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8 16:23: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类为应对自然灾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

  3、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如果我们关注新闻报道,就会发现,地球上每年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瘟疫……它们像凶残的魔鬼,肆虐地摧毁人类的家园,甚至会奔走人们宝贵的生命。那么当灾害降临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二、教学活动

  活动准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一种自然灾害展开专题研究。

  活动一:地震灾害

  1、让学生用文字描述或图片展览的方式介绍地震发生时会出现的情况。

  2、地震大事记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先让学生借助资料,用列表的方式编写地震大事记,然后用表格或图片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数字统计。

  (2)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事例、亲历者笔记等,感受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3、指导学生阅读《地震带分布图》,看看哪些地区易发生地震、自己的家乡是否位于地震带上。

  活动二:洪水灾害

  1、引导学生阅读《河流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地图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也是一个有重大洪灾隐患的国家。

  2、教师可参与“资料库”,或收集有关资料,展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洪水灾害,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洪水频发的国家,以及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

  3、在认识洪灾危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除客观原因外,人为对植被、河道的破坏是重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除此这外,学生还可以说说其他常见的自然灾害。老师可展示课本P39图片,让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有一个初步认识。

  活动三:调查家乡的自然灾害

  1、让学生说一说本地存在哪些自然灾害,其中频繁发生或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有哪些。教师确定几种自然灾害作为学生调查的问题。

  2、指导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名成员担任组长。根据课本P40的调查提纲,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

  (1)确定调查内容。调查哪种自然灾害?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和危害有哪些?本地采取了哪些防灾和抗灾的措施?

  (2)确定调查方法和组内的分工合作。谁负责访问?谁负责查找图片和文字资料?谁负责到实地进行考察?

  (3)对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填写调查表。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儿童的生活经验,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2、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诚实是立身之本,理解“人无信不立”,理解诚实在待人处事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准备:

  1,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经典事例。

  2、把第八页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完成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3、利用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诚”,什么是“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探讨“诚信”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续编故事。

  1、课件出示第八页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

  (1)那个扔掉诚信的青年人可能回成为什么样的人?

  (2)想象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在待人处事上会是什么样?这样下去其结果会是什么样?

  3、小组合作,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续演出来。

  三、交流收集,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和问卷统计结果,看看划去“诚信”的人占多大的比例,他们选择丢掉诚信的理由是什么;不愿意丢掉诚信的人占多大比例,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四、学习第九页的案例,体会“人无信不立”的含义

  1、课件出示第九页的案例。

  2、讨论:

  (1)仅仅是三次逃票的记录使他失去了(工作的机会),这些公司为什么把诚信看的这么重要?

  (2)在我们生活中,人们有时常常在不经意中失去了诚信,然而当诚信被丢掉时,同时也失去了什么呢?

  3、小结

  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人如果丢掉了诚信,即使有着聪明的大脑,出众的才学,也会因为不被社会承认,他的才学机敏无法展现,金钱荣誉无法获得,可见诚信是人立足与社会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说的(出示孔子的话)——人无信不立。

  五、作业

  通过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六、板书设计

  诚信是金

  人无信不立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行为和方式。

  3、体验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行为和方式。

  2、学会选择恰当的行为和方式与同学交往。

  教学难点:

  学会选择恰当的行为和方式与同学交往。

  教学过程:

  (一)平等对话,走进“友谊之树”。

  1、导入。你和小伙伴一起学习,有什么感觉?

  2、将一棵“大树”贴在黑板的正中,并写上“友谊之树”。

  3、请学生说说和伙伴之间曾发生过哪些美好的事情?

  (二)真实体验,拯救“友谊之树”。

  1、实话实说,直面矛盾

  (1)(板书课题:学会友好相处)小品表演。

  (2)请学生说说曾经与伙伴闹过的矛盾。

  (3)请大家讨论,他们的矛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让学生将自己组讨论的要点写在剪成的黄叶、坏苹果形状的纸上,再让学生把他们贴在友谊之上。

  2、真情对对碰,化解矛盾

  (1)拯救友谊之树。

  请各小组选一个案例,先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确方法,然后将解决办法写在“绿叶”、“红苹果”上。

  (2)出示课前调查情况,让学生讨论解决。

  (三)情感升华,互送友谊卡。

  1、教师。

  2、念卡、送卡。配音乐《永远的朋友》。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伸出爱的手》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整个单元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第一课时《走进残疾人》教学意在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的不易,了解他们对待生活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盟生关爱残疾人、关爱有困难的人的想法,并能走近、尊重、关爱残疾人,把爱推及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爱心。本节以孩子们在参与体验的活动中感悟为教育方针,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形成,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发现、总结,以达到学生主动发展的宗旨。

  【学情分析】

  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较优越,生活在被父母宠爱的环境里,自我中心的意识较强。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容易体会到由于残疾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因此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一系列模拟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发现,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心,关爱残疾人,关爱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设计思路】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两位教师进行了以“走进----尊重----关爱”残疾人为主线,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品的来源与生活,知道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精神。主观上希望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和更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将目标锁定在“了解残疾人、理解残疾人、关爱残疾人”这三个环节上。通过引导学生角色体验,亲历残疾人,让学生首先了解残疾人,进而去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方便,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身残志坚的品质和精神力量。从初步了解,进一步了解,再到深刻的了解后拓展生成新的主题——除此之外,谈谈自己熟悉的残疾人或所遇到的残疾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需要我们帮助的弱势群体还有很多,由此引发学生关爱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而后为这种关爱要怎样做出行动。整节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感受残疾人不容易、不方便,但是,他们也有生存的尊严和权利,进而让学生自觉地去关爱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残疾人也需要人们的关心和帮助。

  2、懂得做人应该有爱心和同情心,懂得怎样去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残疾人的生活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情感与态度:

  1、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2、愿意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尊重他们的劳动和生活。

  行为与习惯:

  1、做人要有同情心和爱心,关心爱护残疾人。

  2、不讥笑捉弄残疾人,努力做到尊重并尽力帮助残疾人。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并由此产生对残疾人的尊重、理解和友爱。 难点:增强学生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教学解析】:

  教师在设计《走近残疾人》一课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实效,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地体验到了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残疾人为达到目的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进儿童了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和爱心。这种情境教学法,注重让学生在走近残疾人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的升华。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为了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杨丽莉老师用手语和同学们沟通,并让学生到前体会残疾人的生活。把学生带入残疾人的生活中,引出盲人、残疾人,而后让学生说说在你们身边也有一些残疾人,你了解他们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走近残疾人的世界,去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引出课题《走近残疾人》

  二、指导体验,引导发现。

  生动的情景模拟、亲身的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从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情感产生共鸣,心灵受到震撼。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两位教师充分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体验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体验肢残者:让学生一手背后、单手穿上衣服、扣好扣子等活动目的是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模拟体验后,教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起初,学生们有可能感到活动有趣,发笑不止,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们就会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残疾人生活得不容易;这时过渡到“尊重残疾人”这部分内容,进一步感受他们的同龄残疾人生活、学习过程的艰辛,引发他们的爱心、同情心。

  三、整体感悟,产生同情

  为了使本课的教学掀起了高潮,实现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文本所要表达情感的共振。两位教师都精心选择的几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代表,通过多媒体播放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体验逐步深刻,学生感受到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接着展示残疾人优秀的运动员介绍,随后,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观看有关残疾人(张海迪、何军权、北川的折翅芭蕾女孩李月等的资料)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通过“走近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生活”等环节的活动,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勇当生活强者的顽强意志。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触动,从而加深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关爱。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图片使学生了解残疾人,感悟出残疾人在生活上的不容易,利用视频制造情境,这些是平时生活中孩子们看不到的,使他们了解到残疾人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孩子们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心。

  四、感悟提高,拓展升华

  教学时王春宇教师设计播放《千手观音》,问:你知道这些美丽的舞蹈演员的故事吗?在没有音乐的无声的世界里,这些聋哑姐姐要练好这么绝美的舞蹈,该付出多少艰辛啊!播放残疾人舞蹈,说出在他们的背后还有很多的人帮助,比如说她们的手语教师、舞蹈教练等等,舞蹈的震撼效果,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残疾人群体的力量,和残疾人的了不起!他们用生命真心的拥抱生活,也让自己的生命美丽起来

  是的,他们的不幸让我们同情,他们的坚强更是让我们敬佩!多么不容易啊,正因为这样,他们更需要大家的尊重,需要我们的关爱。怎样帮助他们?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这样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与引发。课件《千手观音》录像的播放,在自主探究中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教材现有资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残疾人生活的诸多不便和困难,进一步明确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残疾人。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自我教育的理念。也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残疾人的敬佩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却有着美好幸福的人生。人生与残疾毫无关系。使他们从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对这些残疾人,党和政府又会怎样关爱他们呢?王春宇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有关残疾人的专用的公共设施,国家政府对残疾人的关心我们还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说说助残知识,并体会社会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

  杨丽莉教师课件播放《让世界充满爱》命运对他们是残酷的,可是身残志坚的他们却能用一个健康、完整的心灵去拥抱这个色彩斑澜的世界,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投去我们的支持、鼓励吧!希望我们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温暖的手,献出自己的爱心,将这世界变成爱的乐园,让我们在爱的呼唤中行动起来,奉献我们的爱,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乐,让世界更加灿烂美好。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爱心活动,尽你我所能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利用音效的作用,以一曲动人的旋律做衬托,改变了以往的一问一答式的课堂小结和拓展延伸,而变为教师的祝福和希望。升华本课的主题,体现了品德课的人文性。

  同学们,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表现。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温暖的手,献出自己的爱心,将这世界变成爱的乐园,让我们在爱的呼唤中我们行动起来,奉献我们的爱,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乐,让世界更加灿烂美好。

  我相信这样的教学,两位教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不同的类型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不仅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耳朵认真倾听,用身体亲身经历,而且至始至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着自己的体验。这种现实儿童与文本儿童的对话,健全儿童与残疾儿童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促进儿童对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反思与提升,帮助儿童形成认识、激发情感,使儿童了获得新的发展,体现了本课程发展观。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参与社会、还能教会学生做人。这就是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这样就达到学生了解、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教学目标。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生活中的例子,设计生活化的活动。以生活为起点。活动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因而体会更深刻、更真实。这些都使课堂充满了亲和力,形成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落实了预设的实效点。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2、情感目标:通过今昔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3、行为目标: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2、教学难点:通过今昔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打出课本插图,激趣导入

  2、检查学生搜集长辈们过去用过的学习和生活用品的情况

  1、学生说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如小人书、了解学生的搜集情况,初步感受长辈们过去的生活

  二、介绍小人书

  1、开展"家庭寻宝"活动,你如何找到的

  2、引导学生体验活动,

  小组阅读小人书、3、从小人书中发现了什么,书中讲了什么故事

  1、学生上台介绍小人书的来源

  2、小组阅读小人书

  3、汇报交流书中故事

  通过介绍小人书,体会长辈们过去的读书生活,增强读书兴趣

  三、给小人书分类

  1、引导学生读第37页的课文,说说妈妈收藏的小人书是如何分类的

  2、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小人书也进行分类

  3、小组活动:

  1、小组交流汇报

  2、介绍小人书的分类情况

  3、谈体会

  通过交流小人书的分类,从不同方面了解家乡的故事、体会小人书虽"小",却可以发现一个大世界、四,今昔读物对比

  1、讨论:这些旧的小人书和你们今天读的书有什么异同

  2、为什么过去的孩子们特别喜欢小人书

  3、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讨论交流

  2、谈感想收获、通过今昔读物对比,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

  板书设计:

  "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小人书→ "小"→大世界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感受诚信在社会中的作用。

  2、 认识并且思考诚信的“代价”与“回报”。

  教学准备:

  教师在非正式场合了解学生对诚信的态度。

  教学活动:

  一、导入

  1、教师朗读教科书第4页的课文。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故事,分别进行讨论: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为诚信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且给予知道帮助。

  3、教师要特别帮助学生整理分析的结果,按照“代价”和“回报”分别列出观点。

  三、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介绍分析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各组发言的要点。

  四、教师总结

  1、坚持诚信,经常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也会得到回报。怎样看待这些代价和回报呢?刚才同学们进行了很好的讨论,我们总结一下。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再请学生就最后“进一步的思考”展开短暂的讨论。

  3、布置家庭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战争所造成的无数灾难的了解,使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丢掉性命。从而使学生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并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

  2、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比较,使学生了解生活来之不易,需要珍惜,需要捍卫,要用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

  3、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六界,使学生知道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人民解放军的捍卫,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用实际行动热爱人民子弟兵。

  教学准备

  有关电教设备;有关图片;有关故事;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战争——人类最大的灾难

  1、将学生在课前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播放课前准备的有关战争的录象片段。

  3、讨论;战争有哪些危害?

  4、讨论图片——:看:被枪弹击碎玻璃后的眼睛!(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图片使我们想到了什么?齐读图片配文)

  5、阅读:《爸爸、妈妈再也回不来了》

  说一说文章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

  6、读:P76“小资料”说一说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害有多少

  7、朗读:〈请把我埋得浅一些〉。用一句话说说感想。

  8、展示“一战”“二战”“二战”以后的资料,教师概括介绍

  9、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战争的小故事。

  二.和平——人类永久的期盼

  1、播放一首反映战争的歌曲

  2、展示毕加索的〈和平鸽〉。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向导了什么?

  3、教师讲〈和平鸽〉的由来

  4、阅读:国际儿童节的来历。你打算今后怎样过儿童节?

  5、朗读:〈儿童和平条约〉。用小节目表演

  三、课后活动

  准备“和平颂”歌舞联谊会。

  第二课时

  一、举行〈和平颂〉歌舞联谊会

  二、中国的钢铁长城

  1、说一说自己看过的有关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题材的电影、电视片。

  我看过的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题材的电影、电视片

  最深刻的印象是……

  2、展示有关人民子弟兵保卫和平、保卫祖国的资料。

  讨论;军人的风采给我们什么启示?

  3、播放有关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歌曲。

  4、阅读:〈国旗在维和区第一次升起〉。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军人参加联合国维护和平行动的故事?

  5、献给人民子弟兵的礼物。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送这样的礼物?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分析:

  当代学生从诞生的“自然人”转化为社会化的过程中,直接享受到丰富的改革开放的成果。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将更为密切。由于他(她)们处于家庭“独”字号的环境,他(她)们与以前的学生相比,知识较广,参与社会的意识较强;但一方面,他(她)们较为自私、任性,欠缺礼貌,一切都以自我坤洲小学为中心,自理能力较弱。他们对自己参与的生活感到好奇,敢于冒险,也易于自我解释,并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愿意与周围的人真诚交流,喜欢新朋友,并开始意识到了他人的想法和行动,但却因不会沟通而易和他人冲突。

  《分享的快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共欢乐”,分为《不一样的你我他》、《换个角度想一想》和《分享的快乐》三课。《分享的快乐》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本课在设计中力求让学生体验在集体中讲求团队精神,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从而学习到合作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 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实际参与合作,体验来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相互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二)行为与习惯:

  1.大家共同分享自己所有的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该活动。

  2.熟悉班集体环境,能利用班里同学间相互关心与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知识与技能:

  1.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2. 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设计活动”;

  3.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培养心中有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过程与方法:

  1.体验参与合作和分享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相互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3.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设计活动”。

  4.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培养心中有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学资源: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料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坤洲小学运用了实地考察、搜集及应用计算机课件。

  实地考察: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实际体验自己与老人的情感。

  搜集资料:查找有关合作与分享的事例及现象。

  计算机课件:《分苹果》的动画片。

  五、学生实态:

  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较优越,生活在被父母宠爱的环境里,自我中心的意识较强。在他们的生活不容易体会到由于缺乏别人分给的“零食”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应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师生多方搜集相关信息,扩充课文内容。尝试结合学生以及身边其他人在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实际事例的体验中,学习合作与分享,培养合作精神。

  每个孩子都有一些自己倾注着特殊感情的玩具和用品,让孩子们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来与大家分享。

  (一)组织学生把心爱的东西集中起来。如:集邮册、玩具、图书、花等。

  (二)组织讨论: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怎样与同学分享?

  (三)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真诚地帮助他人,对人有礼貌。

  七、教学准备:

  (一)课前让学生自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等,带一两件心爱的物品来。

  (二)橡皮泥、牙签。

  (三) “盲人点灯”的课件(故事朗读、图片和音乐)。

  (四)学生自己先阅读“故事与思考”,根据理解增添解说词。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从我们的“分享日”中,体会到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1.提议为班挑选一个“分享日”。导入:课前大家都带了一两样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来,我建议把今天定为我们的“分享日”。请拿着你的“最爱”,跟好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吧。(板书:分享的快乐)

  2.组织学生把带回的物品进行分类。

  3.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解决问题:

  “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东西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赏了别人的东西,有什么收获?”

  1. 由物品的主人扮演讲解员,向同学介绍自己带回的物品。

  2.观察、欣赏同学带来的物品。

  3.分小组讨论: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东西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赏了别人的东西,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在“我们一起享用”中领会和运用道德智慧,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1. “分苹果”活动。(每个学生的名字打在电脑里,随音乐随机出现,音乐停时屏幕上出现谁的名字,谁就时幸运者。)幸运者的奖品是一个苹果。

  2.看看“幸运者”或组里其他同学的反应。

  3.如果这个同学把橘子分给别人,问问他为什么要分给别人。如果这个同学自己吃了,问问他吃的时候的感觉及其他人的感觉。

  4.引导体会:好东西仅仅自己享用,并不一定快乐,大家一起享用更快乐。

  5.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解决。

  (1).课件出示33页的图片。

  (2).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我们生活在一起,当碰到这些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6.结合33页的事例,说说快乐拿出与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

  分组讨论:别人口渴,同学忘记带学习用品,你看见了怎么办?

  放学时下雨了,小刚没有带雨具,你怎样做?

  (1).把雨伞借给他。

  (2).让他留在学校,自己到他家拿雨伞给他。

  (3).两人共用一伞,送他回家,然后自己回家。

  1.出示“分苹果”动画。

  2.出示旁白“好东西仅仅自己享用,并不一定快乐,大家一起享用更快乐。”

  3.出示我们班的“分享日”图中“五星角”里的话文本,从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活动三:进行“设计活动大赛”,体会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享乐趣。

  布置学生把收集到的.邮票分类 贴好。

  把相片、报纸或书的图片分类贴好,并附说明。

  让学生分小组用旧的橡皮泥、牙签做建筑物模型。

  小组成果展示交流。

  活动总结:出示问题,思考讨论。

  (1).在设计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是怎样学习的?

  (3).在你们的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从其他小组那里学习来的?

  (4).你们是怎样确定自己方案的主题的?分组把自1.己贴好的集邮或图片内容讲给同学听。

  2.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综合形成新的想法。

  3.小组先设计好方案,再合作搭建模型。

  4.评出好的作品来展示。

  5.讨论问题,交流想法。

  活动四:故事配音朗诵。理解分享既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1.听故事。请课前准备好的学生讲“盲人点灯”的故事。(教师播放图片,并配上音乐。)

  2.组织、分配学生扮演角色。

  3. 出示36页故事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图画内容,想象盲人的想法和做法,添加解说词。

  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根据图画内容,想象盲人的想法和做法,添加解说词。

  各组排练和演习后,推选出解说员、朗读者、僧人和盲人等。

  配音朗诵,表演故事。

  出示36页故事的图片,并配上音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篇9

  一 、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 你我同行;

  第二单元 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 同在一片蓝天下;

  第四单元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通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

  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平等对待地

  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积极效果,开拓

  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助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三、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内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

  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事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所起的作用。

  2.帮助学生认识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寻找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探索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种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寻找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探索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种途径。

  教学准备:

  冰水混合物,透明容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透明容器里面的冰水混合物,说明:水的温度很低,和冰的温度相近。

  2.学生观察温暖的室温下透明容器里冰块的变化。

  3.师:我们把这个容器看成微缩的北极。北极熊就生活在海冰上,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北极地区的冰川正在逐渐融化,冰架在崩塌,覆盖在北冰洋上的巨大冰面在逐年缩小,就像我们眼前的冰块受热发生的变化一样。这样下去,北极熊将怎样活下去呢?

  二、学习“北极熊的忧愁”

  1.假如你是生活在冰上的北极熊,请以北极熊的口吻讲述在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情况下的遭遇。

  2.阅读《地球“发低烧”了》。

  联系自己生病发低烧的感受,说说地球“发低烧”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3.结合北极熊的遭遇和地球的现状,讨论:地球“发低烧”,习惯了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北极熊,在地球上还能找到自己的家吗?

  4.齐读《环境警报》,联系经验,谈谈感想。

  三、学习“假如地球继续变暖”

  1.思考:假如地球继续变暖,会带来哪些问题?可能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2.阅读课本关于海平面上升的段落和环保志愿者书写的标语。

  在全球变暖所带来的问题中挑选某一个问题,试着为它撰写一条环保警示语。

  3.分角色朗读《珠穆朗玛峰》。

  你觉得这位小作者的想象有道理吗?为什么?

  发挥你的想象力:假如地球气候持续变暖,经过若干年后,你眼中的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四、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学校里的规则》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课文。在学校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规则,它是社会安定的保证,又是人们日常学习、生活正常进行的前提与基础。本课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学校的一员,在学校生活中应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好孩子。课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学校生活都有哪些规则。第二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在学校生活中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第三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本节课只讲授第一、二部分,第三部分作为下节课的重点进行讲授。

  这一课属于第一单元《做守规则的人》,学校是儿童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同时学校也提供了儿童道德发展和社会性成长所需要的同伴关系和学校生活环境,所以教学的重点在于学校生活。

  设计理念

  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等等。”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贯穿始终,以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环境,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的美好,了解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并且这些内容要求随着儿童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大而呈现出一种同心圆放大的趋势。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只有教育的内容是适合于学生需要和可能的,是最基础的教育方式,是生动活泼,他们乐于接受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做到“小、近、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考虑到儿童的差异性,贴近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学校生活,指儿童所处的学校、班级等。根据儿童和教材的结合点,有所侧重,有所针对,有所舍弃,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生活中有哪些规则。

  2、通过幻灯图片演示,懂得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则。

  3、能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则和学校纪律,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学校生活中有哪些规则。

  2、明白学校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难点:做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孩子。

  为了突出重点,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通过课前调查,课中交流,学生了解到学校、班级的学校生活中有许多规则。通过寻找学校生活中有没有缺少规则、规则不完善、有了规则同学们不遵守的方面,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制定详细的规则,切实指导学生的行动,做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孩子,突破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体验————探究这一新理念,以学生活动体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规则的调查,探究人们制定规则的原因,知道规则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立足于求真、求实。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讨论、交流、合作制定规则等多样的教学方式,为目标服务,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少一些说教,多一些体验,注重探究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达成预设目标,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课前调查————课中体验————课后延伸”的学习方法,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有实际的感受、真实的领悟,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做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孩子。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幻灯片演示————“丢手绢”游戏,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联系自己平时的游戏方法,说一说规则是什么。

  提问:没有规则游戏能进行吗?

  小结:看来规则真的挺重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体验,就会发现学校里有很多规则。各种规则与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让我们在学校了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揭示本课课题:学校里的规则

  (二)、学校里的规则

  1、观察、汇总

  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回忆或者观察: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同学们都要遵守哪些规则,这些规则的执行情况是由谁来负责监督和检查的。幻灯片演示,通过图片的观察与整理,了解学校都有哪些规则。

  2、调查、分析

  指导学生了解学校里还有哪些规则。(出示幻灯片)帮助学生知道,学校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时时都有规则。

  3、探究和思考:

  学校里的这样那样的规则都是由谁制定的?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呢?不妨设计如下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讨论:

  1、我们希望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为什么?这样的环境靠什么来营造呢?

  2、在学习之余,我们要进行各种活动,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能保证活《安全地进行呢?老师一般会在我们活动之前提出哪些要求?这些要求其实就是什么?

  3、运动会上,有的同学参加了项目,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请他们谈一谈比赛时要遵守哪些规则?为什么要有这些规则?如果没有呢?

  4、除此之外,你还感受到了规则的哪些作用?

  5、你感到规则对自己的约束了吗?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你认为这些约束对自身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6、如果学校里没有规则会有什么后果?你喜欢这种后果吗?为什么?

  通过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意义,从心里真正接纳规则,而不觉得规则是一种束缚。

  4、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指导学生明确新时期小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5、结束语:

  播放《祝你平安》,总结:学校处处有规则,只有自觉遵守规则,我们才能像小树一样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我们才会生活得健康快乐。平安是福,祝同学们一生平安。

  6、实践:

  制定我们的班规(课下探讨、酝酿,下节课汇总整理)

  这节课努力将儿童的真实生活通过一定手段进行重组,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教学反思

  《学校里的规则》是人教课标实验版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做守规则的人》中的内容。我围绕本课的内容,根据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了六个活动环节,整个过程以活动为素材,注重了活动的目的性、灵活性、自主性、实效性、升华性和延伸性,同时在活动的教程中注重了课堂评价,激发了儿童的发展及激活了课堂。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三个“关注”、两个“体现”。即一关注儿童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二关注儿童的参与和实践;三关注课堂的动态。两个“体现”即一体现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二体现课堂活动方式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01-19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06-28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范文04-16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范文01-19

品德与社会《秋游》的教学设计09-23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08-16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模板12-19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来自社会的》的教学设计09-21

品德与社会《春游》教学设计范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