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31 10:11: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PPT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PPT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PPT教学设计

PPT教学设计1

  探究:

  1、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2、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体,比水轻的会浮,比水重的会沉”。

  知识:

  1、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2、有用简单器材做的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情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

  教学准备:

  铁钉、气球、小玻璃杯、石子、灯泡、木棍、四个大小一样的塑料瓶、砂、盐、锯末、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两个大小不同的螺母、装有水的水槽、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玩潜水艇时,我们发现潜水艇里水的多少决定潜水艇的沉浮,一般物体的沉浮又与什么有关呢?

  2、推测我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如铁钉、气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3、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看看有没有推测错的物体,把水中上浮的物体和水中下沉的物体分成两堆,并在教材上记录。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小组讨论:物体在水中浮与沉,可能与哪此因素有关?学生分小组讨论推测,并将推测结果记录在教材上。

  2、教师出示并介绍本次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验器材及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中都浮了起来,两个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师提问:这和同学们的推测一样吗?有的同学说大的会浮、小的会沉,可是小木块也浮起来了;有的说重的会沉,轻的会浮,可轻的螺母也沉下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怎样来研究?

  4、小组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教师引导各小组商讨,制定尽量完善、有效的观察、测量、记录方法。

  5、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的方案中的不足进行指导。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学生们不容易想到用剩下的一个塑料瓶装水来进行实验,不容易将“水的重量”作为物体沉浮的一个“界线。同时由于塑料瓶有一定重量的关系,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结果,在实际数学中,建议尽量用小塑料袋,减小同于容器重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一次物体沉浮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4、让学生汇报本课的研究与发现,并做好记录。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此前的猜测,并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自己认知上的误区,修正自己的思维。

  四、拓展与应用.

  1、说一说潜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课题:自由研究

  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建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知识:拓展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的认识。

  情感: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建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故事与事实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不少物体沉浮的秘密。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老师想办法解决。

  2、有一个新鲜的马铃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演示:把一个新鲜的马铃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寻找与他人不一样的办法。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不用工具,不改变马铃薯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4、启发思考,为什么人可以躺在死海中看书看报?

  四、拓展于应用。

  1、说一说马铃薯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五、总结交流。

PPT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 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PPT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

  知道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不偏食、不挑食和注意食物多样性的意识。

  培养关注自己饮食健康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按指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教学准备〗

  食物卡片分组——食物卡片,统计表,食品包装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平时都吃些什么食物啊?(适当板书)

  2、讨论:人为什么要吃这些食物?(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观点,以小组为单位)

  二、自主学习

  1、给食物分类

  (1)讲述:我们每天吃食物有很多很多,老师这有些食物卡片,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你想按照什么方法来给这些食物分类?

  (2)在P77上写下你的分类方式

  (3)统计全班每一个人最爱吃的食物

  提问:这么多食物中有没有你喜欢吃的食物?可以放到哪类食物中呢?

  把你爱吃的三种食物名称填入表格一(见附录)

  小组长把组员的信息收集起来,看看组员最爱吃的三种食物是哪些

  小组长汇报“组员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名称,添入全班每一个人最爱的三种食物“表格

  2、了解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1)一看这个统计图表我就知道◎◎是大家最喜欢吃的食物了,有多少人喜欢的?

  (2)谈话:我也喜欢吃,那我们回家后天天让妈妈烧这个给我们吃,喜欢吃嘛,每天只吃这个,好不好?为什么不好?我喜欢吃啊,天天就吃这个不行吗?会有什么问题?

  (3)讲述:中午我在学校值班,就发现有些同学不吃肉、只吃蔬菜,有的是只吃肉、不吃蔬菜,长时间这样有什么结果呢?缺少维生素,为什么会营养不良?

  (4)人体到底需要什么营养呢?一起来看书上P43,看看书上告诉我们什么。

  (5)提问:人的生长发育需要哪些营养成分?这些营养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老师出示对应填空,帮助学生记忆)

  (6)学会看食物营养标签

  谈话:你们吃食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包装袋上有食物的营养标签,有什么作用?你们会看吗?

  (集体看饼干、燕麦片的标签)

  分组看自己带来的包装袋,并全班汇报

  3、按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1)谈话:这次你们能按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吗?(很多食物含多种营养,告诉学生分类时按主要成分)

  (2)说一说大家分类的结果

  (3)讨论:刚才统计了大家爱吃的食物,分析一下营养成分,有什么想法?

  (4)强调挑食的害处

  (5)小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

  三、课外拓展

  1、提要求:努力做一个不挑食、偏食的孩子

  2、制作宣传标语,号召全校学生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午餐粮食

  〖板书设计〗

  1、我们吃什么

  食物 营养成分

  粮食类 碳水化合物

  鱼、肉、蛋、奶、豆类 蛋白质

  油脂类 脂肪蔬菜

  水果 维生素、矿物质不偏食,不挑食

PPT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识别蛙和蟾蜍。

  2、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两栖动物在外形、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两栖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两栖动物的外形、生活方式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描述两栖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两栖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两栖动物在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个体发育等方面的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塑料缸)、塑料袋、毛巾或卫生纸。

  3、青蛙和蟾蜍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是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搜集关于蛙的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蛙的图片或播放关于蛙的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后回答: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蛙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此处可以将青蛙的种类、青蛙的外形特点、行为方式、个体发育的相关图片或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用词组或短句板书在黑板上。(此处不要求学生能正确表述关于蛙的知识结论)。

  3、提出研究问题:蛙类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二、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了解蛙类共同特点,我们选择青蛙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的外形特点,研究它的捕食、游泳方式,了解它的生长发育过程。(研究方法按课堂上学生的表述灵活处理)。

  三、开展科学研究。

  1、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的青蛙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有组织地观察青蛙的外形特点、如何游泳,做蹼足作用的实验,比较蝌蚪与幼蛙的不同。

  2、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3、填写“我们的发现”表格。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讲评。

  第二课时

  一、指导认识了解蟾蜍。

  1、教师出示图片指导看书或播放课件。

  2、学生观看后讨论回答“蟾蜍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它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怎样的,蛙和蟾蜍有哪些共同之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要点作为主板书板书在黑板中央。

  二、总结与交流。

  1、蛙和蟾蜍具有如此多的共同之处,因此生物家将它们归为了同一类动物。那么它们与鸟类、鱼类等其它动物相比较,有哪些是它们独有而其它动物不具有的特点呢?

  2、分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其主要特征。总结出一条就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一面小红旗。

  3、小组汇报,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本课学习情况。

  4、学生将其共同特点填写在31页课文中间的`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看书31页下图或由教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两栖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

  2、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农田、草地、森林、池塘、小溪中的两栖动物,研究其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生长发育过程等并作好考察记录。

PPT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PPT教学设计6

  六、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PPT教学设计7

  浩瀚的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课文围绕着银河系和宇宙展开,按照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推理总结、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宇宙的浩瀚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围绕银河系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

  3.能对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说明理由。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科学小论文,并能发现别人或自己

  小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提出几条保护美丽星空的建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数据分析认识宇宙的浩瀚。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图片或资料。

  课时建议: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课教师:你见过“银河”吗?描述你见过的银河的样子。

  学生交流。

  教师:在晴朗的夜晚,远离都市的灯光,仰望星空,看到一条长长的、白色的光带横贯天空,那就是银河,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银河系。

  (二)新课教学◆活动1:银河系和宇宙

  教师:关于银河系,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分小组进行整理,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分小组整理资料。

  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银河系有关视频)对银河系的情况进行小结。关于银河系,还想知道什么?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学生活动。

  教师:关于银河系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认识清楚,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去解开银河系更多的奥秘。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的关系”。

PPT教学设计8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斜面的作用》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

  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 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 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 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 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 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 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 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我们的发现

  1 2 3 4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四、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PPT教学设计9

  目的要求:

  1、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3、了解书信的一般常识,使学生萌发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2、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图、江省地图。

  2、与当地邮局联系,准备实地参观采访。

  3、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一、谈话引导,激情导入。

  1、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2、是啊,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3、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二、看地图,找家乡。

  1、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用“我的家乡在 省 市 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找找自己的家乡。

  3、自主合作,找到家乡。

  (1) 几个学生自由组合成“找家乡小队”,在省地图上找家乡。

  (2) 小队上台指着地图汇报。

  4、开展小型的在地图上找家乡比赛活动。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书本的空格中。

  2、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3、学生上台展示。

  四、小结谈体会。

PPT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总结拓延: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PPT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知道指南针、造纸、印刷和火药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

  2、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3、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资料,包括照片、文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1、谈话导入: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极为古老的文明,在祖国这片辽阔和肥沃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你的头脑中,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到课题上(板书课题:从四大发明说起)。

  例:有人说到了四大发明或其中的一件,那么教师就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被称之为“四大发明”之一,你还知道其它三项伟大发明是什么吗?

  如果没有人说到这一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这样说:是啊,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我国还有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呢,你知道分别是哪四种伟大的发明吗?

  二、交流话题

  1、学生自读课文3-6页:读读文中的插图和文字,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2、交流:

  (1)你从课文中学懂了什么?

  ①什么时候有了这项发明?

  ②这项发明在历史上曾经改变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③这项发明对世界文明有怎样的贡献?

  (2)关于这项发明,你还有更多的了解吗?

  (3)从刚才自己的学习和与同学的交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说说你现在心里想说的话。

  (交流时注意:一项发明一项发明地说,可以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照片等材料,这样可以更直观。)

  (4)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伟大的发明吗?

  三、小结话题

  1、学了今天的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

  2、小结:是啊,我们祖国真是太伟大了,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有那么多伟大的发明,这些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真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PPT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探究: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 时: 2课时

  课时1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

  三、作出预测

  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

  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

  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课时2教学过程:

  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捏土壤 手是湿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空气)

  搅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几层,上层黏土,下层砂

  烧土壤 有烧头发的味道(腐殖质)

  2、根据学生对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进行评价。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

  目的:

(1)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起。

  (2)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

  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留作学生课外研究作业。

  三、课后练习

  1、土壤的成分有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气的?

PPT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

  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

  的是有创新精神。

  方法过程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情感价值观目标:

  1. 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 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 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 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重点品析:

  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PPT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 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 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 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 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 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 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 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 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 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 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PPT教学设计15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25×4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PPT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ppt的设计教学12-11

PPT教学设计07-31

《识字5》教学设计PPT11-27

PPT教学设计范本大全12-09

小学语文拼音PPT教学设计范文08-04

《散步》教学设计(散步教学设计一等奖ppt)03-21

数学教学反思ppt01-03

《化石吟》教学ppt11-29

PPT设计大赛策划书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