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的论文

时间:2024-06-09 07:13:01 论文 我要投稿

[优选]护理学的论文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护理学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选]护理学的论文15篇

护理学的论文1

  摘要:文章探讨了老年护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抽取云南昭通市卫生学校100例护理系学生,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老年护理教学,分析该教学方法的效果。分析结果发现:84%的学生表示能够接受且喜欢该教学方法;96%的学生的考核结果达到合格;98%的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库资料等多种渠道完成合格的作业,更多医学护理论文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医学护理论文

  一

  《老年护理》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老年医学中的一个学科,同时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本课程属于护理学专业中临床阶段中的课程,是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笔者所教的班级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数通常为50-60人。高职学生优点在于动手能力强、思路灵活;缺点在于求知欲、耐性、自制力较普通大专学生差。因此,在班级人数如此多的情况下,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教学课堂氛围宽松,有些学生便会溜号、搞小动作或扰乱课堂纪律,影响教学质量;反之,如果教师板着脸让学生规规矩矩的,又会使课堂牢笼一般沉闷,同样对教学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著名的数学家托兰斯曾说过:“要使教学成功,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老年护理教学中以方案设计为基础的教学法是指,学生每6~10人为一小组,由教师提出需设计的内容及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及要求分组讨论。讨论中学生可通过各种途径(书本、网络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将讨论结果由小组代表上台进行讲述。其他小组代表和教师对其表述内容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以正确、全面、创新为标准),取平均分为该小组本次课堂得分,计入平时成绩中。

  笔者应用方案设计教学方法每次2学时,第一学时提出内容和要求,学生讨论;第二学时学生代表对其小组设计方案进行讲解,相关人员评分统分,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二

  1.预习中的方案设计,应用在教学中总论部分,该部分内容广泛,但不深入。通过方案设计,可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探索、学习、创新,同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掌握,对后续分论内容进行预习,使学生心理上喜欢本门课程。

  例如,针对老年人特殊心理需求与护理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列出预习方案:设计一个养老机构,并合理安排该机构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以满足他们身、心等各方面特殊的需求。要求设计内容含养老机构环境、规模、作息时间、饮食安排、工作人员种类和数量、老年人每天活动内容及方式等。

  2.复习中的方案设计,可在分论内容即将结束时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应用,可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自主进行提前复习,对各章知识点进行掌握,避免出现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例如,分论中针对老年期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中跌倒这一内容,教师列出方案设计:以安全保障为主,请设计一位居家老人的居家环境及其健康指导。要求:设计内容含简述老年人目前基本情况;居室设置含房间功能、家具功能及位置特点、安全设备、照明等内容;健康指导含疾病健康指导、饮食和活动安全等内容。

  三、应用方案设计教学法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适用范围。适合小班学习,班级人数不超过60人。分组时根据教室实际座位安排,以方便学生讨论为宜。由学生自行挑选小组代表。一旦小组成员确定,可一学期中固定小组成员,避免每次分组浪费时间,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缺乏默契和归宿感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适用原则。在学期中应用次数不可太多,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用于教学的案例一定要具有代表性,且不宜太过复杂,否则课堂时间难以把握。

  3.及时小结评价。教师应给予准确评价,要表扬先进,指出不足,提出改正意见措施,这些工作也可由学生整体评议。但不管如何,应做到准确、公正、客观、全面,工作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课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建萍.老年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

  [2]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

  [3]孙建萍.老年护理学习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

  [4]高贵宾.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J].新校园理论,20xx,(11).

护理学的论文2

  一、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的问题

  (一)社会大环境是造成现在中专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中专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也悄然改变着。尤其是社会上出现的某些不正之风及社会道德水平滑波等无不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意识产生消极影响。学校周边环境也需要整治,有些学生沉迷于游戏室、录相厅、网吧之中,对学习毫无兴趣而言。这些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家庭关系不和谐是造成部分中专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给子女的心灵留下了严重的创伤,致使他们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如某校有位三年制护理(初中毕业)学生回家时,常看到父亲打母亲,内心感到十分痛苦。尤其是离婚后的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他们往往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把这些学生视为“包袱”,甩到学校里,懒得去管。这些学生对学习大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没有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变化,课堂教学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举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两面大旗下,一些学校还没有真正把它们落实到行动上来,或者讲开展得还很不深入。例如当今学校都在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如果能真正把它落实到处,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大增的。但是,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要思考如何尽快地把教育管理跟上去。学校一些从事一线教育的教师,未能依据学生的现状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仍然按照过去的模式,只顾完成授课任务,不注重调动学生兴趣。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四)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这些学生当中,可分四种情况:一种是普通班的暂时后进生占的比例较大,这些暂时后进生不是自愿来读书的,是父母自费择校硬逼着来的。第二种是在文化学习方面智商不太高。第三种是家庭溺爱的子女和单亲家庭的子女。

  (五)大部分中专护理学生会都存在或轻或重的厌学情绪,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会通过不同的发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厌学情绪并且进行自我调控,而后继续学习。

  二、研究调查结论

  中专护理学生应该做到学会调整自己的厌学情绪,从而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而自我调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改善环境,愉悦心情。

  首先就必须要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同学们可以请老师和家长配合,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自己因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的不好感觉。

  (二)改变观念,接受自我。

  厌学的同学要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同学们要学会发现自己优点和好的方面,并适当地给自己一些肯定,认识到自己是能够学习好的。

  (三)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要尽量创造条件,参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并从中品味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

  (四)严格要求,增强自控能力。

  当厌学的情绪一开始出现,同学们千万不能自暴自弃,任由自己放弃在学习上的种种努力。有时候,同学们应该强制自己端正学习态度,激起自己内心深处发奋进取的欲望。

  (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要认清所有的题目的变化都是源于基础知识,把学习重点转移到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来。

  (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师生关系紧张而产生厌学情绪的同学不在少数,这些同学平时应多与老师沟通、请教,尽量与老师建立一个平等、融洽的关系。

护理学的论文3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 对健康的重视度也在逐渐的增强 , 而心血管疾病作为内科常见性疾病 , 发病率呈显着上升的趋势 , 并且该疾病还具有发病快、病情复杂的特点 ,假如在临床救治过程中护理不到位或者不及时 , 就会成为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 进而对患者的救治产生严重的影响 , 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因此 , 加强临床不安全因素的相关探讨 , 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以 86 例 20xx 年 1 月 1 日 ~20xx 年 1 月 1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 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 其中男 40 例 , 女 46 例 , 年龄40~75 岁 , 平均年龄 (52.2±2.8) 岁 , 患者所患疾病种类具体为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伴冠心病、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

  1. 2方法 对以上 86 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 了解并总结患者护理期间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将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向 86 例患者发放 , 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人际交流、工作责任心和护理的专业水平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 ; 而对心血管内科的 20 名护理工作者也同样发放调查问卷 , 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因素、书写规范、管理制度缺陷、临床用药不合理及业务水平等方面。

  2结果

  据调查分析结果显示 , 回收的 86 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不安全因素调查问卷中 , 患者指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为医疗服务水平存在不足 (15 例 )、环境因素 (20 例 )、医患沟通障碍 (27 例 )、护理工作者责任心不强 (11 例 )、护理专业水平不足 (7 例 )、其他 (6 例 ); 而 20 名护理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 ,不安全因素主要为患者因素 (10 名 )、文书不规范 (4 名 )、用药不合理 (5 名 )、管理制度缺陷 (4 名 )、护理专业能力不足 (5名 )、其他 (3 名 )。

  3讨论

  3. 1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3. 1. 1环境因素 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 , 相关的环境因素主要为硬件设施、配备及物品放置等 , 假如地面过滑或者是病床未安装护栏 , 就会导致患者受伤。

  3. 1. 2护理专业知识不足 基于该科室的患者病情具有不稳定性 , 因此 , 对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 ,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 护理工作者在该方面严重不足 ,并且预见性和主动性较差 , 进而在安全、服务和法制意识上严重匮乏 , 在护理质量上无法做到与时俱进。

  3. 1. 3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匮乏 通常情况下 , 该科室的患者以中老年人群居多 , 在理解和认知能力上严重不足 ,再加上护理人员耐心匮乏 , 进而极易引发医患纠纷。

  3. 1. 4文书不规范 文书书写规范的重要性是广大护理工作者明确的 , 但是由于法律意识匮乏 , 且将救治患者作为了工作重点 , 使得在进行记录的时候常出现字迹潦草、漏记、记录不全的现象 , 进而导致误诊[2]。

  3. 1. 5医院管理因素 医院护理管理机制的匮乏是导致护理工作者职业道德薄弱、工作流程不合理、护理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 , 再加上患者日益增多 , 而护理人员数量却有限进而使得护理质量大打折扣。

  3. 1. 6操作和用药因素 基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用的药物种类和数量较多 , 假如使用不当 , 就会导致错误的发生 ,还有就是在用药的过程中不注意核对就会导致用药剂量不合理。

  3. 2安全防范对策

  3. 2. 1加强医院环境建设 保证病房的干净卫生和整洁 ,并且微波炉和电视等设备安装于病房 , 带给患者家的温暖 ,构建和谐的住院环境。

  3. 2. 2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行定期的评估、考核 , 对专业知识水平不足的护理工作者进行培训 , 同时指派优秀的护理人员带领 , 保证操作技术的娴熟和专业知识的扎实 , 同时促进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 将医患纠纷发生几率大大降低。

  3. 2. 3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 然而在应用的时候也要讲究技巧性和艺术性 , 保证态度的诚恳、语言的文明、仪态的大方 , 同时将爱心、细心和耐心灌注 , 杜绝敷衍了事、语调生硬 , 以此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患者晨晚间护理的时间充分的利用 , 主动热情的向患者询问饮食和睡眠等情况 , 将更多地人文关怀给予患者 , 促进患者信任和理解程度的提升 , 及时听取患者的建议和意见 , 并对问题耐心解答 , 对患者给予充分的尊重 ,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3. 2. 4加强护理文书记录和管理 在医疗文件中 , 护理记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 因此 , 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 并慎重对待护理记录 , 保证书写的规范性 , 杜绝字迹潦草和涂改 , 同时规范性描述药物和疾病的名称 , 将潜在的安全隐患封堵 , 也对护理工作者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 还要及时详细的记录危重患者的`病情发展 , 防止医护记录矛盾的产生[3]。

  3. 2. 5强化医院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医院的护理管理制度 , 促进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 同时与心血管内科护理特点相结合进行相关制度的制定 , 如交班巡查制度、责任制度、文书书写规范制度、工作流程等 , 并将相关的制度贯彻落实 , 使所有护理工作者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岗位等 ,将自身或者帮助同事把护理工作做好 , 促进护理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

  3. 2. 6规范操作和用药 在相关制度建立的前提下 , 将各级护理工作者的职能充分的调动 , 保障临床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水平。同时将“三查八对一注意”贯彻落实 , 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科学、合理和有效 , 提升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 将护患纠纷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 ,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 , 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了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环境因素这几个方面 , 因此在后期的临床护理中 , 要想确保护理安全 , 就必须加强医院环境建设、重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加强护理文书记录和管理、强化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操作和用药 , 以此来保证护理质量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 申时艳 .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 学术版 ), 20xx(4):100-102.

  [2] 陈丽清, 林群带.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国药物经济学 , 20xx(5):145-146.

  [3] 张新玲 .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 内蒙古中医药 , 20xx(29):172.

护理学的论文4

  【摘 要】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临床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为主要特征,以手术为主。按其炎症反应可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这里仅论述急性阑尾炎的护理。

  【关键词】 阑尾炎;手术;护理

  阑尾位于右髂窝部,为一条细长的盲管,外形呈蚯蚓状,长约5~10厘米,直径0.5~0.7厘米。阑尾起自盲肠根部、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远端游离于右下腹腔,其体表投影约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是阑尾手术切口的标点。

  1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1 禁食,减少对阑尾的刺激。

  1.2 休息,给予半卧位,以减轻疼痛。

  1.3 静脉补液,正确使用抗生素,注意配伍禁忌。

  1.4 降温、止吐、镇静等对症处理,尽量避免使用止痛剂,禁止热敷、灌肠[1]。

  1.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腹部、全身及血白细胞的变化。尤其是老年、小儿,妊娠期的阑尾炎更应重视。一旦腹痛加剧,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尤其中性粒细胞增高,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1.6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

  2 手术治疗的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病情观察

  加强巡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出现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剧痛多提示阑尾腔压力高,如腹痛突然减轻,并有明显腹膜刺激征、高热等则提示阑尾穿孔,应尽快手术治疗[2]。

  2.1.2 对症处理

  禁食、按医嘱静脉输液,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诊断未明确之前禁用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禁服泻药及灌肠,以免肠蠕动加快,肠内压升高,导致阑尾穿孔或炎症扩散;为了减轻疼痛,病人可取右侧屈曲体位,可使腹肌松弛。

  2.1.3 术前准备

  协助病人完善相关检查;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并记录;了解病人最后一次进食的时间和食物的种类并通知医生,嘱病人禁食、禁水;行手术区备皮,排空膀胱等,做好术前准备。

  2.1.4 心理护理

  做好解释安慰工作,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焦虑,使之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急性阑尾炎的相关知识,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担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3]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

  病人回病房后,根据患者的麻醉方法采用适当卧位休息。一般常采取低枕平卧位。6小时后,神志清楚,血压平稳后可改半卧位,利于呼吸和引流,可减轻切口疼痛。

  2.2.2 饮食

  术后可给予少量清流质饮食,若进食后出现不适,可等肠蠕动功能逐渐恢复后给予正常饮食,应避免食用热牛奶、豆浆等胀气食物。一般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肠蠕动恢复快,进食较早。术前麻痹性肠梗阻患者进食较晚。

  2.2.3 活动

  鼓励病人早下床活动。可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增进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老年病人术后注意保暖,经常拍背帮助咳嗽,预防坠积性肺炎。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24h可起床活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如无下床活动禁忌,下床活动时间可提前。

  2.2.4 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加强巡视,及时倾听病人主诉,观察病人腹部体征变化,尤其注意观察有无粘连性肠梗阻、腹腔感染或脓肿等术后并发症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

  2.2.5 用药护理

  遵医嘱术后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防止并发症发生。术后3~5天禁止使用强泻剂和刺激性强的肥皂水灌肠,以免增加肠蠕动,而使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或缝合伤口裂开[4]。

  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阑尾穿孔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要高于未穿孔者。多因手术时污染切口、存留血肿和异物所致。表现为术后2~3天体温升高,切口局部胀痛或跳痛,局部有红、肿、热、痛或波动感,可局部热敷、理疗;形成脓肿者,应剪去缝线,充分引流。

  3.2 出血:因阑尾系膜结扎线脱落所致,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表现为腹痛、腹胀、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数,放置引流管者,可有血性液体自引流管流出,应立即平卧、吸氧,抽血做血型交叉,补液,并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必要时手术止血。

  3.3 腹腔残余脓肿:常见部位有盆腔、膈下、肠间隙等处,常发生于术后5~7天。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或下降后再度升高,伴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及直肠膀胱刺激等症状。以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患者多见。应给予半卧位、补液、并使用抗生素,未见好转者行穿刺或切开引流术治疗。

  3.4 肠瘘、粪瘘:原因较多,如结扎线脱落,术中误伤盲肠等。一般经非手术治疗后瘘可闭合自愈。经久不愈时,可考虑手术。

  3.5 粘连性肠梗阻:因手术损伤、阑尾浆膜炎症影响等因素。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家庭护理]

  ①慢性阑尾炎术后应加强活动,防止肠粘连发生。

  ②术后近期内避免重体力劳动,特别是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防止形成切口疝。

  ③拆线一般在术后7日,如未拆线而出院,注意保护切口,防止感染及撞伤。10日后才能沐浴。

  ④如有切口溶液、红肿、疼痛等,应及时去医院门诊或急诊。

  总结

  阑尾炎手术在普外科最为常见,由于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往往在术后不太容易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但是,通过近年来对阑尾炎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我们体会到,做好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许勤.外科护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 莫新少.外科护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3] 刘玲玲.阑尾炎手术病人的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第14卷第12期

  [4] 赵秀丽,金百红.浅谈急性阑尾炎的术后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

护理学的论文5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研究对象为云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20xx级215名护理专业大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女生192人,男生23人,年龄在20-23岁,按入学时编班随机分为对照组(20xx级护理1、4班,105人),实验组(20xx级护理2、3班,110人)。两组护生间入学成绩、年龄、性别及基础课成绩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第五学期开设外科护理学课程,采用王雪文主编的《外科护理学》,实验学时18,均由笔者讲授。

  2.方法。

  (1)教学方法。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教师示教+护生分组练习+教师总结”。实验组采用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即“一个教学框架+一个实验步骤”。根据护生已学过的、技术操作所涉及解剖学知识的多少设计一个新的教学框架,“已学过的基础解剖学知识,即要点(护生复习)+将局部解剖特点与技术操作要点进行整合,即重点(护生预习)+解剖学知识在技术操作中的应用,即难点(教师指导)”;一个教学步骤,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2)评价方法。①问卷调查:由笔者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为10个项目,回答方式为肯定或否定,在实验教学结束时发放,当天收回。发出问卷215份,收回问卷215份,有效问卷为100%。②技术操作考试: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护生考核方式、考核项目相同,均聘请院外护理专家进行考评,教考分离,对操作考试成绩进行对照分析。③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果

  1.两组护生学习主动性的比较。对照组护生课堂气氛相对沉闷,与教师互动偏少,大多数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提出专业探索性问题较少;实验组护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与教师互动积极,并按照整合式教学模式主动地串接起与相关学科的知识链,经常提出有一定深度的专业探索性问题。

  2.两组护生对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比较。对照组护生的正面评价仅有2项超过70%,即“有利于引导理论联系实践、拓宽知识面”;实验组护生对10个项目的评价均超过70%。

  3.两组护生技术操作考试成绩的比较。对照组平均成绩(79.51±8.82)分,实验组(85.36±7.38)分,两组比较,t=3.46,P<0.01,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技术操作考试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

  三、讨论

  1.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思。外科护理学是我院的精品课程之一,笔者为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在近六年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不断尝试“知识模块”教学法,获得满意教学效果的同时深受启发,故构建整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外科护理学的实验教学中。该模式以提高知识的转化率(即知识+能力)为前提,以简化难点、突出重点、强化要点为原则,通过巧妙地教学设计,清晰地显示了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大限度地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循证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优化了教学效果,创新了教学模式。

  2.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1)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效果。实验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而是建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笔者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授课中简化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强化了“要点”。所谓“难点”就是要解决护生盲目操作的步骤,提高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所谓“重点”就是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为临床护理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所谓“要点”就是要明确技术操作的步骤与注意事项,避免临床工作中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笔者根据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转化点的多少,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尽可能地使技术操作、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使单纯的.技术操作转化为内在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由问卷调查结果可见,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得到了实验组护生多方面的肯定,其技术操作考试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护生(P<0.01),获得了满意的实验教学效果。

  (2)提升了护生的整体素质。整合式教学模式在讲授技术操作的同时还注重培养护生的思维方式及综合能力。例如:讲授三腔两囊管的插管法时,将技术操作的要点与食管的解剖学特征进行整合,运用解剖学知识来讲解“在插管过程中如何避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诱发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技术操作步骤变得生动有趣,唤起了护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思变、探研能力的培养,启迪了护理科研的意识,同时还巩固和加深了食管的解剖学特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护生循证思维、临床思维的方式。

  (3)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培养。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及教学设计等诸多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精通外科护理学的知识点,又要结合相关的解剖学知识进行整合,准确地剖析出二者之间的知识链接点、知识转化率,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付出更多地努力,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紧跟当今世界护理教育发展的步伐。

  (4)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交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激增,合作交流将是任何一个领域取胜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使得不同学科的教师(护理学与解剖学)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互相取长补短,不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给外科护理学的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加强合作交流,实现跨学科、大范围、多层面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这对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与成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参与形式,也是一种教学改革方法,更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这对于教研的动力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采用整合式教学模式,更能体现当代护理教育的特征,符合护理学专业发展的需求,对护理学专业临床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同行们借鉴与学习。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是一个多方面的整体改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应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努力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实用型的护理专业人才。

护理学的论文6

  [摘要]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反之则会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关键词]高职;儿科护理;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xx-0603(20xx)21-0100-01

  课程考核是检验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1]科学、合理的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反之则会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2]因此,开展儿科护理学课程考核改革,对加强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现行课程考核方法

  现有课程考核形式包括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和终末性考核(期中、期末考试)。考核方式有开卷与闭卷考试、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等。虽然摒弃了以往死记硬背的课程考核模式,但还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3]:

  (一)重结果、轻过程

  以终末性考核为主,期中、期末考试占期末总评成绩的80%,这种片面的考核方式,容易让学生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过关而复习。

  (二)重分数、轻能力

  把卷面成绩看成能力的“化身”。过于依赖考试结果使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现行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闭卷笔试方式,开放式如开卷笔试、现场操作等形式少,尤其偏重理论,这种死板单一的'考核方式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4]

  (三)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考核形式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但目前相对陈旧单一的考核形式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二、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特点,调整各部分的权重系数为:平时成绩30%、技能操作考试成绩2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30%,并对现有考核办法与成绩评定之间的关系做如下调整。

  (一)加大平时考核权重

  平时成绩是过程性考核的重要环节,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现有基础上加大了考核权重,由20%变为30%。此外,在考核中还加入素质教育考核,努力培养学生严谨、慎独、奉献、博爱的职业精神。

  1.平时成绩考核方法: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包括出勤率(20%)、职业素养(20%)、课堂提问及讨论(30%)、课后作业(30%)。

  2.出勤率20分,全勤满分;迟到或早退1学时扣2分;旷课1学时扣5分;考勤成绩扣完为止。

  3.职业素养考核20分,分为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合作学习、课后复习四部分。设置优、良、中、差四个标准,根据学生各项表现分别打分,四项总和即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总分。

  4.课堂提问及讨论考核30分,由教师随机抽问和课堂讨论两部分组成,各占15分。教师随机抽问,主要检测学生回答内容的正确性、条理是否清楚以及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等,分为A、B、C、D四个等级。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成绩由小组总结发言情况及讨论报告书写情况综合打分。

  5.课后作业考核30分,课后作业至少布置三次(包括课后练习题、病案讨论报告、试验实训报告等),每次作业占10分。

  (二)增加技能操作考核

  为了实现与工作岗位的对接,利用学院一校两附院的资源平台和临床一线工作者共同拟定了儿科护理学各项常用操作技术考核量化评分标准表。

  1.考核方法:技能考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考核结果以百分制记录,包括实践操作70%和理论口试30%。

  2实践操作:实践操作考试统一参照考核量化评分标准,以学习小组为计分单位每组5~7人,小组随机抽考项目,每组3~5人参加实践操作考试,2人参加理论口试,以小组平均成绩代表小组成员技能考核成绩。

  (三)改革期中期末考试

  为了加强综合运用能力考核,同时适当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避免“高分低能”,对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内容阶段化、题型多样化,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努力实现分数与能力相匹配。

  1.期中考试:理论考试,考查学生1~8周学习情况总分100分。题型: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2.期末考试:理论考试,考查学生9~16周学习情况(80%),兼顾前半学期(20%),总分100分。题型: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三、考核改革的初步成效

  本次课程改革围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开展,以20xx级大专护理1~12班为对象开展试点。这次改革总结了过去三年高职儿科护理学考试管理制度的缺漏部分和薄弱环节,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一)学生方面

  由于课程考核分散化,学生不能再通过以往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方式搞集中战。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实践操作把被动的“苦学”变为主动的“乐学”,稳扎稳打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二)教师方面

  课程考核改革是督导和评价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师也在进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教法上采用讲授法、理实一体化、小组合作等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

  (三)考核体系方面

  通过课程改革初步形成了儿科护理学重过程—考能力—多元化—提素质的个性化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改革是伴随教学持续改进的过程,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还将努力。如期中期末考核注重理论考试、形式单一、制约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各项考核指南还不够细化,评分标准和考核内容尚需进一步集体讨论完善等,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继瑜.检验医学专业临检基本技能规范化培训及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践[D].南方医科大学,20xx.

  [2]庄艳阳.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制度改革诌议[J].科技资讯,20xx(35):168.

  [3]杨宇东.《土建工程估价》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1):132.

  [4]钟英.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考核改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8):133-136.

护理学的论文7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截至 20xx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 12 亿人,占总人口的14. 9%.在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中,较为多见的是情感障碍,其中主要是抑郁症状和抑郁情绪。国内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抑郁检出率在 15%以上[1],成为影响其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研究采用老年抑郁量表( 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 对太原市人口集中的迎泽、杏花岭、小店 3 个城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以了解老年抑郁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太原市社区老年人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状况与抑郁状况的关系,为预防和改善老年人抑郁症状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调查对象 选取太原市人口比较集中的迎泽、杏花岭、小店 3 个城区,年龄在 60 岁以上、无精神障碍和沟通障碍的社区老年人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发放问卷 350 份,收回有效问卷 329 份,问卷有效率 94%.

  1. 2 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老年抑郁量表、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及日常行为能力量表 4 部分。

  1. 2. 1 基本情况调查表 此表为项目组自行设计,包括: ①社会人口学指标: 性别、年龄、婚姻、学历、生活状况等; ②生活方式: 吸烟、读书看报、体育活动、业余爱好等; ③健康状况: 患病史、体重指数、家族遗传史等。

  1. 2. 2 抑郁测评 老年抑郁量表 ( 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 是包括 30 个条目的老年人专用抑郁筛查量表。0 ~10 分为无抑郁,11 ~ 20 分为轻度抑郁,21 ~30 分为中重度抑郁[2].

  1. 2. 3 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测评 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 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 Activity of DailyLiving Scale,ADL) .MoCA 包括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记忆、抽象思维、语言流畅、注意、延迟记忆、定向力等 8 方面的认知评估,得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好[3].ADL 包括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 20 分为完全正常,大于 20 分有不同程度功能下降[4].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Excel 进行数据录入,SPSS17. 0 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 =0. 05.

  2 结 果

  2. 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329 份,其中男性 105 人,占 31. 91%,女性 224 人,占 68. 09%; 平均年龄 75. 4 岁; 已婚者 71. 73%; 初中文化水平者34. 35% ,高中及以上者 30. 39% ; 工人 33. 43% ,行政干部 16. 11%.

  2. 2 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情况 运用老年抑郁量表( GDS) 对 329 位老年人进行抑郁症的筛查,其中 GDS分值在 1 ~ 10 分( 即无抑郁症状) 235 人( 71. 4%) ,GDS 分 值 在 11 ~ 30 分 ( 即 有 抑 郁 症 状 ) 94 人( 28. 6%) .

  2. 3 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分析

  2. 3. 1 老年抑郁症状与社会人口学因素的关系 老年人抑郁状况在性别、婚姻、学历以及生活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 32. 6%) 高于男性( 20. 0%) ;离异、丧偶、未婚等非在婚老年人症状多于在婚老年人; 低学历的老年人抑郁状况更加严重,文盲者老年抑郁情绪出现的比例较高 45. 5%,大专及以上组最低12. 8% ; 独居老人高于非独居老人,居住方式为和老伴儿女一起生活、和老伴一起生活、和儿女一起生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3. 2 老年抑郁症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老年抑郁在吸烟、读书看报、体育活动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2. 3. 3 老年抑郁症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老年抑郁在现患慢性病和体重指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无慢性病老年人抑郁情绪率为29. 9%低于有慢性病老年人的 41. 8%; 高体重指数者老年抑郁比例较高( 36. 8%) . 2. 3. 4 老年抑郁症状与日常行为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关系 无日常行为能力损害的老年人抑郁症发生率5. 6% 低于有日常行为能力损害的老年人抑郁症发生率 18. 5%( χ2= 6. 599,P = 0. 010) .认知水平得分在26 分以上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为 17. 0% ,轻度认知损害组( 19 ~26 分) 抑郁情绪率为 28. 6%,重度认知损害组为 35. 3%,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6. 193,P = 0. 045) .

  3 讨 论

  3. 1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负性情绪 老年抑郁症有高发病率、高伤残率以及高病死率的特点,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疾病[5].本次调查 GDS 量表抑郁得分高于 10 分的达 28. 6%,表明抑郁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与郭薇等[6]报道沈阳市 65 岁以上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 27. 08%基本一致,高于张迪等[7]报道北京市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 18. 3%,可见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负性情绪。

  3. 2 抑郁影响主要因素分析

  3. 2. 1 性别 本研究结果显示: 女性抑郁发生率是男性的 1. 772 倍( 1. 207 ~2. 601) .女性较男性更易患抑郁,与桂全林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女性本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有关,生理方面如更年期女性雌激素分泌锐减,容易烦躁、焦虑,久之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心理方面,与男性相比,女性情感细腻、敏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情绪波动。

  3. 2. 2 学历 文化程度与抑郁的关系,研究结果并不一致。Tanja Kamin 等[9]认为低学历与老年抑郁症明显相关,而 Noori Akhtar-Danesh 等[10]认为具有较高学历水平患老年抑郁症的可能性大。本研究显示,文化程度低的老人抑郁发生率高于高文化程度者,这可能与文化程度较高者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有关。

  3. 2. 3 体育锻炼 调查结果显示: 平时注重体育活动的不易患抑郁。与谢蓓芳等[11]的研究一致,提示适当体育活动是抑郁的保护性因素。体育活动对抑郁情绪的调节作用也被研究所证实[12].一方面体育锻炼还可使老年人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发泄,同时,可分散抑郁者对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从而使抑郁等消极情绪得到改善。

  3. 2. 4 读书看报 调查结果显示: 平时有读书看报习惯的老年人不易患抑郁,与 Moss K 等[13]研究阅读疗法对抑郁症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结果一致。经常读书看报的老年人,每天都能接受新鲜的信息和知识,大脑和智力得到锻炼,缓解和降低老年抑郁发生的风险。

  3. 2. 5 慢性病 有研究认为健康受损是老年抑郁症的重要危险因素[14].国内研究也显示健康状况与老年抑郁关系密切[10,15],本研究也发现老年抑郁症在患有慢性躯体疾病的'老年人中发生率高。这与疾病本身造成的痛苦及病程长、发作反复及伴随疾病多等原因相关。同时慢性疾病会损害老人的生理功能、降低其自我照顾能力,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3. 2. 6 日常行为能力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抑郁情绪发生率越低。ADL 受损的老年人会因机体的衰弱减少活动,自理活动能力信心的降低,使老年人情绪沮丧、低落,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9].

  3. 2. 7 认知水平 本研究结果与此前的许多研究类似[16-19],社区患抑郁情绪老年人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认知损害是抑郁患者远期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3.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本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预防老年人抑郁发生: 应重视社区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尤其是老年女性; 积极宣传和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和为老年人创造更多的运动健身设施条件;社区多组织举行一些适宜老年人的智力趣闻知识竞赛,促进老年人主动学习; 预防和治疗老年人躯体疾病; 提高老年人的日常行为能力和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晓敏,韩布新。 城市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随年代的变化趋势[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xx,32( 16) : 3496-3499.

  [2] 刘杰,王瑛,王晓慧,等。 中文版老年抑郁量表在城市社区老年人群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xx,21( 1) :39-41.

  [3] 高欣,邹晨双,段春波,等。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在北京社区老年人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筛查中的应用[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xx,21( 4) : 250-253.

  [4] 王丽丽,陈长香,李淑杏,等。 城市社区不同年龄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现状[J]. 现代预防医学,20xx,41( 9) : 1608-1614.

  [5] 张骏。 米氮平与盐酸qu唑酮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比较[J]. 中国基层医药,20xx,19( 23) : 3632-3633.

护理学的论文8

  dsa(脑血管造影)检查是将含碘造影剂注入到动脉,使血管显影,快速连续摄片,根据血管显影的形态和部位来诊断脑血管病的方法。分享了dsa护理学论文给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分析脑血管造影(DSA)术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xx年1月~20xx年5月出现并发症患者7例,分析其成因及处理经验。结果:7例患者未留下后遗症。结论:正确认识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xx年1月~20xx年5月入住我院共行DSA术患者66例,其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23~80岁。DSA结果颅内动脉瘤2例,脑动脉畸形3例,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51例,未发现异常10例。术后并发症有:穿刺部位血肿5例,假性动脉瘤1例,尿潴留5例。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相关因素: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是常见的并发症。血肿与动脉管腔之间有血流交通,就形成假性动脉瘤,原因多由于穿刺技术不成熟,反复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壁,术毕压迫止血不彻底等所致。

  尿潴留表现为因术前没有及时排空膀胱,术中紧张再加之应用较多造影剂,术后长时间的强迫体位,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因素造成膀胱充盈、尿液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术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DSA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虽然操作简单、安全,但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完全清醒状态下手术,术中有痛苦,难免产生顾虑和恐惧心理,易造成血压升高或脑血管痉挛,影响造影效果,做好健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针对病人担心的问题及时恰当的解释,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步骤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感觉、注意事项、手术结果和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简单介绍造影的程序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已取得良好的手术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体位训练:

  ①术前:适当训练是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因为术中要求患者平卧位,保持不动,以免影响拍片效果;训练床上排便及翻身、叩背的'方法,教会患者术后咳嗽时用手压紧手术部位,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②术中:DSA术常可能由于导管、造影剂等对血管的刺激引起血管痉挛,要求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语言、肢体运动及意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

  ③术后:DSA术后取平卧位,24小时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肢体活动情况。穿刺点应压迫6小时,肢体制动24小时。

  血管并发症的护理:

  血肿:是血管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出血量大时,可引起压迫症状,应15~30分钟巡视病房1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肢体温度及皮肤颜色有无变化,足背动脉有无减弱或消失,穿刺点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谨防股动脉栓塞。本组病例中发生皮下血肿5例,假性动脉瘤1例,都是由于反复穿刺、术后肢体活动不当造成,其中假性动脉瘤患者在B超下确诊后给予局部加压包扎后好转,未留下后遗症。

  其他护理:包括尿潴留、腰背部酸困、烦躁、失眠等。前进行床上排尿训练,术后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可有效减轻腰背部酸困、尿潴留等并发症,对于烦躁、失眠的患者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发生尿潴留5例,3例为急诊时未作术前训练所致,经诱发排尿无效,给予导尿后缓解。2例为高龄男性患者,因前列腺增生,小便不畅,排尿不利,引起腹胀、腹痛,给予导尿后症状缓解。

  讨论

  无论出血性或闭塞性脑卒中,全面DSA术是明确诊断的最佳选择[1,2]。应该重视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护士在手术前准备的妥善与否关系到手术能否顺利进行,而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准确及时地观察病情并完善各项护理记录,是减少及降低并发症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宗民.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xx:7.

  2王希伦.介入放射学问答.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9.

护理学的论文9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整群随机抽样H省四所医学类高校护理学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0份。其中,男生2人,女生558人,大一279人,大二281人,汉族463人,少数民族97人。

  (二)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1)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认知问卷》为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知情况,参考以往相关研究,自编心理健康认知问卷,共11个题目,如学校是否应开始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是否合理等。心理健康测量采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UPI)》。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住址,兴趣爱好和入学动机等;第二部分为UPI问卷本身,采用是非式选择,60个项目,4个为测伪题,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第三部分是附加题,主要是了解被试的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史等。

  (2)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数据。

  二、结果

  (一)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情况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情况如表1所示。研究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的占92.0%,有79.6%的护生认为本校的心理教育课程开设合理,82.1%的护生认可他们的心理教育课程老师,并且有87.5%的护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73.9%的护生认为心理咨询有效。对于“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否更多”这一问题,有45.2%的被调查护生同意这一观点,54.8%的被调查护生并不这么认为。对于造成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560名被调查对象中,有48.9%的护生认为是大学生自身问题,33.0%的护生认为是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8.8%的护生认为是家长的溺爱造成的,还有9.3%的护生认为是有其他因素造成的,见图1。针对这一现象,有57.7%的护生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个人,20.0%的护生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校,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的占17.5%,还有4.8%的护生认为应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二)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计算调查对象的UPI总分,最高分为52分,最低分为0分,平均得分为14.85分,见表2,基本分布情况如图3,其中大于等于25分的即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8.6%,在20分至25分之间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1%,小于20分占调查人数的70.4%,

  三、讨论

  (一)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师认可度、心理咨询的求助意愿和心理咨询效果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认同度。这说明,被调查对象对心理健康教育持积极和认可的态度,总体来看,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水平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等认识不足,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意识水平是心理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心理健康意识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高[8]。对于研究中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不足,综合反映了一个问题——心理健康意义。也就是说,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还不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加上目前社会本身对心理咨询与教育的认可度低,心理或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中存在很大的歧视,如“被精神病”等现象时常发生,导致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容易谈“心”色变。

  (二)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按照UPI的评价细则,总分大于等25分的被划定为A类学生,这类学生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持续的进行心理咨询,本次调查中这类学生比例接近20%。这一比例显著高于一般类高校大学生UPI测试的比例。如刘雪珍等人对桂西北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A类学生比例仅为9.6%。总分在20-25分的被划定为B类学生,这类学生没有严重心理问题,可作为咨询机构今后关注的对象。换而言之,这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潜在的心理风险,本研究中约占11%。总分小于20分的被划定为C类学生,这部分学生被认为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中约占70%。总体结果来看,在本研究中护理专业大学生中,可能或本身存在心理问题接近30%,这说明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确实不容乐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一项对护理专业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4.62%。

  (三)对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随着社会对护理行业要求的不断提高,医患矛盾等现实问题给护理教育改革的带来了新的挑战,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教育和未来职业环境中的特殊性,如面临高强度的学习、就业和工作压力,面临复杂的医患关系,如何更好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掌握情绪调节等基本心理健康常识与技能已显得尤为重要。总体来看,护理专业与其他医学专业学生相比,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并且在某些方面也低于医学专业学生。这些研究结果给目前护理高等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心理健康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也决定着出现心理问题后心理求助的可能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广泛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讲座、网络等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澄清心理健康的误区,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其次,在护理专业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护理工作本身也承担着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而在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目前多数高校仅有医学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两门课程,显然不能满足护理学生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建议未来护理课程设置中,应增加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评估与咨询等课程,使护理专业学生心理自我保健能力有显著提升的同时,心理健康护理能力也有提升。再次,也可以在以下方面增强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如根据不同家庭背景、性别和地域等,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行导师心理健康负责制,开辟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等。

护理学的论文10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实验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xx年12月至20xx年12月住院60岁以上的胃溃疡大出血住院保守治疗患者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1.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胃溃疡病史,病程为3~14年。入院诊断:检查无肝硬化。临床表现为: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呕血6例,便潜黑便11例,首次出血13例。

  1.2研究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两组经诊断采取非手术治疗。采用同一治疗方案。进行止血,输血,抗休克,补液,抗炎等治疗方法。

  1.2.1实验组:实行心理护理与临床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方法。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以微笑的服务,主动沟通,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了解各位患者的是否有其他的老年病史,个人爱好,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子女赡养,亲属及朋友关系等,综合分析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在护理实施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做好患者心理沟通及家属及亲属的引导融合工作。

  1.2.2对照组:采用胃溃疡并发胃出血的常规的护理方法。

  1.2.3实验评价指标:①并发症(主要以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褥疮为主);②住院时间;③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

  2结果

  2.1实验组:引起并发症1例,住院时间为(13.84±4.45)d,护理满意度14例。对照组:引起并发症2例,住院时间为(16.27±5.12)d,护理满意度10例。

  2.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综合多因素致病,要对上述三轴系统进行全方位诊断治疗,注意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这四大因素。重视医护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诸多因素,这就要求现代护理工作要注重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患者个体差异的针对性。护理方案形成的科学性。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的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胃溃疡引起的胃出血患者,由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思想忧虑,对大脑皮层产生不良的刺激,使丘脑下中枢神经调节减弱,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大脑皮层功能减退,皮下植物神经中枢紧张性增加,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从而引起胃平滑肌收缩痉挛,组织缺血,胃面膜营养障碍,导致胃黏膜抵抗力低下;也是引起的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酸分泌过多,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抑制胃黏膜上溃疡的愈合因素之一。影响住院治疗老年心理变化有诸多因素,个人身体健康状况是导致老年人心里变化的重要因素,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风湿关节等疾病,老年病多数久治不愈,经常用药,加之随年龄的增长,机体逐渐衰退势必给思想带来压力,思想势必发生变化。

  突然发生胃出血老年患者,由于医学科普常识的贫乏,对突然的呕血,便血,产生各种的思想负担。住院期间配偶及子女是老年人精神支柱,子女的探视问候,照顾态度都显示在同时病友医护人员的`面前,是老年患者十分重视的问题,是影响老年患者心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他们对老人的态度直接影响老人的精神状态。亲友关系是老年人业余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亲友关系是老年人诉说沟通的主要途径,住院期间亲友的探视问候是必会给老年人带来重归活动群体的渴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诸多不利因素会导致老年人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出现恐惧心理,怀疑心理,焦虑情绪,导致性格急躁、厌烦、自卑等多种表现,都会不同程度影响治疗效果。为此,研究老年人心理学是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的基础,人文关怀是链接沟通的纽带,有针对性的沟通是缓解、解除老年心理压力的最佳途径。综合考虑老年人产生心理变化的原因,全方位做好心理教育及引导工作,是我们做好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先沿的护理学理论,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树立严肃的科学作风,热情的服务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护理工作的首要条件。如静脉点滴,外科处置,灌肠导尿等护理技能,都是患者对护理技能评价的常见指标,无菌观念,病房管理,查房投药等常规工作都能显示护理的工作作风。

  热情的服务态度是患者接纳护理服务的第一印象,如在查房、投药、处置等履行护士职责系列过程中,脚步轻盈,语言温和,态度和蔼,使患者感到亲切感,对家属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到虚心接受耐心解释,构建良好的与患者亲友沟通对话的纽带,切实把心理护理要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医院、家庭、社会的合力,为患者打造和谐的治疗氛围和治疗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正确的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自觉执行医嘱,严格按护理要求的体位卧床,禁食、进食、检查、用药,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常的生理代谢,发挥自身的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溃疡的愈合。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证明:实验组引起并发症1例,住院时间为(13.84±4.45)d,护理满意度14例:对照组引起并发症2例,住院时间为(16.27±5.12)d,护理满意度10例。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凸显心理治疗与临床护理相结合治疗效果。

  4结语

  综上,先进的治疗技术水平是为患者服前提,心理护理是实施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辅助条件。在护理工作中,要注重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患者个体差异的针对性。护理方案形成的科学性,把心理护理与临床护理科学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护理学的论文11

  精神科病房中患者缺乏自知力,发病期缺乏自我行为控制和照护能力,对治疗不合作,在病态支配下,自我伤害、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时有发生。精神科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做好急危状态的防范与护理、特殊治疗的护理、异常精神和行为的护理[3].本文观察精神科护士开展伦理道德教育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 20xx 年、20xx 年在衡水市精神病医院工作护士 98 名,工作时间≥1 年,对调查知情同意。

  男性 23 名,女性 75 名; 年龄 23~50 岁,平均( 29.07±3.24) 岁; 主管护师及以上 21 名( 21.42%) ,护师 19名( 19.39%) ,护士 58 名( 59.18%) ; 文化程度: 中专12 名 ( 12. 24%) ,大专 38 名 ( 38. 78%) ,本科 48 名( 48.98%) .护龄: 1 年以上 12 名( 12.24%) ,3 年以上 23 名( 23.47%) ,5 年以上 37 名( 37.76%) ,10 年以上 26 名( 26.53%) .已婚 52 名( 53.06%) ,未婚46 名( 46.94%) .

  20xx 年开展普通授课教学,包括护理伦理学课程学习,并举办知识竞赛、传统三字经教学,编制了《精神科护士三字经》。医院创立了精神科护士 QQ群、精神科护士微信公众平台。以此为媒介,根据医院工作现状,同步传输医院护理工作通知、工作精神、励志格言等为护理工作提供风向标及行为准则。

  开展护理礼仪培训,礼仪与文明规范同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护士外形素养。积极推介本院先进护理集体和护理个人,使良好护理道德风尚得以发扬和推广,提升护士职业认同感。通过对 20xx 年与 20xx年护理人员技术档案中各项指标分析,比较教育前后伦理道德教育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2 结果。

  2.1 护士个人质量考核测评比较 抽查 98 名护士技术档案中 20xx 年与 20xx 年本院自编护士个人质量考核测评表,20xx 年各项评分指标与 20xx 年比均明显升高,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 1.

  2.2 护士执业风险统计分析、责任护士患者满意度、护士职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抽查 98 名护士技术档案中 20xx 年与 20xx 年护士执业风险统计、责任护士患者满意度调查、护士职业满意度调查结果,20xx 年比 20xx 年在护理风险发生减少,责任护士患者满意度提高,护士职业满意度提高,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 2.

  3 讨论。

  护理伦理( Nursing Ethics) 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基本原理,以护理道德为研究对象,探究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协调护理领域各方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科学[2].护理道德是指护理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品德,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护理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护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护理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完善,护理道德源于护理实践,因此护理道德同护理学科的发展有着同样发展完善的过程[3].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质对护理伦理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工作任务繁重,要做好基础护理,掌握各种精神疾病的护理、各种精神症状的护理常规、精神科急危状态的防范与护理及各种应急预案的流程。护理精神科患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尊重患者的人格,维护患者的权益,做好安全防护,保守患者的隐私,刻苦钻研业务,对待患者正直无私。精神科病房工作中尤其能体现慎独精神,面对精神科病房大多无陪护的现状,面对无自知力的精神科患者,护理管理中做好护理伦理道德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可见,通过在 20xx 年开展护理伦理道德教育,医院各项护理管理指标显着改善,护理人员技术档案中护理个人质量考核测评各项因子制度执行情况、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文件书写、护理礼仪测评、护理安全管理、责任制护理、护理培训等与 20xx 年相比均改善显着。表明精神科护士开展伦理道德教育可有效降低护士执业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病房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戴晓婧。护士对护理工作中伦理问题的认知评估表的初步编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xx,18( 12) : 84.

  [2] 林菊英。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7.

  [3] 姜小鹰。护理伦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 8.

护理学的论文12

  医院感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白血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变化的特点,更易发生院内感染。为探讨白血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我们收集了3年来在我科住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35例,对发生院内感染的88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了解白血病患者的易感因素,有利于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收集本科XX年5月至XX年5月期间收住院的白血病患者335例,发生院内感染88例,其中男51例,女37例,年龄5~73岁,平均34岁,感染率为26.27%。均符合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1.2 本组88例院内感染中,31例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26例,败血症12例,口腔8例,泌尿道5例,皮肤4例,肛周2例。有52例在病程中送血、痰、尿、粪、咽拭子检查,送检率为59.09%。有48例阳性标本,4例未检出病原菌,其中g+菌22例,占45.83%,g-菌11例,占22.92%,真菌15例,占31.25%。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12例。

  2 感染因素

  2.1 与化疗强度有关 本组患者中321例进行化疗,大剂量化疗有52例,院内感染38例,感染率为73.08%。而常规化疗269例,院内感染36例,感染率为13.38%。

  2.2 与白细胞数有关 白血病感染与白细胞减少密切相关,白细胞(2.1.4.0)109/l,感染率7.46%,白细胞(0.6~2.0)109/l,感染率21.53%,白细胞<0.5109/l,感染率100%。

  2.3 与使用抗生素有关 335例患者中,未用或仅用一种抗生素者85例,医院感染8例,感染率为9.41%。使用过2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者250例,医院感染80例,感染率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与侵入性操作有关 本组335例患者中,有侵入性操作者56例,医院感染者24 例,感染率为42.86%,而未进行侵入性操作279,医院感染者64例,感染率为22.94%。

  2.5 与住院时间有关 88例感染患者中住院时间为8~96 d,平均32 d。<10 d感染人数2例,占 2.27%。10~20 d感染人数为27例,占30.68%。20~30 d感染人数59例,占67.05%。

  3 护理对策

  3.1 切断感染途径

  3.1.1 空气的消毒 加强血液病房环境的消毒及管理,病房每天早晚各通风1次,用紫外线照射1次,每次30 min。病房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在55%~56%,每天用2%消佳净消毒液拖地及擦拭物体表面2次。定期做空气培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3.1.2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护理操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能否防止、控制感染的扩散,往往取决于无菌技术的执行情况。因此,进行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应严格无菌技术。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需留置各种导管时须做好导管的护理及尽可能缩短留置时间,防止医源性感染。

  3.1.3 洗手 洗手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最容易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应提高手的保洁意识,在进行医疗操作、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洗手。提倡即使在为危重患者作医疗护理操作戴手套以避免交叉污染时,也要做到手套一人一换。

  3.1.4 加强对患者的管理 严格控制陪伴和探视,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要配带口罩。化疗期间注意观察白细胞数,白细胞数<1.0109/l时,对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3.2 预防内源性感染 大多数学者认为内源性感染与肠道菌群移位有关,内源性病原体来自患者本身。白血病患者,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组织对细菌、病毒、真菌的抵抗力降低,因而极易导致感染。特别是在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粒细胞缺乏时,则感染较难控制。这类感染既不能通过隔离传染源和注射疫苗提高患者的抵抗力,也不能通过消毒、无菌操作来预防和控制。因此加强预防感染的护理更具有重要意义。

  3.2.1 口腔、鼻腔 含漱与口腔护理能保持口腔清洁,使常寄居于口腔的微生物脱落,能预防口臭与感染[1]。告知患者漱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保持口腔清洁的方法,每餐前后漱口,用软牙刷刷牙,以防出血,并用朵贝氏液或洗必泰溶液含漱。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易发生口腔溃疡,监测口腔ph值,ph值降低有促进白色念珠菌繁殖的作用。口腔ph值降低时改用3%碳酸氢钠溶液含漱。鼻前庭用棉签蘸洗必泰溶液滴鼻3次/d。

  3.2.2 外耳道、肠道 用3%双氧水滴耳液滴耳,1次/d,然后用干棉签揩干。口服肠道非吸收类抗菌药物,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2]。做好患者个人卫生及饮食护理。

  3.2.3 皮肤、肛周 修短指甲、头发,定期药浴,每周1~2次,用1∶2 000洗必泰进行床上沐浴;每天更换消毒衣裤,保持清洁、干燥、舒适。每次便后使用消毒软纸擦拭肛门周围,并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以防止发生肛周脓肿。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 不正确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增加医院的感染率。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既要考虑选择的药物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疗程方面要与患者的感染状况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宜,以有效控制感染;同时又要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性的产生。在化疗结束后粒细胞缺乏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缩短骨髓抑制时间,从而达到有效地防止感染。

护理学的论文13

  宫颈癌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女性,普查发现宫颈癌好发年龄40~55岁,20岁以前罕见,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高峰分布在50岁年龄组,但60~69岁又有一高峰出现。宫颈癌是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癌症,排名第2,居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位。近10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呈稳步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医学上把宫颈癌分为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和宫颈浸润癌两大类。CIN(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是指发生在宫颈癌前的病变,包括宫颈非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反映了宫颈癌发生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宫颈癌防治的重要阶段[1]。20xx年2月~20xx年9月收治宫颈癌患者50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经过先进的治疗方法和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①子宫颈活检或子宫颈管内膜刮取术后病理发现癌变细胞;②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发现肿瘤细胞;③阴道镜检查发现子宫颈表面上皮隆起及血管形态异常;④妇科检查发现宫颈肿块;⑤CT、B超等发现盆腔占位。凡符合上述第1项者可确诊,具有第2~5项者可拟诊[2]。

  年龄分布:25~30岁3例(6%);30~40岁5例(10%);40~50岁8例(16%);50~60岁20例(40%);60~70岁11例(22%);70~75岁3例(6%)。其中不典型增生9例(18%);原位癌3例(6%);镜下早期浸润癌4例(8%);鳞状上皮浸润癌30例(60%);腺癌4例(8%)。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原则上用于早期宫颈癌。

  放射治疗:各期均可采用放射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子宫颈癌对化疗相当不敏感,化疗主要用于:①晚期或复发转移癌的姑息治疗。②中、晚期子宫颈癌的综合治疗。③高位宫颈癌的.术前或放疗前辅助化疗,即新辅助化疗。

  单药化疗:目前认为顺铂(DDP)和异环磷酰胺(IFO)是治疗子宫颈癌最有效的单药,有效率达30%~40%。常用的药物还有卡铂(CBP)、环磷酰胺(CTX)、5-氟尿嘧啶(5-FU)、博来霉素(BLM)、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等。

  联合化疗:鳞癌包括BM方案、BOMP方案、PVB方案、BIP方案等方案,腺癌包括P-M方案、FIP方案、动脉内插管化疗及介入治疗。

  综合治疗:化疗与手术/放疗综合应用的有效率高达74%~100%。

  护理要点

  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及接受诊疗方案的反应,利用挂图、实物、宣传资料等向患者介绍有关宫颈癌的医学知识;介绍各种诊疗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有效的应对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隐蔽的环境,护理过程中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仔细观察思想变化,认真听取患诉说,从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如家务事等)说起,逐步诱导她们说出心理感受。同时,在与患者说话时措词要恰当,态度要诚恳,说话也要温柔体贴。对于患者的愿望,哪怕是很微小的愿望,也应该努力去满足,一定要重视患者的权利,尊重患者的人格。护理人员要使患者相信,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她不是孤军作战,而是有亲属及医护人员始终陪伴她,从而消除患者的孤独感。

  术前护理:手术前按腹部、会阴部手术患者的护理内容,认真执行术前的护理,并让患者了解各项操作的目的、时间、可能的感受等,以取得合作。尤其注意于手术前3天遵医嘱消毒宫颈及阴道。菜花型癌患者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一旦发生出血,需立即用消毒纱布填塞止血并认真交班,嘱按时如数取出或更换纱布。手术前夜认真做好清洁灌肠,保证肠道呈清洁、空虚状态。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术后康复:①根据手术情况按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术后护理常规,观察患者的意识,神志,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患者躁动发生以意外。②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阴道出血情况,保持腹部和阴道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和量,及时发现腹腔内出血情况。③术后导尿管要保留7~10天,加强尿管的护理,拔除前2天开始训练膀胱功能,夹闭尿管定时开放,拔除尿管当天,观察患者排尿情况,并于下午测量残余尿,若残余尿量超过100ml,则需继续保留尿管,继续定时夹闭尿管,训练膀胱功能。④患者手术后7~10天即开始化疗或放疗,会延迟腹部伤口愈合,因此伤口拆线要延迟,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先部分拆线,保留张力线,待完全愈合再全部拆除。

  化疗不良反应护理: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正常的组织细胞,可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炎症。如有溃疡可涂以龙胆紫、锡类散或冰硼散等。有白色念珠菌感染者,用1:10000的制霉菌素液涂抹患处,并用5%的碳酸氢钠漱口[3]。用各种方法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进食可口的清淡饮食,少量多餐。化疗前后给予镇吐剂,合理安排用药时间,以减少化疗所致的不适。化疗中发生腹泻,尤其应用氟尿嘧啶后,因注意伪膜性肠炎发生,注意心肾功能,观察患者的尿量、尿色及有无心悸、气短、浮肿、不能平卧等症状。遵医嘱定期测定白细胞计数,如低于3×109/L应与医生联系考虑停药;要进行保护性隔离,尽量谢绝探视,禁止带菌者入室,净化空气;按医嘱应用抗生素、输入新鲜血或白细胞浓缩液、血小板浓缩液等。

  随访:宫颈癌患者治疗后必须严密的定期随访,尤其是中晚期宫颈癌容易发生转移,术后必须观察患者是否有异常的阴道流血、疼痛、咳嗽、胸痛、血尿等,进行常规的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肛查、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检查等,如果有咳嗽、胸痛、咳血等症状,必须进行X线胸片检查。预后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治疗方式有关。早期时手术与放疗效果相近,腺癌放疗效果不如鳞癌。淋巴结无转移者,预后好。出院时,应向其说明随访的重要性,并核对通信地址。随访时间:一般在出院后第1年内,出院后1个月行第1次随访,以后每隔2~3个月复查1次。出院后第2年每3~6个月复查1次。出院后第3~5年,每半年复查1次。第6年开始每年复查1次。随访内容除临床检查外,应定期进行胸透和血常规检查。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肿瘤之一,与其他癌症一样,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期,因此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与心理护理的配合,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康复的主要手段。在医护密切配合及精心治疗护理下,再加之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支持与积极配合,50例宫颈癌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所以医、护、患三者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 黄峻,陆凤翔,卢凯华.实用内科诊疗规范.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926-930.

  2 乐杰,丰有吉.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314-322.

  3 夏泉源,周晓暄.临床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730-733.

护理学的论文14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校120名20xx级英语护理本科(五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最大年龄23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21.2±0.5)岁;均属于全国统一招生,且前期均已完成了《基础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临床护理学》、以及《儿科护理学》等课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0名与对照组60名。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也就是传统“灌注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法为主。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教学方法分析如下:

  (1)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活动开展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内容设计超过3个的相关案例,并提出大约5个问题,课前2周将问题布置给学生。

  (2)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可分小组进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小组讨论;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能够提出2、3个新问题或相关疑点问题,就相关问题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与讨论。

  (3)课堂教学。以急性中毒为例,课堂前15分钟,教师可先不进行知识讲解,可先请1-2名学生讲解几例急性中毒事件,包括事件的来源、护理方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前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与深入研究,并且由教师对其进行深化、补充与评价。PBL教学法具体教学流程为确定教学方案、情境病例选择、设置疑问导入学习目标、反馈讨论及总结提高等环节。

  1.3观察指标

  采用学校常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考核与实验操作能力考核两方面内容。并采用我校自制课堂满意度调查表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课堂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学生护理理论知识掌程度、临床实践能力、课堂气氛等内容,满分为100分,得分为90-100分,表示非常满意;得分在80-89分为比较满意;得分为60-79分,表示基本满意;得分低于60分为不满意。学生课堂满意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理论成绩与实验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学生课堂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学生课堂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学生采用PBL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观察组《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的理论考核成绩与实验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学生课堂满意率为96.7%,对照组学生课堂满意率为78.3%,两组学生课堂满意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理想。PBL教学法在具体应用中,教师可利用典型护理案例以及逆向思维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提出危重症护理中的`预见性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课前积极进行课堂准备,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并分析、研究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护理学的论文15

  摘要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社区护理干预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社区片医开展产后家庭访视工作,使产妇在自己熟悉的家中,享受到社区片医的健康指导,调整产妇产后的心理应激状态,提高了照顾婴儿能力,改善了产后不良生活方式。结果 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使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得到明显控制。结论通过在产后访视中加强了对产妇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护理,来提高产妇的认知应对能力,使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得到明显控制,使其处于最佳心身状态,轻松、安全地度过产褥期。

  关键词:社区片医;产后家庭访视;产后抑郁;护理干预

  1 前言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妇女的一个自然、正常的生理过程。然而由于认识不足,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容易出现一些复杂的心理变化,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产后抑郁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以产妇郁闷、食欲不振、爱哭、失眠或嗜睡,注意力难以集中、疲倦、失去生存欲望、有自杀或残害婴儿的倾向为特征。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也会对婴幼儿的情感、智力发育和行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提高产妇产后妇幼卫生保健质量,我中心通过社区片医开展产后家庭访视工作,解决了产妇产后的心理应激状态,提高了育儿行为能力,改善了产后不良生活方式。建立了家庭护理、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的新型医患关系。现总结如下:

  2 访视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访视对象是归属我院13个小区内初产妇,出院后经电话预约在第一周和第二周两次免费家庭产后防视,20xx一o9~20xx一o9访视社区产妇总计156例,年龄22~31岁,正常产98例、剖宫产58例。

  1.2 方法:访视组成员由产科医生、社区片医组成。按妇幼卫生保健要求,采用观察、检测、检查、询问、健康指导等方法,观察产妇心理、情绪状态;检测产妇血压、体温、产妇子宫恢复大小、会阴切口愈合情况、恶露量,奶汁多少、睡眠及饮食状况。新生儿体格检查:观察生理性黄疸发生

  情况,检查脐带脱落和愈合情况,有否发生臀红、痱子;询问新生儿喂养方式、大小便次数。

  3产妇产褥期心理问题

  2.1部分产妇由于缺乏妊娠知识,产后对母乳喂养认识不足。尤其是初产妇容易出现一些复杂的心理变化,易惹怒,情绪不稳、敏感,心理脆弱,长期存在着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产褥期初始阶段因卧床时间相对长,自我照顾程度受限和照顾新生儿心理准备不够。虽有家属帮助产妇整理家务、照顾新生儿、但产妇感觉还是处理不好孩子问题。

  2.2新生儿情况 生理性黄疸26例,脐带脱落有渗出13例,新生儿臀红15例,新生儿痱子、头部湿疹11例。部分产妇见到婴儿的正常生理改变(新生儿黄疸、溢奶)也可引起情绪焦虑,泌乳量减少,使产妇心绪不宁。

  4 产后社区护理干预

  3.1 产妇心理护理干预:我中心通过建立一支具有丰富产科及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社区片医队伍。在保证产褥期家庭访视的同时,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在访视过程中我们鼓励母亲提问,以便于能及时了解最需要、最想要得到的支持。通过实践了解到在产妇的心理顾虑中占首位的是对新生儿护理的知识缺乏希望能从专业医护人员处获得可靠信息。因此我中心社区片医就以多样的面对面的教育活动。指导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传播与婴儿健康成长有关的知识。其次是针对产妇本人的情绪问题时,我们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想法,调动产妇情绪,阻断负向思维,学会新的应对技巧。通过运用恰当的形体语言,可使病人消除顾虑、减少紧张情绪,增加信任感[1]我们采用了让产妇经常听音乐来进行护理干预的方法。因为音乐是一种与语言及其它声音既相似有又不同的特殊信息,对人体各系统均可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实践证明,音乐的快慢、强弱、升降能很快地对抑郁症状起调节作用[2]。通过运用这个方法后,我们感受到产妇在精神面貌及对刺激的应对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3.2 产后家庭护理干预:

  3.2.1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我中心地处城郊结合部,产妇受教育程度高低不一,许多产妇家庭存在封建陋习,如:重男轻女、产妇在月子里不能洗澡、洗头等等。社区片医要耐心反复地加以说明和解释孕产妇提出的问题,正确地疏导病人内心压抑。鼓励孕产妇消除紧张与焦虑的心情,树立信心,鼓起勇气。让家人积极为产妇提供安全和安静的修养环境,多给予

  关心、体贴、情感支持。避免产妇生理应激导致血压、体温升高及焦虑。

  3.2.2 加强产妇的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为防止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我们不仅要加强产妇的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为产妇及其家庭提供相应的指导,而且要对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其能够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自信心,从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同时对家属进行教育和指导,争取其家人的理解与配合,改善夫妻、婆媳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实践证明,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对减轻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有显著作用[3]。

  3.2.3 卫生健康指导:产妇出汗多要经常更换内衣,产后一周可用温度适宜热水淋浴或擦浴。保证会阴清洁,会阴有伤口时,每日用1:5000高猛酸钾温水擦洗2次。注意观察恶露颜色变化,预防产褥期感染。

  3.2.4 产后康复运动指导:产后3d以卧床休息为主,可做床上活动,定时做子宫按摩促进回缩。产妇可根据体力恢复情况有选择做产褥期体操,可帮助产妇恢复腹肌、盆底肌张力,促进恶露排出,预防子宫后倾,膀胱及直肠膨出、子宫脱垂症。产后15d可做轻体力家务劳动,不能蹲位活动,防止子宫脱垂。提醒产妇产后42d去医院进行健康检查,妇科检查,了解盆腔内生殖器恢复情况。

  3.3 产妇育儿知识健康指导对孕产妇因势利导地进行生理、心理及社会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使产妇及其亲属充分了解育儿相关知识,与社区片医人员充分配合,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消除和解决心理问题。

  3.3.1 脐部护理:每天给新生儿洗澡时注意保持脐部干燥,更换脐部敷料时,观察脐部有无渗液,如有渗出物,用75% 酒精棉签清洁脐部,然后用无菌纱布包扎。换尿布时,尿布应放在脐下方,防止尿、便污染脐部。新生儿臀红、尿布疹护理。

  3.3.2 新生儿生理黄疸护理:一般不影响吃奶和消化无需处理。喂奶间隔时间多喂葡萄糖水。重症者及时就医治疗。

  3.3.3 皮肤护理 每次喂奶前、后都要更换尿布,换尿布时首先用温水洗净臀部,选择质地柔软、吸水性强、透气好尿布,然后将臀部、会阴撒上爽身粉,如发现新生儿大、小便次数增多或消化不良,应及时更换尿布。新生儿痱子、湿疹护理:加强新生儿皮肤卫生护理,勤洗澡,夏季每日洗2-3次、去汗渍、洗后擦干、涂爽身粉,保持皮肤干燥、凉爽。避免室温过高、保证通风换气,空气新鲜。新生儿衣服要宽大放开新生儿手脚,穿连衣裤,衣布要散热、透气和吸水性较好。

  3.3.4向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支持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指导产妇

  要充分休息,保持精神愉快,加强营养,多喝肉汤、鱼汤等,保证足够蛋白质和维生素饮食。对于奶量不足采取混合喂养方法。喂乳后要将新生儿竖抱,轻拍其背部,驱出胃内气体,防止溢奶。

  5 讨论

  我中心所处社区进行社区家庭访视产妇156人,共发现2例轻度抑郁症患者,无一例中度抑郁症患者。访视结果临床实践证明,正确的心理干预可为母子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我中心社区片医通过在产后访视中加强了对产妇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护理,来提高产妇的认知应对能力,以及提醒家庭成员和社会对她们支持、关心等一系列的社区干预方法。使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得到明显控制。

  综上所述,虽然产后抑郁对产妇及家庭都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但是只要通过及时的社区护理干预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影响是能避免的。社区片医通过156例孕产妇因势利导地进行生理、心理及社会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使产妇及其亲属充分了解产褥期知识,多方面信息指导和帮助产妇,使她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其心理素质,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促进母乳喂养,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母婴健康平安,让孕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

【护理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护理学的论文06-08

护理学毕业论文01-29

护理学毕业论文14篇01-30

护理学毕业论文致谢(通用14篇)05-15

护理学试题及答案10-04

护理学的试题及答案10-04

护理学试题与答案10-04

护理学专业简历08-02

护理学毕业留言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