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11 11:20:1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精选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精选8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2

  【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二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3、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选取一组湘西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的画面制作成视频导入。

  (师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陶渊明的诗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其三)《饮酒》)

  二、作者简介

  1、七嘴八舌话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初中的学习,七嘴八舌说一说你了解的陶渊明,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譬如说“陶渊明爱菊花”)

  2、教师小结: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三、朗读课文

  1、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

  2、师生指导朗读,听视频朗读。

  3、请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四、品析诗歌

  1、解题,理清诗歌思路。

  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解词:归——本义女子出嫁,后来引申为女子回娘家,又引申为返回。

  提问:从何处归?归向何处?

  2、从何而归?(分析归隐原因)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小结:诗人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迫不及待要归隐田园了。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无比厌恶之情。

  3、归向何处?(研读田园风光)

  问一:既然陶老先生如此“爱丘山”,那么他笔下的田园风光究竟是怎样的呢?

  ①找出本诗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②诗人具体写了哪些田园景色?这些景色有何特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明确:①诗中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景物的特点是:平静恬淡、清新祥和。

  ②描写的田园景色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③描写的顺序是:由远及近(诗人通过所见所闻,从近到远进行描写,用“狗吠”“鸡鸣”来衬托村庄的宁静。)

  问二:我们现在闭上眼睛,用情景再现法,边读这几句诗,边想象脑中的这幅画面。

  师生闭眼朗诵。(配上轻音乐)

  师生总结。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②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接舆:春秋楚一隐士一狂士。

  1、找出与陶诗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2、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请同学们描绘一幅自己喜欢的生活图景。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2.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田园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归园田居》情趣和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官场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思考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层,划出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田园生活?怎样描写的?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近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近景到远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平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从这一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因为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随意地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引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榆柳桃李简朴幽雅

  见

  远人村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狗吠深巷宁静和平闻

  鸡鸣桑树(以动衬静)

  无尘杂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作业

  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提示:(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

  (1)进取与隐退的对立。

  (2)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5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再者,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另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再读体味,深切感受。

  1、请带着对诗人生平的深切感受来再次美读诗文。(学生个读,教师范读。)

  2、请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七、结束语。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园田,希望我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能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白活一回。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

  二、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厌恶官场乐于归隐

  三、研读全诗

  (一)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

  (二)研读诗歌,品味真情

  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

  1、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2、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3、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

  4、归去如何?

  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

  四、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生平。

  2、掌握诗歌的节奏划分方法,背诵并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欣赏陶渊明“率性自然、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作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内容大意,领悟诗歌的意境。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会想到什么景象?那你们是喜欢生活在喧闹的城市呢?还是有青山绿水围绕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古诗,这个作者就独爱田园生活。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作者为什么喜欢田园生活,他的田园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二、走近作者:

  我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么?课文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人人劳动、和睦相处、安宁幸福、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怡然自得的社会)这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渴望这样的社会,那么陶渊明生活在怎么样的一个社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的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整体感知

  1、默读,找出拿不准的生字和多音字。

  2、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3、自行朗读,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解读文本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明确:(1)官场

  (2)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田园

  (4)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5、齐读,解读文字。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合作讨论

  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咱们一起来挖掘蕴含在诗歌里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会农活吗?你从哪看出他会或者不会的?

  (不会。从“草盛豆苗稀”一句可以看出,据可靠记载,陶渊明确实不会。)

  2、哪些地方反映了陶渊明的辛劳之情,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颔联和颈联。早出晚归理荒秽,耕作环境又不怎么好,加上自身不善农事,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啊。)

  3、作者做农活的心情怎样?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心情是乐意的,愉悦的,闲适的。我们似乎可以从“带月荷锄归”一句中看到月下的诗人,肩扛着一副锄头,穿行在及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月夜归耕图啊。)

  这一句中,哪个词最能反映作者心境?

  (带月。“带月”有点睛的作用,一个“带月”就似乎可以把所有的劳苦疲倦席卷而光了,我们甚至可以领会到他那时月下漫步归家的舒畅愉悦心情。)

  4、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境况下作者还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但使愿无违”一句中,他不想违背自己的什么意愿呢?(请同学们联系之前老师给你们介绍的(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我虽然很辛苦,但只是身体疲劳,可我心灵得到了自由与快乐。表现诗人自然朴实风格。)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个性率真自然,喜欢安宁平静的生活,有着高尚人格和气节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六、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过程和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通过合作探究,品读诗句,赏析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隐逸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策略】

  1.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语言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

  教师:搜集课堂需要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指导】

  ①.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特点.

  ②.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③.结合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课件展示陶渊明采菊图,引导学生联想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而一齐背诵七年级学过的陶渊明诗歌《饮酒》。课件展示《桃花源记》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联想背诵相关语句。

  2、回顾旧知,识记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3、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课件展示背景资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学生联想背诵有关诗句

  1、看图联想诗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温故知新

  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两遍,边读边结合诗意划分诗歌节拍。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读出节拍。(教师提示:五言诗节拍为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

  2、学生个别朗读。(纠正或强调字音:秽huì荷hè长zhǎng沾zhān)

  3、听诗文范读。(课件同步显示朗读节奏划分)

  4、配乐齐声朗诵。

  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读懂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学生上台展示,同步用投影显示其译文,台下同学边听边看)

  2、请分别用4字短语归纳每两句的内容。

  (参考归纳:种豆南山——整天劳作——夜归情景——表明意愿)

  3、再齐读诗歌。

  (指导学生把解释忘掉,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解释是拐杖,你以后用到陶渊明这首诗时,不要用解释来说,用他的诗句来说。).

  1、学生研读诗句,和小组成员积极讨论

  2、师生互动交流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四、想象品读,读出意境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1)屏幕出示参考示例:月下归耕图及配图文字

  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

  (2)、学生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2、细读感悟: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

  用“我从读出了(感受到了)”句式来表述。(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1:我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读出了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但诗人不以为苦,反而很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我们好像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冈之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学生边听边想象,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五、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幻灯片出示如下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指导。

  1、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2、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补充《归园田居其一》帮助学生理解)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交流

  六、当堂背诵,积累升华[屏幕出示]比一比,谁背得快。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学生背诵

  诗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2、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3、课外阅读《归园田居》组诗,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课后完成读写结合,实现知识迁移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精选8篇)】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2-01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0-23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0-01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2-11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2-11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0-29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08-31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08-23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12-01

《归园田居 其一》教学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