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13 09:06: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学与问》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与问》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与问》教学设计15篇

《学与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探索问的方法,激发学生问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认识他吗?哥白尼 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他?(那谁知道日心说?是啊在哥白尼之前,人们所信奉的都是地心说,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而哥白尼在1543提出了日心说,在几百年前就有这样的发现实在是极为了不起)

  认识他吗?沈括 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沈括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想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吗?(想)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能打开知识大门的妙计,这妙计就在这锦囊中。谁想要?

  3、师:谁先来读一读其中的妙计?

  出示:

  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4、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几条妙计,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要想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就必须要勤学好问。)

  相机板书:(勤学 好问)

  二、 精讲第四小节

  1、那你们现在知道学是什么意思?(勤学 好好学习)

  2、问呢?(好问)

  3、那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了“与”字,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4、我们全班来读一遍。

  三、精读课文,寻找妙计,理解实践

  这篇课文中,也能找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学习的妙计?去画一画,找一条你最喜欢的写在彩纸上。谁想上来写一写,(找最快的)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按顺序放在黑板上。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4、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5、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6、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1) 我请人来读一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你读懂了些什么?

  (我读懂了问是极其重要的,问能让我们获得知识,取得成功。)

  (3)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①你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懂)当真懂了

  ②那我们现在就找一个平常的事物(在平常事物字下画勾)来试一试看,能不能发现问题,这个事物在平常不过了吧。看到它你想说些什么?

  (这是什么?(苹果)有没有想说的?这是中国的?这个苹果还烂了?

  听了三个问题,你们觉得哪个问题最好?所以啊,我们还要善问<相机板书:善问>,接着问。这是什么国家的?如果把它放在我们国家的土壤里会是什么样的?生产在什么庄园里?它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

  ③很好,你们正会观察,这就叫作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老师告诉你们,其实这是蛇果,果实呈圆锥形,颜色较红。果肉微脆,较甜。看来只要我们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就会有收获。所以我们说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个妙计理解得非常好,接着读。

  (4)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①理解这句话了吗?真理解了?那我们就来试试看,怎么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老师请大家看几副图片,仔细观察,你都有什么问题?

  ②现在请你们四人为一小组,选择一幅图,仔细观察,细细思考,你有哪些疑问?

  ③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没有你能解答的问题。

  ④提了这么多问题,有谁能回答吗?

  ⑤(讨论。想知道答案吗?出示答案)

  ⑥有趣吗?谁能替我回忆对这些奇妙图画的学习过程?(先看再问然后思考最后解决了问题)是的,你看有了问题去解决,就能有新的知识,新的收获。所以我们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接着读下面的妙计(两条)。

  三、课外拓展

  1、 老师这里有一本书,你读(《上下五千年难解之谜》),上面的许多问题都是科学家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结果,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出示迷团)世界上还存在着 很多很多的问号,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等待着我们去解答。只要(出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 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往下读。

  2、总结:是啊,只要我们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就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添加号。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四、写一写

  我们再去读读黑板上的这些妙计,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能试着也写两句吗?就写在这彩色纸的反面。(动笔,汇报)

  总结:希望同学们养成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习惯,在知识的瀚海中尽情地遨游,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故事,明白“问”的重要性。

  2.理解关键词,结合补充的名人名言,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读故事,明白“问”的重要性,渗透从小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明确观点

  1.齐读课题。

  2.揭示文体。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学与问》这篇课文,知道了这是一篇说理文。说理从字面理解,就是“说明道理”。说理文呢?(就是借文章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主张。)

  3.《学与问》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是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来说理的。那么,他提出什么样的观点呢?(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过渡:这样看来,“问”很重要。请大家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让学生了解说理文的基本特点,由此揭示课文的中心观点。还通过问题强调“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精读,逐层解读

  1.自由朗读§1,交流。

  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1)这里作者把“问”比作什么?(“金钥匙”和“铺路石”,连用两个比喻,告诉我们“问”与知识相关,与成功相连,进一步说明学习知识离不开“问”,取得成功也离不开“问”。)

  (2)指名读,齐读。

  2.读§2-3,思考:作者用哥白尼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

  交流。(哥白尼勤学好问,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板书:勤学 好问

  (1)有谁了解哥白尼的?学生交流。

  (2)出示§2,请大家自由朗读,说说读过后你知道了什么?

  a.从“经常、问这问那”看出问得多。

  b.从“缠”看出一定要问清楚,(用一个词)即刨根问底。

  过渡:我们看到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小哥白尼,你愿意缠一缠么?(出示小哥白尼的问题)

  c.指名读。

  (3)小哥白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意在理解课文上的“……”)

  渗透学法:你看,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4)哥白尼小时候勤学好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如巴尔扎克说的,出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

  指名读。

  (5)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指名读,突出“问”字。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找一找,作者还告诉我们什么?

  (1)交流。

  a.“能者为师”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这段话中,找到什么叫“能者为师”。

  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同学们,理解一个词语,我们除了请教字典这位老师外,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b.由“能者为师”你想到了哪些句子?出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你现在明白了“能者为师”的道理,请你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想一想,谈谈体会。(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要向那些能给我启发,给我帮助的人请教。)

  4.默读§段4,作者用沈括的例子,又想说明什么?

  (1)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齐读。板书:问思结合

  (2)沈括的疑问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a.指名回答。追问:对于“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问题,为什么他还要自己去找答案呢?

  b.小结:古人云:(出示)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光学习,不去思考,则会导致迷惑。勤学好问加上思考,才是真正的“学”、真正的“问”。

  (3)沈括其人。

  介绍沈括: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出色的工程师、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音乐、医药等无所不精。

  你觉得沈括是个怎样的人?指名说。

  (4)正是因为不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解释,积极地用自己的眼光

  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思结合,沈括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我们现学现问,再读一读§4,找一找有什么疑问?

  预设:

  a.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

  师:大伙想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指点:问。问谁呢?——能者为师。

  交流:抓住“始”和“尽”这两个词语,然后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b.了解《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c.山上的温度为什么比山下的低?(同一纬度,海拔越高气温就越低。)

  相机表扬,渗透学法:真棒!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别人也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上网,拜电脑为师,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师:同学们,你们看沈括学习的时候有了疑问,多观察,多思考,后来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时候,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再谈体会。(学习知识除了勤学好问,还要问思结合,在实践中寻找真理!)

  过渡:是啊,同学们,你们看,无论是哥白尼小时候的好问,还是沈括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这样啊,更能够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5.确实,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课文最后一节总结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1)出示§5,自由读,指名读。

  指点:把红色标出的词语,“(既要)学(又要)问、相辅相成、只有……才……、勤学好问、真正”读得更好些。

  (2)练读。指名读。

  (3)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提问题、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意思等方法,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的真正含义,适合引入名人名言,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引导他们对名言的积累、感悟,丰富了课堂,促进学生内化。

  三、总结,升华理解

  1.课文学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来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的:摆事实,讲道理(板书)。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送名言。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做愚人。

  3.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出示小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给他以指点,使他茅塞顿开。)

  (1)提问: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你该如何帮助我呢?

  (2)学生写一写,交流。

  4.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意图】教学末尾注重点明说理文常用的说理方法,与课始照应,突出说理文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送名言有利于学生升华自己的认识,说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道理,渗透从小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意识。

  四、延伸课后

  课后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的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摆事实

  勤学+好问+问思结合=学习的主人

  讲道理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事例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说理文,重在首先明确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又是如何逐步来说明这个观点?采用了什么的写法?所以,在本课中,注重对说理文一般特点的渗透,再结合课文内容,“以教导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设计理念】

  本课时第二课时。根据“生本”理念解放学生的“学”,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以教导学”,先让学生了解说理文的一般特点,再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质疑,尤其是适时引入名人名言及渗透学习方法等方式逐步理解“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一中心观点,让学生明白“问”的重要性,渗透从小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意识。

《学与问》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兴趣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播放课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苹果的偶然落地引发了牛顿的思索,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科学家,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呢?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

  二、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们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三、学习三个具体事例

  1、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举了三个真实的事例,指名3~5自然段,思考者具体写了哪三件事。指名回答。

  2、默读3~5自然段,自学批画:每个事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每个科学家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

  ⑴ 自学批画。

  ⑵ 小组交流讨论。

  ⑶ 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关键语句。

  3、这三位科学家把“?”拉直变成“!”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反复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是的眼珠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这几位科学家能够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呢?

  1、出示: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指名谈体会。

  3、句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能够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4、齐读这句话,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五、总结,导入下节课内容

  科学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事岂止三个,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课后搜集有关故事。这些真实的事例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学与问》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2、利用罗森塔效应,期待每位学生将来都做大学问家。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培养学习、交往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让学生弄清课文主要阐述的5个问题,并展开积极的探究、热烈的讨论。

  难点:用哥白尼的故事来说明问的重要性,用沈括的故事老说明问与思的关系。

  三、教学对象、学习需要的分析

  本节课为苏教版第十册第18课《学与问》第一教时。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需要老师再作引导达到深入理解,在学习中希望得到快乐、进步的体验。

  四、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教学媒体方面主要采用网络教学,设计教师专区与学生专区,进行链接操作,浏览两个网站,做一些有关填空练习,看一些象征性动画。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梦境导入,渗透期待效应

  同学们,老师想告诉你们一件事: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为了上好这节课,老师一直在思考,结果昨晚做了一个梦,直到醒来后,老师还觉得实在太美了,实在太美了!有一天,洪老师到常州一个小学去听课,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个露天的餐桌边,吃着说着,这时候,耳边想起了非常美妙的音乐,不光如此,而且在白云上还有类似电视中“请您欣赏”栏目那样的画面,听他们说,现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发达了,大屏幕可以投射到白云上,每天中午人们休息的时候都能欣赏一段美景并且了解一些最新的城市新闻。忽然,屏幕上播报了这样一则消息,说在最新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我们常州有这样一些人,然后便是缓缓向上移动的字幕,洪老师聚精会神地看着,想看看有没有我们五(3)班的学生,看到了,真的看到了,一共有3位,他们中一位是原来就非常出色的,一位是原来一般的,还有一位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因为原来他的成绩很差,至于名字,老师现在暂时保密,你们猜想一下,这3个人中有你吗?(让学生举出自信的小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学与问》,研究学与问的一些关系。

  意图分析:

  这个梦中前面的内容都是梦中真实的情景,如果我们的科学技术真有那么先进,那实在太好了,不过这个设想很具有可开发性,将来也许我的学生或今天看到我的这篇设计的人能去完成,后面关于名人辞典上的名单是我故意加上去的,根据罗森塔效应,学生需要期待,将来都做大学问家虽然不太可能,但有一种期待总是非常必要的。我设计的3个人,好中差刚好覆盖全班同学,使每个学生自信将来都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二)整体把握,确定探究主题

  1、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去读一读,你能发现文章写了几方面的问题?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2、全班讨论,确定文章写了5方面的问题,大屏幕打出:

  (1)为什么要问?

  (2)向谁问?

  (3)问与思的关系是什么?

  (4)学与问的关系是什么?

  (5)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有什么意义?

  3、你对哪一个问题特别感兴趣?请同学们自己想,不要跟随别人。

  4、老师安排5个地方,各自研究不同的主题,同时让学生按老师的分配重新组合小组,老师制定临时组长。

  意图分析:

  (1)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意思;

  (2)学会概括文章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3)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和所谓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进行主题性互学、探究。

  (三)小组讨论,培养探究能力

  3、按平时小组学习的方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先读有关段落,然后轮流发言或一人发言,其余轮流补充。最后由一人作总结,以备大组交流时代表小组向全班陈述。

  4、师巡视各组,对课文内容与讨论方式进行指导,提供参考性意见。对个别小组人数太多进行调整。

  意图分析: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学习能力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根据课文的实际特点,创设小组学习的氛围,让他们自由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2)“学生不是需要填满的灌子,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炬”,把握老师的角色很重要,语文素养不是老师苦口婆心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此时此刻老师的作用就是深入小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帮助给予鼓励

  (四)大组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1、同学们,刚才我们认真讨论了一个主题,还有另外的4个问题你想不想了解呢?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观点。针对某一问题,每小组上来发表观点,其余同学补充。

  2、老师适时地点击每个主题的超链接,让学生进行有关内容的练习(填空、朗读)、网页浏览(哥白尼、沈括的情况)欣赏(设计的一些象征性的动画)

  意图分析:

  (1)学生的小组讨论只是深入研究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全面的了解学生有必要倾听他人的观点,这样点与面都能兼顾,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习的能力;

  (2)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辅助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学会大胆表达、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些意识品质需要老师在平时有意识的引导。

  (五)、自悟学法,体验探究快乐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你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的?

  3、总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的方法有讲究,问的方法也有讲究,老师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人能编进《中国名人大辞典》甚至是《世界名人大辞典》。

  4、作业:《我的梦》写一段话。

  意图分析:

  (1)让学生不仅学懂知识,更能学会学习,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2)对学生充满信心,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就会成功。

  (3)由老师的梦展开想象,由阅读促写作。

  教学效果评价:

  1、直白的的希望为神秘而真实的期待。课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我,那3个人中有没有他?我说,这是秘密,你相信的话那就会有你。

  2、变传统的教师的“指令性”学习为学生的“选择性学习”。每位学生都有区别于他人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选择研究主题、选择合作伙伴,学生在一种愉悦、快乐的氛围中说自己想说。能力、品质、兴趣在此得到提升。

  3、变教师的繁琐讲解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根据本课的特点,课文条理很清楚,采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专题研究,通过全班交流,达到由点到面的认识。

  4、变简单的问题回答为深层的补充或说出不同观点。

  由于平时的训练,班级的激励机制的到位,课外预习、资料搜集等的准备,学生很会讲,其中朱力同学还讲了一个关于“学与问”的故事,徐丽芳同学在补充有些人为什么不敢问别人这个问题时说要克服心理障碍,战胜自己等很有见地的话。

  六、教学流程图

  梦境导入——整体把握,确定主题——自主选择,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分享成果——自悟学法,总结全课。

《学与问》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第1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数量关系式。[PPT]

  红花朵数比黄花多1/3。

  ( )× 1/3 = ( ) ( )÷ 1/3 = ( )

  2、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5是4的百分之几? 4是5的百分之几?

  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

  甲数比乙数多的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甲数比乙数多的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3、实际应用

  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二、教学例1[PPT出示]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 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三、教学“试一试”[PPT出示]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比较:“试一试”与“例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共同点:都是相差数÷单位“1”的量,不同点:单位“1”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揭示课题:百分数的应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板书]

  归纳方法:相差数÷单位“1”的量 [板书]

  四、指导完成“练一练”[PPT出示]

  a、“只列式不计算”

  学生完成后加以比较

  b、完成“练一练”1

  ①、要求学生自由读题。②、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xx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xx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③、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c、完成“练一练”2

  [PPT出示]“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加以比较。

  五、巩固练习

  a、完成“真真假假”[PPT]

  b、完成“找朋友”[PPT]

  c、完成“看图回答问题”[PPT]

  六、思维训练:

  [PPT]出示

  七、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学与问》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学与问》,记得文中说到: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1、指读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2、再指读提出要求:请在座的同学边听边想,对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齐读

  3、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语言过渡:看来啊,学习的时候,“多问”真的很重要。课文中的小哥白尼就是一个非常爱问的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哥白尼吧!

  1、你们了解哥白尼吗?

  学生交流(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学生交流了课外的知识,教师相机渗透学习方法:你搜集的资料真有价值,学习语文,就要这样。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要补充课外知识。学习搜集课外资料,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

  鼓励学生接着交流。(谁再来补充?多会补充阿!)

  2、你想过吗?哥白尼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小时候的习惯分不开的,那就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

  3、出示第一句话。指读师:请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的怎么样?把非常喜欢问的语气,读出来

  4、谁再来读?其他同学思考,哥白尼小时候是怎么问的?

  (经常、缠)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语言过渡:是啊,缠字我们可以看出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小哥白尼,你愿意缠一缠么?

  (出示小哥白尼的问题)学生缠了以后,相机表扬:你真会缠!你很会缠!

  5、师:你有没有发现,小哥白尼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吗?

  生: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问题

  学生找到规律以后,继续追问:小哥白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谁再来缠一缠?(通过换位思考和情境,让学生理解课文上的省略号)

  相机表扬缠得好的学生:你缠得真棒!

  同时渗透学法:你看,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6、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经常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通过小哥白尼的好问,你们第二次读这句话的时候,相信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指读

  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应该突出“问”字)师:小哥白尼这么的好问,难怪你这个问读得这么重呢!再读,谈体会。

  生: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

  生:知识不但是学来的,而且是问来的。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是啊,小哥白尼的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可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遇到问题又该怎么做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笔圈划出关键的字、词、句。静思默想2—3分钟的时间,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谁来谈谈?你先读一读你自己划出的字、词、句,再谈谈你的感受,好么?

  相机指点。主要的知识点:

  (1)“能者为师”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这段话中,找到什么叫能者为师。

  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同学们,理解一个词语,我们除了请教字典这位老师外,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2)由“能者为师”你想到了哪些句子?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你现在明白了能者为师的道理,请你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想一想谈谈体会

  五、教学第四自然段

  语言过渡: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那我们再看看沈括是怎么学知识的?

  (1)指名读。

  (2)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有什么疑问?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

  1、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

  师:大伙想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指点:问。问谁呢?——能者为师。

  交流:抓住“始”和“尽”这两个词语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四月间山下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

  2、了解《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山上的温度为什么比山下的低?学生交流网上查到的知识

  相机表扬,渗透学法:真棒!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别人也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上网,拜电脑为师,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兴许不明白对于妈妈的回答沈括有没有满意?他是怎么做的?再读课文,理解自己上山观察后得到了答案。

  渗透学法:哎呀,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你无法判断答案是否准确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在实践中考察,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师:同学们,你们看沈括学习的时候有了疑问,多观察,多思考,后来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时候,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再谈体会。

  六、教学第五自然段

  1、是啊,同学们,你们看,无论是哥白尼小时候的好问,还是沈括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这样啊,更能够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确实,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课文最后一节总结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自读。指名读。

  指点:把红色标出的词语读得更好些。

  练读。指名读。齐读。

  七、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想你们一把金钥匙。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老师出示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指名读名言。

  2、有谁想送给大家名言与故事,加上你对大家的祝福。希望它永远伴随你,激励你学习,成为你的座右铭。

  3、你们也可以自己做,如果要送给你的朋友,学了今天的课文,你想写些什么呢?学生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话。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八、布置作业(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生或摘抄或写故事。)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

  做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从“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入手,接着通过两个事例,和能者为师的意思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的意思。

  在教学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接着教学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实践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最后通过送名言,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本节课,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地方值得肯定:其一是教师始终在利用教材引领孩子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其二是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一脉相承;其三是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阅读课中语言的交际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充分地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其四是教师诱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学与问》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3-64页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

  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复习: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生答师帖卡片)

  请大家齐读一遍。同学们真了不起,学过的知识能记得那么牢!

  2、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一些策略来解决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今天王大叔遇到了新的难题,大家请看。

  二、教学例1。(18分钟)

  1、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2、(读题):同学们愿意帮王大叔这个忙吗?

  王大叔遇到了什么难题?谁来说一说?

  师:应该怎样围呢?老师已经为同学们每桌准备了18根小棒,每一根代表1米,请同桌2人合作用小棒在桌子上围一围。在摆之前老师有个说明:(1)每次都要把18根小棒用完。(2)围成一种后就数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一中。(3)尽可能少的移动一些小棒让它变成另一种不同的围法,再进行记录。

  先想想怎样摆才摆得快,比比看哪一组合作得又快又好。开始动手操作吧!(师巡视,并与生个别交流:还可以怎么摆?不要动太多的小棒。)

  (有的学生已经完成,要鼓励没完成的学生。)

  注意收集有序和无序两张表格准备展示。(看中后可拿大笔给学生描大一些)

  好了,同学们,请停止操作,用很短的时间把小棒收起来。

  3、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老师手上有两组同学的记录表。(投影)

  大家更欣赏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

  (师相机板书:按顺序)

  4、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你是怎么想的?(生回答)

  你怎么知道宽是1米的时候长就是8米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师展示18÷2=9米)

  大家认为先从宽开始考虑好还是先从长开始考虑好?

  (从最小的宽开始考虑比较好,顺序较明确。)

  5、下面我们就从宽是1米开始摆一摆。

  (学生说教师展示围法)

  6、我还可以继续摆。(展示宽5长4)

  这样行不行?为什么?大家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实际是前面4个长方形中的哪一个?重复了,因此我们要把它去掉。(单击鼠标擦掉)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按顺序摆有什么好处?

  (师相机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掌声送给他好吗?

  哪位同学刚才没有按顺序排列的请改成按顺序排列好吗?

  7、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展示答)

  8、小结揭示课题: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帮王大叔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叫做一一列举。(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齐读课题。

  我们在一一列举时应注意几点是什么?(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9、下面我们把每种摆法的面积分别计算出来好吗?

  同学们,在这4种不同的围法当中,你认为王大叔的羊圈用哪种围法比较合适?为什么?(第四种面积最大,养得羊最多。)

  10、说得太好了!请继续观察这张表,你还有什么发现?(面积越来越大)这跟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没想到在围长方形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

  11、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一种新的策略——有序的一一列举,列举时应注意什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心?

  三、教学例2(10分钟)

  1、出示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读题)

  2、“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生答师展示: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也可以订阅3本)

  3、那我们应该从订几本开始想起比较好?(从只订阅1本开始想起)

  4、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列举出来好吗?(我们可以怎么订?还可以怎么订?)

  (生说师展示)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法都列举出来了。!

  5、其实我们还有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列表,用“√”表示订法,订哪本就在相对应的格里打“√”,一列就表示一种订阅方法。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这张表格,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所有情况呢?请拿出表二试着填一填,不明白的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6、师展示学生作业,有序和无序两张表格比较。

  7、集体评:第一张表列举出所有情况了没有?再看第二张表列举出所有情况了没有?两位同学都列举出了所有的情况,大家更欣赏哪张表呢?为什么?

  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你是怎么做的?(生说师课件展示)你真了不起,刚学的知识就能够运用自如!

  刚才哪位同学没按顺序列举的请改成按顺序列举好吗?

  8、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我们一起来答出来吧?(齐答)

  9、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想一想:要想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一一列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经意我们就会遇见它,有时他还会出现在我们的投镖游戏中。

  四、拓展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9分钟)

  1、出示“练一练”,生齐读题。

  2、同学们玩过投镖游戏吗?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两镖都投在靶上)

  我们来投一次好吗?(让学生举起手来一起做投镖的动作)你想得到多少环?再投第二镖,投中多少环?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可能两次都投中同一个环数,也可能两次投中不同的环数。那老师就根据这两种可能制成一张表。)

  3、展示表格:画“√”表示投中,一个“√”表示一镖。一列就表示一种情况。请同学们拿出表3,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所有情况。

  4、师展示表,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填这张表?

  5、集体评:他这样填可以吗?为什么?按顺序有什么好处?(如果有时间,就让这位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

  刚才哪位同学没按顺序列举的请改成按顺序列举好吗?

  6、请同学们观察总环数,你有什么发现?(注意:有两个16环,答题时只写一次就行了,不要重复。)

  齐答。

  五、总结全课(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策略?列举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答师展示)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采用一一列举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利用这种方法去为我们的生活排忧解难,这正是我们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学与问》教学设计8

  一、激趣导入

  1、屏幕上出现“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

  2、屏幕上出现“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学、问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第二十七课。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我知道大家课前一定做了充分的预习,那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呀?

  (生:4个自然段)

  2、我想请4位同学来读一读,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好不好?

  (生:指名读,并作点评)

  3、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很多有学问的人,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多问问题,才能学到知识;学和问不能分开;……)

  4、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地去学习、体会课文,相信大家对两者关系的感悟会更加清楚、明白。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完成屏幕上的内容。

  (生:按课文的内容完成填空)

  2、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

  3、在书中找找看,都向我们举出了哪些具体的事例?

  (生:哥白尼、沈括)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你对哪个人比较感兴趣呢?

  (指名说)

  2、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再来认真地读一读,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谈谈你的收获,说说你觉得哥白尼或者沈括身上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学生进行汇报。

  哥白尼: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哥白尼——好奇、好问

  哥白尼从小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对科学奥秘的不懈追求,为其将来可以成为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学习了这部分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沈括: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沈括——好问,善于观察和思考

  通过大家的汇报不难看出,只有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求得真知。

  课文中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学习第二段

  1、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他们距离我们都十分的遥远。

  那么我们现在又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快在书上第二自然段找找看。

  2、老师找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很新鲜是不是?面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大家来说说看,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多问问题)

  3、古人云:“能者为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只要他确实……向他请教)

  4、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你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理解)

  5、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这样才能学到更好的知识。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找到了可以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在本节课结束之前,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发相关卡片)

  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想读给大家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

  老师由衷地希望你们可以利用好这一把把金钥匙,让它可以真正成为开启属于你知识殿堂的大门!

  课文首先提出观点,接着举例说明“问”的益处,然后再举例

  说明“勤学”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

《学与问》教学设计9

  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写作方法。

  3、借助文本,让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4、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学与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是讲什么?(问)

  2、是的、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围绕“问”,进一步走进文本,去触摸作者思想的脉搏。

  二、为什么问?(“问”的重要性)

  1、为什么要问呢?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问很重要)再读,通过你的朗读表现。

  作者用两个极其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问是很重要的。齐读

  2、同学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问就显得更加重要(再读:“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知道了问有这么重要,那我们又该“怎样问”呢?

  三、怎样问?

  默读课文2-4小节,想想作者告诉我们该怎样问?

  (一)、多问(好问)

  1、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板书:好问)

  2、哥白尼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好问)你从那里读懂的?

  抓住“经常”“缠着”——引导学生读好

  (学生也可能从省略号读出——好问)

  3、补充介绍哥白尼——引读: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4、哥白尼如此伟大的成就,以及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难怪作者会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齐读)

  (二)、能者为师

  除了好问,我们还应怎样问?

  1、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请教别人)浏览第3节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能者为师”(板书:能者为师)

  2、齐读第3节有关内容。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3、学到这里,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重温一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两句名言: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谁想读?)——(齐读)

  (三)、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

  同学们要想获得真知,做到了好问,能者为师就行了吗?还要怎样问?

  1、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板书:勤学 观察 思考 )——齐读

  2、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为我们列举了我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默读第4节,想一想,从哪你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

  3、学生交流(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

  (1) 沈括怎么知道: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

  (2) 抓住“仍然”体会心里时时挂念着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所以后来去山里时才能有所发现,明白诗中的道理。(重点品读善于观察思考)

  4、正是凭着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沈括——补充沈括的主要成就。

  可见,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是啊,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结合板书)师述:勤学、好问、并善于观察、思考,相信一定可以获得真知。(板书:真知)

  2、出示第5节,引读———

  (1)“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是指什么?

  (2)你们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读读这两段话,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出示:

  a、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b、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3) (指名说)你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个别评价),并引读:“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我)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我)探求,你(我)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相信大家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都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齐读a、 b、句)——引读最后一句

  五、了解结构,借鉴写法

  1、学完了《23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借鉴写法

  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学与问》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一、激趣导入

  1、 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23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在开头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问和学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一样重要。)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相辅相成”?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勤”就是勤奋,“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自由读课文思考,交流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这三个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2、谁了解哥白尼。学生介绍

  3、教师简介:

  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波兰人。他从小热爱科学,大学读书时萌发了地球是运动的思想。20多岁去意大利留学,攻读数学、天文学、法律学、哲学和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天文学的观察和研究,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细致的计算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4、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为什么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呢?拿起书,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5、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好问的?

  出示“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①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②缠着:

  a、什么叫缠着?

  b、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③省略号:表示什么?也说明了什么?(省略了许多其它问题;也说明哥白尼“非常喜欢问”。)

  小哥白尼都问了些什么呢?齐读。 这些问题都是和生活有关,我们习以为常、不去思考的问题,可谓是——稀奇古怪。“稀奇古怪”?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3、引读第二节最后一句。 “不懈探求”?

  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这句是比喻句,把“问”比作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和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说明了问的重要性。

  5、正是因为哥白尼喜欢问,敢于问,勤于问,他才能够发现科学的无穷奥秘,他才会不懈探求,最终获得成功!其实不仅仅是哥白尼他从小好问,还有许多名人小时侯也很好问。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

  (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6、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2、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1) 朗读。

  (2)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3、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孔圉)聪敏又勤学,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4、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五、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我们有了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但不光要靠别人,还要靠什么?读读第4小节,

  2、沈括小时侯遇到了什么问题?

  结合理解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那么,沈括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1)、问妈妈。指导朗读,体会“兴许”。

  2)、问了妈妈就到此为止了吗?指读。沈括是怎么解开疑团的?

  “发现”一词说明什么?

  4、从沈括的事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5、小结:(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读第一句话)

  记住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六、学习第5自然段

  师:是啊,大千世界,茫茫宇宙,在我们身边有无数的为什么,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1、齐读第5小节。

  2、指名说说,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指导理解:两只翅膀等

  七、总结拓展: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学与问》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在上课时让学生先归纳段意,再进行指导讲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1、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2、揭提板书:学与问。

  学生回答:说理文

  学生齐读课题

  先让学生回忆说理文的结构,了解文体的特点,理清结构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

  2、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学生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回答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出示哥白尼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2、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

  3、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

  5、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出示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请用文中句子回答,并把文中的“你”改成“我”。

  学生简介哥白尼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并思考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学生齐读

  指读,齐读

  指名学生说

  学生回答

  指名说,齐说

  学生齐读

  把这两句话说给自已听

  指名说,齐说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刻体会到“多问”的重要,同时结合重点句子的人称改写,让学生以“我”的身份去说,这既是人称改写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落实。最后以名言总结,其目的是将“好问”在学生心中扎根。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

  3、指名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完成题目。

  a、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7、他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10、出示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出示最后一段)

  2、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5、送给大家一首诗:问到底(出示)

  学生默读

  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指名简要介绍

  学生说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学生齐读

  学生说: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自由读,独立思考

  学生齐读

  学生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齐读

  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齐读

  紧扣开头的中心句,结合具体事例,当堂练习,学练结合,让学生经历求知的过程,在体验中,收获方法,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我在学、我在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学会”的智慧。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了解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并把自己感想的也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和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同学评

  总评

  认真专注(20分)

  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主动参与(20分)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我都举手了

  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

  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答案。

  在整个教学中,我认真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为主,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更加能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在知识的天地飞得更远。”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再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学以至用。

  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阅读积累很有限,在提问到相关课外知识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完整,这说明以后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自由表达(10分)

  发言时声音响亮

  善于合作(15分)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独立思考(15分)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敢于否定(10分)

  敢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欣赏自我(10分)

《学与问》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既定的预习方式方法,较好地完成本课“懈”、“沈”、“括”、“翔”四个生字及词语的掌握。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和写作结构,知道说明事理的文章的一般写法。

  3.通过课文文本以及阅读补充材料,体会“学”与“问”的关系,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一道理。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积极探究的好习惯。

  一、检查预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学与问》。

  2.课前,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这篇课文,老师想先来检查检查。

  3.看看这四个词,会读吗?

  出示:不懈探求 沈括 相辅相成 翱翔

  4.指名一人读,齐读。

  5.理解这几个词吗?(逐一说说,相机板书《梦溪笔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二、了解课文大意,概括课文结构。

  1.老师还想看看第二题预习作业完成得怎样?我想请五位同学分别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看看能不能用书上的话来概括各段段意。

  2.过渡:很显然,从文字风格来看,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在第一自然段就提出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个观点,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来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呢?

  相机板书: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哥白尼 多问

  沈括 善思

  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一) 第二自然段

  1.那我们就一起先走进哥白尼。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思考小哥白尼是怎么问的?

  2.抓住“经常”“缠”体会小哥白尼经常问,问得多。适当情况下,可与学生表演了“缠”字,来体会小哥白尼好问的习惯。

  他都问了哪些问题呢?(读读问题。)

  你们认为这些问题怎么样?(稀奇古怪)

  想想他还会问什么问题呢?

  3.真是个爱问的小哥白尼。谁能读读这段话,读出他的爱问的特点。

  4.你们真正了解哥白尼吗?

  拿出资料。认真默读。

  5.句式训练:因为哥白尼 ,所以他成为了 。

  (二)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从哥白尼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拜能者为师。

  2.提出字典、词典、电脑,也应该成为我们的老师。

  3.训练“不管……都……”的句式。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课文为了阐释“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个观点,举了一个例子不够,还举了第二个例子。即沈括善思的例子。咱们先认识一下沈括吧。

  2.师读沈括简介,学生注意听,评价沈括。

  3.咱们还是到书上找找他成为大科学家的原因吧。

  4.指名读第4段。

  5.这段文字写了什么?(质疑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写了什么?

  他的疑虑是什么?

  他是怎么办的呢?

  妈妈是怎样说的?

  他认同妈妈的说法了吗?从哪个词能看出?(仍然)

  抓住“仍然”想象沈括的善思。

  后来他得到答案了吗?对于这个答案你是怎么想的。

  6.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呢?(要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齐读这句话(第一句)。

  句式训练:

  因为沈括在求知的过程中,不仅 ,而且 ,所以他成为了 。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这篇文章先提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个观点,然后分别哥白尼和沈括因为爱问,多问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事例来告诉我们,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这样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写法就是说理性的议论文的一般写法了。明白了吗?

  2.我想,不只是哥白尼和沈括,可以大胆地说每一个有学问的人都爱“问”,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读读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和名言吧。

  3.小组交流,全班推荐。

  4.写出今天所学的收获。

  5.继续质疑问难。同学们,我很佩服大家的学习能力,但俗话说:“读书贵能疑。”你们现在有疑问吗?

  六、作业

  依照“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的方法,抓住“学,贵在坚持”这一中心论点,完成一篇小练笔。

《学与问》教学设计13

  一、预习检测

  1、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作者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例举了哪些事例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指名学生答:哥白尼,沈括)

  二、学习板块(一)

  合作探究

  1、简介哥白尼: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近代天文学的奠基者。同时,哥白尼也是一位杰出的医生,社会活动家、数学家、经济学家……

  2、听了这些,你觉得哥白尼怎样?(了不起,有成就)

  3、为什么哥白尼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呢?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板书:好问)

  )

  交流展示

  1、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经常”说明他的问题多,“缠着”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也说明了什么?(指名学生答)

  2、如果你就是小哥白尼,你会缠着妈妈问些什么问题呢?(让学生回答)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好,就让我们把哥白尼的好奇、好问读出来)指名学生读。

  3、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正如书上所说:问常常是……,是……

  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学生举事例: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等)

  三、学习板块(二)

  合作探究

  1、教师导入: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理解词语“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面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指名学生答:问)可以问谁?

  交流展示

  1、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① (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理解两句话: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齐读)

  四、学习板块(三)

  过渡:拜能者为师固然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态度,但只是靠问别人就能求得真知吗?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故事,可能你会从中受到更多的启示。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完成练习:

  (1)这一段的总起句是( )

  (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3)、(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

  (3)读了沈括的小故事,你明白了什么?(指名学生答)(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应结合起来)(板书:问思结合)

  课文中列举了沈括和哥白尼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过渡: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请同学们读读最后一节。

  指名学生答,指导朗读。

  六、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2、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些名人名言就验证了这一点。

  七、达标检测

  1、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2、补充习题。

  3、讲一个勤学好问的故事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听。

《学与问》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本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节课中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紧紧围绕作者如何运用三个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找寻它们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然后进行追问:读了三个有趣的科学故事,你对课题又有了怎样的认识?自然过渡引导学生“习得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道理)可以使读者更信服所要陈述的观点(道理)。引导学生寻求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通过交流感受事例的来源,明确事例来源的多种途径。最后“用其法”,选取一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个自己熟悉的观点(道理),阅读为写作服务,至此,回归初衷。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正确理解“司空见惯、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无独有偶”等四字词语,并利用这些四字词语完成板书。

  2、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体会它们在内容、写法上的共同点,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根据句子间的联系,理解课后习题3中的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5、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体会它们在内容、写法上的共同点,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先学要求:

  1、预习课文。

  2、搜集有关科学家善于观察、有所发现的故事。

  教学程序

  一、回顾内容,初识文体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真理会有全新的认识。

  2、让学生联系昨天的板书,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

  二、品读事例,理清条理

  (一)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的?

  (二)生汇报。

  课文主要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件: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

  第三件: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指导读这三句话。

  (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认真读读这三个事例,你能说说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内容上的共同点吗?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四)生汇报:

  预设:

  1、在写法上,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2、生:这三个事例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事件。

  师:能用文中的哪个四字词来概括?

  生:司空见惯。

  生:他们都能从这普通的事例中引起注意,产生疑问,并进行研究。

  师:你能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来概括吗?

  生:见微知著。

  师:那他们分别产生什么疑问呢?请分别找出来。

  3、师:那么,这几个主人翁双是怎样研究问题的呢?你能继续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来概括吗?

  生:追根求源。

  生:锲而不舍。

  指导读这几个四字词语。

  4、师:很好,最后他们都发现了真理。请找出每个事例中发现的真理,用“——”划下来。

  (生汇报,分组读这三个结论。)

  4、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说明他们“见微知著”?

  出示: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

  奥地利医生:感到很奇怪,连忙

  生汇报,出示句子,生读,找出重点词:敏锐、敏感、奇怪。

  5、思考:分别从这三段中找出体现“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语句。

  生汇报,出示句子,生读句子,找出重点词:反复、许多、反复

  三、拓展事例,理解观点

  (一)体现发现真理的过程,理解重点语句

  师:通过这三个事例,你认为人类是如何发现真理的?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a: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生b: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师:你觉得他们谁找对了?

  生:都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表达的意思都一样。

  师:那么这两句话有什么联系?

  生:前后呼应。

  师:你更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生:第二句,因为“?”“!”更形象。

  师:“?”、“!”分别指什么?

  (师趁机板书)

  (二)拓展事例

  师:这三个事例都证明什么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你还能列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生自由说。

  (三)理解重点句子,培养凡事多问的精神

  1、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真理?怎样的人能发现真理?

  2、理解句子

  (1)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

  四、体会写法,仿照写话

  1、总结本文写法: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

  2、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名言。

  3、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五、作业布置:

  摘抄课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把它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发现问题司空见惯

  见微知著

  证明观点研究问题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总结观点善于发问

《学与问》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学习,读懂课文,明白道理。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了解本文所要阐述的事理。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赠物读句,感悟学与问

  1、今天,我特地为朋友们带来了几个小礼物,可是带得少了点。没办法,只好采取“抛礼物”的方式了。不过,我有个条件,拿到礼物的朋友必须把礼物的内容告诉大家。(教师拿出四个精致的彩纸盒抛向学生。)

  师:谁先来说一说?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出示投影):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几句话,看看这几句话重点想告诉我们点什么?

  2、你真不简单!我得把你说的这几个关键字记住。

  (板书:勤学、好问)

  二、读文谈收获,理解学与问

  1、师:咱们这节课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来学习23课《学与问》!(板书课题)

  2、请各位朋友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注,看看究竟应该怎样去学,怎样去问?(学生读文、圈画)

  3、课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读得非常好!你能不看书把它说出来吗?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里竟然能一字不差地记住,你能当咱班的速记大王了!)

  b、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谁听见他说什么了?看来咱们班的顺风耳挺好使啊!)

  c、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d、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了问题,可以……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读得真好!)不过有了问题,你们该怎么做?(齐读)

  三、引导内化语言,体验学与问

  1、师:朋友们,文中说“能者为师”。我呢,最近准备做学问,不知我的各位朋友,不,各位老师有什么建议要对我这个学生说。现在,大家就是我的老师了,请大家认真读读书,看看应该怎样教我,看看谁是真正的能者?

  2、学生认真读书。

  3、师:看来咱班的各位老师是有备而来,只读了一遍书便胸有成竹了。哪位老师愿意先来教教我这个“大学生”?不过,我这个学生可有个条件,那就是各位老师在教我的时候不能看书。能做到吗?

  4、学生交流。

  a、你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真知。(原来做学问不光要勤学好问,还要学会观察思考。你说的话太重要了,我得好好地记住它。)(板书:观察思考)

  b、我想送你一句话。(行!)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谢谢你, 老师,你为了教我把古人都请出来了。)

  c、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你有了问题,可以……道理。( 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呀!)

  d、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有吗?)没了(不错,人家说一字值千金,我看你起码也算得上一句千金了。)

  e、不知你听说过波兰伟大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侯的故事吗?(没有。)哥白尼小时侯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希望你将来也能成为一名科学家。(谢谢你美好的祝愿。希望你也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f、你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发现问题。(我有了问题一定多多向你请教。)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叫沈括……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听完你的故事,学生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行吗?)行,你问吧!(刚才田老师说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沈括为什么不继续问他妈妈了?(七嘴八舌地抢答):因为沈括的妈妈没能解开他心中的疑团。(不对呀,妈妈不是给他答案了吗?)妈妈给他的答案不准确,太模糊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是从文中“兴许”这个词看出来的!(恍然大悟状):(噢,我终于明白了。看来,做学问还得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

  g、还有哪位老师愿意给我指点迷津,说说该怎样做学问?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你如果学会了学与问,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板书:学习的主人)

  5、前两天各位老师就开始搜集有关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小故事。都带来了吗?再看看,想想怎样来教我这个大学生?

  6、学生读。

  7、各位老师还有什么话要送给我的吗?

  8、学生又先后读了有关孙中山、王献之、牛顿、司马光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及一些名言。

  a、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能有这一个本领就足够了!)

  b、我想送你一首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你要想成为有学问的人,就必须抓紧时间勤学苦练,否则到老时一切都晚了。(对你的谆谆教诲,我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 老师!)

  c、我也送你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对,做学问和搞发明一样,要多问好问才能出成绩。)

  四、总结、运用

  1、师:刚才各位老师说的可以称得上是金玉良言,使我明白了做学问要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谢谢各位小老师了!

  2、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3、不过呀,我家老二不太明白这个道理,请看:

  投影出示: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再请你们帮帮忙,教教我家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吧!

  五、布置作业

  师:平时都是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今天,咱们破破例,就让我这个当“学生”的,给在座的各位“老师”布置一回作业。大家说行吗?

  作业建议: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

【《学与问》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学与问》教学反思12-22

《学与问》公开课教学实录及反思12-16

六年级上册《学与问》教学反思2篇12-16

简简单单地教,扎扎实实地练 ——《学与问》教学反思12-16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设计10-28

六年级上册语文《学与问》同步练习02-17

学和问小升初满分作文08-07

《口哨与小狗》教学设计02-17

《漂浮与下沉》教学设计03-02

《情趣与兴趣》教学设计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