样把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时间大大提高到2.5年——3年的学习时间,专业技能就能得到大大加强。

  尤其国画教学更是越早越好。

  大一时就应该加入一定量的国画学习,让学生学习国画线条白描,锻炼学生用线进行造型能力,还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练习一定量的书法。

  那些真正爱好国画的学生不妨提前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国画班,因为中国画不需要西方科学的透视法规,也不需要严格的光影效果和色彩。

  第四、 高校国画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

  国画教学内容包含着书法教学、绘画技法教学、构图学、创作教学、艺术理论教学等内容。

  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内容被忽略了。

  如作为基本功的书法教学是国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它是练习用笔用墨的基本功,也是练习线条造型能力的手段,书法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与国画完美结合形成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印”艺术形式。

  然而很多院校不重视这项内容教学,这方面要得到加强。

  还有就是只重视绘画技法教学,不重视艺术理论教学,中国画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画面意境之美的创作来自于画家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高深的艺术理论修养,然而现在很多艺术生,由于高中文化课就很差,导致他们不喜欢文化课,更害怕艺术理论课学习,由于文学修养和艺术理论修养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创作不出有一定水准的国画作品。

  加大艺术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要求学生课外多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是一个艺术家必备的。

  第五、 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和理论的培养。

  很多教师自己都不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很多教师国画技法单一,有的老师只会工笔,有的老师只会写意,有的老师只会花鸟,有的只会山水,这样由于自身专业的狭隘导致教学的严重局限,甚至个别学校国画专业教师都擅长工笔,写意画教学几乎没有,这样如何开展国画的全面教学呢?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除了自己利用业余时间不断自我修炼之外,学院也要给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把自己不足的专业给弥补上去。

  自己有一碗水,才能给学生半碗水。

  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不用多说了。

  小结:高校中国画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

  几十年来的艺术教育已经扼杀了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呼吁中国艺术教育制度的改革,有义务进行高校国画教学的改革。

  应该建立以临摹为教学主要任务、以修炼笔墨功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艺术创作为宗旨的符合中国画传统的艺术教学体系,改变过去那种把西方艺术教育凌驾于中国画教育之上的做法,作为高校艺术工作者要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思考举隅[J] .范家美.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xx.03

  [2]蒋采苹.关于中国画教学体系的思考[J].艺术沙龙,20xx.2

  [3]当前中国画教育的衰微的缘由及其对策[J].赓少华.美术观察,20xx.8

  [4]关于中国画教学的思考[J]. 茹峰.艺术探索,20xx.01

美术学论文7

  美术课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教学生画几幅画,了解几幅世界名作或者几位著名画家的阶段上。在素质教育的新时期,我们应该为我们的美术教育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那就是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四十五分钟都能起到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审美素质的作用。

  大量的教材内容,众多的名词术语,如果我们只是按照书本所写的那样“灌输”,只是把审美教育局限在几幅插图和几段解说的文字上,学生也只得被动的“全盘接受”。这种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的教学方式,虽然能让学生学到不少“审美知识”,但却阻碍了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更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展。审美教学,不应该以“灌输”为主要手法,而是以“引导”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我们是通过具体的技法,构成了美的实体;现在的美术教育更多的要求我们将美学知识构成的美的精神,及它代表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呢?

  一、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

  1、爱因斯坦认为,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一堂美术课是让学生们收获颇丰还是昏昏欲睡,都取决于美术教师的素质。我们要把美的概念,美的思维,美的意识带给学生,首先自己要对“美”这个概念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同时,要想通过美术知识,美术欣赏的讲解,让学生逐步的进入感兴趣、喜欢听并想主动学习的阶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本身的教学水平和素质,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能简单的局限于大纲的要求,更要主动的将相关的其他知识及时代特点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延展性,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基础上,逐渐的形成认识美,感受美,发现美的意识,进而达到想象美、创造美的阶段,让审美意识成为伴随学生终生的意识观念;

  2、终身学习是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把教师比喻成蜡烛,能体现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有人认为蜡烛总有燃尽的时候,不如让老师成为长明灯,这里的长明灯是要求老师不断的进步。新课标下的美术教材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对于课程中涉及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积极的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和更新教学理念的培训,从培训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将新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总结经验,用老师的内在素质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喜欢上美术老师过度到喜欢每一节美术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

  1、我们的学生都是十四十五岁的孩子,他们求知欲望强,活动性大,思维活跃,但是持久性和专注度差,所以我们还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我们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们是如何看待美术课,他们习惯以怎样的方式来接受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学要改变以往老师在上面枯燥的说,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找到一个课堂教育、学生兴趣、审美素质这三者间的交叉点和切入点,通过引言、故事、讨论、汇总,延伸、总结等几个步骤,通过将我们要讲授的各种知识合理有趣的引入和搭配,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自己的创想和思路,让学生在主动的思考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不觉得枯燥,这样的美术课如果能长期的进行下去,必然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素质。

  2、“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认为大自然的美更能感染和丰富枯燥的课堂。在美术教学中我比较重视美术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的美术教学所培养的学生不是以美术大师为标准的,而是通过美术课让学生去了解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的美,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生活。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审美需求的不同,但是身边自然界中的美就像音乐中的旋律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会感染每一个人。比如讲到色彩对人情感的影响这一课时,我会让学生用相机去拍摄家乡的能感动自己的色彩照片,上课时展示给同学,分组讨论后讲解照片上的色彩带给他们的感受,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去发现身边的色彩,体会身边的美。经常组织学生去观看美术作品展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体会画家创作的来源和情感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博采众长

  1、搞教育不能坐井观天,也不能闭门造车,我们要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多多学习先进教育地区美术课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选取适合我们教学情况的方法,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出新的、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从而逐步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多媒体的应用在课堂中能很好的辅助教学,它能从声音,图形等全方位的展现作品的艺术美。尤其是讲到欣赏课时,多媒体的应用会使枯燥的图片动起来,加入声音的效果学生的注意力大大的提高,对美的认识也从多角度得到了深刻的体会。

  2、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探索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的创造性,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丰富学生体验,激起学生联想,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带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比如我讲到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这一课时,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让学生说一个事物,另外的学生根据描述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所说事物。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入手绘线条的多种表现方法,这就能使学生一目了然,接受起来很快,是枯燥的线条有了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学资源,苦练内功,虚心学习,通过我们的每一堂美术课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切实起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美术学论文8

  1. 谈徐渭的杂花图卷

  2. 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美术

  3. 线描艺术的魅力

  4. 传统水墨与都市水墨

  5. 浅论山水画写石方法

  6. 论"线"在素描绘画中的作用

  7. 浅谈中国画空间的创新

  8. 论白描仕女画

  9. 谈中国画的现状和出路

  10. 浅谈国画百年之变迁

  11. 浅谈色彩与人的.心理

  12. 论白描

  13. 笔精墨妙与意趣心契

  14. 浅谈基督教对米勒的影响

  15. 古代书法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

  16. 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17. “线条、色彩、构图”——绘画美的本质

  18. 散谈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阅读符号的中国画

  19. 线——造型艺术的独特语言

  20. 谈临摹

  21. 对中国水墨画传统技法的几点认识

  22. 油画之我见

美术学论文9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变,人们的审美观念在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变。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喜新厌旧,以及对品牌的全新认识,都关系着广告设计的与时俱进。广告设计不是单求漂亮美观,最重要的是透过视觉图像来介绍产品的特点,建立和稳定它在市场的定位,最终达到提升销量的目的。一个成功的广告设计可以引领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开拓一个新的市场。因此,富有创新的广告设计并非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其所包含的功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广告的传播途径和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如何在五彩缤纷的广告世界里,力压群雄、脱颖而出,是每个广告制作人绞尽脑汁潜心追求的。广告作为视觉信息的传递媒介,要取得引人注目的效果,并取得瞬间获得,使消费者有过目难忘的印象,采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强烈的色彩效果,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本文就广告绘画艺术如何表现和传播进行粗略的浅析,就广告绘画的制作、设计原则及其表现手法进行阐述,并通过有效的传播,让人们了解广告绘画艺术的价值所在,使人们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全民素质。

  一、绘画是广告艺术中的基础。

  要了解广告艺术中的绘画艺术的表现,首先要了解绘画的相关背景。绘画是一个历史久远的东西,而广告中的绘画,则相对而言是新生的事物,两者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点。 1.绘画的定义和发展。

  绘画是以色彩和线条在平面上描绘形象的美术种类。运用笔、刷、刀、手指等工具,将颜料、墨汁、油墨等有色物质,用挥洒、涂抹、拓印、腐蚀等各种手段转移描绘在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壁或岩石等平面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图像。广告艺术中的绘画,也是其所含内容的体现,属于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绘画历史悠远,可上溯原始社会。迄今发现最早的作品大约是1.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和法国拉斯科的原始洞窟壁画,其后的遗迹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中国新疆、内蒙古、广西、云南等地亦发现新石器时代岩画。人类几大文明发祥地最早出现的彩陶纹样,亦为绘画。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爱琴文化的克里特岛,均出现过绘有几何或动植物纹样的原始彩陶。中国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出现了几何形纹、鱼、鹿、人面形甚至人形纹,为彩陶中罕见。公元前6~前5世纪希腊陶瓶则有黑绘、红绘两种式样。可见,绘画的历史相当的久远,其在当今世界的广告艺术的表现中更是显得生机昂然,前程似锦。 2.绘画的特点。

  绘画的特点在于它的内容和形式上:有的重视绘画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要求作品表现一定的哲理、信仰、伦理道德观念等;有的则强调绘画的审美作用,以美感为最高境界,追求完美的形式技巧;在主客体关系上,有的恪守客观对象的形与质,有的则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但不同的'绘画,侧重各不相同,如现实的、理想的、写实的、写意的、具象的、抽象的、形似的、神似的,或神形兼备的等等。从创作方法来说,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表现主义等主要派别。广告艺术中的绘画,运用的其各种各样的特点作为自身的表现手段,因而呈现的是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效果。

  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而言,绘画是依赖视觉在平面上感受和欣赏的造型艺术,以绘画的造型要素如形、色、光、线条等捕捉最富启发性、感染力的瞬间形象,予以提炼、升华,使之超越相对静止的时空,从而达到深广的艺术境界。广告艺术中的绘画,更加强调其鲜活的造型以及表现效果,其基本目的就是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二、创意是广告艺术绘画的灵魂。

  除非你的广告源于一个大创意,否则将如夜晚航行的船只,无人知晓。——David Ogilvy 为什么要引用大卫·奥格威的这句名言,因为首先我要说一个主次先后的关系。广告与设计都是要沟通传达。如何用相对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达信息交流沟通这就是创意。创意是最重要的,你的设计最终源于你的创意才是真正的创意驱使(idea driven)。否则你做的那些(image driven)只是用于装饰或者自恋表达。一旦你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创意,接下来的工作才是如何以崭新的原创的有才情有吸引力的方式将创意化为活生生的作品。在所有的创意中间,广告绘画艺术的表现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将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效果,并引导人们去思考和联想。

  如何来执行大创意,如何来更好的表现大创意,我们这里都来探讨一下平面广告招贴中绘画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1.对比。

  利用两种效果的图形在作品众形成强烈的反差,冲击受众的视觉。所谓效果,含义很广,比如形态上的刚柔对比,渲染的浓妆淡抹,色调上的冷暖,比例大小上的对比等等。对比应该说是增强视觉冲击力度最常用得手法,大家可以多看看人家的好作品,它们都是综合运用的结果。

  例如有一种名叫“均衡酸”的新上市女性化妆品,能有效地调理女性皱纹皮肤。于是,这种化妆品广告,在绘画背景色彩上,厂家指定要印成“酸”色(浅黄色)作底色和“反白”文字。不过,这种的色彩对比,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2.反常。

  反经验常识得表现,这样也能很好的抓住受众的眼球。将生活中的经验常识来个颠倒,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房子原本是正立的,你将它在作品中倒立过来;还有水往低处流,你可以让它向上流淌。等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家都可以尝试着表现。细化来说比如有些是比例大小的异常反经验,使正常比例的部分比例发生变化异常,或者使多个图形的大小比例发生变异,其实这其中也蕴含对比,只不过这是一种反常识的特殊对比。反常也能对受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美术学论文10

  现代粗陶艺术是陶瓷艺术的一个分支,是从陶瓷艺术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与传统陶艺最大区别在于,摆脱了传统陶艺实用性质的束缚,否定了传统工艺的绝对性,打破了传统审美习惯长期以来主宰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美术专业论文提纲大全。吉林缸窑附近有多个少数民族村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丰厚的艺术资源,多民族的文化形式,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缸窑粗陶艺术特性上透着一股粗犷、豪放、野性的气息,其材料的`特点正符合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粗陶材料的美感是通过陶土的不同配比,达到不同的表现效果,使其作品肌理展现出不同的质感,或质朴、或原始、或粗犷……从而彰显出一种区别于传统陶瓷的美感。粗陶艺术具有自然的属性,它使用人类最便利、最古老、最原始的材料,经过窑烧的天然和偶然的特性,使得粗陶别有一番原始的神秘特征。在艺术回归意识强化的今天,粗陶以其特有的亲和力和深厚的历史传统魅力,在当今社会越发显得独具价值。

  摘要3-4

  ABSTRACT4-7

  第一章 导论7-8

  第一节 课题的缘由7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7-8

  第二章 现代陶艺概述8-10

  第一节 国外现代陶艺研究现状8-9

  第二节 国内现代陶艺研究现状9-10

  第三章 吉林粗陶材料美感的体现10-15

  第一节 吉林粗陶的造型特点及装饰语言10-12

  一、吉林粗陶的造型特点10-11

  二、吉林粗陶的材料表现形式11-12

  第二节 吉林粗陶材料的特性与表现效果12-15

  一、吉林粗陶材料的特性12-13

  二、吉林粗陶材料的表现效果13-15

  结论15-16

美术学论文11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活动评价,发挥出教育功效,所以成人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标准、态度往往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态度,以及对美的鉴别能力。本文运用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帮助教师和家长如何更好评价幼儿的作品。

  一、问题的提出

  美术,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孩子们总是能够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实现他们奇特的想象,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评价的目的就是在于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家长要用肯定的方式评价幼儿的绘画活动,多鼓励,多表扬,而没有否定和批评。

  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与幼儿园其它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相比较,应用的程度是最高,但受到的重视程度却较低,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这就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今的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幼儿时,存在着哪些幼儿美术能力评价的误区呢?在评价幼儿作品应该注意哪些?于是,笔者结合实际围绕在美术活动中孩子的表现,成人的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二、文献综述

  “幼儿美术作品”指的是幼儿自己的画。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给绘画高度评价,认为:“绘画可以根据儿童的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相互作用来充分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曾经概括指出:“绘画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直接去满足他们的欲望,间接的去丰富它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性情,并使它们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幼儿绘画时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以及绘画的动作与成人的绘画艺术有着明显的相同之处,但是,幼儿的美术作品有它独特之处。我们不能用成人画的欣赏和评价标准去欣赏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

  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了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教给幼儿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教师、家长只有紧紧围绕幼儿美术的培养目标,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美术活动的规律,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才能对幼儿做出适当地指导和评价。

  三、研究的方法与结果

  (一)观察法

  在教学中,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一些表现,以及成人看到孩子们的表现,做出对孩子作品的一些是否最佳评价时的例子,记录下来。在文中笔者采纳了在教学中的真实案例。

  (二)案例分析法

  实例分析的方法对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行动中开展研究,有着重要的帮助。文中对案例以理论,孩子们的反映为基础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

  (三)结果

  文中我们运用了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共用了6个实例。从反面案例中,进行分析,发现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成人并没有给予孩子们最佳的评价,对与孩子们的成长没有起到良好的帮助,甚至于起到反作用。那如何进行改善呢?我们又举了很多的正面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一些好的建议。

  四、幼儿美术能力的评价案例及其分析

  (一)幼儿美术能力评价的误区(案例描述与分析)

  幼儿绘画有着本身的特点,教师应顺从这个规律,引导和启发孩子特有的灵性,让他们自由想象,涂抹和创造,从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出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案例一:明明在画船,脸上挂着笑容,有时候还会把画举起来看一看。这时候,明明的爸爸走近了,看到他画的船,说:“你画的一点都不像船啊!”于是爸爸拿起明明手里的笔,替明明画好了船。此时,明明眉头紧锁。

  如案例一中,爸爸替明明完成了作品,但明明的心情却从开心转为“眉头紧锁”。也许这是成人无法理解的,但在明明看来,爸爸画的.那艘很像的船不是最好,自己画的才是好的。在画船的过程中,明明所体验的是绘画带来的乐趣。而爸爸这样做,不仅使明明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让他不能亲自感受欣赏美,创造美的乐趣,同时也失却了体验成功的快乐。

  案例二:以下是评价幼儿作品的言语:

  “你今天画的小猫真像!”

   “你怎么跟老师画的不一样呢?”

   “看你画的圆不圆,方不方的。”

   “好好的纸不画画,撕撕折折干什么?”

  如案例二: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往往十分重视幼儿作品的效果,而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幼儿将画画的纸撕撕折折时,成人就觉得幼儿这是在捣乱,而不会用欣赏的眼光耐心等待。

  (二)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如今的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幼儿时还存在着不少误区。以下是笔者总结下来的一些看法。

  1.过度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家长过分注重画面效果而轻创作过程,使得一些极富想象而画的不像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理解和肯定而失去信心。这样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和兴趣的培养,最终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造成儿童的片面发展。

  2.过分强调“像”与“不像”

  习惯中成人喜欢用“像”或“不像”来看待幼儿的作品。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画的“不像”而苦恼,这实际上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孩子的画往往充满稚趣,画面上的一根线条、形状、颜色都表达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但极少的幼儿能够画出结构完整、比例正确的形象。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幼儿作画,一味地追求线条比例,一味地讲授绘画技能,把幼儿表现出来的天真、稚拙的作品视为劣品,会把幼儿的天性扼杀在摇篮中,最终使幼儿失去绘画兴趣。因此不能以成人绘画艺术标准去衡量,要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欣赏孩子的画。

  3.过多强调绘画作品的色颜

  幼儿绘画时的色彩和他们的情绪有关,当幼儿处于低落情绪时,他们所用的颜色也许会相对暗淡一些。另外,幼儿作品的色彩还与幼儿的感觉,个性有关,如果成人只是片面的从色彩上评价作品的好坏显然是不妥的。

  4.过于横向比较,不看纵向进步

  幼儿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美术活动上,他们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对于绘画能力稍弱的幼儿,应该看到他们本身的进步,并尽量正面评价,培养他们的兴趣。如果只是进行横向比较,最终只会导致幼儿对美术的厌恶。

  五、改良策略

  (一)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三:今天教师让幼儿画太阳,明明总是喜欢把太阳画成蓝色。老师三番五次告诉他太阳是红色的,但明明就是不愿意改过来,还振振有辞的说:“蓝色的太阳比红色的太阳凉快!”

  如案例三,明明在画太阳时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画中。日常生活中的太阳太热了,他想把凉快的太阳带给小伙伴,所以总是不愿意把太阳改回红色。成人在评价时,在不否定蓝太阳,但也要告诉他,现实中的太阳是红色的。

   案例四:在一次活动过程中,天天在美工角进行瓷砖画的游戏,画了一幅幅漂亮的秋季景色,一片片颜色不同的树叶,一条条街道上跑着小动物,开着各式各样的蔬菜汽车,街道旁有个小花坛。花坛上空有小鸟,蝴蝶在自由自在的飞舞着。画面干净,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和幻想色彩。可是一会儿之后,天天用灰色的水彩把画面破坏的面目全非!这时候,他跟周围的小朋友在讲故事:“这个美丽的地方被洪水淹了,城里的小动物都在搬家,我要派好多人去救他们……”

  如案例四,以往教师看到这种情况也许会责怪孩子为什么要弄脏画面。但当听到天天将的故事时,我们不禁赞叹他的想象力。最后的作品算是毁掉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天天充分表现了自己拯救小动物的情感。

  案例五:一次绘画中,教师让孩子们画出自己的妈妈。有的妈妈头上没有头发,只有一个大大的蝴蝶结;有的妈妈的眼镜只有两个圆圆的玻璃片;有的妈妈的腿画的像竹竿……

  如案例五,在成人看来,那是很可笑的画。但当你去问孩子时,孩子会告诉你:“每次妈妈抱我时,我只看到妈妈头上蝴蝶结;我觉得戴眼镜太麻烦了,所以我给妈妈戴了一副透明‘隐形’镜;我妈妈太胖了,变成了细细的腿会更好看……”大胆的想象是成人难以想象的,尽管这些画的水平不高,但却是孩子情感的流露,是孩子们的真实感受和美好愿望。

   案例六:作品完成后,教师让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并给这些作品的小作者们发了富有童趣的贴纸,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奖品。孩子们的脸上都挂着笑容。

   如案例六,教师采用了互评方式,这样孩子们的作品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另外幼儿间的互评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二)提高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几点建议

  1.评价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评价作品时,教师的眼光不能总落在几幅画得像、画面干净的作品上,面对那些有自己创意、形象可笑的作品或一味训斥,或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压抑了幼儿创造性思维,扭曲了幼儿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幼儿绘画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活动强化与周围物体的接触,增进认识、培养情感、锻炼能力,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不在于传授给幼儿多少的绘画技能技巧。所以,教师一定要从儿童的绘画特点:夸张、随心所欲、随意用色……等出发,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爱护他们的个性,注意幼儿的创作,努力从孩子的画中去体验孩子的特殊情趣,给其以更多的鼓励。一幅好的幼儿美术作品应充分体现幼儿的思想感情,具有幼儿特有的思维特点,这是评价幼儿作品的重要方面。

  2.评价应注重幼儿的美术过程

  一般来说,幼儿的画中所表现的事物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而表现了什么情感并不是幼儿能清楚地认识到,并能用语言表达的,这就需要我们对画面进行分析,读懂幼儿的心理,从而理解幼儿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幼儿绘画活动中,以往我们总是过多地关注孩子的作品完成得如何,有否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因此常常忽略孩子本身。我们应该从关注作品的好坏中解脱出来。从关注幼儿的作品到关注过程、关注孩子。从画面效果来看,有的画确实乱七八糟,但教师应关注的不是成品是否漂亮,而是幼儿是否愉快而专注的投入了创作。然后根据幼儿原有的水平与作品的特点给予适当的赞美与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幼儿自信心以及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3.评价应借助“幼儿的目光”进行

  孩子的画往往充满稚趣,画面上的一根线条、形状、颜色都表达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但极少的幼儿能够画出结构完整、比例正确的形象。如画人物常常把耳朵忘掉,胳膊和腿常画得与身体不一致,不合比例。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时期手指小肌肉的发育极不完善,加上分析、综合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而在色彩运用上,常常凭自己的喜厌,把太阳涂成绿色,把桔子涂成紫色。把自己所画的形象涂成一块块、一条条的颜色,处处表现出幼儿的天真和稚拙。正是因为这一点,许多艺术大师们羡慕他们充满想象、生趣盎然的作品。尽管画面的因果关系不准确,不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然而画面中却充满了想象和创造。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不能以成人绘画艺术标准去衡量,要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欣赏孩子的画,使孩子在自信中逐渐成长,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

  4.评价应尽量采取正面的原则

  赞扬鼓励幼儿作画,以不断提高幼儿的创作积极性,让他们的表现欲和创作欲得到最大的宣泄。幼儿的画在成人的眼中可能不怎么样,但幼儿却很满意。消极地批评幼儿画的不像,只会损害幼儿的自尊心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作画纯属天性的表现,他们喜欢把对生活的感受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这样的作品是不能用简单的“像不像”来评价的,幼儿满意的往往都是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这样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有的成人不一定能理解幼儿的画,这时候最好去问问幼儿,因为最能理解美术作品的是幼儿自己,成人不妨抛开成人的标准去听听孩子们的解释。

美术学论文12

  摘要:新课程要追求的理念之一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美术教学中,只有学生创造并且发现到其中的美,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可以通过创造艺术氛围、开放课堂、利用必要的激励方式、运用恰当的教具演示、组内合作与组外竞赛、在游戏中渗透教学内容等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样,在美术课堂中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并能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美术课必然会活起来,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会更浓。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习方法引导;注重教法

  美术是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的目的正是为培养学生以一种独特的审美的艺术眼光来观察美、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那么,如何通过美术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使之具有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其发现美、创造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乐在其中。美术课首先应注重培养对美术的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大都受兴趣的支配,是学习的主要动力。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成为轻松、愉快的乐园,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且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开发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趣味教学尤为重要。有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美术。趣味犹如磁石,紧紧吸附着学生们的心,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显得轻松、活泼、兴趣盎然。美术课上除了教师讲授知识外,课后举办一些作业展示,以一个组为展区,每次同时将两个组的学生作业展示出来,相互比较,以“重在参与”作为美术作业展示的宗旨,创设愉快轻松的美术环境。学生的作品虽还不完美,却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在自由自在的作画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中的一切教育目的无非是为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打下牢靠的基础。而运用情趣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最终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其创造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让学生对客观事物产生新奇的注意,以新颖的眼光,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认识和处理事物,充分发挥其个性的创造力,就不能太偏重于技法训练,过高要求“画得像”的作法,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降低他们的趣味性。因此,让学生自由自在作画,用画画表现自己的情感,并随时表扬作业中发挥得好进步显著的学生,以作业讲评和举办小小优秀作品展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另一方面使知识和技法慢慢地渗透给学生,培养了其观察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能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生活赋予我们许多灵感。学生们作品与其创造时时启发着我进一步的升华。我上“布贴画”这一课是因为上了“树叶拼贴画”之后,发现学生在作业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华,趣味性强,创作余地大,学生的兴趣仍有得以延伸的需要。于是我就先让学生看到自己作品的成功,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快感,激起学生学习,再学习的愿望。这样有的学生拼贴人物,有的贴风景,或是静物等,无一雷同,尽管有的是离奇的,但充满幻想,有自己的个性,不失天真之美,具有一种成年人望尘莫及的魅力。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应注重教法,更应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克服厌学情绪,培养学习兴趣。如上中学美术欣赏课时,应向学生讲明欣赏课的学习重点是:学会观察,着重分析,多看,多想。面对一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首先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阅读并研究,分析作品的形式特征、作画背景等,从而深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做出归纳总结。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从中学会怎样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如此反复,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辅导手法,例如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加强指导。又如在欣赏课教学中,总会有学生提问要怎样欣赏这类或那类的美术作品,教师可借鉴有法而不言法的艺术处理方法,通过独特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自寻欣赏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情感,同时也增添了教学魅力。例如在国画欣赏课中,教师设疑:“如何认识一个人?”学生答:“内在品质及外表。”教师引导:“观画如观人。”学生在赏析过几幅作品后总结出国画内在神韵与外在笔墨的欣赏品评标准。这样,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巧妙地留出教学中的“空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达到了不教之教之目的。

  四、鼓励异想天开,给予学生艺术表现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说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对新的知识往往从片面的、肤浅的认识到全面、理性的认识。教师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入手,引导他们发现新知,鼓励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即使这些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也要肯定其合理、正确的一面,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更多的创新灵感,从而认真地学习。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并且给予学生艺术表现的空间。作为美术教师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没有一门学科能像美术这样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的激发。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是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把教与学融于一体,只有采取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杨春生,辜敏.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康军平.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J].青年时代,20xx(22):209.

  [4]孙冰艳.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艺术[J].陕西教育(教育),20xx(11):64.

美术学论文13

  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有其自身规律。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机制的制定,必须围绕美术学教育与培养的规律与特点进行,否则就很难达到其教育与培养目标。由于我校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不过近六、七年时间,以及我校理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的办学背景下,在以往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问题上,不免出现了一定的与美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不协调甚至矛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校美术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为改变这种现象,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本课题组在调研包括中国美院、西安美院、云南艺术学院等艺术类专业院校及杭州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河南大学等师范类、综合性大学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几点看法:

  一、制定个性培养计划,强化艺术个性发展。

  根据每个学生学科基础及当下学科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培养目标和规划,使不同基础不同能力,处于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实际找到自己相应位置。由于我校美术学研究生生源学科背景较为复杂,美术基础差别较大,艺术修养参差不齐。在以往我们所招的研究生中,既有纯粹美术专业院校毕业的基础较优秀者,也有综合性大学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以及部分跨学科、跨专业非艺术类基础较差的学生。

  由于他们前期学科背景不同,不论是专业实践能力或理论修养、艺术审美水平等方面都明显存在很大差异,统一模式的培养计划和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学生艺术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时,就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包括素质基础、审美修养、发展潜质等综合因素,制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的个性化培养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激活和放大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艺术基因,让不同背景学生各自发现自我艺术个性所在,调整和确立自己未来发展目标。

  艺术个性发展问题,实际上涉及艺术创造与艺术创新的问题。艺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艺术共性,需要共同的原则,也需要差异化表达,需要个性发展。缺失了个性的艺术是无法突破和创新的。因此,我们在美术学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将寻找和发现学生不同个性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导师不仅需要指导学生学习中外艺术传统,研究和汲取艺术传统的精华,而且更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对传统经验的`总结,从中悟出艺术创造的真谛,从中发现自己艺术上的潜在基因与个性,并鼓励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个性存在的价值,张扬那些常常忽视的与众不同的独自特点与细节,扬长避短,创造出自己的一份艺术天地。

  二、强化艺术实践能力,减轻论文压力。

  我国目前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应该分为两个大致方向,一是较为纯粹的美术理论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总结和研究过去和现在已经发生的美术现象、美术成果、理论评价及未来发展研究,学生既可以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也可以抛开实践,全力以赴进行理论探索。另一方向则重点在于艺术实践,在于以培养艺术创造创新人才为目地。这一方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其自身较深厚艺术实践能力做支撑。一个缺少基本艺术实践能力的人,是无论如何难以创造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理想的。对后者而言,能否拥有相当艺术实践能力,能否拥有相当艺术形象创造能力,显然是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合格的关键所在。

  由于我校美术学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及研究生培养机制、考评标准的原因,在过去的培养机制上一直存轻实践,重论文的问题,不论学生艺术实践和创造能力如何,都难以作为考察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依据,毕业论文的撰写特别文字数量的要求,才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关键。美术类学生在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问题上与其它学科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相比较,往往表现出较大劣势。就我校以往研究生情况,同样字数要求的论文,对其它学科背景学生,特别是理工科或文科背景学生可能并不太难,论文质量也较好,而美术类学科背景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大难度。为完成论文字数要求,学生大多或过早地将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撰写上,极大影响了艺术实践探索;或与自己研究内容脱节,论非所用;或拼凑内容,偏离论文核心;或内容大而全,缺少对主题核心内容的较深层次的实质性研究,甚至将论文写成教科书停留在知识通识和介绍阶段。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术学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甚至学生未来发展趋向。

  因此,我们有必要围绕美术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特点,调整机制,适度减轻美术学实践类学生毕业论文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多时间用于艺术实践与探索。能否充分保证美术学实践类学生艺术实践,强化艺术实践能力,是学生未来艺术创造创新的基础所在。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

  艺术个性的建立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独立思考。是艺术创造者独特心性、独特审美思想支持下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艺术表现,是自我心灵感受的自然流露与表达。对于美术学研究生培养,如何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尊重自己的心灵感受,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是逐步培养艺术个性发展与艺术创新思想的关键。因此,美术学研究生教育,首先导师应站在更高的宏观角度,破除师承门户之见,培养和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己艺术未来趋向目标,鼓励学生学会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导师的讲解,敢于对老师观点提出质疑和不同看法,甚至敢于质疑和打破前人既有的认识和定论。鼓励学生向大师学习,不仅研究大师的艺术,更要研究大师的首创精神。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善于从不同侧面做出不同判断,努力培育和造就研究生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由于我国整体教育存在的弊端,我们的学生往往即便到了研究生阶段,还大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就我校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对绝大部分学生,共同的问题就是不喜欢独立思考,本应自己解决的问题,却喜欢处处听命于老师的安排,本来要靠自己去寻找的答案,却习惯听老师的讲解与评判。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是极为不利的。艺术创新问题,不仅需要深厚的艺术实践基础,需要学生充分把握艺术上的本质与规律,更需要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需要丰富鲜活的艺术审美思想,它涉及由“技术”到“艺术”之间的区别与升华问题。因此,我们的美术研究生教育,不单要为学生更多提供不同形式艺术成果,供其从中寻找和总结艺术创造规律,更要注重开阔学生生活视野和人文修养的提升,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艺术审美思想和敏锐的艺术洞察能力。当然,相对技术的层面,人文修养的问题显然要虚幻得多,也困难得多,是其学科培养问题上伸缩性很强的一个难点。

  四、改善学习环境,增强艺术氛围。

  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环境与氛围是刺激学生自发学习研究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美术学学习、创作、研究等不需要也没有多么先进贵重的设备,但需要良好创作与展示空间条件,需要良好艺术氛围去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热情。由于我校整体办学目标、竞争考评标准等因素制约,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始终在夹缝中生存。虽然经过几年不断努力,在教学空间环境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也只是达到教学最基本要求。

  特别是在艺术氛围问题上,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原因等限制,一直缺少外来美术交流与展览,缺少外来美术学术讲座,特别是国内知名艺术家和理论家的交流与指导等,艺术氛围极为淡薄。在一个缺乏艺术氛围的环境里,要激发起广大同学高昂的学习与探究热情显然是很难做到。因此,如何不断改善艺术办学条件,在学科建设上给予更多支持,能够不断引进一些高水平艺术交流、展览,艺术讲座,使学生及时扑捉和了解最新艺术发展状况和发展动向,丰富自己艺术信息,合理规划自己未来发展走向与目标,是当下和今后都将面临的问题

美术学论文14

  1.中国画创新的道路探索

  2.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3.浅谈素描写生

  4.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5.谈画好素描的窍门

  6.浅谈艺术中的“目视”与“神遇”

  7.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8.论水粉画写生“水”和“白粉”的'运用

  9.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10.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11.中国画设色中的变色

  12.重视眼、脑、手的训练

  13.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14. 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15. 浅谈中国山水画

美术学论文15

  一、南黄海滩涂的美术文化的开发价值

  (一)窥探地方历史渊源

  扶海洲(如东古称)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江入海网口一片卵形沙洲,后与大陆并接,成为“唐古砂咀”,五代的后周世宗年间(954-958年)当扶海洲与胡逗洲涨结后,扶海洲与大陆之间的古横江最终消失,如东人因势利导修筑了一道又一道的海堤,匡围出一片又一片土地,扩充了如东的疆域。在这片神奇的疆域,孕育了黄金滩涂特有的文明。从远古的渔船到现今的文蛤景画,每处景观、每件工艺品,都在诉说并持久演绎着滩涂繁衍的历史。因此,在时隔数千年的今天,我们肩负着繁荣这方文化的使命,并由此去追溯远古的滩涂文明。

  (二)融汇各地移民文化

  远古,人类活动随着海岸的逐渐东迁也随之东移。从最早的青墩淮夷古族人、吴越人、“盐丁”、两晋南北朝时期被迫南迁的山东兖州人、江西客家人,到元末明初的因“洪武赶散”驱逐至扶海洲的苏州阊门人,再到明清时期各地商贾、建国后三峡移民、婚嫁到如东的三十一个少数民族,如东人祖先来自华夏五湖四海,各地汇聚如东的的客籍人,带来了各地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文化,成为南黄海滩涂文化底蕴的重要源泉。譬如江南水乡文化、镇扬文化、徽州文化等等,据说如东五大集镇的石板街就是当年徽州文化的产物。

  而今,我们踩着前人的肩膀,继续开发属于我们如东人滩涂美术文化,如象征如东人踏实勤恳的海子牛文化、宝地孕育的奇贝——“文蛤景画”以及奏响如东新时代强音的“空中交响曲”和“海上迪斯科”文化。如东的文化就像扎根这方热滩涂的五湖四海的人一样,兼收并蓄,博大且包容。

  (三)挖掘地方特色美术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振华在《把根留住》一文中说“民间美术是本乡本土流传在民间的艺术形式,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民间美术作品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他们不是无动于衷地摹抄,而是在没有功利驱动的纯真心态下、在游戏般的创造中与民族的艺术精髓和气质相交融,并注入了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力。

  从南黄海滩涂的渔船制造工艺、以及如东“板鹞”这些纯手工工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滩涂居民的生活。渔船的优美曲线造型,板鹞风筝的精湛工艺,徐善华先生娴熟的画牛技巧,以及华子裕先生闲暇之余投入的极大热情,以独特的视角发现并研究出来的文蛤景画,无一不表明古老的扶海洲在今天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由此形成的地方特色美术极大地丰富了如东文化,增加了滩涂文化的内涵。倾向于东方传统的“空中交响乐”到西化的“海上迪斯科”,给如今的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又重新加入现代元素,给如东滩涂美术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二、南黄海滩涂的'美术文化的资源应用

  当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在不断深入挖掘港口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淡忘了这些宝贵财富另一方面的价值,我们的文化教育研究也并没有对本地优秀的滩涂文化资源加以很好的利用。由此,我们意识到抢救、传承本地美术文化的迫切性,看到学校美术教育对本土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要想做好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的应用,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发掘取舍,找准最佳的整合点

  首先,我们要根据美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掘可供利用的美术文化资源。

  滩涂资源的很多,比如,文蛤、渔船、滩涂景观、风筝节、渔民等等。我们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充分去发现、发掘这些可供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去研究每一项资源。

  其次,我们要对这些资源作出合理的取舍,找出最适合美术教学的资源。

  在这些资源中,并非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应用到到美术课程的某一个具体教学活动中来,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与具体教学活动有关的资源经过挑选和甄别后选择最优质的部分进行配置,这些资源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如我们在应用“文蛤”这一课程资源的时候,就要发掘其美术价值,像贝壳的外形、纹理等,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天下第一鲜”是怎么个美味法这方面。对风筝节这一资源,不能混淆于风筝的制作,这一点虽然重要,但对于滩涂美术文化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对于利用滩涂放飞风筝这一具体场景的美术语言描述。

  第三,取舍过后,应找准资源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点。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与滩涂美术文化相关联的五种文化加以课堂应用,比如“渔船文化”、“海子牛文化”、“文蛤景画”、“空中交响乐”、“海上迪斯科”。应用之前将与美术

  美术毕业论文范文第2页

  课程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提取出来,比如,在将“渔船文化”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省略其实用工艺,重点看其造型特征,以一种对物体造型美分析的眼光去审视渔船,分析渔船的外部造型,内部结构,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以手工制作的形式,进行渔船模型的设计制作。

  在应用“海子牛文化”资源的时候,我们可以着重分析海子牛的造型特点,他的彪悍,结实粗壮的体型,任劳任怨的品质,将成为教师教学的主题曲。而海子牛的生理特点顺便介绍,点到即可。具体到四大领域中的“造型·表现”领域,我们把如东的文化象征物——海子牛引入课堂,给学生提供详实的资料图片,教师带着学生去欣赏如东本土画家、工艺美术师手下精美的海子牛的形象,抑或是绘画、抑或是剪纸、抑或是雕塑,让学生从感官上对海子牛这样一个现在正在逐渐消退,但曾给我们祖辈作出重大贡献的生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介绍创作的基本技能,比如绘画技巧:国画的用笔用墨,甚至海子牛某个部位的具体用笔用墨技巧等;或者泥塑、贴画的的技能方法等。

  (二)切实可行,多方搜集各类素材

  经过资源的重新组合之后,一部分资源已经初步具备了美术文化特征。但要真正应用于课堂,还务必注意可行性原则。即,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状况,美术课程资源的应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顺利进行。课程资源应用不是简单地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更不能脱离实际凭想象和假设办事,而是要冷静、仔细地分析客观情况,对各种因素充分了解和把握,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保证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步骤严密、操作有序,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从理论上讲,像滩涂这样的乡土资源资源能够很好地弥补现有课程资源的不足,解决相应的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到的,如在进行海子牛或者沙滩风筝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到实地去看看海子牛或者到滩涂上去放放风筝当然最好,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跟大海有过亲密接触,也并不是所有孩子对海子牛这样一个文化象征物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采用视频、图片展示等形式进行传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有可能,也可以让孩子进入网络教室,通过网络让孩子们去感受一下滩涂美术文化的魅力。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资源积累,比如图片、音像、文字素材等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搜集一些实物,这样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如,在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者广泛搜集贝壳(以文蛤贝为主),并把这一滩涂遍地可见的贝壳作为一种创作素材引入课堂,在引导学生认识贝壳的功用之后,再给学生提供相关贝壳贴画、贝壳挂件、摆件等艺术作品,使学生知道贝类除了人们熟知的食用、药用功能之外,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贝壳贴画、贝壳挂件、摆件的工艺制作。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欣赏·评述”领域引入“文蛤景画”这样一个极具如东本土特色,且尚未被众人关注的的艺术形式。用图片介绍,影音资料介绍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文蛤景画”的诞生,知道如东有“华子裕”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数年如一日地关注“文蛤景画”,开发文蛤景画系列工艺品。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想像、教师介绍、尝试绘画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蛤景画的艺术魅力。

  (三)讲求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立足本土的美术文化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得到师生的认同,熟悉的事物在冠以地方文化特征后,更易于被同学接受。这给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提供了方便。滩涂美术文化,在现代教学媒体的协助下,充分展示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这势必让美术课堂锦上添花。但我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必须要考虑到所在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讲求教学效率。

  效率性原则也可称为经济性原则,即以尽可能用少的金钱、物质资源、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应该说,我们如东县情决定了我们的学校教育资源还相对匮乏,美术作为一个小学科在很多学校所能获得的资源更是有限,很多学生家庭经济也并不富裕,甚至个别家庭还处于贫困状态。因此我们在进行资源应用时,要立足实情,尽可能选择经济投入要求低、相对教学效果佳的课程资源;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尽量节省资源消耗,选择可再生的材料,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另外,我们还要适当考虑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我们希望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但如果过多地让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进行课程资源应用时,应该尽可能选择要求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的内容。

  比如,我们把“海上迪斯科”、“空中交响曲”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纳入美术课程。对于“空中交响曲”,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美术活动小组的形式组织一部分同学参加活动,风筝的制作充分利用乡土耗材,如芦柴,废旧报纸、挂历纸,甚至较薄的布,重点放在放飞这一环节,走出校园,踏上利用滩涂的广阔,无电线干扰的优势,让学生充分感受放飞的乐趣,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主题创作的形式,让学生以“空中交响乐“为主题创作绘画、泥塑或其他艺术作品。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用相机记录精彩的瞬间。“海上迪斯科”作为如东一大旅游特色项目,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相机的使用技巧,记录活动场景,活动过后进行心情分享或主题艺术创作。

  总之,当我们发现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资源的价值,并想让之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应用,单是理论性的挖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每一个具体实施者从素材的搜集、整理、取舍,到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再到后期资料的搜集、教学的反思,做到唯细唯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项研究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才能真正这项乡土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落到实处。

【美术学论文】相关文章:

美术生对学美术的总结11-25

美术教学论文09-16

美术的定义论文10-10

统计学论文07-22

统计学论文07-24

敬学与乐学的议论文09-03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08-22

小学美术教学的论文10-01

关于美术教学的论文08-28

美术教育论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