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06 10:02: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怀念母亲》是新课标实验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

  教学目标:

  1.借助字理理解“频”的意思,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频来入梦”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体会“凄凉、甜蜜”等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失去母亲后的悔恨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作者对两位母亲所怀着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猜他是谁?

  2、简介季羡林。

  3、提起季羡林,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了解他。(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想一想:

  母亲指的是谁?

  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

  三、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师:母亲去世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会浮上心头。请从课文中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

  1、会读书的同学,可以把一段话读成一个词。(频来入梦)

  2、板书并指导书写“频”。

  3、会读书的同学,又可以把一个词读成一句话。

  (二)品读思母之情

  1、利用课文中的留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11月18日的日记,了解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

  2、利用资料补白,体会季母对季老的爱,从而感受季老对母亲的爱。

  3、学习第二自然段,利用音乐渲染,教师引读:“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一生接读;

  师引读:“我曾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女生齐读;

  师再引读:“当我赶回家中,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全班齐读。

  (三)品读思国之情。

  1、自由朗读季老的其余几篇日记,想一想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2、默读11月16日的日记,完成想象说话:

  因为季老想到,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因为季老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3、全班齐读11月16日的日记,男生齐读11月20日的日记,女生齐读11月28日的日记。

  (四)抒发情感。

  纵情朗读散文《寻梦》的开头与结尾,思考交流:

  1、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面影?

  2、你从这开头结尾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3、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4、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四、总结全课。

  五、拓展升华。

  1945年,持续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闭幕,归心似箭的他头也没回,登上了回国的吉普,并写下了一首诗(课件,音乐)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生齐读后欣赏《我的中国心》。

  六、作业:

  1、摘抄感受最深的语句。

  2、仿照11月18日的日记写一篇日记。

  3、搜集有关“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散文等,举办一期展览。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生母祖国

  敬意爱慕

  频来入梦

  设计思路

  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由猜猜他是谁导课,可以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情,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借助课件出现季羡林生平资料及照片,加深对季羡林的了解,萌生对季老的崇敬之情。

  这样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默读的速度,促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之外,还可以很快地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

  借助课件出现课文主线,并突出强调“频来入梦”一词。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初步掌握抓住一个重点词语“频来入梦”学习整篇课文的方法。抓住主线进行教学,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掌握将文章读薄、读厚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不断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展开对话,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补白资料。

  体会母亲对季老的爱,从而感受季老对母亲的爱。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并出现背景音乐,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

  新课标指出,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本段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引读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的想,与作者情感共鸣,体会作者失母后那无尽的悔。

  课件出示想象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季老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体会浓浓的赤子之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也是攻克难点的一条捷径。

  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在读中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课件出示补充的诗文,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

  将教材内容有机地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并增加了课外的知识。

  课件出示作业内容。

  作业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深一层体会,又有课堂上刚学到的“触景生情”写作方法的运用,同时还有课外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面向全体学生,与单元要求一致,并将课内所得延续到了课外。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媒体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3

  一、出示有关母亲主题的图画,揭开课题。

  这些画,它们有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生答:母亲。

  两个了不起的字眼,让我们怀着祟敬齐声把它呼喊出来。(结合板书:母亲)

  二、由恨入手,感悟失母之痛

  过渡:古今中外,有许多画家、诗人等名人,都用手中的笔尽情描绘它,赞颂它。

  然而,今天我们要走近的是一个头上光环无数,却一辈子都在寻寻觅觅中的人——季羡林。

  一个平常的日子,在他乡求学的季羡林意外地收到一封家书:母亲病危,速回。他夜乘火车,奔往回家的路,又多年未见,此时,他多想马上就守在母亲的身旁。踏进家门,才知——生答:母亲已去逝。

  请同学翻开书,读第二自然段。潜入文中,用心体会此时季羡禁的内心感受。(自由读,留给足够时间读透)

  如果老师让你们把这厚厚的一段读成一个字,会吗?再浏览一遍,看看哪个字,跳到你眼前。

  (悔、痛、泪、恨)而文中用的是哪字。(恨)

  再读,想想你从哪些语句里感到这种恨?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联系上下文理解。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作者……………学生补充课外阅读资料……联系自己离家的生活体验加以体会。………

  我曾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打到工作,立刻迎养母亲。然而,誓言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千般悔,万般痛,此时都化成了一个字——“恨”!)

  是的,留下此“恨”,无时不在,不处不在,它更渗透在这些字里行间。让我把此“恨”带入文中读一读吧:(把第二段分成五小节)

  师领读:我恨啊。(低)生(组一):我六岁离开母亲。

  师:我恨啊(高)生(组二):我读在学二年级的时候。

  师:我恨呀生齐: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三、一哭在心,处处触景伤怀

  过渡:此恨绵绵无绝期,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你们能从文中的日记中找到这样的一日吗?生答——11月28日日记。

  让学生自由读。再找出文中能概括作者心情的字眼。学生迅速地找到——一哭字。

  作者看到了什么?为何而哭?

  (房东太太对我说,儿子今天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高兴得不得了,啥意思,到后来的沮丧,中间用了省略号。它究竟省略了什么?生答:母亲等待的过程。那么这位母亲在等待会怎么做呢?展开联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填充。

  生:母亲把他的房间打扫了一遍又一遍,想让儿子回来睡在洁净的房间。

  生:母亲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等待着儿子回来。

  生:母亲到家门口望了又望,看看儿子快回来了没有?

  然而,这个儿子一直迟迟没有回来。因为他不知道,他看不到,他的母亲正在苦苦地——

  生:等待。然而,此时,谁看见了?(季羡林)他不仅看到了眼前外国母亲的等待,更看到了他以前看不到的母亲的等待。这一等,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三年、五年、十四年。现在他更懂得“母亲”。而那一个“恨”字,他的体会更深了。

  配音乐:满文军的《懂你》。

  此时,剩下了什么?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悔和恨),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走进这对母子的心中。

  出示:两组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

  另两组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三分钟过后。(要求快)

  生读:母亲在自家场院,望向村口,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足足等了一天,想着这个中秋节儿子会回来了吗?太阳偏西了,她由高兴变得无奈,由无奈变为沮丧。

  师:这就是母亲的等待,咱们再听的儿子内心的话语。

  生读:为什么,为什么我从前不懂珍惜,这么珍贵的母爱。如今只剩一个悔恨啊。

  生读:日历撕了一页又一页,一年又过去了。又一年没看到孩子了,他是不是已经长高了。

  今天可是他的生日,他会回来吗,让我亲手为他准备一顿晚餐吧。

  生:早知道这样,我就不离开她,让她这样的等待,甚至到死也来不及看她亲爱的儿子一眼。

  师:现在,只留三个字——生:真想哭。

  读吧,幕幕触景生情,思念如水,一次次漫过作者苦楚的心怀。

  四、因思而糊,尽显异地乡情

  过渡:一个满怀痛切的儿子,带着对生母的无尽思念离开了自己祖国。时空的隔离,他的这份思念能因此而被割裂开来吗?生答——没有,反而增加了。引: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了呢?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还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答。

  哪个字,说明分量的增加?生答——也。

  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作者说他不知道为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因为思念。夜有所思,才日有所梦。

  师:哦,哪个细节哪则日记又体现了这些呢?——生答:1935年11月16日

  出示:整则日记生自由读。

  读完后,你们有没感到季老内心体验自我矛盾的地方?

  迅速地举手——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为什么他的心里既凄凉又甜蜜呢?为什么呢?

  设计想象说话,出示句式:

  因为季老,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他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学生想像发言。

  是的,一点一滴的,点点滴滴那些有关故乡的往事,不断地索绕在季老心头。这些深切的思念,纷至沓来,酸酸的,甜甜的,浓浓的,说不出味道的,终凝成了一个字——生答:糊!

  请同学们找一个字代替吧。(粘、包裹、涂)是的,粘着,包裹着,涂着,最后都“糊”在一起,魂牵梦绕,频频入梦啊。回扣: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母亲也频频入梦吗?生齐答:因为爱国,因为强烈的思念。

  五、梦中寻求,升华心中情感

  过渡:思念是酸楚的。作者对这个母亲为什么如此思念呢?生:都怀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思念也是甜蜜,但这些也只能在梦中才有的。于是。作者就一遍遍地——寻梦去了。

  一、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度日如年)

  二、我仰躺在沙发上……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三、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学生情感自然炽热)

  找不到呀——

  四、天啊!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幻字带出了情感的高潮。

  悠悠游子心,凄凄离别情。数年寒窗,十年一梦。这就是祖国游子的写照!还有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配音:张明敏《我的中国心》

  诵读本单元日积月累:(爱国名言名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等等。

  音乐中,课堂落下帷幕。

  六、作业布置

  1、阅读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赋得永久的悔》等文章。

  2、再积累爱国名言名句。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的文字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语文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文字魅力的场所,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情感滋养的过程。

  本节课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走进一位作者,走进一个心灵纯美的世界。感悟慈母情怀。在三个层次的读中,使学生行于文字,情动于中。整合《慈母情深》和《秋天的怀念》,给孩子创造一个主题下的平台,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是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通过角色换位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与崇拜之情。

  【教学过程】

  学习《慈母情深》

  一、创设情境,语言激情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学生轻唱。

  你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

  听着这歌声老师想起了一段话“花开花谢几度秋,滚滚江水向东流,人生世代新换旧,唯有父母对儿女的爱,天长地久至死不休。”

  以音乐烘托情感,教师语言激情,使学生走进情境,在母爱的注视中走进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课文写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品读鉴赏

  1、走进作者,用敏感的心描文字之“像”。

  合上书,回忆课文,捕捉文中最令你感动的镜头,读出你的感受。

  捕捉文本,走进文字表象。

  2、走进文字,用细腻的心品文字之“味”。

  品味语言,指导朗读,读中升华情感。

  ⑴重点词语的品析

  ⑵再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令你感动的原因。交流汇报: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及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以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⑶引入材料,体会生活背景,感受文字情怀:

  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母亲每月27元的工资,平均每天多少钱?而我却一次向她要一元五角钱,要她辛苦一天也挣不到的一元五角钱,带着你此时的感情再读这一幕幕镜头吧。

  ⑷配乐《睡莲》再次激情,在音乐中师生共读每一处感人的镜头。让画面流动于心,让情感流泻于声。

  审读赏析感受文字熏陶。

  ⑸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我不忍,我多想转身跑掉,可是──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听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的'话中有她的期待,自豪,骄傲。一句朴素的话包含着怎样纯粹,无私的爱啊。

  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出示梁晓声简介)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是我今生今世听到的最美的声音,这是母亲给我的一股无穷的力量,这是滋润我生命的清澈的甘泉,这是普天下母亲共同的心声。这如但丁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走出文字,用感恩的心抒文字之“情”。

  迁移训练:

  母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细细清清的流淌在我们生活的处处角落,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生活中令你感动的每一处镜头用你的文字书写感恩之情。

  补充学习《秋天的怀念》

  1、资料导入: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去了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太辛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看过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带上这份沉重的思念,一同走进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2、自读课文,划出令你感动的语句,词语并作批注。

  3、交流汇报:

  预设: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母亲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简单的话语包含着做母亲的对儿子的多少深情。有娘在就有儿在,母亲的话里沉淀了多少对生命的理解……

  母亲总是这样轻轻地,亲亲地,苦苦地爱。巴尔扎克说:“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能得到宽恕。”

  4、史铁生读懂了母亲的心,又是一个秋天,他会怎样呢?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有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5、读歌词《懂你》:

  你静静的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告诉你

  我其实多么的爱你

  花静静的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升华情感,激发感恩的心。

  师配乐朗诵:

  当我是婴儿的时候,母亲为我托起我的整个世界,让我感受所有的温柔。

  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的小路,让我沿着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让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长。

  ……

  在每个母亲眼里,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

  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

  在母爱的守望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解题、走近作者、文章结构赏析、赏析第2段

  教学方法设计:

  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学生角色互换质疑。

  教学步骤:

  一、①解题:题目有双重含义:

  二、②母亲话题引入: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生练说:慈爱、温柔、勤劳、朴实的母亲。)

  ③走进作者:学生答:

  三、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思考: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就是: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①按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学生讨论):(板书)

  1、亲生母亲

  敬意、爱慕(开篇点题,奠定情感)

  祖国母亲

  失母之痛

  2、怀念

  异国思乡

  3、怀念两位母亲(呼应开头,再次扣题)

  ②欣赏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式(插入点评龙诗羽的作文《我是一棵小草》)

  ③教师简要小结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表达方式,提倡作文直接入题,结尾点题扣题。

  四、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学生思考讨论: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清划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①重点研读以下几句话:

  A、“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寝不安席”的理解: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此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深爱和失去母亲的悲痛或:内心承受巨大的伤痛)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B、感情读:“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提问:母亲的去世,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母亲离去了,作者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作者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和终身的遗憾。作者将母爱的失去看成是灵魂的缺失,可见他对母亲真挚的爱、或:对母亲的眷念,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C、联系上下文理解讨论:“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那么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②学生感情读(典读和齐读分组读)第二段,再一次感受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

  研读“祖国母亲”部分,朗读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的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舍断作者心中对母亲的怀念。

  ①说说作着的怀念中,又增添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②研读重点句子:

  a、为什么母亲会“频来入梦”?①“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之所以经常想到母亲,是因为作者旅居国外,对生母和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

  c、重点赏析“也”:很巧妙的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的地位。

  d、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③研读句子:“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作者巧妙地用了一个“织”字,把夜幕的过程写活了,这慢慢降临的夜幕似乎是在为作者编织一张思念的网。)

  ②研读“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提问思考:

  a、“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怎么理解因为在这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作者能时常回忆起在祖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祖国母亲的亲朋好友,仿佛他们就在身边,这凄凉孤独的心中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儿甜蜜!

  b、怎么理解“糊”?(各种复杂的情感混和在一起)

  c、研读“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①、师问:古今中外的母亲是怎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②、师问: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d、读:“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这句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e、读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怅望灰天:惆怅(伤感、失意)地望着天空。

  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的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想努力回忆起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二、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1.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绕的句子,读一读。

  2.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①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欣赏《我的中国心》和《妈妈的吻》吧。

  ②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③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④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