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科学教案锦集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光发射现象的兴趣,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2.发展幼儿初步的观察力、判断能力,提高反应的灵敏性。
3.引导幼儿利用镜子的反射现象,进行追逐游戏。
活动准备
1.课件-活动卡:家养动物的影子
2.每人一面小镜子,上面各画上简单图案。
趣味练习
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难点:追逐光的影子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课件演示,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有影子?
二、展开
(一)室内游戏
1.每人一面小镜子,请幼儿自由地玩。
教师启发幼儿尝试将镜子反射到墙上,并互相介绍镜子上是什么图案。
2.教师观察,及时把新的发现介绍给其他幼儿,引导幼儿互相学习。
3.游戏《大家都来玩》。
教师选择一处墙或一个大型玩具,请小朋友“让镜子上的小动物到滑梯上来玩“,幼儿尝试用镜子将图案反射到滑梯上。
(上课时根据阳光的照射情况选择地点)。
4.讨论与交流:怎样才能使图案反射到你想照的地方。
(引导幼儿反复尝试,在操作中体验和感受)
(二)室外游戏
1.游戏《追逐我》。
鼓励幼儿自由结合,做追逐光斑的游戏。
启发幼儿,如一名幼儿跑,另一名幼儿利用镜子反射的光紧紧跟随在他身后。
两人协商互换角色互换角色,提醒幼儿在追逐跑时,注意不要碰撞。 2.指导幼儿观摩有创意的玩法。
科学教案 篇2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伦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知“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得助于孩子的启发
1608年,荷兰米德尔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镜师汉斯李波尔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它是怎样发明的呢?
有一天,两个小孩正在李波尔赛的商店门口玩弄几片透镜,他们通过前后两块透镜看远处教堂上的风标,突然,好像发现什么似的,兴高采烈。李波尔赛赶忙跑了过去,他也拿起两片透镜一看,远处的风标放大了许多。
李波尔赛高兴地跑回店中,把两片透镜装在一个筒子里。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后来,伽利略仿效制造了放大32倍的望远镜,直接导致了“日心说”的伟大发现。
“小人国”的发现者
列文虎克(1632~1723)是显微镜的发明者。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真正开始了对微生物的观察和研究。
列文虎克只是个荷兰德尔夫市政府的看门人。他利用看门之余,磨制了许多镜片。有一次,他透过两片透镜看东西,发觉能把极为微小的东西放大许多倍。这下子,引起他莫大的兴趣。他用这种镜片观看自己的牙垢,发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小人国”居民。他惊讶地写道:“在一个人口腔的牙垢里生活的“小人国”的居民
小生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多!”一个看门老头儿发明了显微镜,成了微生物学的开门鼻祖。
有人对他十分羡慕,追问着他成功的“秘诀”。列文虎克什么话也没说,仅向问话者伸出他的双手
一双因长期磨镜片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手。
碰倒纺车的启示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国发明家)是一个普通工人。他既能织布,又会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个善良勤勉的纺织能手,她起早贪黑,一天忙到晚,可纺纱总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紧张又劳累的样子,总想把这老掉牙的纺车改进一下。
一天,他无意中把家里的纺车碰翻了,他看到原来水平放置的放车锤变成了垂直竖立,仍在不停地转动。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启示:既然纺锤竖立时仍能转动,要是并排使用几个竖立的纺锤,不就可以同时纺出好几根纱了吗?他说干就干,终于试制成装有8个纺锤的新式纺织机,并给它命名为“珍妮纺织机”。这项发明比旧纺织机提高效率几十倍,被恩格斯作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复习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讨沦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生:阅读。
师: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间较短,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难度较大,能否用另一种方法?
生:讨论得出:让小球、木块通过相等的路程,测所用的时间。求出通过各段路
程的速度,就可判断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了。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1)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
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为了便于准
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C、D,让sAB=sBC=sCD=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
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2)
提出问题: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
(同上略)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块、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2)
(同上略)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同上略)
实验交流(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上略)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3)
提出问题: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假设或猜想: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可能是越跑越快。
设计的实验:
先在百米跑道上每隔20m作出记号A、B、C、D、E、F,用停表测出某同学通过B、C、D、E、F位置的时间;tB、tC、tE、tF,算出tAB=tA,tBC=tC-tB,tCD=tD-tC,tDE=tE-tD,tEF=tF-tD,据v=,算出vAB、vBC、vCD、vDE、vEF就可知道某同跑100m速度变化的情况了。
实验器材
卷尺、停表、白石灰、100m的跑道
实验步骤
1.在l00m跑道上从起点开始用卷尺量每隔20m,用白石灰画一条线。
2、用停表测出某同学在通过B、C、D、E、F处白线时的时间。
3.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算出对应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
路程s/m
20m
20m
20m
时间t/s
速度v/m/s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要求同上略)
实验交流(要求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先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停表、回表、渎数。
2.喊起跑口令的同学以——定的时间间隔倒数“5、4、3,2、l、0”,当读到“0”时跑步的同学起跑,计时的同学启动秒表,三个人反复练习几次,做到起跑、计时都准确,配合默契。
教师检查后,认为实验安全、可靠、可行、批准学生分小组动手探究。
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最后要求学生好实验器材。
三、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师:实验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
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课本P30作业1.2。
2.课本P30实践活动1。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六、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激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初步的感知滚动现象。
课前准备:
1、塑料球、冲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记录纸每人一张(上画有没轮子的汽车);集体记录纸两张。
2、情景表演的幼儿一名(大班);没有轮子的汽车一辆。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表演,引出问题
C(大班):呜呜呜""""",我的汽车"""T:小朋友,你怎么了?C:(大班)我的汽车的轮子不见了,汽车不能玩了,小朋友,你们帮帮我,什么东西可以象轮子那样滚动呢?T: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滚动吗?C:气球可以滚动!C:铃鼓可以滚动,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C:老师,地球也可以滚动的,还有口杯也可以滚动。C:奶瓶也能滚动,还有喇叭…………
2、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C(大班):老师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它们能不能滚动呢?T:这个?我得试试才知道。小朋友,我们一起想想这些东西谁谁能滚动C: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的,三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滚动的。C:圆形的就可以滚动。T:我们一样一样的来想,然后老师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好吗?如果认为圆形能滚动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师这边,认为不能滚动就站到马老师那边。(幼儿选择后)咱们来数数曾老师这边有几个人?马老师那边又有几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选择同上。
3、幼儿分组实验,验证想法
T:每个小朋友说的都不一样,那咱们试试,看看到底谁能滚动,好吗?幼儿实验,操作C:你看,圆形的可以滚动吧。C:正方形也可以啊!(这个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动着正方形,他就认为这是正方形在滚动)C:老师,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滚动(他用一只手指轻轻压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后用另一只手来弹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动)
4、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T:你们刚才都试了,谁能滚动啊?那好,咱们把能滚动的形状画到汽车上,给它当轮子,好不好?
5、交流,讨论幼儿交流,再请每个孩子都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
T:刚才你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也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实验,谁愿意来告诉老师?C:我发现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是这样的(他用两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画圈,象开火车那样)C:我看到圆形的东西能滚动,能做汽车轮子,让汽车动起来,爸爸就可以带我上幼儿园了。
活动延伸:
有趣的圆形
让幼儿回家去寻找圆形的物体,并试试看,它们能不能滚动呢?课后随想在这次实验活动中,孩子的主动性很高,很乐意去探索。语言表达又有了进步。但是,活动结束后,我自己觉得在这次活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次活动用的是汽车贯穿整个活动,可是,好象对孩子的暗示行比较大,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经验里汽车的轮子就是圆形的;还有就是,可能滚动这个现象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在活动中总是容易把滚动和移动的现象混为一谈,可是如果解释,我也感觉到不知道改怎样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释这个问题。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认识各种各样的盒子,了解盒子的用途。
2、 会按照盒子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分类,提高合作能力。
3、 增强环保意识,能利废利旧参加游戏活动,提高跳跃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盒子若干(包括泡沐盒、纸盒、木盒、铁盒);分类架三只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盒子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都是什么呀?(盒子)那这些盒子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请小朋友边看边讲。(探索一)
2、幼儿自由操作并讲述,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从盒子的形状、颜色、材料以及用途四方面来讲述。)
3、个别幼儿回答。
4、教师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知道这种盒子叫牙膏盒、这种叫饼干盒……这些盒子除了名字不一样,还有什么地方也是不一样的呢?可以用两种盒子进行比较。(探索二)
5、幼儿操作讲述,教师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盒盖 、用途)进行比较。
6、个别幼儿回答,教师对讲述完整,与别人不一样的给予奖励。
7、教师小结:大家讲得非常好!盒子与盒子相比,各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正方体,有的是长方体;有的是木头制成的,有的是硬板纸做的,有的是塑料做的。种类真不少。就连盒盖也是品种繁多,有的是抽拉式的,有的是全掀式的,有的是半掀式的。这么多盒子都堆放在一块儿,很乱。下面请小朋友学习营业员阿姨将各类盒子分分类好吗?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再分类。要求按一个共同特征分类,看哪组小朋友想的办法多。
二、学习按盒子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1、幼儿分组分类
2、提问:你们一组按什么来分的?你还会怎么分?
三、增强环保意识,能运用盒子开展游戏
1、师:盒子到底有什么用?盒子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处处都要用到盒子。可是有的盒子象牙膏盒、牛奶盒用完了就扔掉了,很可惜。我们怎样来很好的利用它,使它变废为宝呢?(讨论)
2、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讲述(做装饰品:小动物头饰、家用电器、机器人;玩游戏)
3、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运盒子的游戏。要求双脚夹紧盒子往前跳,双手同时也搬运盒子。
科学教案 篇6
一、 教学目的
1. 通过比较了解事物间的细微差别,了解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色。
2.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学会使用工具进行验证的科学方法。
二、 教学重点
了解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色。
三、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学会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有目的的研究。
2.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
四、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一小团米饭、一些大米、一次性饭碗1只、水桶1只、金属汤匙1个、淀粉、一次性筷子4双、蜡烛1支、水1小杯、碘酒1瓶、滴管2根、火柴1盒、白纸5张、棉花签2根、培养皿1只、毛巾1块、废物盘1个、塑料药匙1个。
教师材料:一次性筷子1双、金属汤匙1个、淀粉1小包、白纸1张、米饭、滴管2根、水1小杯、碘酒1瓶、棉花签1根、废物盘1个。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1分钟)
谈话:(出示米饭)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观察米饭。(板书课题:米饭的观察)
(二) 观察米粒与饭粒有什么有同。(8分钟)
1.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米粒与饭粒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比较?
(大小、软硬、粘手与不粘手、颜色、形状、香味、味道)
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
3.汇报比较结果。
4.有同学发现米饭越咀嚼越甜,我们一起来试一下。(试两次)
有谁知道原因吗?(板书:淀粉)
(三) 淀粉的观察(29分钟)
1. 观察淀粉(14分钟)
(1) 谈话: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经过咀嚼后会变成有甜味的糖类。同学们想知道淀粉是什么样的吗?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
学生观察淀粉,并汇报。(白色、细、滑)
(2) 刚才,同学们通过看、摸、闻观察了淀粉,现在金老师把一小勺淀粉倒在汤匙里,加一滴管的水,再用筷子搅一搅,淀粉会有什么变化呢?大家动手观察一下。
(3) 如果把这淀粉糊用火加热又会有什么变化呢?想做这个实验吗?
这个实验要用火,所以特别要注意什么?(注意:安全)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发现。(淀粉像米粒一样加水加热后变大了。)
2、碘淀反应(14-15分钟)
(1)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点蜡烛、拿米饭,手都弄脏了,现在大家到水桶里把手洗一下,我看哪个组动作最快。
洗干净了吗?金老师不放心,我请一样东西来帮忙。(出示:碘酒)认识吗?有什么用呢?教师示范消毒。(给拇指和食指涂上碘酒)
学生拇指和食指消毒。
(2)谈话:消好毒了吗?现在我们来做个有趣的实验。
在每个课桌里都有一张白纸,请大家把它拿出来。现在,请每个同学用这两个消过毒的手指,捡出4粒米饭,排列在这张白纸上,注意要求:一要整齐,二不要把饭粒弄脏。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是不是你把饭粒弄脏的呢?猜测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4) 碘淀反应
谈话:淀粉遇到碘酒真的会变色吗?你有办法验证吗?(师提示用滴管)好,我们来试一下吧。
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发现。
是不是所有含有淀粉的食物遇到碘酒都会变色呢?
学生检验米粒,并汇报。(师板书: 变色)
(四) 复习巩固:(2分钟)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想研究什么?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孩子们亲眼见到西瓜虫真正的样子,我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操场上的角落里,用自己带来的铲子在泥土里寻找西瓜虫。角落里到处是黑黑的泥土和一些腐烂的树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争着去挖泥土。老师激励孩子们用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组最先找到西瓜虫”。孩子们高兴极了,开始了“寻找西瓜虫”之旅。幼儿亲自参加活动感到非常兴奋,现在社会的孩子,他们平时远离自然,西瓜虫,让他们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幼儿在感受自然的同时,在玩中学,玩中乐。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还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初步感知了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孩子们对小虫子产生了探索的兴趣,还学会了使用辅助工具(放大镜)研究西瓜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2、“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4、引导幼儿运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西瓜虫头上有什么?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脚?它的脚长在那里?当它碰到危险时会怎样?
5、请幼儿模仿西瓜虫的样子.尤其是遇到危险后缩起来的样子。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2、“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3、小朋友在墙角里找西瓜虫。
活动反思:
让他们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活动中幼儿乐于发现、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积极探索的乐趣。
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幼儿的经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个性化。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同时,老师们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相关信息:
西瓜虫:别名鼠妇;俗称 潮虫。分布中国各地。寄主在田间主要为害瓜类幼苗和十字花科蔬菜幼芽、嫩根及草莓等浆果。喜食油菜、芥菜、小白菜、番茄、黄瓜、南瓜、瓠瓜、大豆、豇豆、苋菜、空心菜、莴苣等叶片及食用菌等。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春天科学教案03-09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有关科学教案06-12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赛车》04-07
走进科学教案12-08
身边的科学教案07-13
走进科学教案12-08
科学教案:刷子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