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15 09:46:1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庐山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庐山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庐山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多文本中的描写中感受庐山景色的特点,体会到庐山的景色的独特美。

  2、从多文本的对比阅读中,能够能够体会出不同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选文情况:根据教学要求,选择了学生学习过的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望庐山瀑布》和学生平时积累的关于庐山的诗。

  设计意图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大量关于庐山的古诗。本文以学生二年级学过的《望庐山瀑布》和四年级学的古诗《题西林壁》为引,背诵出一些古人对庐山的古诗。引导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体会出作者对庐山的赞美之情,学习诗人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总结出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庐山的意境美。学习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思想的方式。从多文本的对比阅读中,能够能够体会出不同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

  1、同学们,请看课件上的图画,这是一幅哪里的'图片?(庐山)

  2、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吗?请你请你想一想,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庐山的主要景点有锦绣山洞、五老峰、如琴湖、花径、美庐、牯岭……)

  (庐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3、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浩如烟海的丹清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今天,让我们走进庐山,体会一下文人墨客笔下庐山优美的景致。

  二、对比读课文,了解写作内容

  1、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短文,说一说短文的主要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自然段的大意。给短文加上标题。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干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

  师小结: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庐山的云雾,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的云零干姿百太暖自万变化。表达了作者喜爱庐山,赞美庐山的思想感情。

  2、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庐山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唐代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作者: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七律·登庐山》朝代:现当代|作者: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晚泊浔阳望庐山》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庐山瀑布》朝代:唐代|作者:徐凝虚

  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湖口望庐山瀑布》唐代|作者: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庐山诗》明代|作者: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江上送客游庐山》朝代:唐代|作者:张继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3、大家背出了许多古诗,其中我们学过那两首关于庐山的?

  《望庐山瀑布》唐代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题西林壁》宋朝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

  题目

  诗人

  朝代

  描写内容

  表达感情

  写作手法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

  题西林壁

  苏轼

  宋

  三、对比分析古诗

  1、同学们积累了很多关于描写庐山的古诗,你们真棒。请你们分析一下古诗完成下面表格。可以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题目

  诗人

  朝代

  描写内容

  表达感情

  写作手法

  2、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古诗中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小组交流看法。

  庐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这里曾留下过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王安石、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等许多文坛巨匠的足迹。诗仙李白看到峰峦叠嶂的庐山时,惊叹道:“匡庐真天下之壮观也”。于是,他没有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也没有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惆怅与无奈,而是望着气势磅礴的开先瀑布,写下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干古名句。诗句虽然不长,但掷地有给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想,至今读起来仍感到回味无穷。庐山在诗人的妙笔下焕发着文韵魅力秀美景色,沉淀了岁月过往,李白眼中的庐山雄伟,壮观。苏轼眼中的庐山多变,莫测。张继眼中的庐山秀丽,多姿。庐山的风景很美青山、白云、古木、秀岩,让人目不暇接驻足远望,欲要真真切切地看一下庐山的真面目,但却无法办到。难怪苏轼在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之大,庐山之奇,有谁能说得清呢?庐山集了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精髓,它的水,一树一石都博大精深,需要人们慢慢地去感受与体会,让我们在绿云翠竹的幽径看一株草,赏一朵花,观一溪流水,让思绪乘着渐行渐远的轻风,去品味庐山的诗情与画意吧!

  3、诗人是怎样在古诗中表达出自己思想感情的?

  诗人通过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诗人采用烘托、比喻象征、夸张、联想和想象等修辞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业设计

  课下阅读一些有关庐山的诗歌,通过课堂上分析古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庐山的美和文化内涵。

  板书设计

  题目

  诗人

  朝代

  描写内容

  表达感情

  写作手法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

  庐山瀑布雄伟,壮观

  喜爱大自然和庐山瀑布,热爱祖国山河。

  夸张,比喻

  题西林壁

  苏轼

  宋

  庐山山峰多变,莫测

  哲理诗,对庐山的赞美,看待事物要全面。

  拟人,寓哲理于景中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继

  唐

  与友人游江上看庐山秀丽,多姿风景。

  对自然山水的留恋之情

  以乐景写哀景反衬手法

【《庐山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热门】《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12-20

【荐】《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12-18

【推荐】《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12-17

【精】《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12-17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推荐】12-17

阅读《石榴》教学设计12-24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心得体会03-14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汇编15篇12-16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合集15篇07-02

《背影》教学反思文本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