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途径探索论文

时间:2021-07-03 15:45:31 论文 我要投稿

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途径探索论文

  摘要:近年来,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又成为新的关注点。导致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突出;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片面追求就业率,就业指导水平不高、队伍不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不足、角色定位不准、就业能力不高等。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提高就业增长率,积极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不断拓展就业渠道等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学校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学科专业,提供优质的就业管理服务,提供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大学生个人通过树立信心、转变观念、提高就业能力等措施来提高就业满意度。

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途径探索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原因;对策

  2010年11月15日,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做好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0年11月19日,教育部召开了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提出了推进就业工作的八项措施,特别提出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2011年3月5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接受央视《小撒探会》采访时,特将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纳入到他的2011年幸福公式之中:2011+人民群众收入增加+分配公平+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幸福。

  在就业工作中,我们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更应该做到满意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既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毕业生满意了,家长就会满意,用人单位和政府也会满意。

  一、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内涵

  就业满意度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就业满意度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初源于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塞情莫尔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他认为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评估取决于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感知产品质量的高低,并提出“消费者感知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感知与对产品的期望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归纳为消费者满意度公式: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消费者的实际感知一消费者的期望。由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公式推断为:大学生就业的满意程度=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感知—大学生的就业期望。

  二、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的原因

  1、社会因素

  201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突出。从国内形势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进程,带来了整个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就业岗位集中在制造业,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更多。同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结构中能够大量吸纳就业的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迟缓、复苏缓慢,就业岗位的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在中长期内难以缓解。另外,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单位的需求人数在不断减少。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进而影响着就业的满意度。

  2、学校因素

  (1)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高校都片面地追求大而全。本来是学院的都想办成综合性的大学;没有硕士点、博士点的都努力申请硕士点、博士点;部分专业就业前景明显不好,却依然要招生,学生被录取时基本都是从服从志愿中录取来的;一些所谓热门的专业,大家都争着办,结果是该专业的毕业生短短几年后又供大于求。这些都会导致一些学生毕业时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2)片面追求就业率。近年来,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高度关注,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大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一把手”都在亲自抓。但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偏激行为,主要是功利化倾向严重,即将重视就业工作简单地认为就是抓就业率,就业率成为考核院系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最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就业率,有的院系逼迫毕业生一定要在毕业之前找到工作,甚至还有不让参加论文答辩、扣发毕业证书等现象。这种做法的结果虽然让学校的就业率提高了,但是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却不高。

  (3)就业指导水平不高。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一个包括就业素质培养、就业目标确立和就业岗位选择在内的完整的、连续的过程。只注重求职指导,忽视对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忽略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低层次的就业指导。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还具有就业目标多样化、就业方式多元化和就业指导需要个性化的特点,忽视这些特点,会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脱离大学生的实际,针对性不强,难以取得实效,导致大学生就业的满意度不高。

  (4)就业指导的队伍不强。目前,很多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局限于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观念的教育、招聘会的组织、就业信息的发布以及求职技巧的辅导等。他们对大学生就业过程的规律性还不够了解,对大学生就业需要个性指导还不够重视,把就业工作简单地当成一项行政管理工作,因而在人员配备上人数明显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按照有关规定,每500名毕业生就应该配备一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很多高校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另外,许多高校只是在大学三年级的下学期或者四年级的上学期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而担任讲课任务的主要是各个院系年轻的辅导员,他们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方面的专门培训,缺少指导的经验和水平,对提高就业满意度帮助不大。

  3、个人因素

  (1)就业信心不足。面对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这一现实,部分学生产生了“毕业即失业”的.悲观心理。他们在找工作时盲目投简历,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以先安顿为目标,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导致不少毕业生盲目地就业,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另一方面也导致频繁的“跳槽”现象,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大的麻烦,有的单位甚至不愿意要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2)角色定位不准。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也只是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大学生只有认清形势,正视现实,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现实中一部分毕业生仍然不能正视现实,高看自己大学生的身份,把个人眼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过于注重工资待遇、工作岗位、生活环境等条件。根据调查,70%的毕业生就业首选区域是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4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明确;23%的毕业生表示:即使就业有困难,也坚决不去乡镇或小城镇就业。这种心态很难让就业满意度达到理想的水平,既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难度,也导致“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共存。

  (3)就业能力不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社会需求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调查显示,有54.68%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教育模式陈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不适应社会需求。很多大学生只会死读书,团结协作、人际交往等能力欠缺,承受挫折能力较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还有盲从、攀比和依赖等心理。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直接导致大学生不容易满意就业。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途径

  1、政府的角度

  (1)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提高就业增长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政府应通过各种政策减轻他们的缴费,充分保护他们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积极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不断拓展就业渠道。政府要继续出台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基层就业、到村任职、“三支一扶”等项目的优惠政策。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的力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渠道,让大学生有更多选择职业的余地,提高就业满意度。同时,政府要积极构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地域限制,疏通大学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就业的渠道,营造有利于毕业生合理流动的宽松环境。此外,政府还应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前培训、举办免费招聘会以及简化各种人事关系办理的手续。

  2、学校的角度

  (1)构建高校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高校都要立足校情,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准确判断和预测人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就业趋势,要紧紧围绕国家和本地“十二五”规划要求,特别是适应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要求,提早谋划和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据此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模式。

  (2)提供优质的就业管理服务。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导向,不能片面追求就业率,更不能将就业协议与毕业证书、论文答辩等挂钩逼学生去就业。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积极发挥教育部就业信息系统的电子政务功能,充分利用QQ、飞信等交流与信息发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学校要加强与地方人才市场、就业基地、实习基地、职业中介等单位的联系,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并及时将就业信息发布给毕业生,同时还要组织好就业招聘会。院系还应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信息数据库,开展“一对一”帮助服务。通过职业发展测评等工具,对性格内向、心理自卑等学生重点培训,加强个性化指导。对家庭贫困、身体残疾、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群体优先向学校的就业基地、实习基地等长期合作的单位推荐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3)提供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以职业发展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它包括对“学生兴趣、性格、能力的素质测试,根据人职匹配理论,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并帮助学生选择相关专业与课程,安排与职业发展方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所以各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培训、职业测评、职业技能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知识和服务融合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去。建立就业咨询室,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实行分类、分阶段指导,帮助毕业生正确的认知自我、认知职业,提升就业指导针对性,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4)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近些年来,大学生择业日趋复杂,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日渐增多,迫切需要更多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工作的难度、广度、深度和细致程度都大大提高。高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尽快配齐、配强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指导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同时,高校还应推进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此外,高校还应聘请校外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为学校兼职就业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力量。

  3、大学生自身的角度

  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提高不仅仅要通过外界的努力,更主要的是大学生自己要树立信心,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1)树立信心,抓住就业机会。教育部提出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是:“以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为支撑,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力争保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人数进一步增长。”并且明确要求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和高校的“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目标责任。所以大学生应该对就业充满信心,树立主动竞争、服务中西部、服务基层、自主创业、多渠道就业的意识,积极面对就业形势,充分利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营造的良好就业环境,抓住各种就业机会,努力让自己满意就业。

  (2)转变观念,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面对当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社会定位,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急于求成、悲观畏难、消极等待的心态,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求,树立“先锻炼,后发展”的思想,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深入基层,扎根基层,通过实践锻炼,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真正达到满意就业。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与条件的重要性排序,用人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最注重的内在素质前三位依次是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大学生容易缺乏的,往往是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面对这一现实,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积极参加大学生社团、科技创新小组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活动,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利用寒暑假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者与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有关的工作。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创新活动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为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打好基础。

【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途径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提高科学教学质量途径的探索论文07-05

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论文03-30

探索语感教学的有效途径论文07-09

探索策略提高德育实效论文06-28

网络词语规范的原则与途径新探索的论文05-23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途径探索论文04-24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途径的论文04-03

探析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论文05-14

医院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途径探索论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