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摘 要: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而日益明显。国内外人才市场上对具备高级技术能力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需求面临巨大的缺口。高职教育必须抓住机遇,认清形势,明确国际化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措施,从而使高职人才更贴近国际化需要,具备国际竞争潜力。
关键词:国际化;高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1 高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机遇
1.1 加入WTO使得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
我国加入WTO使得经济发展更具一体化趋势,国际经济竞争也比以往更加依赖有知识的生产、加工和使用。但在我国的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仅占10%,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1.2 高职教育的地位大大提高
以前,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界的地位不高。但我国加入WTO后,必然要与其成员国进行更多的往来。而在WTO成员国中,特别是发达国家中,职业教育广受推崇,常有读完普通高等教育再进高职院校学习的情况;大企业为了让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老员工可以持续发展,都纷纷创办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以培训员工。甚至有些企业的技术学院还可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学历。这种趋势也带动了国外企业参与高职办学,对我国高职教育地位的提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另外,我国政府也对高职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我国已经把义务教育、创建高水平大学和加快发展包括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
1.3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国际化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职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为了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展开了更加广泛地竞争、交流与合作,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高校都不可能在所有科学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再加上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必须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另外由于以电脑、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已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消除了人类交往的地域障碍,所以方便了各国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跨国教育网络和远程教育的出现,加速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2 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要求
2.1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
高职院校培养的应该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国际视野和精神,面向世界,努力去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世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国际知识,能正确地运用外语和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貌,勇于参加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
2.2 高职人才培养内容国际化
应该加强适应国际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增加国际生产和商贸活动规则的知识(尤其在外贸、财务结算、税收等方面),把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装备和工艺)知识及时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并使学生学会操作。
2.3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我国高职院校要与国际上加强沟通,增加对话的基础。要在某些专业适时地实施4年的学制,以后还可逐步提高。要通过比较和谈判,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学习者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以及教育机构资格认证标准等。这样有利于毕业生进入国际教育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 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教学改革方向
3.1 专业建设改革
中国加入WTO后的就业结构中,就业人数减少的是:农业、汽车工业、机械及仪表行业,其中汽车工业就业人数减少比例最大为14.5%,而绝对就业人数减少最多的是农业,约减966万人。同时,就业人数增加的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其中增加比例最大的是服装业(约为52.3%)、纺织业(约为23.6%),绝对人数增加最多的为纺织业(282万人)、服务业(266万人)、服装业(261万人)。而且,工业化阶段的`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特点将被未来知识产业阶段的多门类、小批量、柔性化的生产特点所代替。面对这么巨大的变化,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专业设置就要做相应的改革。
以“地区性,通用性,独特性,国际化”为原则,应重点考虑加入WTO后急需人才的专业,重点发展应对WTO挑战的专业,增加涉外专业,应用国际观念和信息技术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适应和引领经济的发展。积极打造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能被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界认可的专业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学校的自身特点,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继续强化优势学科,采用信息化、学科交叉、调整合并和设置新的专业方向等多种途径,改造、更新传统学科专业,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和专业方向,调整专业定位,形成体现学校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的学科专业结构。在专业建设中,还要加强同行业、企业乃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密切联系,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现代化,以国际化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2 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构建理论课程体系。要突出基本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公式推导和论证,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通过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打破学科壁垒,组织复合性课程;注意吸收新技术新成果。而对于专业技能课则应体现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特色。另外,还应拓宽专业面向,加强复合性课程建设。以前仅仅只针对岗位和岗位群设置专业和进行课程建设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应面向整个行业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真正实现“宽基础,多方向”。拓宽专业面向的关键是要按专业方向建设好课程组,供学生选择进修,这样既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满足了行业多方面的人才需要。
3.3 教学手段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现代化课堂教育模式;整合课程体系,淡化细节了解,强化学习概念和思维技能;提倡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根据课程特点,把课堂讲授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网络教学等;结合教师科研实际,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纳入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还可把课程设计、毕业实践纳入教师某项科研课题中,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3.4 评价体系改革
过去,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上,没有合理、健全、规范的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视也不够。 在评价体系上,应逐步实现公共课的教考分离;专业理论课除可采用闭卷考试外,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开卷考试、口试、独立完成大作业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成绩评价方法;实践教学尽可能按照施工验收标准、实验报告、图纸等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成果进行鉴定和审核,同时通过答辩来评定成绩;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参加社会上各种认可的考级、考证,取得成绩者,应按有关规定计算学分。 另外,把国际专业资格评价引入我们的高职人才评价体系之中,尽快开展跨国、跨校学籍、学分、证书、学位的认定工作,推广国际通用的考试体系,建立、完善和推广诸如HSK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高职办学质量、学位的社会客观评估制度和相应机构。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使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钱景舫.加入WTO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J].职教论坛,2000,(11).
[2]@汪旭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与模式——兼论中国大学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7,(8).
【国际化机遇下高职人才培养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人才培养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论文08-07
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探讨的论文11-21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思路探讨论文11-22
高职软件技术的人才培养探讨的论文12-11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探讨论文11-22
广西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探讨论文11-25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论文12-10
探讨对高职毕业论文03-31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