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图里规范理论中的三步骤论文
一、引言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1980年,图里出版了《翻译理论探索》一书,标志着翻译学研究的中心由理论翻译学向描述翻译学转变,确立了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功能性、系统性的研究途径,并把影响翻译的产出和接收的规范视为研究的核心。
二、探索“规范”理论三步骤 在《翻译理论探索》一书中,图里指出,在完成理论框架的建构之后,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提出一套方法论用以寻求文本中的翻译规范,从而达到解释翻译现象的目的。这三个步骤可以概括为:(a)对源语文本进行文本素分析,形成充分性翻译并且分辨出源语文本的文本素;(b)把相对应的目的语文本单位和这些源语文本素进行比较,并且注意前者相对于后者的转换;(c)在进行许多彼此平衡而独立的文本素(部分)比较的基础上,对目的语和源语的对等与充分性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 2.1文本素 图里曾说过:“任何翻译作品作为翻译现象只有从它在目的语系统中的功能看待才有意义。从操作层面来看,这种体现在文本中就是有文本功能的元素,即文本素。图里为了使充分性翻译体现的更完备,从源语文本的文本素开始进行分析,他认为这种分析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的充分性的概念。 2.2充分性翻译 由于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系统的.活动,在每一层次都涉及两套规范系统。译者总是面临着在这两种文化系统之间的选择,即起始规范的选择。依照这一选择,译者可以使自己遵循原文的相关准则,或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具体到译语文化中容纳、接受译作的范围内的准则。若译者选择遵循原文,其翻译就会与原文语言文化的准则相符,其特点是追求在译语中表现原文文本中的关系,不打破原文的语言结构,这种选择同译语准则、特别是涉及语言之外的准则和以译入为导向的实践不符。若译者采取的是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其翻译将不可避免出现偏离原文的迁移。
总之,若译者选择向源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则翻译偏向于充分性;若译者选择向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则翻译偏向于可接受性;从图里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个相对应的文本单位构成了比较中的不变量,实际上也是图里所认为的改变过且减弱的充分性的版本。 2.3转换 图里认为,翻译始终居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规范的两极之间,没有哪篇译文能被目的语文化完全接受,译文总是要带来一些新的信息和陌生的形式;也没有哪篇译文能够跟原文完全一致,因为文化准则总会使原文文本的结构发生迁移。在论述由潜在对等系统推导出翻译规范的概念的时候,他给出了如下陈述:“从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决定译语文本地位:一方面,这种决定由比较译语文本和源语文本的联合操作来进行;另一方面,从可接受性的角度确立译语文本在相关的目的语文学和(或者)语言系统发地位”。接下来图里区分了”完全含义的充分性和不完全含义的充分性。他认为;“在文学研究的框架中,针对翻译诗学的时候,倾向于使用弱性建构的充分性(根据上下文这里指不完全意义的充分性)。……基于弱性建构所发现的偏移属于非强制性类型……。我把这些非强制性的偏移定义为转换,它们将作为辨别那些语言规则之外的决定翻译行为的因素,假定其具有规律性,当这些规律性被发现,它们指向一些共同的、主体间性的因素。”
三、利用图里“三步骤”赏析回文翻译 回文是英汉语共有的修辞现象,是一种利用同序的回环往复,使同一语顺读倒读均可成文,以表达不同事物的有机联系或表现萦回隋意的文体。接下来,笔者就运用图里所提出的的三步骤来赏析回文句的英汉翻译。 原文: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译文1:我看到厄尔巴以前是强有力的。(钱歌川) 译文2:不到俄岛我不倒。(许渊冲) 译文3:落败孤岛孤败落。 若非孤岛孤非弱。(马红军) 根据图里的三步骤法,译文1对于源语的文本素分析正确,完全按照源语的意思翻译,称得上是充分翻译,在传达意思方面没有问题,但是与原文回文修辞格比较,就失去了原文回文句的“妙味”,没有音饰美可言。译文2中“岛”和“倒”同韵,“到”和“倒”,“我”和“俄”音似、形似,加上“不”字重复,可以说是透彻分析出源语的文本素,转换出最贴近的目的语文本,可谓是音美、形美兼具,但由于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转换的时候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势必出现偏离。
【浅析图里规范理论中的三步骤论文】相关文章:
护理论文的写作步骤范文03-02
浅析秦观词中的闲愁论文08-07
浅析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11-15
浅析余光中的“乡愁”08-27
浅析余光中的乡愁08-25
SCI论文的格式要求规范01-28
医学论文的写作步骤03-14
内科护理论文01-26
余光中《乡愁》的哲学美浅析09-03
余光中诗歌的文化内涵浅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