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

时间:2022-08-03 13:27:45 论文 我要投稿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通用7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通用7篇)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文章从传统美学的审美角度,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太极拳的关学特征。其具有身法之美、姿态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关、神韵之美、虚实之关、劲力之美等。通过研究揭示了传统审美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个性特征,可以促进太极拳传统美学的发展,弘扬太极拳的文化优势,加强太极拳的交流,从而更好的发扬太极拳。

  论文关键词:太极拳;传统美学观点;特征

  1太极拳的思想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底蕴,太极拳就是植根于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上产生、发展、壮大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太极拳美学思想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太极拳的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刚柔相济的特点可以看出其渗透着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中的易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尤为突出。

  1.1易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著作,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太极拳的“太极”二字出自于《易经》。它将自然规律归纳为“太极八卦”,即“易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周易·系辞上》中称:“一阴一阳之谓道。”易学辩证法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都是阴阳对立的,因此,阴阳是概括一切统一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的抽象概念。《易传》对矛盾两方面是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使个体有所改变,它注重的是对立面的和谐统一。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法和拳术理论等方面。

  在太极拳中,阴阳以相融的方式表现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与阳相互包含,这两种对立因素在同一动作中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运动中,柔并非软弱无力,刚并非僵硬,即“刚柔相济”。运动中的动作要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太虚则必然轻浮,容易失去平衡;太实就会使动作呆滞。不仅刚柔如此,动静、疾徐等对立因素也都是以阴阳相融的方式而存在。在太极拳的攻防技术方面中阴阳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如:“以退为进”,“顺势而攻”都是对此形象的说明。表现在太极拳动作多变,微妙莫测,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从而柔弱胜刚强,用智来取胜,形成智能型的竞技攻击特征。因而有人说,掌握了阴阳变化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已掌握了攻防技击的根本方法。如王宗岳所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阴阳的变化使简单的运动速度升华为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它通过运动中的虚实、刚柔、动静、疾徐、轻重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太极拳的不同于其他运动的美学特征。

  1.2天人合一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我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可大致分为下列两种类型:一种是儒家有道德意义的“天”与人合一的思想。第二种是道家无道德意义的“道”与人合一思想。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他主张天与人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天道有道德意义,而人察受天道,因此人性乃是有道德意义的。人之性善有天为根据,庄子也主张天人合一,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根,人便以道为本。庄子明显通过“坐忘”、“心斋”即一种忘我的经验、意识取消一切区别,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天人合一是最高审美原则。天人合一其实就是忘我的境界,也可以讲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审美主体与周围的事物融合为一体的感受。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我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太极拳的拳法和拳术理论中发展并逐步得到完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天人整体观,天人统一的基础是人对天道的追求,不是向外的探索,仅仅是对内在的超越,从而形成了重视审美主体自身意义的意向性思维方式,以至于人们忽视了对动作本身认知的事实真相,而偏向于主体对动作的心理感受的真实,形成了对动作的情感审美体验。对攻防格斗的超越是审美意识的核心,超越一切事物的有限性,物我一体,使太极拳练习者忘记自我在演练,欣赏者的忘我境界就是完全把自我融入到太极拳运动之中,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还有一方面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太极拳拳术借用自然界的宏观景象对动作内在精神与气势作象征性的比喻,其目的是体现动作的精神、节奏、气势和风格,例如太极拳的白鹤亮翅就表现出了动作舒展大气的风格和气势。这种与动作原形为主体的情感导向,以外界事物为内容的联想与类推,不仅激活了客体,使它增添了动作概念以外的某种内在的气势和风韵,同时也是对太极拳中“内外兼修”淋漓尽致的具体表现。

  2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中国思想的主流和精髓,它们能净化人的心灵,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对于中国传统太极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阎。传统的美学思想更是亘古绵长,其中虚实互生、计白当黑、天人合一、意境和谐统一以及师法自然等美学观念在太极拳中得到广泛运用。

  中国传统审美观强调人的精神与审美对象的和谐统一,这种审美思想来源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情与景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从而产生出“和为美”的思想。在太极拳中,追求人、物、空间的和谐统一,追求人的身体与环境的和谐,以及追求人的心理与空间的和谐,是创造和谐的意境美的前提。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谈到“意境”是“意”与“情”、“理”与“境”、“形”与“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太极拳应强调意境的营造,给人一个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动作的含蓄与明朗、动作的视觉冲击、人们对优美动作的凝视、人与动作的精神交流,都将张扬与含蓄之美融人意境中,这种意境正是具备了情与景、形与神相统一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美在感悟”。是一种“物我两忘”和“天人合一”对人生真谛的感悟。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后在审美意识的外在体现,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天人和谐为之美”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的特殊内容,如气、韵、表、阳刚、阴柔等均被太极拳吸收,形成了太极拳的传统美学特征,即强调矛盾的统一,追求内在含蓄的表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使太极之美表现为阳阴之间的结合,虚实之间的变化,刚柔之间的相济,动静之间的相间。

  3太极拳的传统美学特征

  3.1身法之美

  身法之美,即身体变化方法美。拳论言:“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太极拳要求“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安舒即百骸自然舒适,不紧张用力者也。太极拳身法的关键是端正、自然、顺舒、灵动。为符合此四项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身法八要即含胸、拔背、裹档、护腌、提顶、吊档、松肩、沉肘。端正、自然、顺舒、灵动的身法使太极拳具有与其他运动不相同的美。

  3.2姿态之美

  姿态之美,即姿势、架势美,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姿势的。太极拳讲“五弓”,处处呈圆弧,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舒指坐腕,松腰敛臀圆档松胯,尾间中正,动静有常,姿势均匀,势势相连,绵绵不断,“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富有阴柔之美。 3.3意境之美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太极拳倾注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和民族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意境”通常被解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也就是主体和客观在审美过程中的统一。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讲,是“情”与“理”的统一;从客观对象来讲,是“形”与“神”的统一;正是“情”与“理”、“形”与“神”这四个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渗透与配合,才构成了审美和艺术的不同境界。太极拳演练者在达到“形”与“神”和谐统一的同时,同时又表现出有不同特点的艺术风格,使观赏者产生丰富的美的联想,具体的表现在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以气贯穿始终,让我们欣赏太极拳的演练就像品味着一首抒情诗,优美、高雅、从容而又充满神韵。从而使两种角色的人物“忘情”,从“物我两忘”到“物我统一”的最高审美理想境地,品味醇厚的太极拳文化。

  3.4和谐之美

  中世纪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和谐、鲜明。法国作家雨果也认为美是一种和谐完整的形式。而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太极拳运动给人的自然轻松、舒畅愉悦的感觉正体现了它的和谐完整之美,从而使太极拳成为真正的充满丰富创造力的审美活动,使之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和谐是蕴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理念,在太极拳中具体表现在动静和、刚柔和、阴阳和、虚实和、形神和,这种协调统一的关系成为太极拳中优美的旋律。以“白鹤亮翅”为例,从动作方法上看,它的虚实、动静、刚柔等因素在统一中对立,而又融为一体,使动作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动静相间,体现出圆滑连贯自如的动作特征以及动作的和谐之美。太极拳是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的,每一个动作运行都几乎是圆形。在演练时,要求以内气来催动外形,一招一势都要贯穿一气,劲变则意连,意到则气到,一动全动,一腰为中心轴,节节贯穿,不丢不顶,周转自如,其攻防含义大多数都隐藏在内而不显露与外。太极拳在练习方法上讲究“神与气合,气与身合“、内外兼修,这就体现了其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和谐美,正如太极《十三式行功心解》中所说的“形如搏兔之鹊,神如捕兔之猫”,这就要求演练者要有像鹊一样矫健的身形和像猫一样随时出击的形态,这就是体现了形与神的高度和谐统一。似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神似是太极拳比较高的境界。只有当外部的形与内部的神在太极拳中趋于和谐,才能使拳势与意念达成契合,从而使外在的形体与内在的心灵在美的节奏中和谐运动,最终达到淳厚而优雅的意境,使太极拳的演练者和观赏者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3.5神韵之美

  神韵是表现太极拳演练者的情趣与意向的一个较高的层次。一招一势,一拳一腿,都与“神”相配合。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则是形的灵魂,形现则神生。任何缺乏神韵的运动只能让人看成是一个躯体在扭动,却看不到内在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当演练者把韵律、姿态与神韵经过细心的思考和领会后,使之揉合成为一个协调完整的有机体后,太极拳才具有观赏价值。太极拳中韵味和美感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古言道:“韵者,美之极。”“神韵”从何而来?神韵从超然于世俗之外的节操、气概,从而表现出神态、气度。比如,快如风,缓如风、重如铁、轻如叶、动如涛、静如月等正是对韵的展现。太极拳中对神韵美更好的展现,从而提高太极拳的审美情趣。

  3.6劲力之美

  劲力即太极拳中的劲法和力度。王宗岳在《太极拳论》把劲力看作是通往神明的先决条件。劲力最主要的成分是刚与柔。刚与柔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属性,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柔是形体动作的连贯、柔和、流畅的艺术效果,气势宏大、意趣沉稳的气态和神色。太极拳表现以柔劲为主,有“四两含蓄拔千斤”之妙。太极拳的柔和却并非松懈,给人一种含蓄且生动的武术技艺的美感,表现出超现实的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

  3.7虚实之美

  “虚实”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太极拳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虚实这一范畴是老子提出的。老子的观点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是“道”,《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杨澄甫认为:太极拳术以虚实为第一要义,要求在动作中要体现出虚实。太极拳谱对虚实也有明确的规定:所谓变转虚实要留意也;虚实亦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在太极拳中,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实则右足虚,其落点也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因此处处有一虚一实,内劲中正不偏不倚,来达到内含虚实而不露的境界。虚实相生,虚实互用,何处是虚,何处是实的共同的目标是虚灵,因此富于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虚实是一种独特的美。

  4结语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后在传统审美的具体的外在的显现,其具有身法之美、姿态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美、神韵之美、劲力之美、虚实之美等传统美学特征。太极拳运动有着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文化国粹。太极拳以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著称于世,也是一种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陶冶性情、集观赏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分析太极拳的传统美学特征,能揭示传统太极拳审美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个性特征,从而引导人们对其认识更加深人,对太极拳这个审美对象更加关注;掌握太极拳审美规律能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促进传统太极拳美学的发展,弘扬太极拳文化优势,加强太极拳文化的交流,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之国粹,在新世纪需要进一步向世界推广,走向世界,从而能向世界进一步展示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 篇2

  1.前言

  太极拳作为我国古老的一种养生拳术,由于其不受场地、器械、气候等因素影响,且适合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人群练习,因此太极拳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运动项目。经过千百万人的实践证明太极拳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是全民健身的首选项目[1].把太极拳科学地、系统地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中去,将对其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或者说太极拳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正催化剂”[2].尽管如此, 太极拳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仍尚未普及。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引下,普通高校纷纷将太极拳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之中,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实践证明,将太极拳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不但可以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也有利于学生身体强健、形成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和弘扬传承太极拳文化[3].然而,普通高校学生在学校中尽管已掌握太极拳相关技能,但在其大学毕业后是否能将高校太极拳与全民健身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否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带动社区及其周边人民共同练习太极拳,是否能促进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进一步有效落实;本文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将对其进行分析讨论。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辽宁工业大学于2007年将二十四式太极拳引入公共体育教学中,截止2014年7月共有五届毕业生在校系统学习了太极拳,并已走向了工作岗位。本文将辽宁工业大学在校系统学习了太极拳的2010-2013届部分毕业生为调查对象,研究高校太极拳教学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内容查阅有关高校太极拳教学、全民健身及社区体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 调查问卷法。设计“有关辽宁工业大学毕业生对全民健身影响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练习太极拳现状,第三部分为对全民健身的影响部分。通过辽宁工业大学校友会对毕业后仍然坚持练习太极拳的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120份,收回102份,回收率85%,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91.18%.

  2.2.3 数理统计法。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社会统计学软件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研究需要分别对毕业后仍坚持练习太极拳的2010-2013届部分毕业生进行调查,其中男士共57人,占总数的61.9%,女士36人,占总数的38.7%;调查对象毕业时间从2010年至2013年的人数分别是23、20、25、25,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4.7%、21.5%、26.9%、26.9%;其职业为公司职员的人数为34人占36.6%,职业为事业单位人员的人数为25人占26.9%,职业为自由职业的人数为19人占20.4%,职业为其他的人数为15人占16.1%.

  3.2 往届毕业生练习太极拳现状分析

  3.2.1 练习太极拳的目的

  由表2可见,在93名被调查者中有77.42%的调查对象以强身健体为继续练习太极拳的目的,另有51.61%的调查对象以修身养性为练习目的,此外还有35.48%和25.81的调查对象选择以促进人际关系和娱乐消遣为锻炼目的。由此可见往届毕业生练习太极拳的目的是以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为主,以促进人际关系和娱乐消遣为辅。

  3.2.2 练习太极拳的种类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3),有93.55%的被调查者仍然坚持练习大学时体育教师传授的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有70.97%和32.26%的被调查者通过其他途径学习了四十二式和四十八式太极拳,此外还有少数被调查者学习了陈、杨、武、吴、孙等五大流派的太极拳。可见,尽管90%以上的被调查者在练习太极拳时以大学公共体育中传授的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为主,但是对于工作后的毕业生而言,仅仅二十四式太极拳这一种套路不能满足被调查者练习需要,会通过其他途径来继续学习其他种类的太极拳,而被调查者在校期间学习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经历将对其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3.2.3 练习太极拳的时间与频率

  在练习太极拳的时间方面,由表4可知被调查者练习太极拳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和傍晚,分别占总数的54.84%和38.71%,而早晨和傍晚也是社区大众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时段。在练习频率方面,每天坚持练习太极拳的频率偏低,仅占10.75%,每周进行1-2次和3-4次的百分比分别是39.78%和21.51%,练习频率不固定的占27.96%.可见,学生在毕业后的这四年内,可能由于工作压力、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能每天坚持安排固定时间进行练习的人员较少;而每周能安排1-4次练习时间的比例占总数的61.29%,可见60%以上的被调查者每周会安排固定时间和次数进行练习太极拳。

  3.3 对全民健身影响的研究

  本文在研究高校太极拳对全民健身的影响时,着重从担任社区太极拳指导员、参与太极拳表演与竞赛、及对太极拳进行宣传与传播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时,通过pearson卡方值来确定不同毕业年份的被调查者在不同选项上的百分比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如果存在显着性差异,在进行事后比较中,则借由调整后残差值的估算法来检验自变量的某一水平群体与其他水平群体在每个反应选项上的百分比差异是否达到显着[4].

  3.3.1 担任太极拳指导员

  太极拳指导员是社区体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太极拳指导员会对新学员传授太极拳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将社区中的太极拳爱好者聚集一起锻炼,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可以说社区中各种项目的指导员是全民健身活动的保障。在调查的120名离开学校后仍然练习太极拳的毕业生中,有将近40%的被调查者已担任当地社区的太极拳指导员,还有14%的被调查者偶尔会对社区太极拳进行指导。可见高校太极拳教学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对不同毕业年份的被调查者对是否担任太极拳指导员的三个选项选择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对其进行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经检验发现(表5),X2值=22.037 p<0.05,经事后比较发现2010届被调查者在担任太极拳指导员的选择上要显着高于2013届的被调查者,可见随着毕业年数的增加,担任太极拳指导员的角色也会显着增加。

  3.3.2 参与太极拳表演与竞赛

  社区体育中某些项目的表演与竞赛是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激励和鼓舞人们进行锻炼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对于太极拳项目也不例外。在调查中(见表6),有38.71%和36.56%的被调查者会经常或偶尔参与太极拳表演与竞赛,而对其进行百分比同质性检验时,发现毕业年份对是否参与太极拳表演与竞赛的三个选项的选择上并无显着性差异。可见,毕业年份将不会对参与社区太极拳表演与竞赛产生显着性影响。

  3.3.3 对太极拳进行宣传与传播

  对太极拳项目进行有效积极的宣传有利于太极拳在社区体育中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全民健身的持续进行。在对练习太极拳的往届12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中(见表7),问及是否会对太极拳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和传播时,有35.48%的被调查者选择经常进行积极宣传与传播,有25.81%的被调查者会偶尔进行宣传与传播,可见有60%以上的被调查者会对太极拳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和传播,这将有利于太极拳项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持续发展。此外,还有12.90%和25.81%的调查者持消极的从不宣传和无所谓的折中态度。通过对其进行百分比同质性检验时,发现毕业年份对是否对太极拳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和传播的四个选项的选择上并无显着性差异。

  可见,毕业年份不会对积极正面的宣传和传播太极拳产生显着性影响。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毕业后仍坚持练习太极拳的2010-2013届部分毕业生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在毕业后仍然坚持练习太极拳的目的是以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为主,以促进人际关系和娱乐消遣为辅;而练习的太极拳的种类并不局限于在校学习的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还学习了四十二式和四十八式太极拳以及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的时间和频率方面,早晨和傍晚是被调查者进行太极拳活动的重要时段,在频率方面,60%以上的被调查者每周会安排固定时间和次数进行练习太极拳。

  高校太极拳对全民健身活动影响方面,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已担任当地社区的太极拳指导员,或偶尔会对社区太极拳进行指导,且随着毕业年数的增加,担任太极拳指导员的角色也会显着增加;在调查中,有38.71%和36.56%的被调查者会经常或偶尔参与太极拳表演与竞赛,且毕业年份对其不会产生显着影响;此外,有60%以上的被调查者会对太极拳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和传播。可见,高校太极拳对全民健身活动的持续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4.2 建议

  高校太极拳教学方面:为满足学生毕业后练习太极拳的需要,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某一种类,而应多传授一些不同种类的太极拳;此外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而应让学生学会“教”,并将太极拳的技击原理告知学生,以便为其毕业后教授太极拳打下坚实的基础。社区方面:为促进高校太极拳对全民健身的积极影响,社区相关部门应根据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有效引导已掌握一定太极拳技能的毕业生积极参与社区太极拳的培训与指导工作;此外,社区也应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鼓励他们以各种方式对太极拳进行宣传、传播以及参与太极拳的表演与竞赛等。

  参考文献:

  [1] 赵凤娟.太极拳在新疆全民健身运动中开展现状及前景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

  [2] 毛红妮.西安市社区老年群体太极拳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3] 朱宏伟.关于体育课程建设的思考--辽宁工业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思路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35-137.

  [4]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 篇3

  1、陈氏太极拳推手

  根据《陈氏太极拳志》可知,河南温县陈家沟的第九世陈王廷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研究出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以螺旋缠绕为运动方式,以沾、黏、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对于大脑反应能力及皮肤触觉的灵敏度有很好的作用。

  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经过了三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目前全国练习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的人群明显增加,甚至已经传至国外。从整体上来看,陈氏太极拳主要是在保留了传统古朴练法的基础上,延续了太极拳技击性的特点,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武术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通过推手方法的练习,以提高人体的耐力、速度、灵敏度。

  而随着太极拳群众基础的积累,练习人群复杂性的增加,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方法也在逐步完善与发展。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现在已经有十多种推手方法,其中包括双挽花(双顺双逆、一顺一逆)、单挽花(单手立圆推法、单手平圆推法)、乱踩花(花脚步)、顺步推手 (四隅法)、活步推手(进一退一、进三退三)、散推、大捋、合步推手(四正法)、圆形推手等。

  2、陈氏太极拳推手战术运用

  要想熟练掌握并运用陈氏太极拳推手战术,要求练习者具备较好的太极拳拳架功夫,了解并掌握一些太极拳特有的螺旋缠丝劲,形成较为深厚的内功。

  通过陈氏太极拳推手练习可以对自身拳式姿势情况进行检验,同时还可以将拳架招式与推手相结合,互相融通,让练习者更加深刻的体悟太极拳捋、挤、按、采、掤、肘、靠等技巧,以提升练习者的随机应变能力,掌握借力打人的技巧,从而熟练地将其与传统武术的抓、拿、摔、打、跌等技巧相融合,将人体的内力与外力同时锻炼,以此加强其散打实战能力。陈氏太极拳推手战术在实际运用中,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2.1 先发制人,快速直取

  两人接手互相缠绕,在觉得对方周身不随、掤劲不足时,快速的占据优势,这就是先发制人,快速直取技巧的应用。该技巧要求在博弈过程中不给对方以调整身法的机会,快速攻破对手防线,以一鼓作气的气势,在与对手的抗衡中取得胜利。

  2.2 守中用中,后发制人

  双方接手打轮,若地方做的非常完美,没有任何可以打击的破绽,便可以利用守中用中的方法,即在沾、连、粘、随中,守住自己的中线,以待对方发出攻击。这时的等,并非是等着被对方攻击,在等的同时还要观察对方的攻击方向,从而使自己由被动转为主动攻击。

  2.3 利用规律,调动对手

  太极推手实际上就是相互攻击的两个人用双臂缠绕住对方,然后从中寻找可以打击对方的机会,而双方手臂的缠绕并非无章可循,而是有规律的缠绕。在推手过程中,当双方都采取以守为主的战略时,其中一方会在打轮的有利角度加力于另一方,让另一方因重心位移而不能稳住自己的步法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身体平衡。而这时候其中一方就可以借机会发招抢攻,出其不意地让对方摔倒。

  2.4 上惊下取,声东击西

  该方法属于诈敌法,双方实力相当,很难寻得进攻机会。这时候推手双方便可以利用上惊下取策略,声东击西,上边捆住对方双臂,给对方造成欲发的假象,将对方注意力吸引到上盘,这时我则突袭对方下盘,用挤、压、勾、挂等腿法,掀动对方重心,使其失去平衡而倒地。

  2.5 多点诱惑,一点突破

  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有很多,除"八法"之外,还有截、拿、抓、闭、扣、挫、撅、叠等手法。推手中可以借助于上述各种方法的融合,展开多点诱惑战术,以此将对手的注意力分散开,一旦对方疏于防守便乘机攻击。该战术的应用要求在进行多点诱惑时能够对对方步步紧逼,不给对方缓和的机会,从而让其逐渐转变为被动防守,并暴漏自己在防守中的弱点,然后乘机战胜对方。

  3、陈氏太极推手发展的意义

  陈氏太极拳推手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可以帮助普通练习者增强体质健康。二是使太极拳更加实用。

  太极推手是由拳架到散打实作的重要过程,练习太极拳推手中,增加了内家拳常用的多种灵活实用步法,并充实、丰富了太极拳八门五步的技法内涵。手法也并非单纯的双方手臂的缠绕,而是将不同手法、身法及步法融于其中,灵活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在对方博弈中自由的变化,是与太极拳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黏走柔化、顺势而发的原则相一致的,不存在丝毫的生搬硬套1现象。

  通过这样的推手练习,不仅可以帮助专业太极拳练习者奠定扎实的散打实作基础,还可以有效提升普通太极拳练习者与爱好者的身体素质,增加他们对太极拳的兴趣,从而养成持续练习太极拳的良好习惯。再从陈氏太极推手的实用性来看,陈氏太极推手并非一项技击性很强的运动,而是一项适合于大众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达到愉悦身心的作用。

  如果只是希望通过太极拳练习达到健身养生的作用,那么可以以走转游身变化为主,在手法上多注重肢体缠绕变化,这样练习者通过走转,以及手法、身法、步法地变化,可以充分锻炼练习者躯体及四肢,只要坚持不懈的进行锻炼,就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4、结论

  太极拳是历经三百余年的发展成为融合健身、养生、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运动,是中国武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拳种流派之一。陈氏太极家族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重要的一个流派,不断创新,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与时俱进,为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身养生的今天,太极拳已经成为人们运动健身的最佳选择。因此,本研究从陈氏太极拳推手产生及发展入手,分析了陈氏太极推手战术运用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广超.陈氏太极家族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 张斌,王鑫.陈王廷与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初探[J].兰台世界,2013.

  [3] 元驰功. 《陈氏太极拳图说》 卷首的哲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0.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 篇4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太极图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风格独特,气质非凡,富有内涵,这些特点正好与太极图中阴阳学说的联系较为紧密,太极图中由于阴阳交合产生的动律及形成的审美原则完全融于古典舞中,它是古典舞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并且所有的精华都集中于此。为了找到两者之问的“圆”文化,本文就尝试将古典舞的云手作为出发点,把两者中对“云手”的理解、认知,动态规律及审美范畴进行分析。

  一、中国古典舞的身法、韵律及云手

  将中国古典舞的“身法”与“韵律”合起来就称之为“身韵”。而其中的“身法”则是指外部的舞蹈技术范围,“韵律”则是指内在散发出来的精神韵味,真正能够展现中国古典舞风貌及审美的关键在于将“身法”与“韵律”巧妙融合。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将身体感官及心理结合起来,达到形神俱备的状态即为“身韵”,中国古典舞最主要的标志之一便是达到“内外统一”的境界,而这样的一种艺术境界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所在。作为中国古典舞身韵主要教材中比较典型的五大动作之一的云手,它分为以卜几类:

  第一类,基本云手,动作关键在于要将两只手交叉放到胸前,手臂弧度呈圆形,在双手配合挺胸提气时,感觉仿佛是在胸前放了一个圆球在抚摸把玩一样,而在完成这一过程时身体也要配合做提、仰、沉、含的动作,散发出来的气质也要是浑厚且有内涵的,动作要连绵小断且开始时慢速,渐渐地在慢中找恰到好处的点,动作变化要有轻重缓急。

  第二类,冲靠云手,在基本云手作为基础的前提卜,再通过上身冲靠带来的动律将云手带动,加之借助脚的前后移动转换重心,在完成这一过程需要通过两次上身的冲靠,两次脚的前后移动变换重心,而这一过程中,手腕要通过做揉球动作小断地进行盘腕。

  第三类,大开大合云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横拧开合”。在横拧时上身小能弯曲,要挺拔,两只手臂呈向后略微打开姿势,上身与卜身岔开劲呈拧麻花姿势,注意右手臂略向后使劲册。然后两只手从头前绕过来,紧接着上身动起来,卜身小动的趋势进行转体。

  第四类,波浪云手,也称之为“云手大揉球”。相较于基本云手,波浪云手刚开始的动作及伸展幅度要更大一些,整个过程是上身在经过右手旁时略向上提,向后仰身之后左手向上提,动作幅度很大,双手之问的距离要大一些,且腿部要适当向卜弯曲然后转移重心。与此同时左手要从正面穿过,左手后面向前穿,带动腰身挺直,腿勿弯曲,而这一系列动作适合的伴奏音乐可以是舒展的、或者变化多端的。曾有一位教授在对云手动作进行总结时说道:云手动作的亮点在于这个“云”字,就是通过交叉双手而产生的立体式运动,并且呈圆线,在戏曲中对云手的理解就是要像揉球一样,也就是说所有的动作呈现出来的大都是圆线型的。小管从哪个角度看,运动轨迹都是圆形。云手对动作的要求就是圆,而且要将身法、舞姿、步法相互融合在一起,然后体现在所有的运动中,在形成圆形轨迹时动作要连贯,特别是在做正云手及反云手的动作时,在开始交替转换各个动作时,要像行云流水一样产生流动感。云手的动作特点就是大圆套小圆,且在律动时要时刚时柔,内在节奏明显受到外在动作的制约,在对比观察其速度及力道变化时,外部动作在运动时做到动静结合、轻重缓急,虚实交错。其运动轨迹也有点有线。

  二、太极拳与圆文化

  练习者把自身能量调动起来,并且调节自身健康及防身的功法为太极拳,练习太极,小仅有有助于对阴阳的认知,更有助于对事物、社会、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中国的太极思想比较完整、理性、自然,而这些特点本身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统一,把太极文化融于太极拳中,由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而转化为拳道合一的思想高度,练习太极拳小是停留在拳本身,而是把太极哲理融入到人的身心中,形成“太极文化”。表现出来的身心行为也小是由外部强行施加的,完全是一种自然流露,在动与静之问散发出来的神气向天地问吸取精华的过程,而在打太极的每个过程都形成一个圆,动作小管是起落还是打开合并,都要以圆为轨迹。在画圆的过程中,两只手都含有阴阳对立的力量,刚柔并进,虚实结合。而其中这个圆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在云手运动中,两只手的运动轨迹为圆或者圆弧,且在每次运动中都是大圆套小圆。另一方面,人体内的内劲与内气在进行转动时,仿佛是由内气和内劲形成的一个球体一样,而这个球体总是在人的身体上卜、左右、前后小断变化着进行圆的轨迹运动。进而人的身体中心和重心也在小断变换着。

  三、结语

  作为中国古典舞“云手”和太极图,他们之问存在着或相互对立、或相互统一、或此消彼长的内在要素,最主要的追求目标就是达到“和”与“合”的精神境界。中国儒家思想的“圆”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舞“云手”与太极图之问的意识形态、审美方式及运动规律。而他们之问的运动模式直接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体现出中国人胸怀大志、包罗万象的精神状态。.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 篇5

  1.前言

  传统运动养生是在中,古代养生学说指导下逐渐形成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健身方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但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它渗透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之中,与哲学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相互影响。

  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那么,哲学是如何把人类和动物区别开的呢?其实哲学的根本在于纽、考和总结。动物和人都是劳动的本体,但是人才是哲学的木体,而动物则无法和人类对比。所以人类如果想进步,哲学的逖维方式和做事原则永远是不能抛弃的。

  太极拳,一个建立在哲学理论基础上的传统运动养生术。太极拳的太极两个字本身就是哲学概念。太极拳本身就是对技击以及人际关系的哲学姐考。太极拳过去又称长拳,因其拳势川流不息、延绵不断,故名。后世之所以称为“太极”,源于其拳理采用阴阳辩证学说。阴阳辩证学说是我_古代的朴素哲学忠想,是易经体系的核心内容。太极拳的文化结合了我_传统道家与儒家的逖想。行拳时耍求身体中正自然,尚意不尚力;身备五弓,支撑八面;拳势连接圆转自如,无有间断:势中套势,生生不已。用之于攻防,不主搏人,以静制动;舍己从人,随势而动;外示安逸,谦和柔弱,实则棉里藏针,以柔克刚:正符合了道家淸静无为、顺应自然的宗旨。也深合儒家中庸谦和,不卑不亢的准则。

  太极拳跟道家文化有密切关系。道家主张顺其tl然,依道而行:追求内心的虚静,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在技击中太极拳习惯于后发制人,做到沉着应对,顺着敌人的来势,放大敌人的破绽轻松取胜。与老子中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中心M!、想有相通之处。太极拳是一个注重思考,而且让人姐、考的运动。并且太极拳不仅仅是愆考技击本身,姐考的还包括史多。哲学是太极拳的基础,所以,我们会首先从哲学基础讲解太极拳。

  2.太极拳的整体观

  太极拳以中国古典天人合一的人体生命整体观为基础,以内向性运用意识为特征,研究人的生命运动规律,以及人的生命运动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进而运用这些规律,强化意识对于生命过程动态变化的控制,自觉地使生命处于一种高度的有序状态,求得身心健全,内外和谐,并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人体生命整体观是太极擎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中华古老文明朴素的系统思想。只有正确而全面地理解人体生命整体观,才能科学地把捏太极拳健身的本质特征,了解太极拳健身的丰富内涵,从而准确地掌握和运用太极拳健身的方法,促进现代社会生活的完善,提高现代人的健康水平。

  2.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脏腑、组织和器官等所组成的,它们结构不同,功能各异,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太极拳在练习时强调“以意导功”、“内外兼修”等是整体观在运动中的具体运用。

  2.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一年四季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在四季气候的规律性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人体功能随着畳夜的寒温变化也出现节律性的改变。昼夜晨昏的变化,同样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些疾病多在淸晨、上午比较轻微,从下午起逐渐加重,特别是夜晚更甚。这是由于昼夜阴阳之变化,人体正气也有消长的缘故。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这些来源与然界并对人体影响的因素为太极拳养生确立了基本原则,即《黄帝内经》中的“顺应自热”。采取积极的运动锻炼,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

  3.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经络学说

  3.1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M!、想,是古人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3.1.1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发生的疾病是因为人体自身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阴阳平衡被打破,而自身又不能及时恢复平衡所致,就出现了阴阳失调的状态。太极拳运动充分体现了阴阳学说的逖想,“太极”出至《笏经》的阴阳八卦学说,太极阁表示宇宙及万事万物都是有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物质组成。太极拳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讲求动静、阴阳,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形动于外,则分虚实,运阴阳,拳路以浑圆为本,讲究以动为主,动中求静,静中诚动,用意识引导气血行于周身,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3.1.2五行学说不仅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且进一步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统一性和事物正常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用相乘、相侮来解释枣物间平衡失调的机制。在太极拳法中棚、捋、挤、按、採、例、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强调要不断地用动作导引调整阴阳关系和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从而达到体内环境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2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的基本功能是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张枝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从而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传统运动养生学认为通过传统体育运动方式,如太极拳运动进行锻炼,循经导引的意念活动,可以到达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从而实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

  4.练习太极拳的几点建议:

  4.1动与静是相对的,动与静所形成的动态平衡关系着人体阴与阳的动态平衡。我们强调“生命在与运动”,同时也强调静养的作用。即在运动时,一切顺其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和谐,体现“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4.2形体强健,精神必然饱满,生理功能正常。形是机体的外在表现,神是精神意识迅维及生命活动的外藏表现,是功能作用。太极拳运动中,要讲究意识活动、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紧密配合。使整个机体得以全面而协调地锻炼,则能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协调统一性。

  4.3顺应自然,人体的阴阳之气,在一日中变化表现为生长收藏。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对于运动时间,一般说早上摄好。如果在饭前锻炼,至少要休息半小时后用餐,饭后一小时以上才能锻炼,为了不影响睡眠,在睡前2小时结束锻炼。

  4.4在运用太极拳锻炼进行康复时,应注意辩证施功,才能有利于通调经络,协调阴阳。

  5.总结

  太极拳无处不体现着阴阳变化这一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如虚实,动静,开合,刚柔,这些都是阴阳的范畴,都在无穷的变化之中。“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动静循环”,“刚柔相济”,这都是太极阴阳的对立统一。总而言之,无极而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可以互化,这就是太极拳的对立统一观,也是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把捤到这一点,才是把扼到太极拳的精髓和实质。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 篇6

  太极拳是我国的一项历史悠久传统体育项目,从出现至今,几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它不受身体条件和年龄的限制,且健身保健功效明显,是目前较为普及的大众健身项目。高职院校开设太极拳选项课既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而且也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根据太极拳运动的各项优点,联系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特点,结合终身体育思想,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分析开拓太极拳选项课新的课程设置模式。

  一、目前太极拳课程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开设太极拳课的现状

  一般的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体育课程开设两年,每周两学时,每学期约18周课,两年共计144学时。体育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特点,一般采取选项课形式。开设武术选项课的比较多,太极拳作为其中内容之一,而单独开设太极拳选项课的比较少。加之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缩短了体育课程设置时间,所以太极拳课程所占课时也较少。

  2.学生对学习太极拳的目的不清

  很多学生只是把学习太极拳当成获取成绩的过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追求新事物、喜欢快节奏的年龄阶段,而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缓慢,更多的中老年人喜欢这个运动项目。学生喜欢的是具有时尚特点的街舞和健身防卫实用的跆拳道,不喜欢缓慢的、看似动作无力的太极拳,当然也就对太极拳课程没有兴趣。

  3.教师坚持传统的教学传授模式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学练太极拳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太极拳的方法缺乏创新,大多数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传授模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动作,不明白动作的攻防含义,也就不能理解动作,只能模仿,很难掌握动作的技巧,记忆效果不好,学习效果也就谈不上提高。

  二、关于太极拳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

  1.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重视理论学习

  按照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原则,选择适合学生的太极拳教学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传授的时候,还要注意不仅要教动作的“形”,还要注意科学的练习,将动作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将动作的“神”也要传授给学生,做到动作内外协调,形神兼备,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达到提高学习能力、锻炼身体的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保健功能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从事的工作都是技能型工作,由于太极拳不受场地器材、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就业后在工作之余锻炼身体,太极拳是容易进行的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2.创新教学方法,改善学生学习效果

  体育课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兴的教学方法手段,我们可以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进行选择,寻找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教师在太极拳技术的初步教学中,不可忽视基本功练习的重要性,要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的手型、步伐、桩功等的练习,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基础,提高学习太极拳的效率。

  教师正确标准的示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示范动作的美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加上动作攻防含义的讲解,更利于学生理解动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套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先“组合”后“套路”的教学方法,即将有难度的或者有代表性的动作以动作组合的形式进行讲解学习,学生将这些组合都学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钻研、摸索,将这些组合动作串联成套路,在学生自主学习摸索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此种学习防范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骨干,分成小组学习

  教师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仅有自身的正确标准示范还不够,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骨干。在学生学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领悟动作能力强的学生,对其进行精心指导,让这样这些学生能够为其他学生示范,甚至能够指导其他学生学习太极拳。同样的学习过程,有学生能做到示范和指导其他学生,这对大家是一种鼓舞,整体的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抓住这些骨干学生,将他们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指导并带领其他学生学练。首先让这些队伍的“领头羊”领做,分散在练习队形的四周,使其他学生在练习时,四面八方都可以看到正确动作,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动作,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提高太极拳技能的学习效果。然后让这些学生骨干带领自己小组重复练习,教师集体讲授之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会完整动作,在分小组学习的过程当中,这些学生可以弥补不足,完成学习任务。针对个别模仿能力、协调能力、记忆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进行辅导,还可以安排骨干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定时纠正错误。培养骨干学生,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效率。学校可以对这些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加分,对他们的能力给予肯定。

  4.教学中要灵活运用科技信息资源

  在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太极拳教学中也要灵活运用信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巨大知识资源,可以告诉学生介绍太极拳的专业网站、相关视频网站、精品课程信息,学生课下可以登录网站学习。此外,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智能手机基本普及,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机的功能,播放太极拳音乐进行练习,还可以下载相关太极拳视频业余学习,也可以将自己练习动作录下来,再自己观看视频,分析动作,进而改进提高动作质量。利用这种现代化的手段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5.采取有效的监督检查措施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多为一周一次,为了巩固课上的学校效果,教师要给学生留一些课下作业,下次课检查,以便监督学生练习,巩固本次课的练习成果。在每次课开始,教师可以检查学生课下练习的情况,可以采用随机抽查或者小组集体表演的形式,要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起到有效监督学生的目的。在学习太极拳课程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体练习,在学院运动会开幕式或者大型活动上表演,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真正爱上太极拳,并将其融入到他们的终身体育中去。

  6.明确学习目的,完善考察标准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能够学会太极拳,将其作为以后锻炼身体的方式,要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学期考试只是一种监督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考试评分标准也不能以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要将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课下学习情况、能力的发展等加入到总评分中,要体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重要性,完善考察标准。要让平时学习不认真、仅凭期末考试前突击练习提高成绩的学生,在改革后的考评体制下,得不到高分;而平时课上认真练习,带领并指导小组学生学习的学生骨干,能力得到提高,在这种考评体制下就能相应地得到高分。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围绕学校体育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美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层次来开展太极拳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完善考察标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要求学生在学习太极拳运动的基本技能基础上,把太极拳的练习融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最终融入到职业生活中,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 篇7

  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拳

  传统文化是指由于文明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与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代表自己该民族特色的总体表征。我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现阶段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世代相传。我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大体来说,并没有出现中断的情形。

  (2)民族特色。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相同,是独一无二的。

  (3)历史悠久。其共具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我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其广度与深度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

  太极拳是我国的一种武术形式,其主要集合了儒学、道哲学中的太极、中医经络学等一系列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竞赛对抗等多种功能,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与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全面性。太极拳涉及到我国古典文学、中医学、养生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2)适应性。太极拳由于其自身具有动作柔和、速度适中等一系列特点,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人们的需求。

  (3)安全性。太极拳拳术柔顺、圆活畅通,能够在消除练拳者拙力僵硬的基础上,避免对其肌肉、关节、韧带等造成损害。

  2、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2.1 太极拳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

  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之一,充分表现了儒家学派为人处世、看待问题的态度与方法。而太极拳就要求相关练习者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尾闻中正,即是要求其在锻炼的过程中保持身体的脊椎处于中正状态,不偏不斜。此外,太极拳的练习还要求其练习者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

  2.2 太极拳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禅定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文化主要强调进入零状态,与太极拳所强调的空无虚静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例如:在佛教中,于诸境上,心不染,日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主要是强调人们内心的宁静、安稳。太极拳的拳法行云流水,要求练习者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达到心静如水的境地,使其整个身心处于一种柔和、健康的状态。

  2.3 太极拳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

  道家中的《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书籍之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被我国相关人员尊称为群经之首,其具有包罗万象、变化多端、阴阳结合等一系列特点。太极拳拳法将《易经》中的阴阳学说贯穿其中,使之成为太极拳的主要运动形式与文化内涵。此外,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倡将欲歙之,必先张之柔弱胜刚强与太极拳拳法中侧重的往返须有折叠,欲左先右欲泥先顺有着极大相似。

  3、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太极拳教学工作中

  3.1 对太极拳进行详尽讲解

  现阶段,我国许多大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敷衍,没有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导致其对太极拳的学习处于一知半解状态,根本无法真正了解与掌握太极拳的核心思想与内涵。针对这一现象,太极拳教学工作者应首先查阅关于太极拳的各项资料,对太极拳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并且,当其在对太极拳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太极拳的分解动作进行详尽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太极拳所包含的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向高校学生展示太极拳的真正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太极拳教学工作者在进行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其武术攻防招式进行讲解,展现我国传统武术的技巧与招数,使学生了解其一招一式所包含的我国传统兵家思想文化。

  3.2 将精气神概念的精髓融入高校太极拳教学工作中

  精、气、神是身体三宝,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太极拳相关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精气神三者在太极拳中的作用进行详尽讲解与描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例如:由于太极拳主要是以意行气的运动,要求心息相依、意气相随。这就要求高校相关太极拳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将呼吸与动作相结合,用以意行气来代替以力带气;太极拳教学强调神舒心静,排除杂念,因此,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要求学生以意念为导向,放松肌肉,轻松自在,随心而动。

  3.3 将经络学说理论融入高校太极拳教学工作中

  据相关调查了解,人的经络遍布人身体的各个部分,具有促使全身血液通畅运行以及沟通人身体上下、内外传到信息系统等作用,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相关太极拳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全身经络的运行路线绘制,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讲解。在此基础上,将太极拳的教学动作进行分解,对太极拳每一招式分别经过哪些脉络,具有什么作用,发挥怎样的功效等均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有目的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太极拳的教学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太极拳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包含了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佛教文化的禅定思想、道家文化的哲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引起了我国高校相关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现阶段,高校太极拳相关教学工作者为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太极拳教学工作中,在进行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中,对太极拳进行详尽讲解,将精气神概念的精髓以及经络学说理论融入高校太极拳教学工作中,以提高太极拳的教学效率,保障我国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简析太极拳中的传统美学特征的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工艺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美学特征的论文04-20

简析印象派油画笔触的视觉特征论文02-13

简析大学教师教学中的演讲力论文09-05

中国传统工艺的装饰设计美学特征论文04-19

简析私人银行设计论文04-21

简析启发式教学中的情趣培养论文07-05

古代传统美德名言警句简析10-13

简析公民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实现论文07-04

简析客户关系管理中的误区电商论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