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猴子下山教学课件01-26
人教版《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2-27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通用6篇)12-27
人教版《小猴子下山》说课稿11-30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模板12-27
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课后练习题12-19
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01-04
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01-04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1-17
一年级下册《升国旗》教学设计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