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仿编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创编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活动:
分两组比赛,说一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1、试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多媒体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引入课文,板书课题,简介矛与盾(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4、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初读课文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3、“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师: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5、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6、拓展: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四人一小组讨论。)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四、仿编成语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现代版
2、四人小组编成语故事。
3、交流,评价。
五、教师总结。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
知识目标: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
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说几个故事的名字吗?
2、那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篇则新的寓言故事,指读课题: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提出自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b、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c、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a、请同学读书,其他同学评价。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扣词、精读课文
“张口结舌”的教学
在同学质疑过程中扣住“张口结舌”,问:什么叫张口结舌?课文中讲了谁张口结舌?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夸口”的.教学
通过张口结舌的教学引出两次夸口的内容?
a、他夸口之下说了什么话?
b、那你能读好夸口的语气吗?
c、引导学生用“随你……都……”说几句话。
d、这两句话一起说出来你会想些什么呢?
四、联系生活、揭示文章意思
1、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张口结舌”了吧?(指名回答)
2、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
五、读古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非子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吗?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3、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课文说说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结:同学们我们刚刚分别读了现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六、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样流传了几千年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读一读,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会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风顺!
七、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夸口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戳”,理解“夸口”、“哑口无言”并造句。
2、读懂课文,感悟寓意。
3、通过说、问、演、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许多成语。今天,我来考一考大家,看谁的成语积累最丰富。
2、成语积累练习,男女分组抢答:含有数字“一、二、三……十、百、千、万”的成语。
3、在你所学过的成语中,你觉得哪一个成语最好玩,最有意思?说一说。
4、看来大家掌握的成语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来自寓言故事中的成语故事,叫《自相矛盾》。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1、课文中有一个生字比较难写,请大家看老师板书:戳chuo。指导读准音,认清形。(第一声,左上羽的变形,左下住多一横,右边是它的部首戈。)谁来用它组词?戳穿,戳破。动作演示“戳穿”。
2、那么,《自相矛盾》中,是什么戳什么呢?请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放动画。
3、打开书,自由朗读,然后检查,正音。
4、我发现有一个词,在那个楚国人说话前两次出现,那就是“夸口”。板书。指导读楚国人的话,理解并造句。他两次分别夸什么的呢?指名答。(板书矛:天下第一。盾:举世无双。)
5、这个楚国人这样叫卖他的'矛和盾,你听出了什么?听出矛盾来啦。指名说。
6、是啊,旁观的人也听出来了,有个人听不下去了,问了楚国人一个问题: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幻灯出示句子: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指导读出感情。
7、“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用换词法理解并造句。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8、出示思考题:
a、这位楚国人这时候会怎样想、又怎样做呢?
b、你还想对这位楚国人说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揭示寓意,幻灯出示,齐读。(比喻言语、行动前后互相对立,不能自圆其说,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三、拓展练笔
1、小练笔:在生活中,自相矛盾的故事其实太多、太多。你遇到过这样的事例吗?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小练笔:读《自相矛盾》有感写完后,老师进行评点。
2、作业:
自学另外两则寓言。
生字词各写两遍。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出示多媒体)
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
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
(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
4、“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
(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
(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
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
(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4)他为什么张口结舌?他敢试给大家看吗?为什么?
(5)拓展思维练习: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____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
三、课本剧小表演。
四、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五、拓展作业:
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6、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六、质疑提问。
七、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课外阅读2—3个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6
一、教学内容
北京市21世纪教材第五册 26 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课后评析:
在崇文区教研室老师的支持帮助下,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课上收获颇丰,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
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什么是“寓言”,老师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电脑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
在朗读指导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教师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注重语文三维目标的训练。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训练的味道要弄,育人的意识要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体现。
例如:在导入环节,老师不光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寓言,还交待了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的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盾”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孩子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的'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寓言百宝箱,更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为教与学服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都得到了体现。猜谜导入、课文动画、“盾”字的演变过程,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对话和寓言百宝箱两个环节,媒体的交互功能又为学生的学习搭设了平台。
在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和“寓言百宝箱”两个教学环节,老师充分利用学易这套设备的反馈功能,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教学。同时,它的统计功能又可以使教师掌握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总之,上述教学设计体现了教育新理念,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天地。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么样?结果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有此事件引发的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对课文的意思有更全面的了解。
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重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
1.师:今日,我们继续学习一则文言文,齐读课题。
师:回顾课文内容。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预设: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夸矛又夸盾,结果在别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说不出话来了。(2分钟)
【评价:你介绍的有条有理,甚是详细。】
预设:本文讲的是一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样,结果被人问得哑口无言的故事。
【你总结得很简练】
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在朗读古文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1: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此言不错。不如请你来读一读罢。
【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当以掌声表扬。】
生2: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师:不错,你来读一读好吗?
【不疾不徐,停顿恰好,真是个朗读高手。】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则文言文吧!
二、交流展示(课件出示)
1.
(1)方法指导
过渡语:反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文言文了,你还积累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呢?
生1:借助注释
生2:借助插图
生3:使用工具书......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读懂这则文言文。
(标红: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请你来读红色的句子。(2人)这句话是何意?
(生答)同意他的说法吗?
(标红“誉”“坚”“莫”字)
师:如何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的呢?
【誉是...坚是...】
师: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楚人是个商人,卖东西的一般都会夸自己的东西好,所以我猜誉之曰的誉是夸的意思。】
【我知道坚原本就有坚固的意思,在这里是说一定指的是盾很坚固。】
【莫能陷也就是不能刺破的意思,莫就是不能】
师: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来学习,真是了不起。
师:楚人在夸赞他的盾,应该怎样读他说的话呢?
(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评价语:
【这位卖盾的老板,可否再大点声呢!】
【嗯,此盾甚是坚固。】
【此盾天下无敌。】
【这真是一面好盾。】
大家一起读。
【此盾坚固无比,天下第一,尔等真会鬻盾也。】
(2)演好这句话。
(了解它的意思。)同学们,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演一演当时场景呢?街市上人来人往,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楚人怎样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呢?(8分钟)【你的吆喝声可真有穿透力】【我的心被你的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
三、合作探究
1.总结学法,自主学习“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这一句时,先是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句意,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了对它的理解。接着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把当时的场景演绎了出来。现在,我们能不能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句
话呢?
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完成以下任务(出示要求),开始吧。
A.自主学习B.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两组)
师: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了这句话。学以致用,很了不起。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你的矛很锋利无比】
【你的矛无坚不摧】
【你的矛锐不可当】
【你的矛举世无双】
2.学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师:同学们,楚人夸盾坚不可摧,又夸矛无坚不摧。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买不买他的东西?预设:不买,因为他夸盾又夸矛,到底哪个厉害呢?
预设:不买,我怕他的矛不好,也怕他的盾不好。
师:你很不简单,一下子就听出来楚人话中的漏洞!围观的人群里有人帮你把这句话问了出来,读--(出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明知故问会怎么问?假如这是一位小姑娘,她会说:“叔叔.....”假如这是一位小伙子,他会说:“兄弟....”假如这是一位老人,他会说:“小伙子....”
3.其人弗能应也。
(1)师:面对这样的质问,楚人是什么反应呢?看插图,观察一下他的表情,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
(2)师:为什么刚刚自信满满的楚人现在“弗能应也”呢?
预设:
生:他也觉得自己的话不合适。
生:他卖东西言过其实,过于夸大了。
生:如果刺得穿,说明矛锋利,盾不坚固;如果刺不穿,说明矛不锋利,盾坚固。不论出现那种情况,他的东西都不好卖了。
4.学习“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是啊,楚人说的`这两样东西,怎么可那同时存在呢?大家的观点和作者一样,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在这里“不可同时而立”的是什么?(板书:坚不可摧,无坚不摧)。(7分钟)
四、拓展延伸
1.你有什么要告诫这个楚人的呢?
生: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
生:我们要三思而后行。
生: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
师:同学们告诫楚人的话也正是这个寓言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只用71个字就让我们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在生活中有没有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呢?(5分钟)
看来,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还真不少呢,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收获,把这个故事再来读一读吧。
五、检测反馈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吗?可以自己来讲,也可以小组合作(3分钟)展示(2分钟)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也看到了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精彩的演绎。同学们,古与今在这节课堂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精彩。这让我想到课本上的一句话“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明天。”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在说话做事时,要前后一致三思而后行。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锐利,又夸自己的盾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
巧用方法,理解句意。这篇小古文中,有几个字比较冷僻,学生不理解。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结合具体的语境等等,让学生既学习古文字义,又掌握了方法。
2.教学收获
(1)读句子,想画面。这篇课文中句子“其人弗能应也”是故事“自相矛盾”的结果。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句子以后,想一想当时那位商人“弗能应也”窘相、尴尬的画面,然后说说此时可以用什么成语来描绘,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哑口无言、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等成语,这些类似成语的积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了解了成语的魅力。
(2)阅读插图,拓展延伸,说写结合。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教学中,我注意到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在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以后,我要学生把插图与文中对应的句子找出来,学生很快找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此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中那幅插图是一位老年人正指着那位商人,除了那位老人,还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会用什么语气,说什么话呢?学生根据情境说话,分组练习,然后把练习的内容写出来。这样,通过阅读插图,想象说话,说写结合,使阅读有指向性,使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提高。
3、不足之处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在拓展延伸的环节,要求学生和生活相结合,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课堂有点儿沉闷。其实“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言行相抵触”,主要有三种:就是前面说的和后面说的不一样;前面做的和后面做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当时也没有去好好琢磨。
4、改进措施
以后教学中要改进“教学导入”这个环节,采用“游戏导入”——请你猜一猜。上课开始可以创设情境,出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寓言画面,让学生看画面猜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9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掌握重点词语在意思。
3.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和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样方式的朗读,熟读课文。
2、通过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自相矛盾》让学生明白脱离实际地夸大某种东西的长处,往往会闹出笑话的道理。
2、《画蛇添足》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适当。
二、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相信你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其中有些来自于神话故事,有些来自于历史故事,还有些来自于寓言故事。你能根据下列图片猜出分别是什么成语吗?
2、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吗?
3、板书课题,认识“矛”和“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明确学习目标,回顾学法。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回顾学法,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文言文寓言效果会好一些呢?
(三)、指导朗读课文
1、 全体学生自由读文(读文要求: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
2、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标出重读之处。
3、课件出示朗读提示,指名读课文
4、范读课文,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5、齐读课文,小结朗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尝试翻译文言文。
1、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翻译文言文。
2、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翻译文言文
3、逐句翻译文言文(课件逐句出示文言文)
4、指名说说全文的意思。
5、课件出示译文,学生齐读。
(五)、自主探究,悟出文中道理。
1、楚人是怎样夸矛和盾的?请用书中的话说一说。楚人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他说的话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2、听了楚人的一番夸耀,旁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3、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4、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如果真用他的矛去戳他的盾,结果会怎样?1、戳不穿——说明 盾坚固矛不锋利 ○2、戳得穿——说明 矛锋利盾不坚固 ○(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也是他的可笑之处。)
5、请说说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6、通过学习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 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3)、昨夜,校园里漆黑一片,只有李老师办公室灯火通明。
(4)、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
(5)、我的家庭作业全都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2、请用“自相矛盾”造句。
3、作者介绍:《韩非子》书名。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有《孤愤》、《解老》、《喻老》、《难势》、《问田》、《定法》、《五蠹》、《显学》等篇。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启雄《韩非子浅释》等注解本。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四、作业:
1、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与家人分享。
2、课外阅读二至三个文言版寓言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了解寓言内容。
3、了解寓言包含的寓意。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关键性话语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1、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
2、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3、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响起古典音乐)中国被誉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寓言更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把“寓言比作理性的诗歌”,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一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寓言故事之中。
2、板书课题:14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3、在课前,老师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查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汇报。
4、同学们能从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同时也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矛与盾是古代作战的武器,课文围绕着矛与盾会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同欣赏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文中字的读音以及句子的停顿和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句中的停顿,要把句子读通顺,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3、谁愿意读课文。
4、看得出大家的掌声是对他的表扬,就让我们像他一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后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翻译古文
同学们通过朗读,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1、第一句:
(1)理解“鬻”和“誉”含义。
(2)请翻译第一句
(3)读的语气
教师:让我们用炫耀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2、第二句:
(1)解释“利”
(2)请翻译第二句
(3)能用吹嘘的语气读出这句话。
3、第三句:
(1)翻译第三句
(2)找出文中古今意思差别较大字?
(3)读时注意什么
(4)设想一下,问话人的年龄、性格,读时语气怎样?试这读一读。
4、第四句:
师:第四句内容很少,我们改变下形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担任小老师,带领大家一同理解这一句。
(1)“其人弗能应也”中“应”什么意思?
(2)翻译第四句
(3)看图想象一下楚人此时什么表情?这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4)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
四、理解巩固文章内容
1、看得出同学们学得都非常认真。现在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板书)
2、谁能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到了什么?
3、你们都非常善于思考,理解的很深刻,希望你能把自己的理解溶入到朗读中。
五、全文总结
本文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这样的寓言故事有许多,它们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凝聚着宝贵的经验。希望同学们课下都来阅读,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文。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1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理解故事所表达的寓意。
2、自己所知道的成语故事。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矛和盾的图片或实物模型。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引出话题。
1、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两样东西吗?它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
2、教师小结:这两样东西逝时候打仗用的武器。长长的,一头有锋利的尖刃的叫矛,是用来刺杀敌人的。这个椭圆的`铁牌叫盾,它很坚固,是用来当住矛的。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幼儿边看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后一致,不能对立。
四、告诉幼儿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五、幼儿学说故事。
1、幼儿自由结伴,自由讲述故事。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事。
六、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2、个别幼儿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喜欢)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2.谈话揭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
1.了解寓言:《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2.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韩非: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3.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
①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③演示象形字“矛”和“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
三、借助“矛”“盾”,引导交流。
1.咬文嚼字。
(1)引导学生结合对“矛”和“盾”的了解,说说“矛”和“盾”的特点。(“矛”锐利,“盾”坚固。)
(2)鼓励学生把“矛”和“盾”两个字与“锐利”“坚固”结合起来说一说,进行词语搭配与说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如:古代人在战斗中用锐利的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战斗中用坚固的盾抵挡敌人刀枪和剑戟的进攻。)
2.观察插图,想象故事。
(1)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2)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①互相交流: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
②问题引导:那个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矛的?又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3)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无言以对、嘲笑,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市场上的人质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言以对。众人嘲笑他。)
(4)你见过像故事中的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这样的矛和盾吗?(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谈话过渡:以上我们是用白话文来看图说话讲故事,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称那时候人们用的是文言文,我们称那时候人们写出的文章为文言文文章,韩非写出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欣赏韩非的《自相矛盾》。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难读、难懂)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设计:
把课文读给别人听,争取别人的意见,把课文读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3
【教材简介】
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的兴趣,进而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提到的自然的景象有所了解,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我在课前利用了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自然有规律的变化,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变化特征,动植物的变化,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目标预设】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自然的亲情。
【重点、难点】
1、从诗歌中了解自然的语言。
2、懂得发现、看懂自然的语言。
【设计理念】
让幼儿初步了解人的语言是靠嘴巴和耳朵了解的,而自然的语言又是靠什么知道的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孩子带着疑问去探究自然。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孩子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情绪、优美的教学挂图、形象的诗歌图谱,适时地指导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体验学习诗歌的快乐。
【设计思路】
语言活动"自然的语言"针对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我把活动的重点落在让幼儿如何理解、看懂自然中的各种语言。因此我借助谈话、提问等形式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助幼儿理解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游戏"做相动作"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做相动作"游戏。
师:小朋友的应真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自然的奥秘吧!
(二)出示教学挂图,感受自然,了解诗歌。
1.师:看,我们这是在哪?(出示挂图)这里有花,有草,有树木,有白云,有太阳,有荷花,有小河┉这就是自然。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幼儿听配乐诗歌录音)师: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你们听懂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2.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师:诗歌里说了自然中谁在说话?他们怎么说话的?(逐一出示白云、蚂蚁和树桩…)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自然的语言。
师: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自然的语言就是指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象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3.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师: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这首诗歌。
师:《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出示是个以外的图片)
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自然的语言。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自然,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师: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你们平时都注意观察了吗?有没有发现感受到自然的话?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老师这儿也搜集了一些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
4.幼儿进行仿编。
师:我用诗歌的形式把我发现的自然的话告诉了你们,你们也来用诗歌的形式说说你发现感受到的自然的话,好吗?
小结:真棒!你们一定都是爱学习肯动脑,细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小朋友才能听动自然的话,课后你们可以把你蜜察到感受到的自然的话画下来我们装订成一本的诗歌集,好吗?
(二)结束部分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自然,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课后你们可以去了解了解,再来告诉我,好吗?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11-10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1-12
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01-12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03-19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06-01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01-13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09-06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