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8 12:14:26 小寅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等量代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精选6篇)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能力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丰富的数学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等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等式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观察,感知等量代换。

  1.运用学具,开展拼图游戏。

  师:小朋友们,你们玩过拼图游戏吗?

  生:玩过。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拼一个材料中所给的长方形。请拼好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拼法。

  (1)请你说说你是用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

  生1:我是用两个梯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请学生上来摆)

  (2)有不同的拼法吗?

  生2:我是用六个三角形拼成的。(请学生上来摆)

  (黑板上展示两种拼法)

  2.观察、思考、交流,体会等量代换思想。

  师:你们刚才有各种各样的拼法,其实归纳起来就两种:一种是用两个梯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还有一种是用六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一个长方形=六个三角形)

  师:如果老师想把那两个梯形替换成三角形需要几个,请同学们动手摆一下。

  摆好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

  生:我用四个三角形替换了两个梯形。

  师:有不同答案吗?

  师:同学们真棒!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对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梯形=四个三角形。

  师:我们通过替换也得出一长方形=六个三角形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换的过程当中,就已经运用了一种数学思想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等量代换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比如说:一张十元的钱可以等值代换10张一元的钱。在同学们熟悉的故事《曹冲称象》当中,聪明的曹冲就是用石头的重量代换大象的重量,

  二:尝试解决,拓宽思维,应用提高。

  师:老师刚刚得到一个消息,今天,数学王国正在进行一场数学大擂台,热闹非凡,同学们想参加吗?

  生:想(大声地回答)

  师:那么你们做好准备了没,我们马上要出发了。

  生:好了。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一轮的赛题,红红的苹果真好吃!从这幅图中你们得到了什么信息?

  生1:1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

  生2:2个青苹果=6个小苹果

  师;那让我们求的是什么呢?

  生:2个红苹果=()个小苹果

  师:请做好的同学把手举起来,有这么多同学做好了,来你说,是多少。

  生1:12个。

  生2:12个。

  师: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到底是多少?老师请同学起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有1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2个青苹果=6个小苹果可以得出1个红苹果=6个小苹果。从而得出2个红苹果=(12)小苹果。

  师:看来同学们这一轮比赛结果都不错,请看第二轮的赛题。请一个同学起来读一下。

  生:2个红苹果=1个菠萝,1个西瓜=2个菠萝,1个西瓜=()个红苹果

  师:这位同学读的很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是怎么来理解这一题的。

  生1:通过反复读题目,我发现菠萝既和苹果有关系,也和西瓜有关系。

  生2:我只要求出2个菠萝=?个红苹果,就能求出1个西瓜=()个红苹果。

  师:请同学们快点算一算。

  师:这么快就算好了,老师请同学起来说,是多少。

  生1:4个

  生2:4个

  师:那怎么来的呢?

  生:我根据2个红苹果=1个菠萝,1个西瓜=2个菠萝求出了2个菠萝=4个红苹果.

  师:非常棒!做对的同学请举手,这一轮对的同学就相对少了,同学们还有信心继续往下赛吗?

  全班同学大声回答:有

  师:好,看第3轮的赛题,用那个同学愿意来读一下吗、

  生1:=+=240,=++,那么=(),=()

  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应该怎么做?

  生:用三个小正方形相加去代换三角形,从而得出四个小正方形相加等于240,得出一个小正方形等于60,三角形等于180。

  师:这位同学讲解的很好,你们的思考方法也和他的一样吗?无论你们怎么做,同桌之间互相讲一下。

  三、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结课:这节课快接近尾声了,在最后老师想讲一个关于等量代换的故事。(故事内容略)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够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称、苹果贴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讲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

  多聪明的曹冲啊!当时他只有7岁,之所以他能成功地称出大象的重量,受到官员们的称赞,就是因为他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先是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初步运用代换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师:要想很好地落实目标,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天平。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回答。

  师:这是天平,如果天平平衡了,说明两边的重量相等。

  师:今天,“天平”将和我们一起学习“等量代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看书109页,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条件和问题。

  师:在本例题中,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那么1个西瓜与几个苹果同样重呢?这节课,我们将和曹冲一样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请看自学提示:

  (1)、认真观察,寻找其中等量的关系,思考:一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一个西瓜的重量等于几个苹果的重量?

  (2)、带着自己的思考方法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说清楚思路,然后选代表汇报。

  师强调:观察后,先自己思考,有方法后再与小组讨论。

  生学习,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引导学生说算理: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

  学生汇报: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

  师:用算式怎样计算呢?

  生汇报,师板书:4×4=16(个)

  师: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都重4千克,初步渗透要抓住一个中间量。(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寻找中间量的过程。)

  板书:1个西瓜=4千克=16个苹果

  4、举一反三:

  完成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完成

  反馈展示算理:要求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质量关系进行等量代换。或者先将1头牛代换成羊,就可求出2头牛可换几只羊了。

  总结:上面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师生总结方法:

  1、仔细观察,寻找中间量。

  2、知道要求的量=几个中间量;一个中间量=几个其它量

  师:好,我们就用得出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拓展应用:

  1、师:八戒想用一本书换12支自动笔,他认为这样很划算,1个可以换12个。看到这些信息,你认为八戒说得对吗?(课件出示)

  引导说出理由。

  师小结:是的,我们今天所学的“等量代换”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质量,也可以是同等价钱、同等数量……

  2、111页4题: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

  3、111页3题。

  四、总结拓展: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拓展:

  (课件出示)古代的等量代换。

  师:在没有货币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运用等量代换的知识来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了,课下同学们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了解我们中国商品社会的发展历程。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磁性贴片若干个、学具袋、习题卡。

  教学过程

  课前: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感到非常高兴。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个个爱动脑筋思考问题,那老师想考考大家,请大家猜个谜语: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那边低,虽然马儿不会跑,两人骑着笑嘻嘻。(引出跷跷板)大家都喜欢玩跷跷板吗?这节课的学习就和跷跷板有关,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创设情境感知等量代换

  1、观察画面,揭示等量关系

  (1)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一只猪和两只狗的.重量相等,一只狗和三只小兔的重量相等)

  (2)利用学具,动手换一换(同桌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感受代换的过程)

  (3)交流发现,指出中间量。

  2、加强巩固,自主探究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问题。

  (2)交流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3)小结:总结等量代换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在自己亲身动手实践中感知,从而初步感知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自主建构知识模型。】

  二、应用创新,激发学生思维。

  第一关:水果乐园

  1、观看画面,提出问题。

  师:请看图(课件出示),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解决问题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和同桌讨论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课件演示

  3、小结

  第二关:动物乐园

  1、做一做:两头牛的重量相当于几只绵羊?

  出示课件,说画面内容。交流解题方法

  2、1只鸡和1只鸭,谁重些?

  师:谁能把画面内容给大家说一说呢?(一只鹅和两只鸭一样重,两只鹅比四只鸡重,一只鸭和一只鸡哪个重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发言。

  第三关:数学天地

  1、求出▲、■所代表的数。

  ▲+■=24▲=■+■+■▲=()■=()

  学生独立思考,动笔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并适时点拨、帮助。

  学生汇报交流解答方法,教师适时辅以课件演示。

  2、求出▲、■所代表的数。

  ▲+▲+▲+■+■=26▲+▲+▲+■+■+▲+▲=30▲=()■=()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探讨,教师巡视中适当点拨、指导,帮助学生思考和解答。

  学生代表汇报解说解题过程,教师适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闯关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数学回归于我们的生活,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通过观察、讨论,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将枯燥的练习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学生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总结提升,分享学习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等量代换在生活中常常用到,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把在自己本节课所学收获到的和大家分享,同时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几根胡萝卜?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向学生初步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2、提高学生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享受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分析中,正确找到事物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发现规律获得结论。

  教学难点:利用等量关系灵活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生:作业纸、1个学具袋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首先先看一段历史故事:曹冲称象(课件出示视频)

  看完后老师问:问什么曹冲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通过这个故事揭示课题:等量代换。

  二、探究思考,合理推理。

  我们现在就一起到动物园里去看看。(课件出示两只熊猫)你看到了什么?

  生答:两只熊猫在玩跷跷板

  老师不仅看到了两只熊猫在玩跷跷板,还能猜出它们谁重呢?你们行吗?

  (多媒体分别演示三种情况:①左边熊猫重。②右边熊猫重。③一样重。)

  学生自由发言,并让学生分别说出三种情况下谁轻谁重,为什么?

  老师总结:当跷跷板平衡时就说明两边一样重。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证明了学生的三种猜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体现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活动一:就在两只熊猫玩的正高兴的'时候,小猴子来了。

  (黑板出示:一个平衡的跷跷板,左边是1只熊猫,右边是3只猴子。)

  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我知道1只熊猫的重量等于3只猴子的重量,我看到跷跷板是平衡的而知道的。

  (在图的后面板书:1只熊猫的重量=3只猴子的重量。)

  谁能说一说2只熊猫的重量是多少呢?

  生可能会说:6只猴子。[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轻松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初步感受简单的等量代换的思想。]

  活动二:这个时候,小兔子也来了,快来看。

  (黑板出示:一个平衡的跷跷板,左边是1只猴子,右边是2只兔子。)

  生可能说:因为跷跷板是平衡的,所以我知道1只猴子的重量等于2只兔子的重量。

  (在图后面板书:1只猴子的重量=2只兔子的重量)

  那2只猴子的重量是多少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3只呢?

  活动三:观察上面这两幅图,想一想,1只熊猫的重量可以等于几只兔子的重量?

  (黑板出示:一个平衡的跷跷板,左边是1只熊猫,右边出示“?”兔子)

  学生活动:利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

  1、拿出学具袋先动手摆一摆。

  2、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看哪个组想的方法多。

  3、学生汇报。

  (请两名方法不同的学生到实物投影下来动手摆,边摆边说,让同学们清晰地看到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行简单的推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动手操作,充分与小伙伴交流,阐述自己的想法,多种答案出现,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

  老师总结:利用等量代换首先要找到和它们都有关系的小猴子,这就是中间量(板书:中间量)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刚才同学们学得那么认真,那会不会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呢?快来试一试。

  4、(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第一幅图:天平左边1个西瓜,右边6个梨。

  第二幅图:天平左边1个梨,右边2个桔子。

  第三幅图:1个西瓜的重量=?个桔子的重量。

  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后老师课件演示

  2、做一做(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3、继续看屏幕,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第3道练习题)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反馈

  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而它又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通过摆一摆图片,小组交流,同时,整堂课让学生通过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学会根据已知条件寻找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这些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换”这个教学目标设计的,使学生在容易理解的题材中体会等量代换思想,而且这些活动设计的难易程度是呈阶梯状层层递进,整节课下来学生基本都能达到教学目标,都会进行简单的等量代换了。只是教师的语言过于平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课堂过于沉闷。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理解等量代换数学题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

  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形成我要学好数学的精神风貌;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友好合作,营造和谐共进的氛围。

  教学重点:在解决等量代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数学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口述等量代换时的想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法码及相应的图片。

  学具准备:水果、食物、天平、法码及其它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设疑。

  1、故事导语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喜欢听故事,今天也准备了一个,开心吗?

  2、讲故事

  在一个动物王国里,动物大王和他们的动物们都过着开开心心的生活。有一天,动物大王从市场里买了很多东西回来,然后每只动物发了一些东西,但是没想到有一些动物当收到东西时却很不高兴,后来,经过棒小猴出谋献策后又高兴起来,知道棒小猴的`妙方在哪里吗?

  3、看录像

  录像内容1:小猫把5个白菜与小猴5个萝卜进行对换。

  录像内容2:小白兔把2000克的东西与小羊2千克的东西进行对换。

  4、揭示课题

  根据数量相等或重量相等来进行东西对换这叫做等量代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获取新知

  教学例2

  交换一直在热闹地进行着,下面我们再看看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交换情景。

  唐老鸭和米老鼠做事认真,在交换水果时还用了一些称重的工具。(出示天平和法码)问:你知道这叫什么吗?(用实物介绍天平和法码)

  当天平两边平衡时,说明了天平两边的重量怎样?

  (课件出现课本例题上的第一、二幅天平图)假设天平上的每个苹果都一样,你能从天平上知道一些什么信息?

  (课件出现第三幅天平图)下面我们再多看一个天平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知道肯定有很多同学能解决的,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要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片把你解决问题的想法边摆边说出来。要发扬团结合作,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的精神!表现佳的小组将会得到老师的积分,凭积分可换取老师送出的`精美礼物。积分越多,礼物越多,对自己组有信心吗?开始!

  汇报小组合作结果。

  老师在电脑上做课件演示实验。

  在友好的合作下,动物们终于换到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或食物,非常高兴。接着又来到了跷跷板乐园。请看:

  (课件出现跷跷板图)

  问:两只牛和几只羊同样重?你是怎样想的?

  玩到这里,有些动物激动地说:原来我们在分东西吃和在玩时存在着这么多的数学等量代换题,学好数学可真有用啊!想学好数学吗?

  三、练习题

  1、两个桔子的重量等于一个苹果的重量,8个苹果的重量等于一个菠萝的重量,什么最重,什么最轻?

  2、教科书第111页第4题

  3、2个大萝卜可以换4根大白菜,1个南瓜可以换2根大白菜,4个大萝卜可以换多少个南瓜?

  4、6个冰红茶盖可以换2张闪卡,10张闪卡可以换1个布娃娃。我集齐了28个冰红茶盖,能换到一个布娃娃吗?

  5、积分有礼:

  每积满20分可换取一份小礼物,8份小礼物可换取4份大礼物。算一算你们小组所拿到的总积分能换到什么礼物?

  四、课堂小结

  哪个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今天上这节课的收获?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灵活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并理解推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并理解推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预设:找规律和列表推理,课件出示相关内容)今天这节课,一起来学习例3和例4,继续享受由数学思考带来的“思维盛宴”。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3。

  课件出示题目:△、□、○、☆、◎各代表一个数。

  (1)已知△+□=24,△=□+□+□。求△和□的值。

  教师:你能解决这道题吗?请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预设:△=18,□=6。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因为一个△等于3个□,可以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三个□。这样,第一个算式就转化成了4个□相加等于24,□就等于6。接下来求△,用6×3=18就行了。

  教师:大家听懂这种方法了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步?(预设: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3个□)这样的方法就叫做等量代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该怎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这一过程呢?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学生有能力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应让学生把代换的过程(思路)讲清楚,通过教师的提问理解关键步骤是该环节的教学重点。在解题过程的表述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多媒体课件逐步呈现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证明的方法,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我们再来看第(2)小题:已知○+☆=160,◎+☆=160。○是否等于◎?

  想一想,你的结论是什么?(相等)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结论呢?

  预设:两个等式中都有☆,只要把☆分别减去就可以知道○和◎是相等的。

  教师追问:把☆分别减去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两边依然相等。

  教师:你能用第(1)题的方法表述这个过程吗?

  学生练习,教师强调每一步都要写清楚依据。

  交流汇报,逐步引导得出:

  教师小结:在解决第(1)小题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什么数学思想?(等量代换)第(2)小题则是根据什么?(等式的性质)将解题过程用这样的形式表示出来,采用的是数学证明的方法。

  【设计意图】表述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是该环节的.教学重点,在学生已经得出结论的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充分体会数学证明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思想。

  2.教学例4。

  教师:运用数学证明的方法,还可以解决几何知识中的推理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谁来说一说?

  预设:①平角是个角,而直线是条“线”;②平角可度量,1平角=180度;直线不可度量;③最明显的区别是:平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而直线没有。

  如图,两条直线相交于点O。

  (1)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一共能组成几个平角?

  教师:谁来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预设: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在图中有四组角是相邻的。

  预设: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在同一条直线的两旁可以找到两个以O为顶点的平角。

  教师:那么,我们可以找到几个平角呢?(4个)它们分别是由哪两个相邻的角组成的?(∠1和∠2,∠2和∠3,∠3和∠4,∠4和∠1)

  课件出示第(2)题:你能推出∠1=∠3吗?

  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后汇报思路。

  预设:∠1和∠2可以组成平角,∠2和∠3可以组成平角,在两个平角中同时减去∠2,就可以得出∠1=∠3。

  预设:还可以这样想,∠1和∠4可以组成平角,∠3和∠4可以组成平角,在两个平角中同时减去∠4,可以得出∠1=∠3。

  教师:这两种方法中都用到了同时减去同一个角,依据是什么?(等式的性质)你能用例3中学到的方法表示这个过程吗?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展示作业,逐步归纳得出:

  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推出∠2=∠4吗?

  学生练习,反馈讲评,突出强调表述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设计意图】题目中平角的概念和平角与直线的区别这两个问题是新知的生长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到位。第(1)小题既可以由题意“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出发,也可以从平角的特征考虑加以解决。第(2)小题的解决根据第(1)小题的结论,同时例3中的第(2)小题为本题的推理提供了知识基础,这个教学环节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并理解推理的过程。

  (三)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9题。

  第(1)小题可采用等式的性质,将三个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加,求出○+□+△=100,然后依次求出结果;第(2)小题先根据上面两式求出○和□,然后代入第三式求值。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10题。

  该题实际上是“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知识,是例4的配套练习,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和平角的概念进行推理。

  【设计意图】针对性的练习设计,强化了等量代换、等式的性质、数学证明的方法和几何证明等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直观感受数学推理的应用价值。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数学证明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什么?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等量代换数学导学案设计06-17

《等量代换》的教师教学反思06-09

等量代换评课稿09-28

成功与失败的等量代换初中作文01-29

三年级数学《等量代换》说课稿(通用6篇)07-05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精选12篇)03-16

四年级下册数学《等量关系》教学设计(通用10篇)05-09

等量齐观是什么意思10-26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