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3-05-31 03:16:31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语文开题报告(精选15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开题报告(精选15篇)

语文开题报告1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因为传统的作文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学生讨厌作文,缺乏写作的兴趣;二是没有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中被动地去写,从而内容空乏;三是没有教材,写作的指导出现“天马行空”的局面;四是教师的批改不及时,或一天两本,或两天三四本,时间上的拖沓,不能使学生的作文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失去习作的兴趣;五是学生养成对教师和作文书的依赖。但限时作文从形式上看,是对学生的作文时间做出了限定,实际上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涉及如何进行写作积累,如何调整写作心态,如何提高写作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快速限时作文之“快”的实现不在于约束,不在于规范,而在于“放”。“工夫在诗外”,想要能在限时写出优秀篇章来,就必须长期地多读、常悟、勤写,“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指导我们学习的金玉良言。

  二、研究的意义

  作文教学牵扯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限时作文它是一定时间内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写作过程中它既从语言文章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局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树立良好的文风。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的教育理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理学家表明:学习本来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自娱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不断吸取生命成长的营养。

  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取知识和能力重要的因素。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限时作文教学就会取得显着的效果。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堂上精心设计的限时作文训练,增加学生写作训练次数,降低学生写作训练难度,激发学生写作训练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实现学生写作易写、乐写、善写的目标。

  2.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习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实现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乐写,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去体验。

  2.精心设计,正确引导,积极参与。以课堂训练为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性。

  3.训练过程做到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写作能力、情感发展、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4.运用先进的思想,灵活的方法去训练。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习作氛围呆板,沉闷,拖沓。学生讨厌作文,两节作文课,只开个头,于是愁眉苦脸利用课下时间继续写,把娱乐、休息、课外阅读的时间都挤占而去,造成孩子学习负担过重。

  而快乐的限时作文,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灵活多样的训练过程中,促使孩子自主地扩大阅读量,去体验生活,在习作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拟定为一年。

  第一阶段:20xx年3月,课题准备阶段。确定课题,制订方案,认证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xx年4月~20xx年4月,课题实施阶段。根据方案实施、探索、研究,并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及时调整,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相关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xx年5月,课题验证和结题阶段。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并请有关专家给予鉴定。

  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等相关文献及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收集研究素材,整理分析、修改后实践,反馈研究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设计,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收集有关资料,定期进行整理、分析。

  (4)个案研究法。确定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记录备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在不同阶段,根据研究情况使用适当方法,使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灵活合理应用,以达到最佳的研究结果。

语文开题报告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们在此举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的开题会。此项课题由我主持申报,于今年6月被立项为县级-般课题。这是我县“十二五”规划课题。对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这也促使我们珍惜这次机会,都能发挥一己之长,在我县的教育科研领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对于阅读教学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我们学好语文,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就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还不完全令人满意。前些日子,我们做了关于阅读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们的语言阅读教学仍以学生和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据我们调查统计90%的初中学生反映,没有或很少经历创新学习方式;57%的初中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课题。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对此省内外也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

  〈1〉20xx年12月我省《初中创新学习自主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课题启动,此学科正处于试验阶段。

  〈2〉丛化市庾浣冰老师《语文学科自主阅读教学研究》课题已取得初步成果。

  〈3〉过尔宁老师发表了《新课题背景下语文自主阅读的一点尝试》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本课题是从本地区的教学实际出发,为了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的探究是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的开拓,是现代阅读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的生长点,它属于应用性研究。

  理论意义:新的教学思想是要落实到教学上的,但它更主要的是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并引起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变革,课题研究将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丰富教与学的方式。

  实践意义: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要使培养学生创新学习,勇于创新成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沉淀和积累,逐步学会从多视角,多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感悟。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这是奠定“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主要看其智力参与的程度:一是广度,二是深度。只有把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主体智力参与以及强调将师生之间多向性的交互作用引进教学过程,才能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

  2、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理论

  杜威指出,“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现代化教学思想中,情境教学得到系统的反映。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造的暗示教学法,其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共同进行,从而充分发掘大脑的潜能,达到惊人的教学效果。这个理念是“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第一个环节的理论依据。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原理表明,个人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而创设情境就是要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表现为,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构建“以目标为核心,以学法为线索,以活动为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目标为核心”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目标体系,以及文本的内容特点确立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师生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目标进行,使课堂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学法为线索”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渗透学法,贯穿学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为实现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迁移奠定基础,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根本目的,“以活动为手段”就是在阅读课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角色演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探究发现活动”等,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步骤

  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实验研究,利用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指导实验研究,在研究中验证和丰富新语

  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我们的思路是教师即研究员,教室即研究室,其具体步骤为:

  1、准备阶段 20xx年7月—20xx年12月

  〈1〉理论学习转变观念〈2〉资料调研〈3〉拟定研究计划,确立实验班,对比班,启动实验

  2、实验研究阶段 20xx年1月—20xx年12月

  〈1〉常规研究活动 ①每周一节研讨课 ②每周召开学习理论交流会 ③每月形成一篇实验报告

  〈2〉形成阶段性成果

  ①20xx.1-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体系分解细化的研究》

  ②20xx.4-20xx.6形成论文《设置单元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③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④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实践探索 》 ⑤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法实践的研究》

  ⑥20xx.4-20xx.6形成论文《注重阅读迁移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3、形成最终结果20xx年1月—20xx年7月

  全面总结课题实验成果,形成子课题和总课题的结题报告。 借此开题之际,我向课题组的全体教师提出几点要求与希望:

  (1)要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现代教学不再是经验教学,我们平时要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从理论中获取信息,指导教学。就本课题而言,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创新学习、创新教育两个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报刊、网络上的相关材料,积累素材,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

  (2)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强合作观念。

  在我们乡镇中学课题研究有许多的障碍和困难,如:资金、硬件建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我们的软环境不能差,我们应该有危机意识,应该有人人争先的意识,因为没有竞争就不存在进步,但课题本身又是一个集体工作,要讲求团队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在竞争的前提下,多交流、多合作,把个体与整体融为一体,扬长避短,群策群力,把我校的教研工作带上一个新台阶。

  (3)要富有创新精神,提高业务能力。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一种未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需要我们平时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工作,打破传统,摒弃旧模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树立教改意识,借助课题研究这个平台,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上档升级,争取两年后成为我校、我县的名师。

  此次开题会后,再过一个月,此项课题将进入实验研究阶段,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责任,精心谋划,查漏补缺,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彻底、做到位。课题启动后,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兄弟校的协助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们要把责任化做动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拓展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质,把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语文开题报告3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也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这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这一现象已刻不容缓了。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基于以上问题,为了努力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轻负高效”阅读,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浪费时间;二是要提高单位时间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综上所述,本课题是研究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具有明显优化特征的行为方式与行动途径。也就是为了达成教与学的目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在对教与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与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具体来说是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备课策略”、“有效上课策略”、“有效评价策略”等行为方式实现有效阅读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阅读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有效教学并非只是讲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注重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阅读兴趣的培养;

  ⒉预习习惯的培养;

  ⒊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⒋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⒈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⒉概括能力的培养;

  ⒊质疑能力的培养;

  ⒋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⒈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⒉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⒋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各位实验教师结合个人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分析,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跟踪调查,对典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例分析来研究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深入、有效,。

  ⒈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⒉在所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高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所在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⒊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总课题《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问卷调查法、因素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为辅。

  1.因素分析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4.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5.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从20xx年5月份开始进行研究,拟定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成立校课题研究组,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职责落实。

  2.召开课题小组会议,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初级培训,完成课题前期相关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2月)

  1.召开课题实施研讨会,开展课题的实质性研究。

  2.课题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交流讨论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困惑和感悟,总结上一阶段课题实施情况,布置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

  3.课题组每一学期召开一次校级研讨活动,对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做一次全面的探讨。

  4.及时开展教师和学生成果汇报活动。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检测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调查。

  2.整理研究资料,进行实验成果的提炼与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3.召开结题会,作好反思,上报实验成果。

  八、课题组织:

  1.课题主持人:孙剑 校长 全面负责管理研究过程,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2.课题组组长:欧阳梅 副校长 撰写方案、主持研究、分配研究人员的研究任务 。

  3.课题组成员:

  徐 赟 副校长 负责课题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制度建设。

  邓 勇 主任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收集及整理。

  涂婉花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前期问卷调查、分析材料准备。

  徐梅花 语文教师 负责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闵秋红 语文教师 负责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潘新莲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各阶段的计划与总结。

  闵尚辉 语文教师 课题活动会议记录及上交的相关材料。

  胡 凯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收集整理及电子文档处理相关工作。

  九、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报告。

  2.撰写《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研究》的调查报告。

  3.撰写《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论文、案例、教案。

  十、课题的保证措施

  1.人员条件

  主要研究人介绍如下:

  (1)孙剑校长,本课题负责人,小学特高级教师,江西省骨干教师。主持过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2)欧阳梅副校长,本课题组组长,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在江西教师网上建有“一剪梅小语工作室”,承担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3)徐赟副校长,小学特高级教师,县学科带头人,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能力。承担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4)邓勇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南昌市青年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能力。参与过多个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奖。

  其他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老师,均为市、县骨干教师或县学科带头人,大多参加过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能按照课题组的指引,完成课题的各项辅助工作,为课题的最终完成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可以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2.物质条件(图书、资料、时间、资金、设备等的保障情况)

  (1)学校已有“班班通”校园网络设备,为课题组研究提供有力保障,课题组有专用活动场所。

  (2)充分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优势,我校在江西教师网上建有“一剪梅小语工作室”,为参研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可将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潜心研究、精心开发的课件,设计的教学,撰写的论文和心得等上传到江西教师网上供大家一起交流与学习。

  (3)学校图书馆有藏书1万余册可供借阅,其中包含一部分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用书。

  (4)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组将制定科学、严密的课题管理制度,每季召开一次课题研究分析会,不定期召开有关专题评估交流会,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课题研究工作。

  3.环境条件(领导支持,专家支撑,社会支持等)

  (1)领导支持

  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本课题负责人为孙剑校长,全面负责管理研究过程,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并成立专门课题研究小组。

  (2)专家支持

  为了使该课题有序、有效进行,我校将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的论证、实施和成果总结进行理论指导,提供专家支持。

  (3)社会支持

  新建一小历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课题研究工作,县、局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注。

  4.其他保障条件(经费)

  (1)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课题运作的常规管理制度。如计划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检查制度;阶段总结评估制度和研究资料管理制度等等,并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

  (2)经费保障。我校设有专门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讲学、培训相关教师和学术指导等各类活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语文开题报告4

  一、开题活动简况:

  20xx年09月13日上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罗山县定远乡田洼小学多媒体室举行。在罗山县教务处课题组成员及定远乡全体班子成员,各教研组组长,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1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田洼小学校长陈涛主持。

  第一项:课题主持人陈涛同志首先就《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做开题报告。他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状况,构建课题的框架和课题的研究方案。

  第二项:分别由各课题组成员就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的行动方案作介绍。同时,课题组领导表示对本课题研究要全程关注,定期监督指导,并积极创设观摩会、展示会、研讨会的交流平台,在全县教师中推广实验,总结经验。以推进全县的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三项:乡教研室主任苏主任同志讲话。他指出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能有效推进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促进各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他认为,主持人陈涛教师是市学科带头人,理论起点高,实践能力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导性。其他成员所在的教师,教科研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对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经验,一定会搞好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项:田洼小学校长,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张春献同志表态讲话。他号召与会的各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本次开题报告会为契机,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运“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做到研究与实践和谐统一,做研究型的优秀教师。我们学校将大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研究资源,拓宽研究渠道,适时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定期派课题组有关成员到知名学校交流学习,推广研究成果,提供经费保障。

  二、开题报告要点:

  题目: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L20xx0061)

  内容:

  1、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景设计的学科本质性,情景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创设如何为学习内容服务。

  2、情景的创设方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景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如现行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创设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情景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6、正确评价“教”与“学”.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创设,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教学和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等。

  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实践型的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升。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专着,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课例研究法,进行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说课、听课、观课议课、研讨,使教学实践不断地重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经验总结法: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组织及保障:

  1.主持人及主要成员的科研能力

  课题主持人为定远乡常务副校长(主管语文科研教学等),学校科研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中,一人为教研组长,一人为教导主任,一人为区学科带头人,多个课例获省、市、区的奖项。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在学校长期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校的骨干、学科带头人,有着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富有开拓精神,均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2.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分工

  研究内容与负责人:

  针对学生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情境教学有效性的调查和研究,查找问题,分析成因。(XXX)

  课堂情境教学有效性的调查和研究,确立教学目标,研究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时机、类型、选择与运用。(XXX)

  达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XXX)

  实战演练,提高教学实效。(XXX)

  总结经验,推广传播。(XXX)

  进度:

  1. 20xx.3.16-20xx.5.31成立课题组,分析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2. 20xx.6.1-20xx.5.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深入课堂了解小学语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存在的误区并对存在原因的进行实践研究、分析,寻找影响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时机、途径、方法,调整上阶段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做进一步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以便形成一套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理论体系,设计出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

  3. 20xx.6.30整理、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作好结题论证。

  预期研究成果:

  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营造一个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氛围。

  2、构建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中心,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3、在学习理论,借鉴、模仿他人先进教学经验的过程中,立足于教学创新,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

  4、总结出课堂教学中情景设计的策略,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推广。

  5、形成学校教学特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领导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议要点:

  该课题组的选题对于目前的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结构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目前课堂改革的实际出发,针对新课标要求,打造生本课堂,形成有效的课堂情境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创新模式,该课题,对课堂活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推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

  该课题研究内容设计精当独特,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自学及交流环节,研究切入点切中问题要害,对学案设计,目标设定,学生课堂活动双边交流等子课题分析透彻,可操作性强。

  该课题研究组的人员结构合理,课题组根据人员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特长分工合理,进度安排科学,实施步骤详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该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实现的可能性极高,成果的展示形式恰当,对打造高效情境课堂有很大裨益。

  该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大力支持情境课堂改革工作,为该研究课题顺利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教师和学生人文资源及可靠的经费保障。

  建议:尽可能多地推广本课题各个研究阶段的成果,尽量在不同科目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扩大成果交流的范围,对推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情境改革,促使广大教师专业素养再上新台阶起到更大作用。

语文开题报告5

  一、选题缘由

  时代在发展,好多学校的生源都来自于外来务工子弟,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及环境的普遍薄弱,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课前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得教学互动难以展开,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使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所以学生必须掌握预习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的学先于教师的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利用教材工具书及其他辅导资料,自己去感知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可见,预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2、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

  3、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研究。

  4、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打造新课程下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1、教育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问卷,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文献研究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促进研究的深入。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教学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初一语文课本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

  六、研究计划

  准备阶段 (20xx.12月—-20xx.1月)

  1.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理论搜集和学习研究,了解教科研前沿动向。

  2.设计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通过调查确定研究方法、内容及措施。

  实施阶段 (20xx.1月——20xx.5月)

  1、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进行实证性研究。重点在初一年级四班进行实验。

  2、请本学科教师配合听课评课,听取教师对课的.评价,特别是对课堂预习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3、指导预习方法,下发预习方法的指导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预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因文因人而异,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掌握几种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4、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及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改进语文预习方法的策略

  5、布置预习内容任务,分阶段分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训练巩固。初步打算定为课外自主预习与课内自主预习。

  总结阶段(20xx.5月――20xx.6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实施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对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2.撰写研究报告,书写结题报告。

语文开题报告6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 教育作为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之适应的是个别式学习;工业社会是大工业生产,与之适应的是集体接受式学习;信息时代最大特点是信息的复杂繁多,对信息快速而准确的处理能力尤为重要,效率低下的传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与之适应的应该是高效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需要。 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在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和西方现代语文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在提高国民语文水平、普及国民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在流变的过程中泥沙俱下,该吸收的被吸收了,该扬弃的却没有扬弃,在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奏出了一些不和谐音符。

  综合考察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主要还有着三方面痼疾:

  一是受传统封建语文教育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飘浮着“专制主义”的阴影。具体表现为教师角色的“唯我独尊”,无视学习主体个性生命的存在,教学方法的“一言堂”“填鸭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只能唯师是尊,唯教材是尊,唯知识是尊;只能被动接受,全盘接受,不愿也不敢个性思考个性表达,这些倾向从部分中学生不敢交际、羞于表达、畏惧与老师交流等一系列不正常情形中可见端倪。这些情形的出现与学校教育有关,也与家庭教育背景有关;追踪溯源,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时代教育文化在不同领域的映射高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高中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

  二是受苏联语文教育模式影响,中学语文课堂还流行着机械刻板的程式化操作。具体表现为无视文本的个性化特色,一律机械的“字词句语修逻,作者背景段落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在作品主旨的把握上,还表现为随意粘贴时代标签、阶级标签,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把本来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使索然无味。有个性的学生曾这样说:“老师没讲时,我读了非常感动。()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再也不想读了。”这种语文教学不仅忽视了文本的个性,还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的只可能是知识的机器、思想的奴隶。

  三是受“语言学”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流行着“伪科学”的语言分析。老师过于放大语文的交际工具作用,忽略艺术作品之中浸润的作者独特的生命情感,无视语文的人文内涵,把动态的情感文本看作静态的语言学材料,一味进行语言学的材料分析。在这种语文教学思想中,学生接受了无数次的所谓科学的语言分析之后,不仅语言水平没有提高,语文能力没有增强,反而对语文永远失去了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变成“你说你的,我玩我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因了这三种因素的影响,现代语文教育满目疮痍,步履维艰,永远的高投资低回报,高投入低产出,永远的“少慢差费”,永远的“学与不学一个样”. 这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当代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了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终于引发了 1997 年文化界关于现代语文教育的第二次大讨论。也正因此,上海教科院 1999 年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概念,立即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也明确提出“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实践的需要。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部分正式实施起来,各学科也积极渗透研究性学习;语文学科就其性质来说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高中语文自然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肥沃土壤。 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现今的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学习方式。虽然研究性学习都在各领域各学科大力推行与实践,语文学科也进行了不少尝试,然而却是少有真正语文味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体表现为: 语文专题式研究活动的多,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少;课外校外研究的多,校内课内研究的少;研究性学习方法及理论研究的多,实践操作研究的少。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背离了自身应有的特点,使语文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综合实践课,没有体现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特色,改变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初衷,留下的只是一些徒具形式的空壳,影响了学生继续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回归语文,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高中语文要有高中语文的特色,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当然要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个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语文开题报告7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 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过去,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把精力都花在课文分析上,忽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长期研究小学语文教育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认为,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与课文内容说再见。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吴忠豪教授的专题讲座《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引领我们从国际到国内,从精湛的教学理论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使我们明白了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教孩子们语文学习方法。吴忠豪认为:阅读课不应教课文,而应该教语文。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材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考虑的是“教什么”,而教材内容考虑的是“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应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首位。这就启示大家: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要在教材内容的.分析上花大量时间,而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放时间让孩子们在老师有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并积累语言。其中,老师要把课文语言作为孩子们学习的第一对象,让学生学会用课文语言去规范、丰富自己的语言。我们要让阅读教学去加大语言理解感悟与内化运用的力度,要把贾志敏的语言学习三部曲——“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正确运用到教学当中。

  二、概念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一)概念的界定

  “把语言发展放在首位”,这是吴忠豪教授在阐述重构小学语文课程形态中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孩子们的“语言输入”(如朗读、背诵等),指导“语言输出”,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可以结合课堂学习或课外阅读同化、美化孩子们的口头语和书面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所谓“有效性语文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时间内组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与优化提高达到的程度。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二)支撑性理论

  1.国培研修心得体会

  20xx 年11月份,我校王翠老师有幸参加了国培办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为期15天的“国培计划(20xx)——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研修,王老师给我们带回新的理念: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提高人文素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语文教学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应该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首位,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根。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文本这个“例子”, 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了本位。

语文开题报告8

 一、立论依据 (研究目的、意义)

  小学语文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小学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人们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现实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疼。反复的听、读、写、练,虽然能够识记大量语文课文知识,但难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更难以孕育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应试训练色彩浓厚,造成了作业失去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如今,相关的教辅材料到处都是,《课课练》、《一课一练》、《全优训练》、《五洲导学》等练习书籍和各类试卷被许多教师或家长加压在学生的身上,造成了语文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常常为作业而伤脑筋。很多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少写作文和日记等作为对语文老师最大的希望。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其所学知道的东西仍感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最有效。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地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 本课题针对学生作业单调、枯燥,量多而脱离实践,与新课程的理念显得格格不入的.现状,我们将积极尝试,努力创新,从作业形式、

  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着手,在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在评价上倡导参与、激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性,使他们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并运用新课程关于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的理论和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优化”的理论为依据实施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优化小学语文作业内容、形式和评价的实践探索,加强作业设计内容的应用性开发,形成作业设计的新概念,减轻学生学习上过重、不适当的学业和心理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和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发挥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二)研究内容:

  1、调查本校学生语文作业量、作业形式和教师作业设计的现状及本校学生对语文作业和心理负担的现状。

  2、探索优化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原则。

  3、探索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的几种类型。

  4、探索小学语文作业多样性评价形式 。

  三、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分析

  (1)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在教学中广泛生根,语文作业的设计也充分地体现出尊重学生的个性,能较好地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由被动作业到主动作业,由讨厌作业到喜欢作业的心态变化。但在欣喜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如果不加以重视,必将失去作业的功效。

  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作业是教科书这个外因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这一内因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充分发挥作业的最佳效能,已成为提高语文训练效率的重要环节。语文作业设计要反映课文的教学要求,体现课文的'特点、难点,并力求做到内容和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之引导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不但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都是必须富有人文色彩,同样也要求我们的语文作业设计要富有人文性、个性化和最优化的色彩。

  (2) 本课题预计有哪些突破

  通过课题研究,使小学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科学化、生活化和最优化,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公民功能。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

  业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概念。

  四、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包括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研究的外部条件、课题组人员结构、研究经费、设备)

  我校领导有很强的科研意识,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特别是学校多次加大了教育科研方面的奖励力度,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更有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本课题有长期从事在教学第一线的小学语文高级教师领衔实施研究工作,由学校教学管理的行政领导和骨干教师参与研究,有较强的'科研教科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相信本课题的研究会顺利完成。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在研究经费和研究时间上会有相应的保证。

  五、课题实施计划 (包括研究的方法、手段和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计算机网络、图书资料的查阅,了解国内相关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状况,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座谈、问卷等方法,分析本校学生语文作用量、作用形式和教师作业设计的`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施依据。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贯穿于整个课题研究的

语文开题报告9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强调了语文的生活化和积累的重要性,而课外的“大语文”则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迁移,只有通过有序的,科学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才能把生活当做语文,处处有语文,有章可循,有法可学,有知可用。那么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区对语文课堂艺术的研究已全面展开,并且在逐步深入,区教研室中学语文组特别注重全区语文教师的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各种各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全区语文教师在百忙中严格要求自己,挤时间,找时间,苦练基本功。教研室首先从“课堂教学”做为突破口,通过“公开课”、“特色课” 、“研讨课” 、“说课” 、“优质课”等形式,不断锻炼语文老师的课堂能力,使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受益匪浅。但是关于语文课堂艺术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都还比较零散,没有系统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死搬硬套,邯郸学步而不得其要领。如何把语文课堂艺术系统化,具体化,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灵活机智的艺术的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遨游成为了我们迫切要研究的课题,这就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基于此咱现状,我区开展了“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的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那么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是不知所措。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个性的个体,面对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问题的课堂,为了掌握和调控课堂,语文教师往往小心翼翼的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不敢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怕出现自己无法调控甚至无法收拾的局面。于是便想方设法在“新理念”下依然独霸课堂,牢牢地控制课堂,让学生在自己预设的套子中钻来钻去,而少了一份课堂思想碰撞的精彩。课堂艺术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感受,主动去体验,而教师则要艺术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战,挑战学生的思维假定,进行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课堂艺术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新课标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研究。通过课题形式进行探究,一定会使理论体系更具体,更明确、更易于运用和操作。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学生有时并不是不喜欢语文,更是不喜欢语文课,语文课被我们的语文教师给上的索然无味了。课堂艺术则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艺术性的让学生在课堂兴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阅读,去创造。课堂的艺术从各个环节艺术性地激发学生兴趣,处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和入手,巧妙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激活动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治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三)、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质量,传统教学的模式是固定化的,单一而单调的。课堂教学艺术则要打造精品课堂,要求教者潜心研究教材,先学后教,先体验再传授,这样便于教者能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和接受的程度,并且推敲各个教学环节进而选择和优化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精彩异呈。

  (四)、有利于教师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的永远追求,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便也永无止境。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语言,灵活自己的思维,以充满激情而又流畅的语言去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博学多知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灵活机智去调控课堂,所以唯有教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课堂教学的艺术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广泛探讨的课题,对它的本质认识有众多见解: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是娴熟的教学技术,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规律性与个性的统一,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鼓励的艺术、影响人的艺术,有的人认为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等特点,有的人认为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是“活、情、疑、趣、变”。(钱威《关于“教学艺术”的争鸣》)但无论怎样众说纷纭,课堂教学艺术归结为一点就是“乐教乐学”。它的.艺术性就是因文、因人、因时而异,不拘一格,善于应变。

  著名教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用对话、体温、暗示、诘难、归纳等方法,激发学生思维,以使之主动寻求答案,即称之为“产婆术”,乃是一种高超的艺术。他的方法主要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所感兴趣的问题。他在与别人谈话中,装着自己什么也不懂,向别人请教,让人家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是,在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认原有的基础上,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

  现在我国在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上已有一定成果。20xx年,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深圳辅导学院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刘显国主编了《课堂教学艺术丛书》,他从教师的备课艺术、开讲艺术、板书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来年系设计艺术、课堂结尾艺术、大呢感作了专题讨论,集中研究课堂教学艺术,这种艺术又集中体现在教学的内容美、教学的结构美、教学情感美、板书艺术美、课堂气愤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节奏美等艺术美的形式。他所总结的课堂艺术形式比较全面,艺术美要真正体现语文的课堂上,不仅仅是想象或单单理论的阐述,更重要的还是具体的实践证明。

  新课改向我们展示的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学生观、质量关、人才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立足校本培训,使老师们尽快地转变观念,全身心投入课改,真正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论据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严密、方法得当、有章可循;其艺术性体现在它必须具有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和技巧性等四个显著特征。追求教学艺术,旨在优化课堂教学,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1.创造性。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创造,主要体现在:

  (1)超前思维。备课时,教师必须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着手,对课的导入、过程、结尾等进行有目的地分析、判断和推测,从而得到预见性的认识。此外,在制定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乃至整个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计划时,对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超前思维,以便在行动之前及早看到潜在的有利因素、困难因素和各种机会,更加清醒地采取对策。

  (2)应变机制。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思维着的头脑,尽管教师在课前作了慎密的构想,但“偶发事件”时时会找上门来。因此,教师必须随机决策,巧于应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3)创新方法。初中语文课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在不断变化。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就有不少新课文,即使是教过几十遍的同一篇课文,也永远是新课。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方法,创造新方法。

  (4)讲究效率。要减少无效劳动,尽可能把完成同一教学任务的单位时间降到最低限度。学生看书可解决的,就不必动笔;练两次可掌握的,就不必重复第三遍。教师讲述语要精当,要知道,讲课中输出的无效信息、次要信息、多余信息越多,浪费的课堂教学时间就越多,教学效率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单位时间内教学的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学。

  2.表演性。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1)仪表风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表情态度等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因而教师应朴实、整洁、稳重、端庄、潇洒、活泼、热情、善良、和蔼、谦逊、文雅并富有个性,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印象。

  (2)表演技巧。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诵,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神态维妙维肖的模仿,对课文展示的典型环境栩栩如生的描述,对课文的立意深入浅出、丝丝入扣的剖析,会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震荡学生的心灵。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政治家的素养,科学家的头脑,哲学家的严谨,演说家的口才,歌唱家的嗓音,诗人般的激情,童话大师的幻想,相声演员的幽默,舞蹈演员的身姿……

  (3)感召效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种种表演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对其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发展。

  3.审美性。课堂教学中充满着美,教师和学生既是美的感受者、欣赏者,又是美的创造者。审美性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

  (1)情感转移。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就是能做到作者、教者和学生三位一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导之以情,情理一体。

  (2)多样统一。应做到知识、智力、能力训练的统一,听、说、读、写训练的统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统一等。

  4.技巧性。即力求把语言教活,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会用。它包括启发的技巧、批评的技巧和训练的技巧。这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磨砺而成的。教学技巧越丰富,越熟练,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探究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艺术。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

  A、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课堂艺术其实就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艺术。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仰视教师,敬畏老师,无形之中师生之间就产生了一道隔膜。学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就是创设和谐课堂,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便显得无为重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平等民主参与的一员,放松而轻松地去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

  B、课堂导入的艺术。开头要恰到好处,切忘千篇一律,好的开头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成功的一半。开场道白,犹如乐器定调。奥地利乐团指挥韦勒说,这个调定得如何,将决定全部演奏的成败。语文课上攫人心魄、富于魅力的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

  C、提问的艺术

  所谓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说,也是提问的艺术,提高方式的巧妙与笨拙,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成败。唤醒学生读书,思考的欲望,许多时候必须借助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说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巧“,主要表现在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当然提问不能满堂问,不能用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恰时提问,提出符合中学发展水平的问题,我们提倡“深题浅问”。

  D、课堂对话的艺术

  阅读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隐性的,是不需语言,靠心灵的理解和体验去交谈的。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去参与,民主地让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以致产生思想的碰撞而激溅智慧的火花。在平等交谈中,让学生摆脱被“牵“的处境,拓宽思维空间,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鼓励,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点拔,善于调控,灵活机智地处理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导课的艺术,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硬“牵”和强制,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学生的主体作就越能充分发挥,课堂对话就越民主、平等、和谐。

  E、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语言来感染学生。语文课堂语言应该是充满激情,能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同乐同悲,语言要么高昂,要么激愤,要么低沉,要么沮丧……其次课堂语言应该是丰富的,富有文采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再次课堂语言应该是简练的,不能嗦嗦,开宗明义,一针见血,恰到好处。

  F、课堂结构的艺术

  课堂结构艺术主要表现在课堂结构的序列性和波动性组合设计上面。课堂结构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组合形式及序列。课堂教学的序列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程序清晰,步步紧扣。如果课堂上只有序列性,它给予主体的刺激和振奋就会减少,学习主体精神上的满足程度就会降低,课堂就会出现沉闷。这就需要一种波动性来调节。教师通过波动性,把课堂教学从直线引入曲线,从平衡引入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振奋,然后又走向序列。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寻找突破口,设计波动点,把信息交流活动从一个高潮引向另一个高潮。

  G、教学方法的艺术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组合,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堂教学艺术。方法艺术要因文而设计,因人而设计。但不管怎样,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融合下面几种教学方法:(1)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相结合。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讲课文时,一要善于设疑、启疑、激疑,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析疑、辨疑。学生要在一系列的释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二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尽量多地提供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训练语文能力。三要精心设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解题中训练思维,培养思维的习惯。(2)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学习语文的特点重在感悟、领会,因此传统的诵读、背诵、评析指点等方法不能少。但现代教学呼唤教学手段的改革,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把传统教法与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语音室、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手段结合起来。(3)教法与学法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那么这种学法指导本身又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很广,包括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阶段。但学习方法指导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把学法指导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H、课堂激励的艺术

  课堂激励能够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自信,但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能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激励的艺术就是给学生自信的艺术,也是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而和谐的课堂的艺术。

  I、板书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板书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运用板书有助于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的表达能力。板书艺术的正确运用,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是教师教案由制定到实施的有效体现。好的板书,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给人以艺术美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结构图,它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板书,可以指导学生从“视读”学写作,理解、掌握课文的行文线索、层次结构、表现方法,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和形成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编拟提纲,增强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读导写,以读促写”。精美的板书设计,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许多学者认为,一名教师的“硬功”之一,就是先要会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所谓“漂亮”,就是字要写端正大记,匀称清秀,同时,板书设计要规范合理。只有教师养成了这样良好的习惯,给学生以“规矩”,才能使学生“成方圆”。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良师出高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欣赏优秀教师优美的粉笔字,简直就是一种多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2、课题研究的方法

  A、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教育家的经典名著,学习其思想理念,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B、研究观察名师的经典课堂,分析其课堂教学艺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理论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经典课堂。

  C、实验法。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用自己的实践去践行理论,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去上每一节课,让专家进行评课、议课。

  D、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提供素材。

  E、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预计突破的难点:

  1.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2.导入提问的变化性;

  3.师生对话交流的和谐性;

  4.激励与点拨的统一性;

  5.课时结构与板书的巧妙性;

  6.个性风格形成的多样性。

  五、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成。

  准备阶段:20xx年9月:确定备课方案;成立课题实验组织机构,确定优秀语文教师来担任实验教师;确定研究计划和最终目标。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始实施课题:

  1、20xx年9月课题开题:

  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

  B)撰写开题报告。

  2、制定并落实教学方案:课题组的老师每人设计两个课案,资源共享。

  3、20xx年10月—12月:

  A)开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学活动

  B)整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优秀课例、论文。

  C)邀请专家指导课题。

  D)举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展示课(全区)。

  4、20xx年1月—2月:课题阶段总结:

  A)每人完成一个教学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方案评分析。

  B)整理资料。

  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第二阶段20xx年3月—6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1、20xx年3月—5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方法同上)。

  2、举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展示课。(全区)。

  3、20xx年5月:课题总结:整理材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报告、课堂教学案例集等。

语文开题报告10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农村初中作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语文教科书进行教学,不能将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基础教育对我国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农村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理所当然成为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

  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虽然很少有人提及,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方面,教材中一学期不到十次的习作训练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孩子们的题材缺乏新意、情趣和亲切感,引不起孩子们的兴趣。再加上教师们不善于开发学生身边有价值的作文教学资源,孩子们又无法从“单调乏味”似乎每天一个样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可写的东西,写起作文来自然笔头生涩,也就难怪产生惧怕心理了。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本课题研究人员是长期在一起共事的一线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中学高级的五人,具有中学一级的四人,均具有本科学历。

  2、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笔记,为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资料准备方面,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图书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适当购置必要的纸质图书、报刊资料以及其他电子文献资源,并通过实践活动、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收集实践中的第一手资料,做到资料的准确、完整、丰富。

  4、发挥科研小组的团队精神,明确分工,集思广益,充分运用观察、练习、问卷、调查、访谈、系统分析、案例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工作。

  5、经费保障方面,学校将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专项课题研究经费,用于资料添置、差旅、会议、文印等方面的支出,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内容及预期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作文教学就是需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捕捉周围生活点滴的作文资源,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此话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生活像大海,随时腾起细浪。这些细浪就是一些小细节,乍一看,不那么惹眼,但是把握住了,引导孩子们及时进行习作训练,效果会出奇的好。作文教学资源一般都来自生活,首先是学校生活,师生们一起活动、一起上课,学生们一起玩,一起学习,互相交流着生活上的、学习上的种种见闻、体验和感受,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乐,为作文训练提供了

  大量的机会和内容;其次是社会生活,社会是个大课堂,抓住其中的事件进行习作训练,天地更加广阔。只要老师留心,只要不怕麻烦,社会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资源是很多的;再次,要抓住家庭生活中的事件进行作文训练,也是开发作文资源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从学校、社会、家庭三大领域中充实学生生活,引导他们认识生活,加深感受,达到“有感而发”。

  3、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我们的目标是:

  1、学生具备相当敏锐的捕获素材的能力,能产生写作灵感,可写的东西源源不断,笔下的文字不再是老掉牙的东西,而是新鲜、活泼、有生命力,有创意的文章。

  2、利用好实践过程中的第一手材料,认真整理,形成多个有价值的作文教学资源创意开发和利用的案例。

  3、在案例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概括,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和方法。

  4、能够在本校推广并走出校门,为其他教师认可、接受并实践。

  四、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课题组成员对该课题的想法由来已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尝试了去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无论在思想还是掌握第一手材料方面都做了自觉地积累,随时可以开展研究。

  五、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开展研究)

  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收集、了解师

  生的需要,确实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作文资源)

  个案研究法(收集个案材料和经验,总结规律)

  经验总结法(总结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先进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课题组分工情况

  张祝军、周贤友负责课题的论证,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总课题研究思路和框架的设计、子课题的确定、各类数据的整理分析、指导各子课题组的工作等。

  屠玉卉、王静选负责子课题“学校生活”方面的调查问卷的设计、第一手资料和理论文献的搜集整理,调查报告的撰写,论文的撰写。屠玉卉为本子课题组长。

  卞维树、李本运负责子课题“社会生活”方面的调查问卷的设计、第一手资料和理论文献的搜集整理,调查报告的撰写,论文的撰写。卞维树为本子课题组长。

  周祥、赵德为负责子课题“家庭生活”方面的调查问卷的设计、第一手资料和理论文献的搜集整理,调查报告的撰写,论文的撰写。周祥为本子课题组长。

  徐淑明、张祝军负责学生《优秀习作集》的编辑、整理、出版。

  2、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XX年1月—XX年6月,主要开展三个子课题的现状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子课题的研究准备。

  第二阶段:XX年7月—XX年7月,主要是三个子课题的具体实施。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作文资源与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平时写作有机结合,检验作文教学和作文创作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XX年8月—XX年12月,主要进行各类资料的汇总整理、理论分析、观点论证,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炼出作文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些规律、方法,整理出一些有价值的案例,写出结题报告。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开题报告、三份调查报告、三个子课题总结报告、中期报告、

  总课题报告和相关的论文集。个案分析报告、学生《优秀习作集》。

  八、本课题组成员

  组长;张祝军、屠玉卉成员:周祥、周贤友、徐淑明、王静选、赵德为、卞维树、李本运

语文开题报告11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及终身教育的基石,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不仅直接关乎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叙事水平,对学生未来的语言文字造诣和思维深度及广度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教学指导策略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配合度低、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教师指导策略成为实践的挑战。

  一、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现状述评。

  1、研究价值。

  开展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同样也对老师习作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

  2、研究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偏远山区,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本地实际,依据新课标,来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为促进提高教师对习作起步的指导,提高教学水平,改变习作指导模式,按照我校教务处20zz至20zz年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了这一研修课题。

  《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在我们学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作文书,最少一本(综合类),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个类型,一个类型一本,遇到作文课,就在五花八门的作文书上去找,内容差不多,连读都不读,抄下来就完事儿了,作文本一交,脑子里没留下蛛丝马迹。还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就是回去写一篇某某类型的作文。

  习作在学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顶,也没有登山必须的工具“安全带、主锁、丝扣锁或自扣锁、扁带,下降器、头盔等。”作文这座山在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难和怕。而在老师心目中,也是把作文当成了“攀登珠穆朗玛峰”,老师害怕讲作文,害怕阅作文,害怕讲评作文,归根到底一个字“怕”,学生怕作文,老师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为啥老师和学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赏沿路的风景?

  综上,教师通过怎样的作文指导,来有效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呢?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能及时分享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比较流畅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能正确的表达思想情感。

  (2)使三年级学生做到说写结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见识到的,书中积累的,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的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写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尽可能丰富些,以此提高习作能力和水平。

  (4)让学生掌握围绕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的习作方法。

  (5)通过研究提高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学习并积累习作指导的方法,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困难及问题研究。从学生入手,是兴趣没激起还是观察不仔细?是方法缺失还是条理不清?是语言平淡还是口语较多?是描述空洞贫乏还是所学不会应用?等等问题,从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导不具体,仿写不及时,素材没抓住等等原因,做细致的分析评估总结,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总结设计出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型策略。

  (2)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阅图书,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勇于展示善于表达,从而树立自信心。

  ②“亲历”对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习作兴趣提高的研究。通过研究提高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表达的欲望,习作成为孩子们“我手写我心”的'交流平台,享受表达的乐趣。给学生不拘泥形式的创造习作机会,作文素材随手拈来,,不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能减轻习作带来的负担的研究。

  ③及时仿写对习作方法的指导作用研究。为了使意思表达准确,让学生不断尝试变换语气,替换词语,使学生逐步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④ “我是小小书法家”“故事大王”“剪报”“成语接龙”“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队活动,对学生作文水品提高的辅助作用研究。

  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献法。

  利用校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为课题后期教学策略设计打好基础。

  (2)访谈法。

  课题组利用自身资源,对践行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访谈,广泛吸收同行的优秀教学经验。

  (3)实验法。

  本课题将切实利用成员优势,将试推行的教学策略进行试点研究和对比研究,通过同校异班间习作成绩对比、异校间习作成绩对比等,对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计划进度。

  20xx.xx—20xx.xx

  (1)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开研究开题会,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和学习。

  20xx.xx—20xx.xx

  (1)通过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2)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上传至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20xx.xx—20xx.xx

  (1)参加研究课题的小组成员,共同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进行公开课教学,不断修改总结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指导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时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等。

  (3)定时召开小组讨论会,交流指导心得和经验,撰写并上传课题中期报告。

  20xx.xx—20xx.xx

  不断跟踪分析,前后对比,取长补短,确定科学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导策略。

  20xx.10—20xx.11

  (1)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

  (2)准备结题申请和撰写结题报告。

  4、前期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具备一级教师职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二十七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喜欢阅读,善于学习其他老师好的教学方法,经常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善于创新。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兢兢业业,富有激情,责任心强。

  5、资料准备情况。

  当前,课题组已经大量的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学情,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实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1。研究的中期成果:

  1、成果:

  (1)针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组织公开课教学,评议课,不断修改总结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

  2、研究的最终成果:

  (1)研究报告。形成《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咯研究》成果报告。

  (2)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份。

  (3)学生优秀作文集。

  (4)“亲历”对学生习作起步兴趣的研究。

  (5)成果展览册。将“书法比赛”“我爱阅读”“故事大王”“剪报”“手抄报”等实践活动的实录作记录装订。

  3、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课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实现途径、有效性动态评价等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实践平台优势,将课题成果直接应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最终取得的结论、理论、方法和工具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语文开题报告12

  1.课题研究缘由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整合教学资源,遵循“以人为本”宗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生本教育”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素质教育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所以,构建开放的、互动的“生成性”课堂,尊重学生生命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课的设计中来,加强课堂的动态变化,是对课堂实质的一种回归和深刻认识。

  新课改以来,虽然出现了很多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重视课堂预设,轻学生的状况的现象。学生仍然学得被动,学得辛苦,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参与不积极,思维不活跃,学习被动、机械,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独立的思维习惯,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导致学生厌学、高分低能、无创造精神等恶果。我们认为,“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正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落实“生本教育”的新理念,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学习场”,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生命场”。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研读文本,更要关注课堂生成,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充分尊重课堂中学生的问题生成,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目前,国内各地对动态生成性课堂进行了初步研究,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华东师大叶澜教授首先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她认为课堂应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提出了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新理念。但是关于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研究还处于一种尝试的状态,存在着一些不足:(1)对“动态生成性”课堂缺乏规律性认识,认为生成具有不可预估性,对预设重视不够,而且没有进行系统有效的策略研究。(2)没有探索出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3)在“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上,还没有形成有学科特色的有效调控策略。这些研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而不足给了我们继续研究的空间和创新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新课改的推进发展,我们将在吸取他人的成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坚持“生本教育”的理念,立足于课堂教学操作实践层面,探索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对教学预设策略、课堂应对策略两大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一种开放、和谐、动态、愉快,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教师因势利导,创造性、动态性组织教学,对学生生成资源进行精心整合、开发,规避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3.研究的目标、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全面理解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内涵及其特征,并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具体研究内容有:

  1、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现状研究;

  2、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内涵研究;

  3、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预案设计教学策略的研究;

  4、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有效应对策略的研究。

  4.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初期:收集资料、问卷调查、了解研究现状;中期: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研究;末期: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采用调查研究、文献资料研究、课堂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研究等方式,试图从理论内涵和实践运用方面探探究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规律和操作模式

  5.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系统的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研究资料库。

  2、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与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

语文开题报告13

  课题的提出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基于以上问题,为了努力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轻负高效阅读,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阅读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量的教育成果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有效教学并非只是讲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注重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一、低段:

  ⒈阅读兴趣的培养

  ⒉预习习惯的培养

  ⒊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⒋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二、中段:

  概括能力的培养

  质疑能力的培养3

  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三、高段:

  ⒈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⒉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⒋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各位实验教师结合个人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通过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分析,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跟踪调查,对典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例分析来研究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深入、有效。

  ⒈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⒉在所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高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所在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⒊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

语文开题报告14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学生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

  2、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在功能。有效作业的布置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

  4、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近几年,国内教育者加大了对同类课题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诸如“开放性作业”、“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2、国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课外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如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二是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三是口头、听力作业;四是表演作业。再如美国教师经常设计一种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他们认为应当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很快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时,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来说特别显得有意义。又如在日本,中小学生家庭作业非常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如教师布置给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自己设计自己的郊游”、“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听老人讲发生在过去的故事”等等。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语文作业”指小学一、二、三学段的课内、课外作业,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既有知识、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有单项的也有综合的;既有教师设计的,也有学生自主创意的各种实践形式。“发展性”即把长期以来重记忆、重技能、重传承的传统作业训练转变到自主探究、注重养成、创新实践的轨道上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灵魂,“发展”贯穿实验研究全过程,在实践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段之间的递进发展,促进“三维”一体的互动发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起点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将获得相应的发展。 “评价”,语文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养成的常规环节和重要手段之一。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和评价的导向功能,贯串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作业练习的全过程。研究的着力点是作业的轻负、高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2、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内容

  1、学生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本方面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积极并乐于完成作业的基础。以情感认知为主线,通过自主、调查、讨论、实践体验等途径进行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使学生爱学、乐学、享受学习。

  2、构筑语文学科的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本研究内容从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创设出新型的作业形式,并形成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此内容的研究意义重大,成功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出作业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不仅注重知识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应注重知识学习过程、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手段.

  四、研究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 .3——-.5)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填写。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2、实施阶段(.6-.9)开题论证,明确目标,进入

  实质性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改变传统的作业观,作业评价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注,形成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9——.1)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领导专家中期评估验收。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

  4、结题鉴定阶段(.1-.5)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形成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作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断进行新的课外作业内容及样式的尝试,探索出既能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作业设计有效策略及反馈评价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预设研究结果

  1、作业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2、作业内容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具体如下:

  1、形成本班在“课前检测、课中练习、课后巩固”作业设计上的特色。

  2、撰写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以及对作业评价的报告。

  3、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语文开题报告15

  一、课题背景

  1、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也的确丰富多彩,如“六步教学”“反刍教学”“有效教学”等也卓有成效,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可是,许多改革要么“雷声大,雨点小”,要么条件要求太多太高,难以施行,再加之升学率思潮的影响,使得语文教学的实践难以大面积推广,于是,我们在深入思考和探索后,决定倡导一种可行的教学实验。 为此,我们愿意倾注全力,让梅里斯中学的学生沐浴在语文生活的阳光之中,充分体验到语文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与生活中得以全面提高。

  2、本课题研究是改革目前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状况的需要。 在我们对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1)有的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课堂平淡,气氛压抑沉闷,缺乏情感、单调枯燥,课堂上只有严肃的单一对话,只有单调的文本剖析,学生昏昏欲睡,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得不到开放。

  (2)有的教师放任自流,没有充分引导,没有明确目标,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忙而无获。

  (3)有的教师只在课堂上安排学生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学生很难真正操作。

  3、本课题研究是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需要。 新课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这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通过校本教研,我校的教师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主动探索、主动反思方面还不是很理想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课题研究来大步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使每个老师都成为学习型的老师,做反思型教师,做合作型教师,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研究意义

  (1)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研究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亮点所在。

  (2)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会在生活中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2、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通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研究,将不断促进大语文观发展。

  (2)实践价值

  本研究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供操作的策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从而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语文教学生活化”主课题包括以下三个子课题:

  (1)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2)课外阅读生活化——三三制阅读策略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语文综合实践“三旅延伸” 策略

  2、 研究方法:

  本课题需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调查检测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成果。

  四、研究步骤

  1、课题申报:20xx年9月,制订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2、课题开题:20xx年10月,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3、课题实施:20xx年10月至20xx年10月,进行课题研究。

  4、课题总结:20xx年10月—20xx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与结题。

  五、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集、影像制品、相关资料、案例集

  2、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3、我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及语文素养得到增强;参研语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学校特色得到增强。

【语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教育语文开题报告11-22

语文开题报告范文04-21

语文开题报告范文04-21

语文开题报告15篇11-07

语文开题报告(15篇)11-07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11-08

教育语文开题报告6篇11-22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范文08-25

教育语文开题报告(6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