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

时间:2024-05-28 12:32:14 家庭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优秀】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材料吧,借助事迹材料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大家知道事迹材料的格式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秀】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

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1

  我叫小英,津市市农村办正科级退休干部。十八年前,我仅是阳由乡农科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家里有八十高龄的婆婆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承包着队里四亩多田地。我爱人是市煤建公司职工。

  小时候,我家里穷,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务农了。我坚持自学。读完了黑龙江函授大学语文,读古今中外名著二百多部。读文学期刊近万册。写学习笔记二万多字,记疑难字词五百多组,摘录民间歇后语五百多条,有人会问,一个农村妇女,哪有这么多的时间读和写的呢?时间是挤出来的。有人休息坐茶馆,有人无事打扑克。我没有这份闲心。我把点滴时间用在学习上,会前会后,田边地头,我总是带着书本,有空就拿出来读。连上街卖菜也带着书。一天,我卖菜回家时,一边走路一边读书,秤杆碰到电线杆、秤杆撞断了,损失几十元,挨了丈夫的骂。

  1980年特大洪灾,阳由垸溃垸了,我家的房子倒了。我和爱人在屋场上搭了一个小油毛毡棚。晚上我躺在油毛毡棚子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电灯毁了,煤油灯点不燃,我要读书,怎么办?唯一照明的还有一支三节电筒,我坐在帐子里,用电筒照着读书。又挨了丈夫的骂:“说你这个女人真不懂事。”1980年,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的政策给农村带来了可喜变化;质朴、善良的乡里人形象激励着我想写点什么,写什么呢?就写我们的党的好政策,写我周围那些质朴、善良、勤劳的。农民。然而,当我拿起笔来的时候,我感到笔生了,手也笨了。这双握惯了锄头和镰刀的手啊,怎么也不听使唤。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人,通过二十多年的田间劳作,所学的一点文化知识都落到田地里了。写出的东西前言不搭后语,就连那些极简单的字词也写不出来。横在我面前的文学之路是高山峻岭,是崎岖小道。我写的第一篇小说,题目叫“苦笑”。写了好几万字。写好了,回头再看,啊哟!哪里象文章呢?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有位老师对我说:“小鲁,文学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有人搞了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没搞出东西来。开始不要写得太长,要从短的入手。多读书,要练基本功。不能把你生活中包罗万象的`东西全记下来,要从生活中去提炼,歌颂真善美……”

  老师的教导象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灵的窗子。于是,我回过头来如饥似渴地读书。读着读着,心,慢慢开窍了。书,成了我最好的老师。按照老师和书本上说的,我仔细地观察周围那些人的一言一行。从这些普通人身上,我发现了闪光的东西,我捕捉到了灵感。终于,一个比较象样的短篇写成了,在津市文化馆办的《兰草》期刊上发表了。我好高兴啊!我的文章能在刊物上发表啦!我创作的兴趣更浓了。

  1982年4月份,作家谢璞老师来津市讲课。我丢下生产,每天跑到街上听课。当时听课的人济济一堂,尽是城里人,就我一个农民,我不敢坐前面,坐在角角里。我怕人家说:一个农村女人,也想搞创作哇!出乎我的意料,谢老师看过我的稿子之后,通知我去了。谢老师跟我谈了两个钟头的话。临走时,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小鲁呀!你是一根好苗子,你的文章很朴实。你只要坚持下去,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年青人,春光易度,前程无量啊……”回到家里,我翻来复去睡不着,谢老师那亲切的话音总在我耳旁缭绕。是不是我的文章真的写得好呢?不是的,这是老师对我的鼓励,对我的希望呀!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拿起笔来,坚持写呢?82年一年里,我陆续写出了十二个短篇。一篇也没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

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2

  张xx,一位老红军、老党员的儿媳,在婆婆的教育影响下,“一生跟党走”、“家庭和睦、爱岗敬业”的家风,成为张xx家几代人的信条。在家和睦相处,在外服务人民。生活遵规守纪,工作敬业无私,子孙正派做人。这些话成为张xx这个革命家庭生活的最真实写照。

  投身革命,内心坚定

  据了解,届时85岁高龄曾被聘为长流镇关工委副主任,全国年纪最大的关工委干部张景秋,是张xx的婆婆,在十几岁时便参加了革命,在那个阴郁的年代里,婆婆一家人把对未来所有的梦与希望都托付给革命事业。但不幸的是,后经历日军扫荡,经受严刑拷打的婆婆,历经磨难才从日军魔掌中挣脱出来,空留下满腹的无奈与酸楚,至今在她的手上和脚踝上都可以看到当时战争留下的疤痕,尽管如此,却无碍她一路追寻革命,在信仰道路上前行。

  良好家风,邻里模范

  “革命不易,后人莫忘前人艰辛,更不能忘记党的本色和使命。”老人家总是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也时刻要求自己的后辈们时刻遵守党纪、奉献社会,所以张xx不仅将尊老爱幼、关心邻里、乐于助人铭记于心,更将这些付诸于行动。 “婆婆穿着很朴素,从来不舍得买衣服,新衣服基本都是我买的,婆婆总是说我浪费,但她心里也很高兴,对我给她买的新衣服也很喜欢。”张xx孝敬老人是出了名的,在别人眼中,她和婆婆的关系就像亲母女的。关系,婆婆还时不时地给他讲革命故事,时间久了,这对婆媳关系逐渐成为了邻里争相学习的典范。

  助人为乐,言传身教

  不仅孝敬老人,张xx在家里对孩子的.教育也十分重视,虽然平时工作很辛苦,但张xx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生活点滴是父母对孩子的隐形教育,自己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在生活中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了好榜样,在生活中看到有困难的人都会主动上前帮助。

  据悉,张xx的婆婆在行动方便的时候还时常在镇上走动,到需要帮助的人家中拜访。还曾劝诫一名青年吸毒人员成功戒毒,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了吸毒者。当婆婆知道(小王)吸毒后,常常到小王家做思想工作,劝导小王戒掉毒瘾重新做人,也劝慰小王的母亲和伴侣别灰心,要坚定地支持小王戒毒。小王家庭贫困,婆婆花自家的钱给小王的母亲买营养品,给小王的孩子买衣服和文具,逢年过节还会送油送米,最终打动了小王,成功戒毒并找到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婆婆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他人,同时也为子孙做出好榜样。

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3

  猴年春节刚过,盘锦市兴隆台区金河小区居民卜凤彬的家里,热闹非凡。“20xx年,家族成员都以家训、家风、家规为家庭核心文化,以和谐为基础,爱国为核心,孝道为本根,秉公诚信,在家庭、社会扎根开花,道德风采绽放光芒……”卜凤彬老人戴着老花镜,郑重地宣读着20xx年家庭总结报告,这样的家风表彰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6年,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之下,全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成为左邻右舍学习的榜样。

  家庭中的核心人物——卜凤彬阿姨1988年7月从教师岗位退休后,担任辽河油田油气集输公司离退休中心关工委委员和兴隆二小校外辅导员。她免费开办了寒暑假学习班,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创新了木偶教学法,直观、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不但学会了知识,更受到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她还经常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小学生开展科学小制作,参加公益劳动等活动,先后获得辽宁省、中石油集团公司、辽河局优秀离退职工,省级“老有所为”标兵,全省“服务群众好党员”等荣誉。有人说:“老卜是金豆永不褪色,越活越年轻。”

  在卜凤彬的言传身教之下,子女们都视学习进取为尚,2个儿子、2个女儿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工作后都成了工程师、高级教师。全家18口人,已有党员10名,20xx年成立了家庭党支部,每逢重大节日,全家人就聚在一起,由党支部书记、卜阿姨的大儿子侯华金主持召开支部会议,谈政治、讲经济、论工作,相互交流教育子女和家庭管理经验,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发挥着家庭党员的带头作用。

  每年的家风表彰会上,家庭成员都会精心准备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唱歌、舞蹈、小品、三句半……年年不重样。欢乐的吹拉弹唱声常常会吸引左邻右舍过来做观众。亲戚、朋友、同事、邻居都羡慕这个和谐大家庭。

  精彩的表演过后,家风表彰会正式开始,“下面我宣布,周君玲、韩桂元、赵柏淳、张瓦力四户家庭获得家族‘生态文明和谐户’称号,王艺锦获得‘好学生’称号,侯华娜获得‘好服务员’称号,侯丽娜获得‘好婆婆’称号,姚云涵、孙雪初获得‘好儿媳’称号,赵连峰、侯英君、张瓦力、赵柏淳获得‘好司机’称号。”卜凤彬还为获得表彰的家庭成员宣读了颁奖寄语,“和谐创新、传承家训”,“全面发展、素质超越、实现梦想”,“全面服务、友善待人”,“以身示范、传递家风”,“以孝道为根本、以家规治理家”,“安全第一、诚信做人、服务周到”等等,在简单的评点里,包含着卜凤斌老人对家庭成员沉甸甸的期望。

  获得家族“好服务员”称号的侯华娜说,全家18口人组成了8个家庭,良好的家风让家庭成员受益无穷。在家风的影响下,每个人都严格要求自己,学业事业有成,在各自的岗位上学先进、争模范,表现优异。以后要让子孙后代把这种和谐的家风传承下去,传递家庭正能量。

  今年的表彰会还增加了有奖知识问答环节,老人平时关心时事,把社会热点整理出来,编成题纲,发到每个家庭成员手中。“1号家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是什么”“2号家庭,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具体指什么?”“3号家庭,咱家的家风是什么?”题目内容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到自家的家风家训,涉猎范围很广。每个家庭代表回答完毕之后,老人对家庭成员沉甸甸的期望。

  获得家族“好服务员”称号的侯华娜说,全家18口人组成了8个家庭,良好的家风让家庭成员受益无穷。在家风的影响下,每个人都严格要求自己,学业事业有成,在各自的岗位上学先进、争模范,表现优异。以后要让子孙后代把这种和谐的.家风传承下去,传递家庭正能量。

  今年的表彰会还增加了有奖知识问答环节,老人平时关心时事,把社会热点整理出来,编成题纲,发到每个家庭成员手中。“1号家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是什么”“2号家庭,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具体指什么?”“3号家庭,咱家的家风是什么?”题目内容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到自家的家风家训,涉猎范围很广。每个家庭代表回答完毕之后,所有人都会送上鼓励的掌声。卜凤彬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儿女的镜子。于党、于国、于家,我们都应当正好家风,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才能滋养好的作风、政风与民风,社会大家庭才会更和谐。

  卜凤彬的家风故事远近闻名,成为身边人学习的榜样。20xx年,卜凤彬一家被评为第七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4

  近日,原烟台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孟繁融家庭获得“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亲朋好友都称颂祝贺,远在北京和美国的女儿双双回家团聚祝福。孟繁融和张敏丽夫妇,都是在师范大学毕业后走上了教育岗位,从事着培养下一代的神圣事业,桃李满天下。2013年荣获“烟台十佳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今年又被评为山东省和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有德有才做文明人

  孟繁融夫妇工作以来,全心用在教育事业上。孟繁融脚踏实地,把大学办好,为国家培养人才。张敏丽任烟台一职中专学校高级教师,工作出色,被评为“烟台拔尖人才”、“模范党员”、“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夫妇二入共同干好本职工作,又同时教育好子女,读好书,做好人,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姊妹俩都认真读书,干好事业。大女儿博士生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小女儿硕士生毕业后,在美国华尔街的摩根大通银行上班。两个女婿也分别是博士和硕士毕业。大外孙正在上大学,小外孙在美国读高中,学习成绩很好,荣获美国总统奖。他们全家人不仅学历高,有知识,而且素质高,有涵养;在家讲和谐,讲民主,不吸烟,不喝酒,勤俭节约,互敬互爱;在外讲礼貌,讲公德,遵纪守法,干好事业,多做善事,从不与人争吵,个个都是文明人。

  互敬互爱家庭和谐

  孟繁融夫妇从1962年结婚后,二入携手并肩,同甘共苦,工作互相支持,生活互相照顾,家务共同承担。50多年来,从未红过脸、吵过嘴。对双方老人都很孝敬,父母年龄大了,就把老人接到家里住,洗衣做饭,问寒问暖;岳母行动不便,他们尽心照料,直到91岁去世。对孩子们十分关心,舍得花钱让他们好好读书。子女们个个懂事孝顺,大女儿一家三口,几乎天天打电话问候,每年夏天和冬天都回家看老人,洗衣做饭,陪老人说笑,外出玩乐。在美国的小女儿一家四口,每周一、三上午必与父母视频对话,虽远隔万里,但热热乎乎、亲亲蜜蜜如在眼前;每两年保证全家回来一次。今年9月23日,小女儿夫妇应中国驻美国纽约总领事馆邀请参加国庆招待会后,同北京大女儿一起回来给父母庆80大寿,一起过国庆节和老人节。回家十多天,家务活两女儿全包,好饭天天吃,买的新衣穿不完。天天热热闹闹,快乐幸福。

  感恩社会行善积德

  孟繁融夫妇都生在农村,家里生活困难,是党和政府扶持他们上了大学,从事教育事业,全家都是读书人,永远不忘党的恩情,为人民多做贡献。他们退休后,把多做善事当成自己的义务。他们看到现居的广场上,有一对来自重庆的清洁工夫妇,生活贫穷,身边没有孩子。孟繁融夫妇逢年过节就送米送油送年货,不单从物质上救济,还把他的.学生从四川寄来的川菜拿出一大部分给这对夫妇。这对夫妇非常感动地说:“孟老一家比亲人还亲”。孟繁融夫妇还不忘40年前照顾孩子的保姆的恩情。孩子大了,保姆回家后,他夫妇把她当做亲人常走动,保姆的丈夫和儿子去世后,他们每年两次去送钱送物,保姆有病住院,又资助医疗费,送保健品。孟家两个女儿每次回来,都必拿着礼物看望保姆。在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孟繁融夫妇立即交纳了1000多元的“特殊党费”。退休后,由于热心公益事业,孟老被选为山东省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和鲁东大学老教授协会会长。他积极协助大学老干部处开展各种活动,丰富了离退休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他老有所为,多做善事,2012年荣获山东省“老教授贡献奖”。

  多交朋友常聚常乐

  孟繁融夫妇人缘好朋友多,上学时有学友,工作时有好友,退休后不忘老朋友,不断结交新朋友。他俩刚退休时,见到有些空巢老人生活空虚,就把这些老人组成了“友好联盟”,每天下午按时到广场上一起“话疗”,还定时到各家“茶叙”。从此,这些老人消除了孤独感,常聚常乐。他俩每年多次邀请过去几十年的老朋友到家里聚会,也常常到朋友家聚会,特别逢年过节交流就更多,每年春节来电话给他们拜年的学生和亲朋好友有一、二百人,他俩打电话给朋友拜年也有一百多人。今年国庆节也逢老孟夫妇80大寿,有60多个亲朋好友赶来为他们祝寿祝福。这样新老朋友常交流,回忆过去,焕发了青春,说今日的变化,振奋了精神,越交流越快乐。他们老友们常聚一起共同认为:朋友多,福就多,朋友是造福的桥梁。现在老人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有社会的爱心,有子女的孝心,家庭和谐,亲邻和睦,老友常乐,身体健康,越老越有福。

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5

  2月23日,农历正月初五早上6点,马雪梅早早地起床、做饭、喂偏瘫在床的婆婆和母亲吃饭。8点到上蔡县人民医院给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大儿子送饭。9点回来后买成人尿垫,为两位老人洗衣服。在春节这个团圆欢庆的日子里,马雪梅全心全意地照顾两位老人,自己却难得休息。上班后,她更是忙碌,工作和家庭占据了她全部的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点儿就有一点儿。”马雪梅经常这样说。

  20xx年5月,上蔡县邮政发行局局长马雪梅的家庭被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被河南省妇女联合会授予“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49岁的马雪梅,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务实苦干,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好评;在生活中,用生命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以女人的坚韧和大爱撑起了两个家庭的一片天,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1998年,对马雪梅一家来说是充满希望和喜悦的一年。凭借着优异的工作业绩,马雪梅被聘任为上蔡县党店邮政支局局长,凭着多年的积蓄,她专门在县城买了一套一楼带院的房子。“老人们辛苦大半辈子了,该让他们享受享受了。”那时,马雪梅一家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1999年,马雪梅的婆婆患病偏瘫在床;20xx年,马雪梅的母亲偏瘫在床,一连串的变故使这个家庭深受打击,不久后,丈夫又患上了精神疾病,两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马雪梅的身上。

  面对这样困难的家境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她硬是坚强地支撑了下来。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老人,她把父亲和母亲、公公、婆婆接到了县城自己的家中,十几年如一日地伺候着公婆与父母,无论是洗衣做饭、喂吃喂喝,还是擦拭身体,她都是一个人包揽,不管外面的事多忙,她每天都会按时按点照顾老人。

  侍候两位有病的老人,照顾患病的孩子、老公,对一个女人来说,实在不容易,但是马雪梅却15年如一日,以坚强和毅力、真诚和孝心挺过来了。这些在她眼中都是无比寻常的小事,是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但在亲人看来,马雪梅的一言一行诠释着她对待生命的责任和大爱。

  马雪梅的婆婆因瘫痪长期卧床,大便困难,马雪梅每3天就要把塑料袋套在手上,跪在地上一点点地给婆婆抠大便。马雪梅的婆婆提起这事,眼泪就不住地往下流,用不太清晰的话说:“是我连累了这个家,如果不是雪梅,我早不知道在哪儿了,雪梅比亲闺女还亲哩,能娶到这样的儿媳妇真是我几辈子修来的福呀。”

  身教胜于言教,在马雪梅的影响下,二儿子徐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20xx年,徐强由于没考上理想的大学,情绪十分低落。马雪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一面安慰儿子不要灰心,一面开导他只要用心,人生处处充满精彩。在母亲的耐心引导下,徐强驱除了心中的阴霾,及时调整了心态,重新树立了信心。“为了母亲、为了家,我也要不断努力奋斗,早点承担起男子汉的责任。”徐强默默地告诉自己,并积极地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学习当中,20xx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上了大学。

  在熟悉的人眼中,马雪梅生活得很匆忙,因为生活给了她太多的'痛苦和不幸。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旁人看来难以承受的家庭条件下,她做起工作来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从没有因家事耽误工作,反而把家庭的压力变成关心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

  作为发行局局长,马雪梅心里装着投递员,点点滴滴的小事都为投递员着想。夏天天热,马雪梅去市场批发西瓜扛到投递班,保证投递员当班回来都能吃到西瓜解暑。冬天天冷,马雪梅为投递员买来护肘护膝保暖,下雪路滑,她都会嘱咐投递员要注意安全小心投递。投递员谁家有困难,她都会亲自到家里慰问。有投递员反映投递电瓶车的电池老化,马雪梅及时向领导汇报更换电瓶,不耽误投递员的工作。为认真落实省公司投递员转型,提升邮政投递服务质量,每次收到省公司、市局下发的文件,她都自己先学懂,再细致地给投递员讲解,找每位投递员谈心,结合各自情况算清经济账。

  在20xx年度大征订中,上蔡县邮政局报刊流转额居驻马店市邮政分公司第一名。在她的带领下,全县57名投递员中,共有高级资深客户经理6人、高级客户经理7人、中级客户经理6人、初级客户经理38人,实现了工资待遇的提升。

  一张微笑而祥和的脸庞,一个忙碌而坚定的身影,一段艰苦而拼搏的人生之路。马雪梅深怀爱老之心,恪守敬老之德,力行孝老之举,以责任去体现孝道,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传统美德,为老人送温暖、为家庭谋和谐。马雪梅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家庭。

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6

  在南谯区大柳镇曲亭村,有这样一户人家,只要当地人一提及,无不知晓,他们就是陈世荣老师一家。多年来该家庭,能够认真执行国家政策,全家和睦温馨,尊老爱幼,与邻里团结融洽,真正以“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形象,弘扬家庭美德,带动周边家庭共同创立和美环境。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在他的家庭成员中,有三位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们年老体弱个个患有慢性病,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任何生活,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方便照顾,陈老师把自己的父母和岳母接到自己家中,不但从生活上关心老人,给老人买衣服和礼物,更从精神上关心他们,一有时间就陪陪他们散步、聊天。在老人生病期间,他们夫妻俩悉心照料,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让老人感受幸福。

  陈世荣老师的父亲其实是他的继父,今年已有84的高龄,患有肺心病,常年吃药,只要天气一变冷,吃药就,需要打吊针输液治疗,年年如此,村卫生院治不好,就来到滁州二院。年老的父亲看到58岁陈老师为他治疗花去了大量的工资,为了支撑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而忙于生计时,竟然主动放弃治疗,不愿意去滁州治疗。每当这个时候,陈老师总是耐心劝导她。就在XX年的3月份,他父亲的病又加重了,在村卫生院看了十几天也不见好转,可父亲怎么也不愿意去滁城治疗。这时陈老师从亲友借了600多元,强行将老人扶上车送到滁州二院,经过治疗病情现在大有好转。看到老人又一次从死神那里回来,陈老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陈老师的母亲今年84岁,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平时直不起腰,同时她还患有严重的老年病,苦不堪言。陈老师平时到滁州第一件事就是到药房买一些筋骨方面和抗风湿的药。

  他的岳母也有80多岁了,患有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睡觉时不知道脱衣、脱鞋,起床时不会穿衣,大小便也不能控制。但陈老师从来没有怨言,从不对老人发脾气,而是默默地给老人换衣服,帮他洗脸、梳头、擦背、剪指甲、洗弄脏的衣裤。邻居们都说这个女婿比儿子还要亲啊。

  陈老师的老伴看到他在家庭、学校、农田来回奔波这么辛苦,每每暗自流下眼泪,同时也为能嫁给这样一个孝顺父母、吃苦耐劳的好老师而感到自豪。现在陈老师夫妻俩主动挑起了赡养三位老人的重担,对待老人他们始终毫无怨言。

  为了培养子女成长,他们夫妻俩重视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奉献的人。陈老师不仅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时时教育子女沿着正道走,鼓励子女刻苦学习。

  陈老师有个女儿,十几年前就出嫁了。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她,到了婆家勤劳能干、孝顺父母,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是天有不测风云,XX年陈老师的女婿因病治疗无效,丢下了他的女儿和他的小外孙。母子二人困难度日,由于生活的压力,去年他的女儿患上了抑郁症,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几次自杀未遂。陈老师夫妻俩心如刀绞,他含着眼泪心如刀绞,他含着眼泪把女儿接回家,他看着三位年迈的父母、看着女儿忧郁的眼神、听着小外孙口口声声“爸爸、妈妈”稚嫩的话语,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楚,抱着小外孙嚎啕大哭起来。是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面对困难,陈老师没有倒下,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去积极面对。从此以后,他便利用双休日四处奔波,寻医问药,寻找偏方。大柳镇府听说陈老师家的不幸遭遇后,也积极伸出援助之手,陈老师把政府送的粮食、油送给女儿看,并告诉她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有父母的关心,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希望女儿鼓起勇气,积极面对生活,把孩子培养长大,回报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也算的上对得起孩子的父亲了。在陈老师夫妻俩的关心保护下,他女儿的病情已经稳定了,心情也好多了,3月底,陈老师用刚到的工资加上省吃俭用的零用钱凑了XX元钱,带女儿又去稳固治疗了,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陈老师的女儿一定会好起来的。

  陈老师家住在曲亭村朱咀村民组,位于皇甫山脚下,地处偏僻,当地人戏称是南谯区的大西北。陈老师任教于曲亭村校,是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山区,从未有过怨言。他是曲亭小学的骨干教师,多年所带班级在南谯区教育局组织期末检测时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屡次荣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在工作中他不甘,敬业爱岗,深得大家的好评。 他虽然自己生活不富裕,但对学生视如自己的孩子,有家庭贫困的学生,他主动资助,直到小学毕业。陈老师身处在教学第一线,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成才、成人。无论家里多忙、多累,始终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积极钻研业务,探索教学新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辛勤的耕耘就有满意的收获,多年来,他深受学生喜爱,所任班级各项成绩均名列大柳镇前茅。

  虽然陈老师家的情况特殊,但他从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也从不把生活中的烦恼带进课堂,总是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学生。他的坚强,他的执着,他的孝顺,是学生们学习的典范。 在处理家庭的重大事项时,夫妻俩平等对待,互相沟通,共同商议决定,只要是合理的建议,求大同,存小异,做到办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他们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家庭经费,从不铺张浪费。夫妻俩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二人携手相伴,从没红过一次脸,从没斗过一次嘴,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没有不羡慕她们这对夫妻的。

  虽然自己很忙,家庭不富裕,但只要亲朋好友、邻居有事说一声,他尽其所能帮助,他深知人在困难时的难处,所以当他看到有残疾人在乞讨,便掏出自己的零花钱;自己所教的学生没钱买文具,他帮孩子们买;农村孩子天冷衣物不够时,便把自己家孩子的衣物送给学生。

  在对待邻里关系上,全家人能够善待左邻右舍,帮助他们排扰解难,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记得有一次,他的邻居吴某身患重病,承当不起医药费,当陈老师老伴得知这个消息后,毅然拿出了自己准备带女儿看病的钱,帮助吴某渡过难关。在他们夫妻俩的心中,人的生命始终高于一切。

  居住同一村子里的两位老人,子女都在外面打工,家境也较困难,陈老师夫妻俩向这对老人伸出了热情的双手,不仅屡次上门问寒问暖,照顾生活,屡次买上一些好菜、水果送到了这对老人家,让他们感觉到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感觉到社会的温暖。邻居家有了事他主动过去帮助,谁家有事相求,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便尽力去办,从不推诿,大家相处在一起,彼此感到心情舒畅。 陈老师一家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夫妻恩爱、孝敬老人、关心子女、热心助人、邻里和睦,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小事、点点滴滴的真情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赢得了周围人们的赞美。

【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05-27

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通用6篇】05-28

五好家庭事迹材料11-04

“五好家庭”事迹材料06-12

五好家庭事迹材料04-23

农村五好家庭评选方案03-16

【热】五好家庭事迹材料12-29

五好家庭事迹材料【热】12-29

【热门】五好家庭事迹材料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