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1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理念来自“做中学”。做中学强调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要动手动脑,要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学会语言的学习、也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学习。
《流动的空气》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小组实验的学习中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并且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三年级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三、教学内容分析
《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课的。例如:学生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透明的气体,还知道了空气受热会上升这一性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实风这种现象,对学生来说很常见,但是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这种现象呢?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就将这一环节利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处理,有助于分散难点。
四、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从低年级向中年级转变的阶段,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即使是无形的事物,也要借助有形物体把它表现出来,例如:风,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观察到了空气的流动,才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理解与表达。所以,教师在设计这一课时,分为了两个层次,原因也是考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由浅入深。第一个层次是体验,通过自身的感受认识空气流动能形成风;第二个层次是推想自然界的风形成的原因。利用观察实验方法,借助香产生的流动的路线,了解形成风时空气的流动,将看不到的空气的流动可视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解释自然界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因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形成风(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不提压力这个词)。这样,在学生亲身的感受,亲眼的观察,亲自的`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了风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式分析
本课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围绕着一个主题:空气流动形成风,来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层次,逐步深入,认识风的形成。第一,学生利用各种方法使空气流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初步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第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自然界的风是由于空气的冷热差别促使它流动而形成的,分散了教学难点。这种探究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1、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学生不同的方法使空气流动,感受空气的流动能形成风。
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然界的风是由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向热空气流动而形成的。
3、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与观察实验中,认识空气流动能形成风。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认识科学的存在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并且喜欢做小研究。
建立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体验与观察实验过程中,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
教学难点:认识空气在冷热差别条件下流动形成风。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2
课题: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是热的也有冷的;
2、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
3、鼓励学生用画图、想像等多种方法来感知空气的流动。
重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难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教具:一瓶花露水、每组同学一支香、一盒火柴、一把扇子。
方法: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今天教室里有什么不同?学生不约而同地说闻到了香味。接着问,香味是怎么被我们闻到的,有的说风一吹一搅,我们就闻到香味了,有的说我们要呼吸空气,香味随着空气被我们闻到的。(学生虽说不出气体分子扩散,但已提到空气的流动。)
香味我们只是闻得到,看不见,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他们说,我们拿桌上的材料 ( 香 ) 做个实验吧!
2、亲身体验空气的流动。
关闭门窗,把各组的香集中在讲台上点燃。观察怎么飘的?都飘到哪里?
怎样使飘得快些?(用嘴吹、用书扇,把香端到电扇底下吹。)
“为什么在电扇底下吹,就飘得快些?”(电扇下风很大,飘得快,风可以加快的扩散。) (教室里弥漫着味,呛人,而且还熏眼睛,有点难受)“现在有什么感受?”那么怎么让出去呢?(打开门窗)
把门窗打开。过了一会儿,问大家现在有什么感受,(打开门窗后,外面的空气可以流到教室里来,教室的空气流出去了;淡了,教室里的空气新鲜多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亲身看到、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再不是纸上谈兵了。
最后,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香在电扇底下吹时,在教室里流动的图(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教室立体图,然后让学生画的流动路径)。其他同学照着黑板上的图在记录本上画。
3、学生活动。
把香分到各小组,使先往左飘,再往下飘,该怎么做?各小组学生都积极配合,来完成这项活动(虽然在前面有的学生已经提到用嘴吹、用书扇、用电扇吹,也就是制造风,但不是每个同学都亲自实验)。活动完毕师生共同总结:风使、香味到处飘,风实际上就是空气的流动。
4、拓展延伸。
提问:自然界中有哪些种风?学生会说出微风、大风、龙卷风,等等。又问:人们用风做哪些事情?学生会说出风车磨面、用风发电等。最后,留给学生思考题:我们在教室里靠用嘴吹、用书扇、用电扇吹制造风,那么自然界的风是怎么产生的呢?回去多观察,多思考吧!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3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通过学生亲历活动,指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是流动的,空气流动的常见原因,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空气流动的路径,并了解风的成因,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以下目标:重证据研究科学,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在学习这课以前,学生已经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途径有了初步的实际操作经验,在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中,对空气的其他问题也产生好奇,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就为继续研究“空气会流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第一环节,从前一课空气占据空间的问题引入本课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是否会流动,让学生伴随着教师的引导,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玩玩学学,潜移默化地发展认知、培养技能、陶冶情感;第二环节,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让学生在活动中,多看、多想、多问,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们去做和学;第三环节,进一步合作探究空气流动的路径和风的形成,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再现国外和中国古代空气研究的成果,让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能有理由地对空气具有流动性做出假设,并能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现象;
● 能借助雾观察空气的流动,并能描述。
知识与技能
● 知道空气是流动的及流动的常见原因;
● 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 了解风的成因;
● 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利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认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悠久历史。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要占据空间,大家是不是都对研究关于空气的问题感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空气。先请小朋友观察,我握着气球的手一松,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观察后发言。
3、提问: 气球为什么瘪了?刚才气球里面的空气到哪里去了?
4、学生思考后解释,空气流到别的地方去了。
5、所有的空气都会流动吗?
【评析】
探究强调动手做(hands on),但更强调动脑筋(minds on)。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这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定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和报告,并向其他人展示或陈述,等等。这一切,都是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才能完成的。尤其是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对动脑的强调会越来越多。
二、探究空气是否会流动
1、请小朋友利用我们桌上的材料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空气是会流动的。
2、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选取需要的材料。
3、分组实验验证。
4、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小组进行必要的指导。提醒学生做热风车实验时,可使用材料袋里的铝片做风车,如果用普通纸张要注意离火苗远一点,以免烤焦或点燃。用手感受热空气时也要注意距离,以免灼伤手,还应在烛火周围不同位置获取感受。
5、小组汇报讨论: 做了怎样的实验?怎么做的?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空气流动的原因通常是什么?在热风车的实验中,把手放在烛火周围的不同位置,会有什么感觉?它还能告诉我们什么?
6、把我们刚才讨论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评析】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通过面部表情、手势身姿、语言语调,尤其是说话的具体内容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思想的火花、创新的灵感。例如:“这点子真妙!”“你干得好极了!”“试试看,也许我们能成功!”等等。积极暗示有利于促进师生思想、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利于强化学生原有的学习行为并引出新的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播放课件,观看热气球表演和孔明灯。
2、想一想: 热气球和孔明灯为什么能上升?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
4、谈话: 能否利用老师给你的材料来设计实验证实你们的想法呢?那我们就来亲自试试,好吗?
5、打开课本做第6页上的实验。
6、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空气流动的路径和风的形成
1、想像: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教室里和倒扣在水槽里的杯子中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空气看不见,怎样才能知道它流动的路径呢?
2、出示实验器材,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3、分组实验,同时提出观察记录要求。
4、分析讨论现象,明确是冷热的不同形成了空气的这种流动。
5、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些什么?
6、讨论: 风是怎么形成的?
【评析】
以探究为中心的学习指导策略不太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关注学生是否通过一次次学习过程逐步地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形成了探究的能力,这些探究的方法能否在新的时空条件下推陈出新,这些探究的能力是否能够迁移到对新问题的解决之中去。因此,应用探究为中心的学习指导策略的教师,往往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作出预测或假设,然后想方设法搜集证据,得出探究结论,而且还要把各自的探究结论用文字、图表、实物模型等各种形式公诸于众,一方面接受检验和质疑,一方面推进新一轮的探究。
教学片断赏析
研究热空气为什么上升的教学环节
师: 预测一下,当我点燃纸袋下面的蜡烛,纸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 纸袋可能会大一点。
生: 时间长了纸袋或许要变焦。
生: 纸袋里面的空气会变热,另一只纸袋里的空气是冷的。
师: 那么,原来平衡的木条可能会变化吗?
生: 可能会不平衡了。
师: 什么理由?
生: 蜡烛在下面加热,那个纸袋里的空气就热了,热气会把纸袋顶上去的。
生: 可能不会变化。
师: 就是说纸袋里的空气变热后可能引起纸袋的不平衡了,是吗?
师: 如果不平衡,原因有几个?
生: 只有空气的冷热引起的,因为其他条件都没有改变。
【片断评析】
许多研究证实,儿童自发的探究中存在许多错误的推理过程和概念。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时效,我们不能放任。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给予恰到好处的扶持与点拨。即使在讨论时也应该体现出来。所以,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要提醒同学,帮助他们抓住事物变化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找出引起变化的关键。
小资料: 中国热气球的发展
从热气球在中国着陆的那一刻起,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热气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虽然还未被更多的人所尝试,但对绝大多数人显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近几年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更寻求崭新的休闲娱乐方式。热气球运动符合现代人求新、求变、求刺激的摩登时尚,已成为继攀岩、蹦极、滑翔之后的又一休闲娱乐的热点。加之热气球运动本身兼有体育、娱乐、探险、旅游、广告发布等多重功能,热气球在中国大地形成热势将是不争的事实。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相关文章:
《流动的画》教学设计5篇04-02
《流动的画》的课件设计05-03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课件设计05-13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03-16
空气的近义词09-08
空气的歌词07-18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04-20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5篇06-06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14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