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19 17:32: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一分钟记忆竞赛、一分钟抄写竞赛。

  二、交流平台

  1、温故而知新。学完一单元后,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看看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如:喜欢本组的哪篇课文?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有没有提高?围绕本专题,在课外又阅读了哪些文章或书籍?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你对读书带来的乐趣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你是否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围绕某一方面的收获展开讨论,也可以多方面交流各自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赏析佳句。

  ⑵

  赏读美文。

  ⑶

  研讨读书方法。

  ⑷

  交流收获、体会。

  三、日积月累

  1、激情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⑴

  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尝试理解:

  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⑶

  学生质疑,组织解疑。

  3、背诵名言。

  4、出示课外有关读书的名言,

  拓展积累。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⑴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⑶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⑷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⑸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

  潮

  5、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6、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回顾·拓展一,回顾·拓展一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荷兰一向以“水之国”、“花之国”、 “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是其他动物都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意向,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详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虽然描述的是外国的异域风情,但是课文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和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接近的,成群的牛羊、黑色的猪群、成千上万的小鸡……这些都是我们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所以在这方面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的。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荷兰王国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当然,有感悟还是不够的,最好能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将自己的独有感受表达出来,可以是直接的语言表达,也可以是通过朗读来表达,只要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在里面,我们老师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情感,敢于说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象,激情导入:

  1、播放荷兰美丽景色的录象,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成群的牛羊、纵横交错的运河、鲜艳的郁金香、转动的风车……

  2、教师适时讲解:“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

  3、提问:你在刚刚的录象中看到了什么?

  4、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我们的课文描写了荷兰的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知欲望去探究文本,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二)精读感悟:

  1、在学生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

  2、朗读、议读,品析交流。

  (1)让学生主动朗读自己想读的,品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注意读出自己的理解,边读边体会,自己为什么喜欢或是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指多名学生朗读、议读。(教师相机点拨,不需让学生多作分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悟读出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环节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想读的内容和喜欢的句段,自主地讨论和交流感悟到的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无论是朗读效果、理解的多少,还是情感体验的深浅,都不强求一个标准,力求体现个性的差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阅读的主人。】

  在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和理解时,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也要适当地进行指导。

  具体来说我打算这样处理:

  第二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极目远眺所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详细描写了奶牛图,略写郁金香图。体会奶牛色彩美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碧绿如丝绒”“黑白两色”来体会。体会奶牛的姿态美时我可以让学生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体会牛的不同姿态所体现出的不一样的美。有的是默默低头吃草,有的是若有所思,有的是活泼好动的牛犊,有是的仪态端庄的老牛。我打算用课件展示这样一幅画面: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到处都是黑白两色的奶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姿态上讲台站在这背景下来读,读出他们各自的姿态美。至于那大片的郁金香可以一带而过,也可借助课件这一辅助教材来帮助理解朗读。

  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低地上的景色,着重写了骏马图,要让学生体会骏马在草原上的自由。在这里我打算提出这样的疑问:“你们在什么地方会觉得很自由?会觉得无拘无束?”也许他们会回答“郊外”、“操场”等等地方,让他们谈谈让自己感到自由的地方的特点,谈谈自己自由的感受。从而迁移到骏马身上,骏马们为什么会这么自由?是什么让他们这么自由?这样学生就能从自身的切身体验来体会骏马们的无拘无束、自由驰骋,也体会到了原野的广阔以及作者对充满生命活力的自由自在生活的无限向往。

  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绿色”、“白色”、“黑色”,还有表示数量的词语,“成千上万”、“成群结队”,要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品读,读出它们的安闲。

  第五自然段:写傍晚的景色,重点描写了挤奶图。我打算这样设计:让全班同学从刚刚那活跃的气氛中安静下来,然后放一曲舒缓的乐曲,随着乐曲我轻轻地朗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来说说感受,体会到傍晚的寂静。也许有学生提出“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不是安静,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争论,作为教师要巧用读文时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要善于发挥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效用。到最后,我可以点一下,这汽笛声是从“远处”“偶尔”传来的,连远处的汽笛声都能听到其实是反衬出当时的寂静。引导学生读出傍晚的寂静。

  第六自然段:写夜晚的景色,描绘了一幅美好宁静的田园夜色图。这里要引导学生读出夜晚的宁静和安详。

  第七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提问:为什么说这是真正的荷兰?为什么要用“真正的”三个字?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什么才是“真正的”荷兰?其实这一步骤就是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总结,让学生把刚刚零碎的感悟加以整合,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体会田园景色所蕴涵的诗情画意,回到课题《田园诗情》。

  (三)总结课文:

  最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了那里迷人的田园诗情,看到这些美好的景物,你最想干什么?

  【设计理念:在读懂课文完成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美好的景物,你最想干什么?”,这各种各样的想法,再一次表明了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向往,是美好情感的又一次熏陶和积淀,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并且,通过表达,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得到了彰显,为后续学习明确了目标。】

  (四)布置作业:

  1、自选作业:读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摘抄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某一处景色。

  2、拓展延伸:荷兰这么美,你还想了解它更多的情况吗?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有关荷兰的资料,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板书设计:

  田园诗情

  奶牛 悠闲

  白天 骏马 自由 诗中有画

  动物 安闲 画中有诗

  夜晚 安静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5

  一、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文章富有感染力,很适合初中生学习。它的语言浅显明了,但情感内涵丰富,可以通过此文教育学生尊敬和爱戴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加深儿女对母亲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二、 学生分析:

  学生刚离家到学校念书不久,普遍都有思乡、思家、思亲情结。特别是思念自己的母亲。但是他们又搞不懂自己离不开母亲的真正原因。这正是学生的天真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需要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们幼稚的心里种下“孝”的种子。

  三、 设计理念:

  体现语文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体会母女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并认识母亲对子女成长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2、知识目标: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懂得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让学生欣赏歌曲《妈妈的吻》。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动人旋律及感人的歌词,同时谈一谈自己的内心感受。

  反馈:这个环节学生普遍比较能投入,能够为歌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有些同学甚至产生共鸣,流下了眼泪,特别是女同学。另外同学们在谈自己感受时均认为这首歌很有吸引力,很令人感动,而且容易引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我想借助一些优美的暗示来上语文课效果的是很好的,同时学生的心底是纯真无邪的。

  2 学生分组讨论,畅谈感受。

  A、母亲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件事:

  反馈:有的同学谈自己生病时母亲连夜或冒雨送他(她)到医院的故事;有的同学则谈了母亲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巨大帮助;有的同学甚至提到母亲如何对自己进行呕心沥血的教育,如何为了儿女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总之有回答问题的同学在谈话过程中无不流露出感激和自豪之情。认为自己应该在长大后孝敬和报答自己的母亲。

  反思: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虽然让人应接不暇,但我内心里还是感到欣慰。因为通过他们的回答和谈话,我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含义所在。我想我面前坐着的是一群本性善良、质朴的孩子,如果教师能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教育,我们使学生“学会做人”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B、 自己日常生活中曾经做过的对不住母亲的事:

  反馈:一开始学生都不太敢说出自己做错的事,后来在我的带动下(先让他们听我的经历——这也体现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同学们慢慢踊跃起来了,纷纷打开自己的心扉,把压在自己心中的不快都说了出来。比如有个同学说自己曾经在背后骂过母亲,并取笑她,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又没胆量向母亲承认错误;还有个同学说自己假装生病,来骗取母亲的同情……

  反思:虽然同学们的话让我感到惊讶,但我同时却也看到了他们诚实、善良的一面和可塑性。作为教师,我想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让他们知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二)、学生阅读课文《小巷深处》,并且分组探究:

  1、课文中的“小莉”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的?(主要通过哪些描写)

  2、应如何评价她的这种行为?

  反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们的讨论相对活跃,但是回答的答案比较统一。一般是:喜欢 → 反感 → 讨厌 → 感动。学生能够较全面地去发现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则由讨论转化为争论,主要形成两种观点:1、对“小莉”的行为应持批评态度,因为她忘恩负义,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对不起自己的养母;2、认为“小莉”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为她是一个被捡来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时她还是一个孩子,是老师、家长没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错能改的做法也是值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

  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有一位非常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作者是谁?

  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学者,诗人,宣传家。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发、硎(xíng)、澌

  2、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3、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中国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翕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造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喻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

  四、拓展迁移。

  特色品评: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结构完整,推理严密,以人喻国,富有鲜明的形象性。

  五、布置作业

  我们的祖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正阔步走向世界。以“青春中国”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少年的责任

  少年中国说、少年和祖国的关系

  作者对少年和中国的赞美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

  (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

  (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

  (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

  (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结合《资料袋》,学习古诗词

  1、读课后《资料袋》。

  2、学习《乞巧》《秋夕》《鹊桥仙》

  四、召开故事会

  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五、通读全文,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六、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七、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2:《秦兵马俑》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几个重点成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感受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鲜明个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

  2. 学会分析课文结构,会使用课文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写作手法来造句,写作文。比如:举例子、列数据、想像、排比、过渡句、前后呼应等。

  三:教学过程

  ㈠课堂导入

  1. 介绍背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1974年在我国陕西临潼东南秦始皇陵的骊山陵东侧,人们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就这样,气势恢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发现了!它们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领略到了几千年钱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统一六国、创造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宏伟场面。秦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便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现在请用学们看向屏幕,跟着老师齐读本课的题目,开始去领略神奇的秦兵马俑吧!(教师领读几遍)

  2. 学习生字生词

  从刚才同学们整齐响亮的读书声中,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相信你们一定是很好奇秦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吧?不过,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学习新课还要先学习生字生词才行。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这样,在接下来的课文朗读和学习探究中同学们才能更快更准的理解课文大意,解答心中存在的疑问。来看大屏幕。

  (出示生字词)

  可先询问学生是否会读,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老师针对学生读错的进行纠正。在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学生再自己齐读一遍。

  (出示重点词语)

  询问学生对这几个词的理解。教师针对点评,在说出标准的解释。讲解完毕,学生再读一次,加深理解。

  ㈡课堂教学

  1. 朗读课文,解读课文

  同学们,学习了生字和生词,大家都掌握了它们的读音和意思了吧?下面请打开课本,大声地、有感情的把课文齐读一遍。在读的时候要带着屏幕上的这几个问题,边度边思考,一会看谁能帮老师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开始读)。 给学生读完后自由思考回答,教师再点评,引导,讲解。

  ⑴这篇课文是以什么结构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总分总,三,位置地位、特点、概括)

  ⑵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那一段是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概括?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最后一段)

  ⑶哪一自然段说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这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自然段 过渡段:承上启下)

  2. 详细剖析课文内容

  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能理清思路,找出了课文的结构和重点段落,并大概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秦兵马俑的特点。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进一步走进课文,详细分析秦兵马俑的特点,看看它们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看看老师给你们的几个小要求:

  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

  ② 这几个自然段共写了几种兵马俑?

  ③ 每种兵马俑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老师让学生举手回答,或点名回答。注意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相应兵马俑的图片和文字解说)。

  齐读第十自然段,分析这一段的写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运用哪些描写手法?(排比,想象,比喻。。。再让学生造句,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加以运用,增加作文的文采)。

  3. 激发情感和想象

  同学们都读了课文,大概的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跟老师欣赏了很多关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图片。现在老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一听,你仿佛听见了什么?问一问,你又闻到了什么?自由跟同桌和前后桌的同学讨论,一会跟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要尊重和肯定学生的想法,加以鼓励)

  (教师小结):是啊,同学吗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能穿越千年,置身处地的感受到那时的场景。那一匹匹战马,那一辆辆战车,还有那军容肃穆、整装待发的战士···似乎让我们看到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厮杀的壮观场面,让我们听到那响彻云霄的战鼓声和呐喊声还是闻到那浓浓的硝烟味儿。

  我们因这如此宏伟壮观的场景而震撼,为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和雕塑手艺而惊叹折服。下面,就再请同学们大声而有感情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笔下那伟大而神奇的秦兵马俑。(读完后)同学们现在心情是不是很激

  动?很骄傲很自豪?是啊,拥有这么伟大的艺术珍品谁能不自豪呢。不只我们自豪,连外国的很多名人都对秦兵马俑高度赞扬!大家来看屏幕,读一下都有谁也被秦兵马俑的魅力折服了。

  (出示收集到的一些人对兵马俑的评价语)

  四:教学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非常积极的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在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伟大神奇的艺术珍品——秦兵马俑而骄傲的同时,也深深的为我们祖国拥有像同学们这么聪明可爱的继承人而骄傲。你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将来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的课已经接近尾声,下面老师在给同学们布置几个小作业。课后希望同学们自觉完成。

  1. 收集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奇迹都有哪些?

  2. 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很多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找找都有哪些,并各造一个句子。

  3. 背诵课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段落的句子,然后背给家长和同学听。

  五:教学反思

  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的培养,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程度如何等。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9

  教研资料:

  绿色记事本

  教学目标:

  1、会认“供、耗、捐、购、臭、簿、限”等七个字,掌握本文的新词。

  2、朗读课文,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学习写好环保日记。

  3、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奥茨和他的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知道孩子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感想.

  2、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让学生了解环保小知识.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有一个小朋友叫小奥茨,在新学期开始时,他得到一本记事本,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记事本.你们想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2、质疑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1)、为什么叫“绿色记事本”?颜色是绿的吗?

  (2)、谁给他的记事本?为什么要给他呢?

  (3)、这本“绿色记事本”中记录了什么内容?

  设计理念:本课的课题统领了全文,读了课题,只要稍加引导,学生的思维就会发散开去。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一起读课文吧!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

  (2)、边读边想课文中关于“绿色记事本”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检查生字。

  A、请学生读词语:提供、濒临、捐献、攒钱、臭味、簿片、消耗、购买、限制。

  B、理解词语:耗费、濒临灭绝、购物、收支簿、限额。

  C、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

  (4)、指名轮读课文,再次思考“绿色记事本”写了什么内容?并找出有关的段落。

  设计意图:有话说:“站在岸边学不会游泳。”因此,我让学生都自己到“水中”去实践,自己读课文,找自己不认识的字,认识自己的生字。学得怎么样?必须要有反馈,自由读,集体读,都不能很好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此文是独立阅读课文,因此,在学生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他们个人轮读,一则能很好地检查学习的效果,二则学生亲自读了,对语言会有更好的感悟。

  三、默读课文,探究内容。

  1、绿色记事本的封面是什么样的?

  2、绿色记事本是用什么材料作成的?

  3、绿色记事本上写了哪些内容,请你把每个内容用一句话说出来。你从绿色记事本上的内容,感受到了些什么?(读3至10自然段,看看小奥茨的“绿色记事本”记录的内容。)

  a. 为濒临灭绝的灰鹤捐款.受表扬.

  b. 因为自己马虎睡觉忘记关电灯.浪费电感到后悔.

  c. 上图画课因为粗心画画.浪费了三张白纸感到惭愧.

  d. 看到妈妈浪费水电,建议妈妈把衣服攒多了再洗.

  e. 哥哥为了弥补自己开赛车造成环境污染,决定和朋友每年额外种二十棵树.

  f. 建议和爸爸坐公交车上超市购物,节约了汽油,保护了环境.

  j. 我不顾垃圾的臭味,耐心地把垃圾分类处理.

  4、你认为他哪件事做得最让你欣赏?把你喜欢的内容读一读。

  5、其他同学的记事本上都写了些什么?

  6、现在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叫“绿色记事本”吗?

  四、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后,作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感悟。然后,才进行小组讨论。如果没有充分的自己思考的时间,小组交流的时候,就不知道从何说起,思考的程度也不会深。因此,我让学生自己先思考,这样,在交流的时候,就做到有的放矢,自己哪懂了?哪不懂?通过小组交流,切实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五、反馈学习情况:

  六、将我国现在的旱情通过图片、新闻,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看。

  七、 总结全文:学生们的“绿色记事本”记录的虽然是些生活中的.小事,但可以看出环保意识已经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烙印,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树立环保意识,开动脑筋,创新方法,并在实践中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环保小卫士。

  八、拓展训练:

  谈谈自己平时在环保方面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生活中的小窍门。

  九、作业:

  1、给父母讲讲这个故事。

  2、写一篇环保日记,内容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的、想到的。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矛盾、喉咙”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描写将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感悟将军的情感。

  (4)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等理解将军向小岛敬礼的深意,体会将军的情感。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守岛部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海岛,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纳的方法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理解“小岛”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异地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驻扎在海岛上的守岛部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今天,我们随一位将军登上小岛,一起感受守岛部队的爱国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生词。

  2、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4、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总结:

  ①全文有3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②课文讲述了一位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事情。

  ③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生字生词认读学习

  会认字: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

  辨字:瞒——满、矛——予、勺——匀

  多音字:哼

  四、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部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小岛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思考:

  这个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什么?

  “树少,草少,土也很少”,三个连续的“少”,表现了小岛的荒凉。

  (表现了海军士兵们生活环境的艰苦。)

  (二)学习第2部分。

  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将军发现和了解战士们在岛上种菜的情况。)

  ①“将军不由一愣。”将军为什么会有此神情?

  (这里土少,而且温度高,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就连运送来的食物都不能完好地保存。然而战士们却让这岛上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②队长建“菜地”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

  (“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棚,北方大棚是为防冻,这个棚却是防晒和防盐。”)

  ③战士们为什么不用海岛上的土?

  (“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战士们愿意从家乡背,连菜种也是从老家带来的。”

  体现出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吃起菜来有家乡的味道。)

  ④“晚饭后,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

  问题一:为什么要在晚饭后才能掀开油布?

  问题二:这句有什么作用?

  ⑤将军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规矩?为什么?同行的秘书为何着急?

  “在这一海域,为了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

  将军的身体不大好,又上了年纪,秘书担心岛上的晚餐会影响将军的病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生词

  教师听写词语,学生写在习字本上。

  二、学习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第20~35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战士们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而将军也对战士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把蔬菜倒入汤中与战士们一同分享。)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将军的神情变化:

  脸色马上变了——重重地放下筷子——一愣——凝视——鼻子有些发酸——喉咙哽了一下——眼睛一亮。

  ①将军看到端上来的小白菜脸色马上变了的原因是什么?

  (将军深知蔬菜的珍贵,不想因为自己让战士们受苦。)

  ②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为什么把“同志们”称为“孩子们”?

  三、学习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第36、37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两个自然段表现出将军对战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总结全文,将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四、课后作业

  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也请你用这种手法写一日记。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估、煌"等10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会写“毁灭,不可估量”等24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情感

  1、(PPT出示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几幅图片是哪里吗?它们全人类建筑文化的瑰宝,雨果曾说过:

  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自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2、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引入图片资料和雨果的赞词,初步感受圆明园的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的地位和盛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奠定借助资料进行学习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1、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字音都能读准了吗?我们来试试,一生领读,读对了其他人就跟读两遍;

  3、有哪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你想提醒大家?

  众星拱月、金碧辉煌、宏伟殿堂、武陵春色

  难以估量、掠夺毁灭、奉命闯入、统统销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巩固自学字词的方法。

  三、理清层次

  1、发现文章整体结构:再看看这两组词语,你还能发现什么?你是怎么想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是写昔日的圆明园,一组是圆明园毁灭后

  板书:昔日、毁灭

  2、聚焦:哪些自然段是写昔日?哪些是毁灭?

  预设:2、3、4自然段写昔日,1、5自然段写毁灭

  【设计意图:出示词语,让学生对比思考,成为课堂正真正的主人。训练学生发现关联、定位等思维能力。

  四、整体感受:皇家园林

  下面,先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看看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做简单批注。

  第二段预设: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众星拱月(PPT出示平面图)

  板书:布局

  小结:这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设计意图:整体感受圆明园的特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五、以读入景:建筑风貌

  1、咱们接着谈,你还感受到什么?

  第三段预设:

  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热闹街市田园风光山乡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民族建筑西洋景观天南海北风景名胜

  2、当我们走进圆明园后,同学们的感受又丰富了许多,让我们把目光和脚步放慢一些,一起去欣赏欣赏。

  师生合作读: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3、读着说着,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对比

  对比只是这一处吗?

  预设:

  PPT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4、那接下来,同桌两人就像我们刚才那样,先合作读读这两句话。看看对比手法还体现在哪?

  (1)汇报发现

  预设:各地名胜——诗情画意;民族——西洋

  (2)男女生读:男孩读前边,女孩读后边,我相信他们的朗读能带给我们再次感受圆明园中这建筑的不一样。

  (3)引读:是呀,孩子们,你们看,这大大小小,虚幻,现实,古今中外的建筑,就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面对这样一座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我们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板书:建筑

  【设计意图】对举是本文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这里通过师生读、男女生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之后的汇报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对语句的理解,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建筑的丰富多样。

  六、欣赏视频:珍贵文物

  1、真是极境极仙,美不可待。难怪文中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从其他地方你还感受到什么?

  预设:文物(板书)

  2、是啊,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尽在其中。

  音乐起,欣赏文物图片。

  小结:漫漫几千年,中华民族积累了无数的奇珍异宝。每一件都折射着我们不朽的历史。这些奇珍异宝就珍藏在圆明园中。所以文中才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设计意图结合资料是本课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这里再次引入文物图片剪辑而成的动画,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同时引发学生继续借助资料进行学习的兴趣。

  七、结合资料,布置作业

  孩子们,课文中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然而,他昔日的辉煌,那是说也说不尽,倒也道不完的呀。比如说,在我读到的相关资料中,有人说圆明园从大自然中汲取最赏心悦目的东西,从而组成了一个最动人的园林。那么,此时你还想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1、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写几句话在批注本上。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小结:人们梦中的圆明园只有这些宏伟而精美的建筑和文物吗?不,远远不止这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圆明园,欣赏我们的圆明园。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将结合资料的学习落在实处,同时为下节课的分享做好材料的准备,文中有大量的四字词语,还有巧妙的对比,用摘抄句子的形式进行点滴积累。

  第二课时

  一、课题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大家举起手,我们一起书写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我们一起读,这样一座圆满光明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毁灭了。一起读:圆明园的毁灭。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书空课题的过程第一复习写法,引起注意力;第二面在教师口述字义的过程中勾起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圆明园昔日美好的回忆;第三引出“毁灭”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

  二、体会毁灭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不可估量的损失

  哪些同学已经将两个不可估量画下来了?

  2、你对“不可估量”这个词怎么理解?

  3、课文第一段,两个不可估量进入眼帘,你的内心是什么滋味?

  预设:悲哀痛恨

  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体会这种无法估量的损失。

  4、造成这不可估量的损失的是?

  预设:英法联军

  你从哪知道的?齐读第五段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5、同学们,这些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预设:贪婪、残暴、无耻

  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这句话。

  6、烧了圆明园,最后只剩下四个字——化为灰烬,仔细一看,化为灰烬的是什么?

  预设:建筑瑰宝……

  7、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那是说也说不尽,倒也道不完的呀。你们昨天写下了许多描述昔日圆明园的句子,谁来分享?

  小结:多美的赞叹啊!然而,这一切都在熊熊燃烧了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

  【设计意图】由“不可估量的毁灭是谁造成的”这一问题,勾连一、五两个自然段,在朗读中加深情感;分享作业的环节再次通过经过内化的学习材料引发生生间的情感共鸣。

  三、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1、同学们,我们来看看雨果说的“两个”强盗,是如何对圆明园进行疯狂抢劫的。

  PPT引入资料:

  镜头之一:

  英国陆军军官赫利斯,第一次进入圆明园,抢到一个镂花花盆。这个花盆,在金缕中镶嵌着用白珊瑚琢成的文字。花盆里栽着一棵黄金树,高约一尺,树上挂满了用红玉石做果核的蓝宝石果子,碧莹莹,黄灿灿,光彩夺目。另外他还抢到一颗皇帝的玉玺、一只镶嵌着许多宝石的大表和许多匹上等质量的绸缎,总共装了七筐,叫人替他抬回军营。他第二次进园,抢到一座七尺高的黄金塔。这样的黄金塔只有三座,另一座被法军抢去,还有一座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仅这一座,当时就值二万二千多英镑。就是这个赫利斯,返回英国后,因为他拥有大批从圆明园抢得的古玩珍宝而发了大财,享用终身。

  镜头之二:

  军官们有抢劫的优先权,士兵们也不甘落后,他们纷纷闯进圆明园,有的抢到镶满了钻石的笔盒;有的抢到无数金表,把其中的据为己有,他们的“战利品”装满了所有的口袋;口袋装不下了,他们就把红宝石、蓝宝石、珍珠、水晶放进自己的衬衫里,有的甚至挂在脖子上。士兵们则拿来大斧把家具劈碎,然后取下镶在上面的宝石。有一个人打碎了路易十五世的挂钟,取出钟面,因为他以为钟面上的数字是钻石做的,但实际是水晶的。还有一个士兵发现了一个地窖,里边两个箱子装满了镶着珍珠和钻石的钟表,他迅速拿出行军袋,在伙伴们没来到之前,把这些财宝统统塞进袋子里。后来,仅这一袋子他就卖了两万五千法郎。

  镜头之三:

  侵略者一脚踢开殿堂的门,闯进去,他们_了紫檀雕刻的桌子,抽屉里珍贵的手抄孤本书被倾倒出来,在他们眼里,这些东西不过是一堆废纸,有人随手撕来燃火点烟。一个士兵看见墙上的古画里,一位老人正凝视着他,认为是一种挑衅,马上用刺刀戳破了古画。他们手持木棒,遇到极其珍贵又带不走的东西,就用木棒击毁。一些上等皮货、绸缎衣服,被他们从箱子里拉出来,任意践踏。许多呢绒毡毯,被拿去当了马匹的暖席。被他们肆意毁坏的精美珍贵瓷器、景泰蓝、古铜器。名家书法绘画、孤本秘籍、象牙雕刻、珊瑚屏风等物品不计其数。

  镜头之四:

  强盗们疯狂地掠抢后,又开始了更为猖狂的暴行,放火焚烧圆明园。吞没一切的烈火,把宫殿的雕梁画栋,碧瓦朱墙,参天古木,异蕊名花……把一切的一切都化成了云烟,化作了灰烬。圆明园这举世无双的园林艺术杰作,经过三天三夜的大火,终于变成了一片废墟。

  2、播放《火烧圆明园》定格在火的画面。

  3、同学们,面对这场罪恶的大火,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结:面对帝国主义曾经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设计意图】引入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细节,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暴行”,为后续的汇报提供语言材料;定格大火,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表达感受的欲望。

  四、品味写法

  这篇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预设:课文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爱。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我们在学习当中通过种种资料了解到圆明园毁灭的细节,但作者并没有多谈这些细节,而是将描述的重点放在圆明园昔日的美好上,这一独具匠心的取舍,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罩、屹、鼎、沸、贯、崩、恢”等7个生字词,会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等13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前后不同的景观,感受“奇观”的奇特之处,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习本文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不同景观,用心感受不同时刻的画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并大致能说说“潮来时”的整个经过。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 激趣导入,感知自然美(4分钟)

  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们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中“你去玩过的地方”,并进行相应的介绍,与同学之间有交流,并对此文学习产生兴趣)

  二、 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9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2.读了这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3.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吗?

  预设一:海宁市的盐官镇真是一个观潮的好地方哪!

  预设二: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好壮观啊!

  预设三:浪潮就像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真是浩荡啊!

  教师进而引导:你可以用书本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吗?

  引出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

  4.天下奇观的“观”和文章的题目观潮的“观”一样吗?

  让学生进行思考,同一个字却是不同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并结合相应的组词,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 研读课文,赏析语句美(22分钟)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钱塘江大潮“奇”的地方。

  过渡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它“奇”在哪里呢?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关注身边动植物的生存现状,初步树立生态意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明白保护环境的紧迫性,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行为与习惯目标:

  不捕杀和伤害鸟类、青蛙等人类的朋友,用自己的行动保护野生动植物。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关注家乡的动植物,初步了解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给自己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小组讨论、设计公益广告等形式,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谋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课件出示:朋友)师:同学们,当朋友这两个字呈现在你们面前时,你想起了谁?你们之间又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谁来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小结:是的。朋友能带给我们快乐和帮助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特殊的朋友。它们来自于——(课件出示:大自然中的)。

  2. (课件出示:大自然的美景)师:让老师看一看哪些孩子最机灵,能一下子叫出这些朋友的名字?

  小结:动物和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们。【随机板书:植物 动物 人类】

  【 设计意图: 以轻松活泼的谈话导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填写调查表

  1、(课件出示:调查表 )组内交流。

  大自然给予我们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大自然不仅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还提供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可见,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师用圆圈板画三者的关系)我们本应该感谢它们,可是我们是如何做的呢?

  【 设计意图: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类密不可分。 】

  活动二:人类与植物

  1、(课件出示:音乐——《我想有个家》 ;画面——小鸟到处寻觅家。)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2、师:是呀!森林是小鸟的家,它们曾在这里快乐地歌唱,自由地飞翔,可如今,它们的家又在哪里?是谁让它们无家可归?(师生交流)

  3、(课件出示:小鸟栖息在电线杆上。)小结:树被砍光了,小鸟只能栖息在这毫无生机的电线杆上。多么令人心酸的情景!多么凄凉的呼唤!我想大家的心情一定和小鸟一样(悲伤、难过、沉重、同情……)

  4、师:森林被破坏,小鸟失去了温暖的家,大自然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又会受到什么影响呢?(师生交流)

  5、(课件出示:自然灾害。)师:看了这些,你又想说些什么?

  6、小结:“我想有个家”不只是小鸟的呼唤,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呼唤,更是人类自己发自内心的呐喊。

  【 设计意图: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人类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大自然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损坏,许许多多的鸟儿已经无家可归了,唤起同学们保护植被的意识。 】

  活动三:人类与动物

  1、师:今天,一位动物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大家看!(课件出示:青蛙捕虫)一只小青蛙正在稻田里奋力地捕捉害虫,虫子们见了它,都是四散而逃,大声喊着:“快逃命吧,有了它,我们可不能再祸害庄稼了!”这时一只小鸟飞来了,它对地青蛙说:“青蛙老弟,这么辛苦!”青蛙头也不回地答道:“没事,这样农民来年可以有个好收成!”故事讲到这儿,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块稻田的主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2、过渡:青蛙给予农民这样大的帮助,我们人类真的把他们当朋友了吗?请同学看!(课件出示:不法商贩捕杀青蛙的新闻。)

  3、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现象呢?

  4、同学们观察到了很多,今天,老师也把这一切带来了!(展示出示:人类捕杀野生动物的图片。)。看了这些,你又想说些什么?

  5、听了同学们的话,我为你们感到高兴!因为我们都认识到了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不应该捕杀它们。

  【 设计意图: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人类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大自然的动物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许许多多的动物都倒在了枪口之下或者摆在了餐桌之上。同时,让学生明白我们人类庄稼的丰收离不开自然界中小动物的大力帮助,唤起同学们保护动物的意识。 】

  活动四:设计公益广告

  师:那么,如果让你设计公益广告,来呼吁大家,关注动物、植物,保护我们的朋友,你准备怎样来设计呢?

  想好后,把它写在老师事先发下去的卡片上,然后贴到黑板上来!

  【 设计意图: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把在前两个环节中培养出保护大自然的情怀进一步升华,同时也有利于将保护大自然的宣传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用心保护它们。(板书:心形。)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华侨老人,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了这位老人对祖国的无尽思念。现状正值中秋前后,还有一种花也装点起我们的生活,它就是——桂花

  2.提起“桂花”你会想到些什么?(链接生活与积累的古诗词)

  3.生活在江浙的琦君每见桂花飘香,就会想起那一场场“桂花雨”板书课题

  4.读题质疑

  二、品析开头结尾

  1.接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美好的记忆中的桂花雨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句话点了题。

  2.交流:(1)文中描写桂花落的语句。 课件

  (2)结尾的句子。课件 师点拨:文末点题是写作常用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完整,要学会运用。

  (3)结尾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开头一二节呢?

  A.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对桂花的喜爱。旧知牵引——《桂林山水》课件

  B.读了这段语句,你能用合适的AA式叠词补充这段文字吗?课件词语手册P36

  点拨:叠词往往能更生动地表情达意,富有童趣,习作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3.那么,文中是什么使我“又”想起了故乡同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课件出示母亲的话

  三、品悟重点句,辐射全文

  1.“这里”指哪里?课文哪些句子在描写杭州的桂花香?哪些句子在描写家乡的桂花香?

  2.读这两段语言,你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3.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哪些方面比不上)

  (1)第三节:关注桂花、馈赠桂花的快乐。(类比我们自己育出来的豆苗和买来的没什么两样,但感情不同)

  (2)第四节:桂花给邻居带来的香甜。

  (3)第五节:收获桂花的快乐——板书:摇花乐 桂花雨 指导感情朗读。

  (4)第六节:吃着这些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香甜四季,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桂花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融进了母亲的情感,仅仅是母亲的吗?

  4.再读课件“于是,我又想起……”你还读懂了什么?(又一次)

  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花乐、桂花雨?板书:思乡情。

  四、阅读延伸,品读同题材文章。

  同步中的《故乡路》

  板书: 桂花雨

  摇花乐——桂花雨

  思乡情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2-18

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学设计模板12-28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计划设计三篇03-16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材料02-15

小学语文板书教学设计02-23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02-17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02-15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12-28

小学语文备课教学设计12-26

小学语文《春天》教学设计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