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
二、感受黄山松的“奇”。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说到看松,最佳地点就是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快熟浏览课文,找一找?
2、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三大名松奇在哪里呢?板书(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三大奇松的?
自读小提示:
(1)找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用你喜欢的读书符号标出来。
(2)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一)赏迎客松
1、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迎客松,谁来为读一读写迎客松的句子。
生命力顽强
(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黄山的一棵松迎客松,迎客松奇在哪呢?
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从这句话中,你感觉出什么?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饱经风霜,你怎么理解饱经风霜?饱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
①满足了食量,跟“饿”相对;②充分;③饱满。
在这个词里选第几种?
那这个词的意思是?(充分经历了风霜,说明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
这里说谁饱经风霜?
据说迎客松的树龄已经有800余年,那么生长在山顶上,陡崖边的迎客松在这800年的生命历程中可能经历过怎样的风霜呢?请围绕“饱经风霜”,说说你的理解。
▲当狂风猛烈地扑向它,妄想将它(连根拔起),而它却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当滂沱大雨泼向它,企图让它(屈服),而它却仍然(蓬蓬勃勃、郁郁葱葱)
▲当火辣辣的骄阳当头照,好象要把它(烧成灰烬),而它却依旧(苍翠茂盛)
▲当厚厚的积雪重重地压在它身上,恨不得将它(压垮)而它却还是那样(四季常青)
这样的经历仅仅是一年、两年吗?十年、二十年?它们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就是充分,这样的经历就是“饱经风霜”。再读这个词。
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没有让这棵八百岁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它们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真顽强啊!所以说迎客松奇不奇?(板书:生命力强)
你能不能把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奇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还有一个词也说明迎客松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哪个词?(枝干遒劲)什么是遒劲?读着这个词,你感受到迎客松的枝干怎样?(粗壮、有力)
你能读出那种感觉吗?齐读。
是的,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但仍然(枝干遒劲),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热情好客。
除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1、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
3、这样热情好客的迎客松你喜不喜欢?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欢读出来。
地位
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生命力顽强,热情好客,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课件出示句子)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只要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xx,看到迎客松又会不由自主地想起xx。所以: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引说),他是整个黄山的化身。
这么神奇的迎客松,欣赏一遍肯定是不够的,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
(二)赏“陪客松”
在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
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这是一个什么句?比喻句。
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我们想象一下,在险峻的黄山,当你观赏风景之时,有这么一个高大的巨人陪伴在你身边,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陪客松让你感到怎样?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三)赏“送客松”
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天然盆景”)
师:盆景是什么意思?哦,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姿态奇不奇?
它在形态上还有什么特点?
它正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可能会跟他们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像人一样的`挽留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姿态奇特,各有各的魅力,迎客松伸出手臂,迎接客人;陪客松陪伴游人游览黄山。送客松伸出长手臂,向你依依不舍的告别。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三大名松的独特风姿。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刚刚我们欣赏了黄山的三大名松,那么黄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松呢?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你有什么发现?
数量多,千姿百态。(板书:千姿百态)
黄山松的确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体会省略号,仿写。
三、总结。
黄山的松,千姿百态,并且每种松树独具魅力,它们饱经风霜,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如此的奇特。这样奇特的松,在泰山能看到吗?在华山能看到吗?在峨眉山能看到吗?只有——黄山,这样的松,黄山独有,难怪游人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去黄山走一走,看一看。
四、布置作业。
1、推荐文章:《黄山奇石》,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枚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相关的书籍读一读。
2、当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说出“奇”,也许明年暑假你就能来一次黄山之旅。
板书: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生命力强
陪客松奇姿态独特
送客松千姿百态
五年级《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用书中的描写方法,选择喜欢的一种松树写出它姿态的“奇特”,用上比喻、联想等写作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的。
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用心读书,抓重点词语感悟体会文章内容,学会在书中进行批注。
教学过程:
一、由名句引出黄山。
1.观看视频,领略黄山的奇丽风光。
2.视频中美丽的黄山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引出课题并质疑,板书课题。
二、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一)学习课文一、三自然段,领悟黄山松的奇特。
1.指名读一、三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黄山松奇特的句子,交流板书:潇洒挺秀
板书:千姿百态。
2.课件欣赏千姿百态的黄山松。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领悟三大名松的“奇”。
1.玉屏楼仔细欣赏奇松。
2.出示学习要求:
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
(2)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个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把感受标注在书中。
3.交流汇报
(1)感受迎客松的不屈不挠、生机勃勃和热情好客。
(2)感受陪客松的高大挺秀。
(3)感受送客松的姿态独特
4.集体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仿写练习。
学用书中的描写方法,选择喜欢的一种松树写出它姿态的“奇特”,用上比喻、联想等写作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板书设计:
潇洒挺秀
迎客松热情好客总比喻
黄山奇松陪客松高大挺秀分联想
送客松姿态独特
千姿百态
【五年级《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4-18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05-01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12-25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02-25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05-27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08-26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1-06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01-16
《黄山奇松》的教学设计12-17
第二课时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