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7 11:40: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1、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2、作者生活的朝代,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3、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

  ⑴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⑵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⑴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⑵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⑷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

  ⑸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⑹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⑺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1、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2、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

  读出感情意味。

  ⑴学生齐读课文。

  ⑵学生自己朗读。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⑶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⑷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⑴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⑵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⑴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⑵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⑴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⑵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⑶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⑷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⑸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⑹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⑺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个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同。400字左右。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2

  一、导入

  谁来解释一下“世外桃源”的含义或举例说明其含义。

  〈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优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

  注:根据学生的解释来揭示课文。

  二、整体感知

  a)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缤纷()豁然开朗()平旷()俨然()

  阡陌()垂髫()怡然自乐()诣()

  b)结合注释初步翻译课文。(注:重点朗读课文和理解下列词语)。

  缘、远近、异、复、鲜美、落英缤纷、之、初、极、其、豁然开朗、旷、属、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乃、具、要、咸、云、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是、无论、延、去、不足、道、志、及、诣、遣、欣然、规、寻、问津

  三、局部品味:

  1、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

  (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2、论本段文字的相关内容。

  (1)、本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描写桃花源的外景。并要求学生找出桃花源外景的句子>

  (2)、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

  晋缘忘忽夹中芳落渔复欲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回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提示:(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由此而引出第二段的学习。)

  3、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

  4、理清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中的地点转移,并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本段文字:

  景:土地…

  林尽水源山口

  人:其中…

  5、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对比)

  桃花源现实

  只有父子之分|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7、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要到这里居住呢?

  (讨论后,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a)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

  (内容从略)

  8、请按“初识、所闻、所感、离开”分层次,并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这段文字。

  9、探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花源的人为什么叹惋?

  提示:A、可以用文中的话语回答

  B、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C、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D、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我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

  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二、诵读和复述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

  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

  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找优秀同学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重点讲解部分”进行点拨。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三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历。

  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音乐电视片《桃花源》,从而加深学生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理解。

  二、深入研读

  1、揣摩语言。

  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从而体会陶渊明文章的语言技巧。

  ⑴“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

  ⑵“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⑶“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⑷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⑸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2、主题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讨论结束后每题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三、拓展思考

  独抒己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

  ⑴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

  ⑵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

  ⑶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

  四、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

  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五、布置作业

  你认为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会不会成为现实?为什么?请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04-2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通用4篇)04-27

《桃花源记》教学课件03-25

桃花源记教学课件03-24

《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08-04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01-01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5篇)05-29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5篇03-06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反思01-23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练习答案12-16