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1 17:07: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 粽 节 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等13个生字,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正确理解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明白制作糯米的材料和介绍粽子时的顺序。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学写“午”字。

  1、导语:老师出示粽子的图片,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粽子)问粽子是什么节日吃的?(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哪一天呢?(农历五月初五)。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我们会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粽子的课文。

  2、板书课题:端午粽。(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这个课题的三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端:它的偏旁是立字旁,立字旁和立字有什么不同?粽的偏旁是米字旁,因为粽子是用糯米做的。齐读偏旁。

  午字是我们要今天要会写的,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写午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观察“午”字字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说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

  导语:同学们读的真认真,想不想大声读给同学听?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每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我要请几个小朋友?

  提出要求:请四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眼睛看书、仔细听,一会来做小评委。

  3、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点评,老师也想读一读课文了,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读通顺、读流利的。

  三、分段朗读,随文识字。

  1、教师指名分句朗读,师生评议。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随机理解词语“总会”的意思。

  用“一……总会……”说一句话。

  (2)逐句出示第二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描写粽子样子的偏正短语,借助图片了解箬竹叶、糯米。指名领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读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指导点评。

  指导学生把长句子画出停顿,学生自读练习,再指名读。

  出示第二句,标好停顿符号,指名读。

  做一做“掀开”的动作,理解词语。

  加上动作再指名读句子。

  出示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出示词语“剥开”、“又黏又甜”读准字音、做一做“剥开”的动作。说一说ABAC式词语。再指名读句子。

  (3)逐句出示第三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读一读。理解“花样”。

  直接出示第三句画出停顿,指名读一读。理解“美滋滋”,体会吃粽子时的`心情。积累ABB式词语。介绍象形字“带”。

  (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句子。介绍爱国诗人屈原。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5)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2、读词、识字。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但是这篇课文有很多难读的词语,让老师来看看你是不是会读了。

  (1)开火车读词语:端午节、粽子、总会、箬竹叶、糯米、中间、煮熟、又黏又甜、十分、鲜肉、红豆、美滋滋、真是、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读生字。

  师:瞧,粽子宝宝出来和大家见面了,粽子宝宝说叫对了它的名字,它就会和你回家了,我们来叫叫它的名字吧。开火车读字。

  四、练习书写。

  1、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猜一猜是哪个字?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书写“米”字。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与父母一起查找关于屈原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容。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聪明。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

  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

  预设:粽子

  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将谜底揭晓了。

  说到粽子,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二、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端午粽》,看看稳重的小朋友喜欢吃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10、端午粽(引导小朋友一起板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出声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复习生字。

  师范读。“想想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

  三、再读课文,探讨研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说一说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吃粽子的,文中哪里体现出来了。

  预设:端午节。

  总会:一直,总是的意思

  用“一到……总会”造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外婆做了什么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在文中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找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这句话描写是从里到外还是从外到里?

  预设:从外到里。

  借助图片讲解制作粽子的'材料。

  (找一找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

  青青的、白白、红红的,这样的词为AAB式的叠词。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2、这样的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吃起来又有怎样的口感呢?

  预设: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

  (用“一……就”造句。

  (又黏又甜。ABAC式的叠词。这样的叠词还有哪些?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正拿着这样美味的粽子,慢慢地剥开来吃。用这样的感情,加上动作,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强调长句子停顿)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还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花样也多。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用“除了……还有……”造句。

  外婆做了这么好吃的粽子,我们是怎样品尝的呢?

  预设:美滋滋地吃。

  “美滋滋”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吃粽子时高兴又满足的心情。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怎么做了?

  预设: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这说明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乐于分享。在学生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外婆的这种优秀品

  质,要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

  指导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文开头说了,一到什么时候,外婆就会煮好美味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

  预设:端午节。

  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呢?

  预设: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一句讲述了人们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四、课外拓展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腊月三十。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穿新衣。

  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灯谜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等。

  五、作业

  1、向爸爸妈妈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及习俗,与同学分享。

  2、端午节快到了,回家和爸爸妈妈学习包粽子,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端午粽。

  六、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材料:箬竹叶糯米枣

  气味:清香

  口感:香甜

  好吃花样多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是什么?(生:粽子)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选择自己的方式记住它。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教师巡视,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要特别关注。

  2小组检查生字,谁对了就是“生字大王”。

  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绳子的实际情况,对全读对的同学奖励小红花。

  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识字情况,请大家准备好!

  课件出示要检查的字,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齐读生字。

  3检查读文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可小组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其它同学听后评议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教师指名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并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仔细观察,自由讨论。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与指导性的评价。

  3.指导书写:午、米、真。

  师:这三个字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预设)生:“午”字的第三笔横,书写时要长一些;“米”字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顺,不要倒插笔顺;“真”字里面的是三横。

  教师示范写,学生先进行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本上练写。教师巡视。

  4.教师出示带有田字格的生字节“叶、分、豆”。

  学生仿写。教师选出写的较好的字进行展示,并授予这些学生“小书法家”的称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午米真

  节叶分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图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教师课件出示,要求学生开火车读。

  2.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端午粽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走进课文

  1.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是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通过“盼”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外婆特别想念我们,希望我们早点回家

  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谁能带自己的感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一定要读出“外婆盼望团聚”的心情。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2.师:你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哪些事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谁能说一说?预设生;吃粽子、打电话问候、父母带着自己去见外公外婆..........

  3.教师总结:老是听出来了端午节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是和自己父母去看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然后,亲人们聚在一起吃粽子。

  4.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小作者的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师:是啊,多么“可爱的’粽子,让人看了就想咬一口,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然后指名读,并及时给与评价。

  (2)师:这么“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样的?预设生:清香。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预设生: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教师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香,那吃起来味道如何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又粘又甜。

  (4)师:多么美味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情自有朗读这一段。学生有感情朗读,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5、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这说明了什么?用温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花样多。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花样多,外婆还会让我们带回去一些分给邻居吃我想外婆包的不仅仅是粽子,还是一份“节日的祝福。”

  6、师:为什么端午节的时候要吃粽子呢?如果有个别同学知道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简单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三、朗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那份浓浓的亲情,也初步了解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来朗读这篇课文。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4

  一、设计说明

  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二、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5)词语填空读课文。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5

  一、童谣导入,说“已知”

  1、师生板书“节”字。复习已学过的三首传统节日童谣:《春节童谣》《元宵童谣》《清明童谣》。

  2、学习“端午”。

  清明之后的传统节日便是“端午”(教师板书)了。你能给“端”字组词吗?教师相机引导:“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着”;引申义“笔端、开端”,指“东西的一头”。而“端午”是指整个大热天的开端。

  设计理念:本环节利用扩词法识“端”字。利用扩词法学习汉字,积累一些常用词语,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同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归类梳理“端”的字义,理解新偏旁“立字旁”的形旁意义,多方位地了解“端”的含义,使汉字的学习不浮于表层,这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得。

  3、对于“端午节”,你知道(板贴: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设计理念:“知”是本课生字,“知道”是本课出现的新词。本环节利用“知道”一词统领整篇课文的教学,以三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来搭建本课的教学框架。这样的设计,既复现了生字“知”,也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原点、兴趣点、障碍点,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更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

  4、揭示课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去了解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吃端午粽。补完课题,读课题,正音“粽”。

  二、三读课文,说“新知”

  (一)初读课文,学字读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好一组与“一”相关的词语。

  ①按变调规律将本文中与“一”相关的词语分成两组,读一读:一到端午节一锅粽子一颗枣一掀开一股清香一口粽子一小篮②回忆变调规律儿歌,做做动作背一背:“单独时,平平走;遇四声,向上冲,搭座山;一二三声前,往下滑,开朵花。”③去掉“一”的拼音,打乱顺序,再读一读。④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读一读。

  设计理念:“一”的变调在前面的课文中已经出现过多次,从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一文初探规律,到《大小多少》中复习读法,再到第6课《树和喜鹊》中的读法巩固等等,孩子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但读错的现象还是频频出现。这篇课文中带“一”的词语共有7个,并出现在很多难读的长句子中。所以,很有必要再次进行“一”的变调规律的复习巩固。

  (二)二读课文,读好长句

  1、读好长句子——“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带有“一”的短语,因为之前已经落实了词语朗读,连起来读一遍即可。着重学习汉字“米”。

  ①“粽”字是什么旁?认识“米”字:出示图片与字源。②你知道有哪些“米”字旁的字?学生交流,同时梳理与补充:粽、粮、粗、精、粉……教师小结:米字家族比较庞大,一般都与米、粮食有关。

  2、读好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理念:读这个长句子,先让学生思考:句子为什么有长短?使大家认识到句子长是因为内容多,然后采用内容分解法,利用插图和句子互相配合,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先写的是粽子的外面,然后写里面,最后写中间。于是,在学字、学词、读句的有效统整中,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既能促进理解,又能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①一看插图、读句子,圈出粽子的三个组成材料,读准音:箬竹叶、糯米、枣。放入句式有序说话:“粽子是用()包的,里面裹着(),中间有()。”②二看插图,自主加上形容词来说说:()的箬竹叶、()的糯米、()的枣。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形容词,把物品写有趣了,请你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③发现填进去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表示颜色的词(板书“色”),都是叠词。体会表达的趣味:一句话中,用叠词的形式形象地写了粽子的颜色,把粽子写漂亮了,读起来还顺口,连起来读读整句话吧!用各种方式展示读:同桌读、比赛读、挑战读、看着句式背诵……④三看插图,利用句式背句子。

  设计理念:利用插图,可以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掌握、确认事物的本质,丰富认知的内容。孩子们可以在插图中清楚地认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唤起生活前经验;也可以通过插图,认识与文字对应的新事物,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结合插图与长句,通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的有层次引导,让儿童仔细地、有序地观察插画、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对儿童理解语言有很大帮助。儿童通过“将语言变成画面的能力”,能有效提高记忆力和想象力。

  3、读好长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读读句子,这句话写了粽子的什么特点?表演创编朗读活动。

  4、读好长句子——“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理解“分给”:利用教具“一篮粽子”,把粽子的图片一个个分给小朋友们,出示“分”字,像这样,把整体用刀切开或取出一部分,就是“分”。复习已学汉字:指生上台领读粽子背后的汉字,质疑释疑,同桌互读过关。

  设计理念:在习字学词时,加入一些游戏元素,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性学习是低年级孩子的最爱。

  5、写字指导:

  这篇课文中有好几个字的字形就是一幅图。出示图画,学生猜字。照样子写字。

  设计理念:写字就是画一幅漂亮的画!这样,将枯燥的写字指导转化为学生喜欢的写字练习,使练习变得好玩起来,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效率。同时,像这样用溯源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呈现这些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历程,满足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奇天性,引起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在书写过程中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培养汉字文化意识。

  图为常州市星河实验小学朱玲老师在“首届中国基础教育‘新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小学语文专场)”上的观摩课,内容选自“新课程资源系列”《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学与教指南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外婆的端午粽》。

  (三)三读课文,梳理脉络

  连起来读读整篇课文,说说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了什么收获?相机梳理板书。

  三、诵读童谣,说“欲知”

  1、其实,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有很多习俗呢!读《同步阅读》中的《端午童谣》。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2、学生说“欲知”:读了童谣,你想了解什么?

  3、课外延学:根据这些疑问,请到课外去找找相关故事,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话端午”活动。

  设计理念:在阅读中实现统整的教学。认知统整,了解除端午粽之外更多的民风民俗;诵读统整,结合《端午童谣》习得文本之外的童谣、儿歌;课外活动统整,结合学生的生活来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实现课堂教学指向生活、指向生命的“大语文”格局。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6

  一、复习生字,书写指导

  (一)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去知道据说纪念

  (二)认读生字(卡片出示)

  米总间据分豆端念粽节带知肉开火车读,组词,齐读。

  (三)指导书写“真、豆”

  1.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特点,观察“长横”的写法。 2.观看微视频(书写示范)。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理念:生字词语的复习是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巩固,可以有效让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也为新授课扫清障碍。本课写字在第一课时基础上选择“真、豆”两个字进行书写指导,因为这两个字都有长横,为此书写指导抓住长横书写特点进行。并且通过微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观察特点,观看视频,书空练习,提笔写字四个步骤,把一年级的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二、聚焦语言,学习表达

  导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介绍粽子?怎样介绍粽子呢?

  (一)理清内容

  学习第二小节指名读:1.用①②③标出几句话。2.思考每句话是介绍粽子哪些方面?

  指名交流(色、香、味)设计理念:

  (二)聚焦”色”

  1.指名读,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交流颜色词语,

  3.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哪个句子写得好。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4.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5.拓展AAB式重叠的颜色词语。(黑黑的、绿绿的、蓝蓝的、黄黄的)设计理念:本环节主要进行AAB表颜色词语的学习和积累,先找特点,再通过读形式感受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接着通过朗读形式读出这类词语的韵味,最后进行拓展积累,使学生对这类词语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三)聚焦表达顺序

  1.课文中描写端午粽的外形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你从哪里知道?(从外往里)

  2.尝试从里往外的`顺序介绍粽子。

  3.学以致用,学着介绍

  要求:你能学着介绍粽子的方法,按照从外往里或者从里往外的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说一说吗?(也用上表示颜色的词语哦!)

  出示西瓜、火龙果

  西瓜

  设计理念:本句话介绍粽子的条理十分清楚,因此在这句话教学时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学习从外往里和从里往外的表达顺序,并且能学以致用,通过仿照课文表达方式介绍水果,目的是让孩子学习课文清楚的,有条理地介绍。

  三、略学香、味、花样

  (一)出示:认真读课文,你知道课文还从哪些方面介绍粽子呢?香:

  煮熟的粽子飘出( ) 。味:

  剥开粽叶,咬一口,真是( ) 。花样:

  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除了( ),还有( )和( )。

  (二)指名交流,完成填空。

  (三)拓展说话:我吃过的粽子花样多,除了( ),还有( )和( )。

  (四)图片拓展:粽子的其他花样和不同地方粽子的不同包法。

  四、我来介绍粽子

  (一)出示要求:端午节到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粽子,喜欢粽子,请你向他们介绍粽子。(从粽子色、香、味、花样四方面介绍。)组长分工,一人介绍一方面

  组内练习,把粽子介绍详细小组展示,把粽子介绍生动

  端午节就要到了,我们中国人到了端午节总是要包粽子,粽子是用( )包的,里面裹着( ),中间有( ) 。粽子颜色很漂亮,而且香味十分好闻,只要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 ) 。粽子的味道也很好,剥开粽叶,咬一口,真是( ) 。粽子花样非常多,除了( ),还有( )和( )。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尝( cháng )一尝我们的端午粽,相信你肯定吃了还想吃。

  (二)学生练习,小组展示

  设计理念:通过“我来介绍粽子”的形式,让学生把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让学

  生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内容,然后再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拓展资料

  1.端午节的习俗是怎么来?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故事。

  2.学生看视频

  六、实践活动

  1.向大家介绍,推荐粽子。

  2.把端午节的故事说给家长听。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儿童散文,通过对端午节品粽子的习俗活动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让小朋友们对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五、 评价设计:本课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重点放在多种方法识字和指导朗读上,通过反复读,让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并体会节日的气氛。

  六、 教学准备:生词卡片、课件、字帖。

  七、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背古诗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相机指导端、粽)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交流识字方法。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交流识字方法。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四)分段学习课文。

  1.出示第一段,指生读。想一想第一段讲了什么?

  2、学习第二段。

  (1)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并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说得真好,通过“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三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

  师:是啊,多么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生读,及时评价。

  (2) 师:这样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么样的?(清香)

  你是从那句话中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

  指导朗读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清香,吃起来怎么样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又黏又甜)

  (4)多么有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这一段。指生朗读。评价指导。

  3.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还有什么样的特点?(花样多)

  你从哪一句中看出来的?

  练习句式“除了... 还有...”

  4.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学习第四段。了解屈原。

  5. 朗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真”字。

  1. 学生书空笔顺。

  2. 注意事项。

  3. 教师范写。

  4. 学生练写。

  八、课堂检测:

  九、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色 香 味

  花样多

  十、教学反思:

  1. 教学伊始,直接导入,直接简单,通过谈论中国传统节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端午粽》这篇课文。

  2. 第二段主要从“色、香、味”着三方面学习外婆包的粽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去体会并反复让学生朗读体会。效果较好。

  3. 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时间关系处理的略显仓促,还有待改善提高。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

  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争论法总结法

  教学预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沟通,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老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学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终一竖不要写出头。

  (3)同学描红、临写,老师巡察、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学问?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育幼儿对民族文化感爱好。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与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预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老师、同学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晰地再现,即开头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长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伴侣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伴侣自由和爷爷沟通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伴侣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竞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呼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外形和品种,鼓舞幼儿与同伴进行沟通和合作,培育幼儿创新意识。

  3、幼儿能主动的回答问题,增加幼儿的.口头表达力量。

  4、培育幼儿英勇、活泼的个性。

  5、鼓舞幼儿大胆说话和主动应答。

  教学预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外形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伴侣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知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日老师也为小伴侣带来了许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外形真好玩!

  二、品尝粽子,并讲解并描述。

  1、熟悉粽叶。

  T:粽子的外形真好玩,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芳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日老师也为你们预备了许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解并描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

  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学反思:

  幼儿的爱好特别浓,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争论的这个阶段,我应当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部编版语文母鸡教学设计08-30

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学设计12-15

部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3-16

部编版四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1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青蛙》教学设计05-29

部编版小学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9-19

部编版赵州桥教学设计11-10

部编版《漏》教学设计10-20

部编版语文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优秀03-15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静夜思教学设计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