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论文

时间:2021-04-25 08:39:06 论文 我要投稿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论文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核心理念的回归生活,必然要求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所谓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下,植根于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的学习从关注生活开始,学习过程紧密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最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在课前、课内、课后的积极参与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高。简言之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始终置于生活,教学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教学最终目标是用于生活。既然如此,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堂至少应有“关注生活,了解生活”、“联系生活、进入生活”、“贴近生活,感知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虚拟生活,用于生活”五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论文

  下面我就根据泰山版《《品德与生活(社会)》四年级下册《日新月异话交通》一课的教学具体谈谈。

  一、关注生活,了解生活

  新课标指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没有一种纯道德的生活,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中,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只有而且只能在他们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可见品德课与生活实际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有限的教材内容与无限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结合要从课堂教学前开始。也就是说首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前参与,指导学生课前就开始关注相关生活,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既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又可以实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

  教学《日新月异话交通》,我就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安排学生搜集“你和家人出行使用过什么交通工具”和“对于现代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你有哪些发现”两个方面的资料,并指导学生进行了“四种交通工具的比较调查”。这样既使学生课前就开始关注了现实生活中的交通运输,又拉近了学生与“交通运输”这一教材内容的距离,更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二、联系生活,进入生活

  课堂教学生活化必然要求教学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导入。导入设计最好的预期是使学生一开始就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并对所学内容激起浓厚的兴趣,产生极大的热情,充满热切的期待,使学生一下子进入课堂“生活”。

  教学《日新月异话交通》,我的导入是从播放韩红为青藏铁路建设而创作的《天路》(MTV)开始的。辽阔的高原,奔驰的火车,独特的旋律,再加上韩红深情的演唱,无疑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带着这种震撼,再以小资料的形式呈现并引导学生去了解我国西藏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发展(从原来的“出门要翻山越岭,运输靠人扛马驮”到现在的“公路、航空、铁路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继而引出全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巨大发展,与学生一起“日新月异话交通”。

  这样的设计不可能不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期待,学生进入课堂“生活”也就自然而然了!

  三、贴近生活,感知生活

  课堂教学生活化必然要求课堂教学伊始就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好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将教材中的原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日新月异话交通》一课教学中,我在这一环节首先设计了一个猜谜活动,出示了“远看像城墙,近看一排房,日行几千里,能载万吨粮(火车)”等四个有关交通工具的生动形象的谜语,引导学生通过竞猜认识四种交通工具;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调查比较谈谈四种交通工具的不同,最后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最常见的四种现代交通方式及其特点。

  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是从学生生活领域来设计的。因此,新课标还明确向教师提出:“教学要联系生活事件、生活的体验、生活的空间、生活的领域,要结合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区、学生与自我,课堂要不断地创设问题,让儿童通过资料收集、交往、讨论不断地反思自我、反思社会,来形成基本认识和观念,让儿童在不断的综合过程中,来建构价值观、生活规则、行为规范。”毫无疑问,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键环节当然还是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三维目标的达成。这就要求这一环节必须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更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要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对生活的所知所获,又要适时运用多种媒体为学生呈现丰富的相关生活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在不断明晰化、系统化的'过程中获得对品德生活的正确认知和真实感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来自生活的体验感悟和对于品德的认知发展得到统一,也使学生最初的学习源于生活而最终的认知高于生活。

  五、虚拟生活,用于生活

  品德教育既然从生活中来,就应该回到生活中去,经由生活,改善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最终让学生学会生活。这其实就是教学生活化的终极目标。由此看来,学以致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一种社会认知和道德教育随时都有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那么,对于课堂教学生活化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生活的情境、虚拟未来的生活了。在虚拟的生活中,可引导学生尝试着解决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在多元化社会和多元价值中作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学《日新月异话交通》,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两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尝试着解决虚拟生活中的问题。

  情境一:青藏铁路开通以后,有人就《坐上火车去拉萨》(播放MTV)了,你也肯定非常想去美丽的青藏高原和布达拉宫,你准备如何去?理由是什么?

  情境二:今年8月12日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就要在深圳开幕了,你一定想和家人去深圳看大运,就请设计一个线路吧!(出示地图,发放表格,指导学生选择交通工具和设计出行线路。)

  显然,这两个情境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短期内都是很难实现的,但他们却在这虚拟的生活中实现了愿望,放飞了梦想,感受了现代交通的方便,激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总而言之,践行“回归生活”这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核心理念的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而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就在于要本着教学活动始终置于生活、教学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教学最终目标用于生活的原则,设计使用好“关注生活,了解生活”、“联系生活,进入生活”、“贴近生活,感知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虚拟生活,用于生活”五个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环节。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论文】相关文章: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课稿11-02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反思03-18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后教学反思06-10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优秀教学反思01-27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后教学反思范文06-11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优秀教学反思3篇11-27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09-01

生活不分专业论文04-02

生活处处有哲学论文03-21

科技创新改变生活论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