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具体内涵是什么,“三师型”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职业院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对“三师型”教师进行培养和建设,这些都将是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三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出发,对“三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三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论文关键词:“三师型”教师;素质结构;培养模式;建设
一、“三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背景与内涵
(一)“三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背景
职业教育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折期,这一转折意味着对职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职业教育质的提高的保证是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职业教育理论较为薄弱,在职校教师培养及队伍建设方面缺乏成熟的理论与经验指导。职校教师的培养及队伍建设是参照普通教育师资培养及队伍建设来开展的。“三师型”职校教师的出现,可以改变目前职业学校中专业知识由专业教师来任教,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由实验教师来指导,职业指导课程由学工处或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人员来承担的现状,做到教学、实践、就业指导三位一体,实现1>1+1+1的效果,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心理测试、人才测评、个性化创业”的一体化、专业化、课堂化、全程化。
(二)“三师型”教师的内涵
“三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还能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的教师。“三师型”教师能够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及能力要求,并能将行业和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就业、创业架起桥梁,开出直通车。本文认为“三师型”教师队伍是指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专业技师能力以及职业指导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三师型”教师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义,对职教师资严格按照“三师型”教师来要求的,除了强调具有教师和专业技师(如律师、会计师、医师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外,尤其强调真正的“三师型”教师不是教师和工程师以及就业指导师这三者的线性叠加,而是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以及就业指导能力的三维一体化的具体统一。在这个三维实践中以完成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任务为切入点,相互渗透,开发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提供良好的服务指明方向。因此说,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将是“三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内涵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
二、“三师型”教师素质结构分析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及教学层次的定位决定了职业院校“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独特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必须符合我们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一总的目标,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规格。其培养目标是造就“为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承担将设计、规划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它具体作用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并将他们合理科学地引导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发挥他们最大的能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是师资队伍,有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要真正保证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体是教师,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的教师,尤其是“三师型”教师应具有以下的素质结构:
(一)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端正的I作态度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师的工作既光荣又艰巨,要求教师必须有端正的工作态度,有春蚕和蜡烛般的精神。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另一方面还要用自己的好思想、好作风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理论和道德修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志向。一个合格“三师型”教师要用高尚的品德影响和教育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处处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实践,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
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绝不是普通的熟练操作工,他们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所从事的技术工作应是在一定理论知识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较高的层次。职业院校必须加强教学带动实习,实训促进教学,才能在知识上不断更新,不断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这就要求“三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做到实训教学和科研并进,才能保证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应用性。
(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按规律施教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基层管理应用人员,他们还必须要有卓越的组织才能,这些都需要在学校学习中培养锻炼。这就要求“三师型”教师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教书育人能力,同时也要掌握职业教育办学特点,严格按照教学规律施教,在教学形式上实现多样化,在教学艺术和技巧上有一定的创新,以保证教学方向的正确性。
(四)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了解企业及行业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针对性强,专门为某一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学生将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以搞好科技服务,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为己任。因此,“三师型”教师要深入到地方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具体技术,才能满足教学要求,只有了解本专业及行业发展前景,才能按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把握社会脉博的有用人才,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五)具有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
“三师型”教师应该能够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应该让他们能够熟悉该行业的规律和原则,让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了解行业的发展规律以及趋势。“三师型”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三师型”教师还必须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手段:“三师型”教师还需要有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总之。“三师型”教师既能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和职业的知识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能够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能力要求,为学生就业、创业架起桥梁,开出直通车。
三、“三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构建与模式选择
(一)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应该突出对教师职业指导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三段融合”(即改革原来职前、职后分离的两段式培养模式,转变为职前培养、人职辅导、职后提高三段融合的培养模式。)、“三方参与”(即充分整合大学、职业院校和企业三方资源,融合三者特色,积极推进职教教师培养社会化。)的培养模式,将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培养内容,并在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让他们了解该专业所涉及的社会行业,以及这些行业发展的状况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事实上,职业指导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大学阶段以及教师的培养阶段连贯进行,也就是说职业指导能力的培养,是不限时间和阶段的。在我国培养教师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对他们进行除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之外的职业指导能力的培养。
1、从“单项素质”向“综合素质”转移。职业院校要建立一支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具有高尚师德、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随着职业院校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再加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这种要求已经逐渐从单项素质向综合素质转变。“三师型”教师培养就是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最新要求,“三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对教师要求的必然产物,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一名合格的“三师型”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理论教师那样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要比专业理论教师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更加熟悉他们教学的内容。一名合格的“三师型”教师更应该具有比较强的教学能力、更强的科研能力,他们不但能够胜任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更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创新。一名合格的“三师型”教师还应该经常与学生沟通和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他们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他们应该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就业指导,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能力。他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2、从“双师型”向“三师素质”取向转变。“双师型”教师一直是我国职业院校长期以来进行师资建设的重点目标和方向,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建设“双师型”教师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培养由“双师型”向“三师型”转变将是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应该逐渐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向“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转变。
职业院校在“三师型”教师个体不能兼有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的情况下,可以让在职教师从事理论性教学,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从事实践性教学,并且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规划和选择,从而保证学生接受“三师型”的教育。“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最新要求,它将为职业院校、学生、教师三方带来更多的利益。“三师型”人才一般的成长路径包括三个方面的过程:读过书,这保障他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实际工作经验,进入企业一线工作过几年并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经过这一过程,证明他的技术是经过市场检验过的,真实、好用。创过业,懂得经营、管理、运作,在行业有现成的人脉,最好他的创业是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的,能运作和指导学生实习、就业。
(二)职前培养模式的选择
1、突破仅由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师资的封闭型模式。在教师的培养方式上,我们应该积极推进教师的社会化培养模式,要培养“三师型”教师还需要在他们入职前进行一些特殊培训,比如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选择培训,以及对他们的职业指导能力进行培训。
“三师型”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比较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很强的职业指导能力,更重要的是“三师型”教师应该能够把这些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方式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应该指出的是“三师型”教师不仅仅是对教师各方面能力的一种综合要求,更是对其教学能力能否做到融会贯通、科学教学的一种考核。如果“三师型”教师仅仅具备我们所要求的素质,但是却不能把这些东西传授给学生,那么这种“三师型”教师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由此看来,我们在强调“三师型”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时,尤其要强调“三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因为教师所具有的才华和智慧,学生不一定会拥有,我们进行“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是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三师型”教师来说,掌握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可能相对容易,而具备一定的职业指导能力,则需要专门的培训,应当让他们学习更多的职业指导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职业指导能力。
2、实行分阶段培养。我国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针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应改革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从而达到“三师型”教师培养的目的。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三个最基本的素质结构。每个素质的形成都需要经过一个专门的阶段进行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在大学时期可以重点培养未来“三师型”教师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而到了实践阶段,可以通过在企业或工厂进行的锻炼,重点培养未来“三师型”教师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在教育的阶段则可以锻炼未来“三师型”教师获得教育能力,同时通过一定的学习来获得对行业的认识以及就业的基本能力方面的知识,从而最后形成具有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职业指导能力的教师,最关键的是“三师型”教师应该能够把这些综合地融合到一起,从而给学生带来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指导,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效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三师型”教师不应该只去企业的车间,更应该去企业的管理部门进行实习,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三师型”教师在企业锻炼之后,还应接受一些就业理论方面的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积累。在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再经过在教育系、院、校的教育和考核,如果成绩合格,就可以成为“三师型”教师。
(三)在职培养
1、资金来源。目前,我国职教师资的进修费用一般由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对于“三师型”教师培训的资金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以及通过社会资助等多种方式来为师资培训获得资金支持。我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鼓励职业院校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得师资培训的资金支持进行了说明。目前不少企业利用闲散的资金组建起了教育集团,很多企业也愿意拿出部分资金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原因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很多企业急需技能型人才,因此很多企业愿意同职业院校合作,来获得他们需要的人才。因此通过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将是为“三师型”教师的培训创造更好的物质和外部条件的重要选择。
2、培训载体。第一,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并重。“三师型”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两种方式进行。内部培训可以参加教育部门的职业教育研究和开发培训项目,这是一种重要的师资培训手段。外部培训可以参加教育培训中心的教育文凭课程或中心下属各部的教育指导咨询培训课程,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一是建立和完善功能齐全、设备配套、软件丰富的模拟室、实验室,让教师有一个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在满足实践教学的同时,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建立实习基地,如旅行社、酒店等,使教师既承担理论教学,又承担部分实践性工作,从而掌握技能;三是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第二,建立“三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我们仍然要加强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要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场所,为专业教师实践与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在校外,以高等学校为主要依托,充分发挥企业生产场地、设备的作用,与企业携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践基地或培训基地接受相关培训。
【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论文】相关文章:
新型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初探论文12-06
关于教育技术素质及其培养的论文02-18
语文教学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论文07-04
浅谈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表现及其培养途径论文11-17
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大学体育模式研究论文11-30
职业院校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12-0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论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