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当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时,有些物质能溶解,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并了解溶解的含义。
2培养幼儿地探索精神及细致地观察力,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
教案准备:塑料、小勺,抹布、清水、热水。各种材料:盐、糖等
教案过程:
1引出活动主题,激发幼儿实验兴趣。
2观察每组桌面的操作材料,启发幼儿用连贯的语言来说实验材料。
3通过实验使幼儿了解溶解的含义,实验目的和要求。
分别把盐仿佛清水和热水中,让幼儿仔细观察其中的细微变化。
4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观察每组幼儿的情况,发现问题引导幼儿。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小白兔的基本特征。
2、喜欢和小白兔做朋友并学会爱护小白兔。
活动过程:
一、带孩子排队到“动物王国”去参观各种小动物,丰富孩子们对动物的认识。
1。师:今天我要到“动物王国”去旅游,那里有许多小动物,谁愿意和我一起去?愿意去的小朋友赶快上车了,火车马上就要出发了。小动物们喜欢安静,我们到了那里能不能大声说话?
2。带领孩子到了“动物王国”后,引导幼儿逐一观察动物图片,并说出小动物名称,简单了解它们的特征。
3。引导幼儿,让幼儿惊奇的发现用布遮盖起来的小动物:“咦,这里面会是哪个小动物呢?猜一猜。”猜对的幼儿给予鼓励。老师和孩子一起打开动物王国教具——引出主人公“小白兔”。
二、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子的基本特征。
1。“这只小兔子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轻轻摸一下小兔子的毛,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就叫——毛茸茸。”
2。“小兔子长着长长的什么?和小朋友的耳朵一样吗?让孩子们观察并比较一下。”
3。“它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4。“它的嘴巴什么样子?和我们的嘴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互相看一下,最后总结——小兔子是三瓣嘴。”
5。“看一下兔子的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
6。“小兔子有几条腿?小朋友是几条腿?”总结小白兔的特征:1条短尾巴,2只红眼睛,3瓣嘴,4条腿,穿着一身毛茸茸的白衣服。
7。你知道小兔子是怎样走路的吗?学一学。(音乐起,教师引导幼儿跟随音乐有节奏地模仿小兔跳。)
8、师:小白兔刚才走路很累了,它想歇一会儿吃点东西,谁知道小白兔喜欢吃什么?
幼儿回答后,选择食物喂小白兔。
三、游戏《拔萝卜》
小白兔吃的真香啊!可是老师准备的食物都让小白兔吃完了,到明天小白兔没有东西吃该饿肚子了,怎么办啊?(幼儿想办法)老师这儿有一个好办法,我们去菜地拔萝卜给小白兔吃好不好?现在老师扮兔妈妈,你们扮兔宝宝,我们一起去菜地拔萝卜了!(和幼儿一起学小白兔跳)一边跳着一边说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菜地到了,宝贝们,去拔萝卜吧!(孩子们拔萝卜时,放音乐《拔萝卜》)
师:宝宝们真厉害,拔了这么多萝卜,让我们回家把萝卜洗干净,明天再来喂小白兔吧。宝贝们,跟着妈妈回家喽!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围绕着目标,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了小兔子的基本特征,老师以孩子为主体,自己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去认识小兔子,加深了对它的了解,从而更加喜欢热爱小兔子,在最后拔萝卜游戏时,有个别孩子到处跑,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老师一定要顾及这些孩子。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内容:
我是小小杂技演员
活动目的:
1、对如何顶起纸板感兴趣,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能手眼协调地顶起纸板,感知纸板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2、能在游戏中感受与同伴合作游戏的愉快心情。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支铅笔,一个酸奶瓶。每组两套试验板,一套为在纸板重心处点上各色小点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规则图形的纸板;另一套为剪成鱼、树、鸟、蘑菇、云等不规则图形的纸板,纸板上不画点。
2、棍子、酸奶瓶、塑料小碗、小碟子等。
3、有关《顶碗》或《顶缸》的杂技表演节目碟片。
活动指导:
1、播放多媒体碟片《顶碗》,欣赏杂技表演,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能平稳地顶起这些东西。由此引发幼儿对尝试的欲望。
2、鼓励幼儿大胆地玩纸板,想办法顶起纸板。引导幼儿尝试在规则纸板和不规则纸板,感知纸板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通过不断的尝试,思考交流能顶起纸板的点。
3、玩一玩,比一比:用的细木棍、铅笔、和酸奶瓶来顶纸板,比一比哪种东西更容易将纸板顶起。思一思,议一议,这是为什么?教师间接地丰富幼儿有关的重心和平衡的知识。
4、杂技表演会:鼓励幼儿来当小小杂技演员,自选一样物品,小碟、小碗、小杯、饮料罐、小棍等,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表现。鼓励幼儿结伴或小组合作游戏,或开展比赛,感受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变换队形(圆形)的舞蹈动作。
2、鼓励幼儿看指挥练习舞蹈。
3幼儿大胆地表演,动作幅度大,有美感。活动准备:花树叶
活动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获取有关蝌蚪的一些趣事,并大方地讲述出来。
2、对能说说自己看到的有关蝌蚪的一些趣事。
活动准备:
电脑一台,放大镜、观察记录本、蝌蚪若干
设计思路: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环境都非常感兴趣,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尤其是对生活周围的小动物,有着强烈地吸引力。四月,春天来了,小蝌蚪成了幼儿的新朋友,但到底小蝌蚪长得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样奇迹般地变成了小青蛙的?游来游去在干什么?孩子很想弄个明白,通过“有趣的蝌蚪”这个活动,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在观察、思考、讨论小蝌蚪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小蝌蚪的认识,也增进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观察、讲述等多方面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结合《纲要》精神,更加注重调动幼儿自己学习的能力,注重幼儿对蝌蚪观察、了解的过程,重视孩子自己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再来解决问题。同时,积极接纳幼儿的观点,运用激发、引导、鼓励的方法,使幼儿的思维更活跃,学习积极性更高。多媒体教学声形并茂,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在此活动中通过运用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将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将抽象变为生动,将静态变为动态,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主题1、老师:春天来了,池塘里又多了谁?(小蝌蚪)你们认识小蝌蚪吗?它长着什么样?幼儿可能答:小蝌蚪长着一个黑黑的大脑袋,后面拖一条长长的尾巴。
二、通过观察、记录,认识蝌蚪
1、教师问:你们想不想仔细地看一看小蝌蚪?提供每人一只放大镜,一本记录本,让幼儿先观察小蝌蚪的不同动态,再把他们的样子画下来。评析:鼓励幼儿专注地观察,找出小蝌蚪几种不同的动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组织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介绍自己的记录方式和记录结果。
三、设置疑问,了解生长过程
1、老师: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谁?幼儿可能答:有的变成了青蛙,有的变成了蛤蟆。
2、老师追问:你们知道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评析:这里让幼儿大胆设想,创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播放青蛙生长过程资料。看完后让幼儿再来说说小蝌蚪----青蛙的过程。
老师重点问:小蝌蚪在变成青蛙前腿是怎么变的?尾巴又有什么变化呢?幼儿可能答: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尾巴越缩越短,腿越长越长,还有脚趾呢。
四、动手操作,再现奇妙的生长过程
1、集体制作蝌蚪—青蛙的生长图评析:通过动作制作再次加深对蝌蚪生长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印象。
五、延伸活动:
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在语言活动中可安排让幼儿续编故事。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斜面与滚动现象,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
2.引导幼儿分析操作录表并概括实验结果,培养幼儿认真细致的实验态度。
3.体验与同伴分工合作以及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会翻跟头的电池娃娃(图1)。
(1)制作材料
废旧1号电池人手一个;长20厘米、宽7厘米的卡纸人手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即时贴人手四张;透明胶、水彩笔、剪刀等。
(2)制作方法
a.将1号废旧电池横着包在长20厘米、宽7厘米的卡纸中间;
b.两头用两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即时贴封口;
c.在另两张8厘米、宽6厘米的即时贴上画上两个可爱的娃娃,剪下来贴在卡纸中间。
2.同等长度的pvc扣板或木板和同样高度的水彩笔盒子若干,铅笔,吸管,粉笔,记录单等。??
?
活动过程
1.设疑,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请幼儿自由地在板子上玩电池娃娃,看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只要用力一推,电池娃娃就会在板子上翻跟头,很有趣。
(2)教师:如果不用力推,怎样使电池娃娃从板子的一头很快地滚到另一头?
幼儿讨论并合作尝试,交流探索后的发现:只要把板子的一头用积木或水彩笔盒垫高,然后把电池娃娃放在高的一头,就是不用力推,电池娃娃也会很快地从板子高的一头滚到另一头。
(3)教师分别请几位幼儿进行演示:有的幼儿用一盒水彩笔盒子垫在板子的一头,有的用了两盒,也有的用了三盒,这样就出现了高度不同的斜坡。
2.探索斜坡的高度和电池娃娃滚动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1)教师:同样的电池娃娃,从不同高度的斜坡上滚下来,速度一样吗?
幼儿:可能是一样快;也可能是从高的斜坡上滚下来更快;也许是从低的斜坡上滚下来更快……
教师出示记录表(表1),引导幼儿用水彩笔盒数的多少来区别斜坡的高低,并记录自己的猜想。(在相应的表格中打“√”)
(2)教师:这些都是小朋友猜想的。用什么办法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到底是从高坡上滚下来滚得快,还是从低坡上滚下来滚得快?或者是一样快呢?
幼儿:可以两个小朋友一组来做实验,只要把电池娃娃放在高低不同的两块板子上,同时松开手,让屯池娃娃从高的一头滚下去,比一比,就知道结果了。
(3)幼儿合作实验,教师提示幼儿:两位小朋友要同时松开手,并且大家都不能用力推,最后要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表格里(图2、图3)。
(4)幼儿交流、讨论实验情况
教师:你们刚才是怎么玩的?你们的猜想和实验结果一样吗?有什么发现?幼儿:我们两人每人拿一个电池娃娃,同时松开手,发现从高的斜坡上滚下来的电池娃娃速度快,和我们猜想的不一样。
幼儿:我们两人轮流玩的,一个小朋友两只手分别拿一个电池娃娃,两手同时松开,另一个小朋友记录。我们也发现高的斜坡上滚下来的电池娃娃速度快,实验结果和我们猜想的一样……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从高的斜坡上滚下来的电池娃娃速度快,而且高度相差越大,结果越明显。有时候我们的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需要科学的实验才能知道答案。
3.探索斜坡的高度和电池娃娃从斜坡上滚下来后继续滚动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1)教师: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幼儿:电池娃娃从斜坡上滚下来后不会马上停下来,还会继续向前翻跟头。
师适时追问:那同样的电池娃娃,从不同高度的斜坡上滚下来,继续滚动的距离是一样的吗?
幼儿猜想:可能从高坡上滚下来滚得远,也可能从低坡上滚下来滚得远……
师:用什么办法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结果呢?
幼儿:让电池娃娃从不同高度的木板上滚下来,量一量,比较一下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结果了。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哪些测量工具?怎样来量?
幼儿:可以用大头针、筷子、木棍、绳子等作为测量工具,首尾相接,直直地量。
师:测量工具要一样长,量的时候要首尾相接直直地量。
(3)幼儿合作实验,师提示幼儿数清楚分别用了几根吸管,并把操作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表2),鼓励幼儿尝试用其他方法来实验。
(4)分析记录表,交流实验情况(图4、图5)。
教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是怎样做实验的?从记录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1:我们比较之后发现,从高坡上滚下来用的吸管多,从低坡上滚下来用的吸管少,所以电池娃娃从高坡上滚下来后继续滚动的距离远。
幼儿2:我们没有用吸管量,而是先让电池娃娃从高坡上滚下来,在电池娃娃停下来的地方用粉笔作个标记,然后再让电池娃娃从低坡上滚下来,在电池娃娃停下来的地方也用粉笔作个标记,比一比,我们就知道电池娃娃是从高坡上滚下来继续滚动的距离远了。
教师小结:小朋友用的两种方法都可以,实验结果也是一样的。我们发现斜坡越高,电池娃娃继续滚动的距离越远。
延伸活动
1.提出进一步设想:如果用不同型号的电池做出不同重量的电池娃娃,从相同的斜坡上滚下的速度一样吗?继续滚动的距离又会怎样呢?
2.鼓励幼儿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并尝试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设计记录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事物,是以科学领域的关键经验为基本目标的探究式科学活动,也是高结构化的科学活动。活动前,教师引导幼儿自制会翻跟头的电池娃娃,并以此为载体开展探究活动,充分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大胆操作和自主表达。其次,通过“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一一“记录”,让幼儿通过猜想与验证、测量与比较、分析与总结、交流与表达来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幼儿始终是主体,教师只是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了《纲要》理念以及科学教育“做中学”、“玩中学”的思想。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会爬的植物,了解他们的共同特征——具有攀爬性。
2、知道几种攀援植物的不同的攀爬方式。
3、愿意积极用动作表现自己对攀援植物的理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几种会爬的植物,了解他们的共同特征——具有攀爬性。
活动难点: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标记图来加深对标记的理解与认识。
活动准备:
1、知道几种攀援植物的不同的攀爬方式。
2、愿意积极用动作表现自己对攀援植物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观察种植的牵牛花,发现它生长的秘密。
(1)出示正爱生长的牵牛花,引发幼儿观察。
教师:这是什么花?请你们仔细观察牵牛花的茎是怎样的?
(2)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牵牛花的茎生长的样子。
教师:牵牛花和谁缠绕在一起呢?是怎样缠绕的呢?想想如果不给它一个支撑的东西,它会怎样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垃圾几种攀爬植物不一样的攀援方法。
(1)教师:这里还有四种植物,你认识它们吗? 你在哪里见过?它是怎样生长的? 请你仔细观察图片,它怎样生长的呢?
(2)教师逐一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教师:爬山虎是怎样生长的?它是紧贴在什么地方生长的呢?你知道为什么它能这样生长吗?请你学一学它的动作。
(3)按上述方法引导幼儿垃圾图片中的另两种植物。
三、总结攀援植物的.共同特征。
1、教师:请你回忆一下,我们刚才认识的几种植物,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它们攀援的方法一样那如果它们离开了攀援的东西,还能向上生长吗?
小结:这些攀援植物它们都有脚,它们都会沿着墙攀岩上去。
2、帮助幼儿拓展对攀援植物的认识。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攀援植物?它是靠攀援什么物体而向上生长的呢?你还知道关于攀援植物的哪些知识呢?
四、游戏,巩固对几种攀援植物的了解。
1、幼儿模仿攀援植物向上生长的样子。
(1)教师出示一张攀援植物的卡片,幼儿用动作表示一种攀援植物的攀援方法。
(2)放一段音乐,请幼儿伴随音乐用动作表示一种攀援植物的攀援方法。
2、幼儿分组进行表演。
两两一组,一名幼儿扮演攀援物,另一幼儿扮演攀援植物。教师说出一种攀援植物名称,两铭幼儿用动作表现攀援物上攀援生长的现象。
活动反思:
此教育活动符合中班幼儿乐于探索、乐于参加劳动、乐于亲近大自然的现实需要,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
2.知道鸡、鸭、鸟全都会生蛋,对事物有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各种各样的蛋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蛋
1.出示蛋,引起幼儿兴趣。教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蛋吗?你们还认识什么蛋?
2.ppt课件:各种各样的蛋。引导幼儿将动物图片与蛋一一对应。
3.你还知道什么动物也会生蛋?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蛋。
1.教师:这些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从蛋的大小、重量、颜色来比较。
2.教师小结: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轻。有的蛋是深黄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还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带斑点的。
三、由表及里观察,产生探索的兴趣。
1.教师: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并将鸡蛋打开观察。
2.观察:是不是每种蛋都有蛋白、蛋清呢?每种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样吗?(逐一打开蛋。)
3.教师小结:每种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壳,敲碎蛋壳,里面都有蛋黄、蛋清。
四、活动结束
教师讲述有关蛋的故事,引导幼儿进一步讨论有关蛋的话题。如:蛋黄怎么会变成动物宝宝的?为什么蛋有大有小?结合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来的各种方法。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
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师: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都有了吗?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表扬幼儿)
3、教师: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空气是没有颜色的)
4、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是有没有味道的呢?(对,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空气是摸不到的)
(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教师: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播放背景音乐)
2、教师: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收回来,我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
3、教师: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气啊?那么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摸得着吗?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五)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高兴吗?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
2、教师: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气球。(幼儿操作,个别指导)吹好了以后捏紧你的气球。
3、教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气球最大,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多。谁的气球最小,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少。好了,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教师:现在老师和小朋友来做一个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了。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喘不过气来,非常难受,你们说我们人需不需要空气呀?
2、教师: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呢?花草树木呢?它们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呢?会无法生存。
3、教师: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是干净的空气还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呢?如果我们吸进了不干净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空气,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垃圾能不能乱扔,能不能随地吐痰,爸爸抽烟了,我们应该怎么对他说?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做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
活动反思:
一、在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主动探索。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探索与空气袋做朋友的方法,鼓励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探索与空气袋接触的方法,用身体部位与空气袋接触。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交流、尝试,想出了许多与空气袋做朋友的方法。有的小朋友向上跳,用手触碰空气袋,这是大部分小朋友想到的办法;有的幼儿想到了用头顶、用脸颊去触碰空气袋,也得到了成功尝试,还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脚,但失败了。尝试有成功,有失败,但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是他们良好学习品质的体现,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我先鼓励幼儿探索、尝试与空气袋做朋友的方法,再分组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个别幼儿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宜的高度,如:个别较矮的小朋友选择了一个高的空气袋,他用手纵跳触物较困难,也无法体验到其他的触物方法;个别较高的小朋友选择了较矮的空气袋,他没有跳起就能用手触碰空气袋,没有达到纵跳的目标。因此,我认为可以调整绳子的高度问题。请幼儿从矮到高排列,将绳子一头系矮,一头系高,鼓励幼儿初步探索。再将绳子调高高度,增加难度,鼓励幼儿探索、尝试,教师小结纵跳触物的方法:较高的空气袋可以用手纵跳触物,较矮的空气袋可以用头、手臂等纵跳触物,在感知并有一定经验之后,再鼓励幼儿自由选择高度、方法纵跳触物。
小百科:空气(Air,kōng qì),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的“生命气体”,它分层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且无色无味,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走进科学教案12-08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有关科学教案06-12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科学教案《赛车》04-07
科学教案范文04-06
关于科学教案07-27
关于科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